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 格式:pptx
- 大小:6.77 MB
- 文档页数:62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什么是宇宙?古代,人们把空间称为“宇”,把时间称为“宙”;因此,我们可以说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我们这样定义:宇宙是广袤的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1.2:什么是天体系统?地球相对的位置在哪?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天体只要有了质量,就会相互吸引。
而如果天体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就形成天体系统。
那么是否所有的天体都属于天体系统呢?不,只有那些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的天体才能称为天体系统。
地月间的距离:38.4万km=3.84*105km地日间的距离:1.5亿km=1.5*109km日银间的距离:3万光年*94605亿km=2.83815*1019km1.3:读图思考:我们说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衰变的历史。
黑洞是怎样形成的?怎样理解黑洞?想要理解黑洞,可以同时了解几种事物的概念,一个是白洞,一个是虫洞,一个是负能量,一个是恒星。
众所周知,一些高质量的恒星,在其爆炸后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超高密度的天体,也就是所谓的黑洞,而黑洞能够将周围包括光等的一切物质吸引,因而我们见到的黑洞是黑色(即没有光线到达眼中)的。
至于白洞,即是与黑洞完全相反的另一天体,虽然两者完全不同,但却紧密相关,而这时,就涉及到了虫洞这一概念。
所谓虫洞,便是在我们所熟知的三维世界外的物质。
如果我们把三维世界看成是一张纸,则虫洞便是由一张纸通向另一张纸的通道,至于黑洞跟白洞,便是这一通道的两个端口,即黑洞是入口,白洞是出口。
当然,在虫洞的两端的确会出现两个白洞或者两个黑洞的情况,这时,这一虫洞内的物质只会不断增加,而进入其间的物质却无法逃脱出去。
可虫洞是极不稳定,虫洞的存在,需要宇宙中大量的负能量给予支持。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2.1:活动2.1.1:试运用图1.4和表1.1,说明行星的运动特征。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和彗星。
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有自身发光、发热的特点,体积和质量巨大,距离遥远。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是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系统。
地球属于总星系地月系,包括太阳系和月球,而其他行星系属于银河系和其他恒星系。
3.行星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
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如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是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是由氢和氦组成的恒星,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非常重要,它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但是,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和日冕层(太阳风)。
6.太阳活动的标志有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与黑子和降水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绕转自身中心,地轴方向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周期为恒星日(23时56分4秒)。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过程和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 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要点梳理】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统称。
天体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正在太空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天空实验室等称人造天体。
天体的类型:卫星:质量小,不发光;彗星:呈云雾状独特的外貌;流星体:数量众多,大小不一;星际物质:极其稀薄。
2.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太阳——中心天体太阳系八大行星及卫星地月系(地球和月球)银河系其它行星、卫星总星系彗星、流星体等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3.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①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②八大行星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类。
③八大行星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
4.关于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地球与其他七颗行星有下列共同特点①都是不透明的近似球形的天体;②本身一般不发射可见光;③围绕自身的轴自西向东(除金星外)不停地自转;④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近圆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共面性),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同向性),使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均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2)地球与其他八颗行星相比有下列不同之处: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上有生物。
5.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物质条件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0C(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和地球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地球表面温度的影响,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表增温、冷却不至于过分剧烈,从而保证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存在与发展。
第一章《行星地球》《行星地球》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内容。
地球作为人类宇宙中的唯一家园,探讨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运动状态对我们人类是最基本的,因此将《行星地球》是我们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
在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也涉及相关内容,简单认识和了解了地球和地球仪、地图的基础知识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而高中地理则是更加详细的介绍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重点介绍地球的运动以及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这一章主要有四节内容和一个问题探究,第一节讲述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讲述太阳队地球的影响,第三节讲述地球的运动,第四节讲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探究的课题是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主要探讨的问题有六个:1、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2、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3、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4、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5、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意义?6、地球具有怎么样的结构?从以上内容结构来看,第一章是严格遵循《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来组织和编排的,并且通过问题的形式将本章重难点问题呈现出来。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地理学习中占有基础性地位,为以后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作用。
在《全日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料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活动建议是“选择一种形式(如一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个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初中地理课本中没有涉及,对于高中地理学习者来说属于新增内容,而且跟我们实际生活距离较远,需要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
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采用比较多样化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三大问题,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三者之间属于并列关系。
具体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图如下图2所示:2、三维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如知识结构图2所示,本节主要讲述三个内容,其中第一部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中文字内容较少,以图示和文字注释为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所以这部分内容以了解为主,让学生了解并且可以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内容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具体缩小到太阳系,讲述地球所处的太阳系中的宇宙环境。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 1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行星地球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目录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八大行星分类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及主要类型1)分类:自然天体(恒星、行星等)人造天体(运行中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2)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2)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同向性②共面性③近圆性(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水、金、地和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③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源。
4、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形状、温度、成分)2、太阳辐射能1)概念: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如下表所示:4、对地球的影响:①. 扰动地球大气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 可能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1、昼夜交替一、昼夜交替现象1、昼夜现象的产生(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1)晨线(弃暗投明)、昏线(弃明投暗)晨昏线的画法:在太阳光照侧视图上,过地心作太阳光宇宙(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1线的垂线即为该日晨昏线(注意二至日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反映出极圈内的极昼或极夜状况) (2)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1课宇宙中的地球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宇宙,宇宙中有哪些主要的天体类型2、认识恒星和星云,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树立宇宙是物质的观念3、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
教学的重点难点1.教学的重点:月球、地月系、太阳、太阳系的概念。
2.教学的难点:月球的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系的成员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是物质世界,而且物质的形态多种多样晴朗的夜晚可看见星光闪烁的、在星空中移动的和圆缺多变的,有时可看到轮廓模糊的、一闪即逝的、拖着长尾的。
包括气体和尘埃,统称天体。
2、宇宙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1)天体——天体系统(2)原因——天体之间、(3)层次(从小到大排列):系—系—系—系→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从近到远排序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2)日地距离:千米(3)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原因:与其它行星相比,地球的、、和运动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原因: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其一,地球有稳定而安全的环境。
包括:①地球所处的条件稳定;②地球年处的空间安全。
其二,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的条件。
包括:①地球与太阳的适中,使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为℃;②地球的和适中,其引力可使大量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层,再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以和为主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③地球内部的运动,加速了从地球内部逸出,形成原始。
可见,地球处在一个比较和的环境中,又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等条件。
合作探究结合“天体系统”示意图探究天体系统的特点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分析每个天体系统内天体的种类及数量,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2、请你说出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反馈测试1、下列关于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C.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D.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2、在下列宇宙条件中,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是…………………………………()A.太阳状况比较稳定 B.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C.日地距离适中 D.地球有一颗卫星3、1998年狮子座流星雨来源是…………………………………………………………()A.一颗周期约33年的彗星的彗尾 B.太阳系中的小行星C.哈雷彗星残留在地球附近的散碎物质 D.1994年撞击木星的彗星碎片4、九大行星中,类地行星与巨行星相比较,其特点是………………………………()A.质量较大 B.有固态的表壳 C.平均密度较低D.都有卫星,但数量较少5、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A、河外星系B、银河系C、总星系D、地月系6、以下天体系统中,未包括地球在内的是()A、太阳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总星系7、地球位于下列哪组行星之间:()A、金星与火星B、水星与火星C、火星与木星D、木星与土星8、下列属于自然天体的是:()A、人类的家园——地球B、河外星系C、按航线飞行的飞机D、正在运行的宇宙飞船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新华网(2004-01-04)消息:经过半年多的星际旅行,美国“勇气”号火星车与美国太平洋时间3日20时35分(北京时间4日12时35分)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现正在火星表面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