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探究滑轮的作用(第二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8.82 KB
- 文档页数:3
滑轮的作用教学设计及板书一、教学目标:1. 理解滑轮的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滑轮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滑轮、绳子、小物体、物体升降装置模型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试验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 在黑板上写下标题“滑轮的作用”并请学生们思考并讨论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回答并汇总他们的答案,进一步展开讨论。
Step 2:概念讲解1. 通过展示滑轮示意图,解释滑轮是由固定在支架上的轮子和绕在轮子上的绳子构成的简单机械装置。
2. 说明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Step 3:实践操作1. 将滑轮模型放在桌子上,让学生们观察,并请他们描述滑轮的外观特征。
2. 将绳子穿过滑轮,一端系在固定物体上,另一端系上小物体,并请学生尝试用力抬起小物体。
3. 提问学生:抬起小物体需花费的力大还是小?为什么?4. 让学生组织1-2人小组进行实践操作,即制作一个物体升降装置模型(如将滑轮固定在小车上,绳子穿过滑轮一端系在固定物体上,另一端系上小物体),并记录他们的实践过程、结果和感受等。
Step 4:讨论与总结1. 邀请学生来分享他们的实践结果和感受。
引导他们发现滑轮的作用是减小力的大小,改变力的方向。
2. 梳理学生们的回答,总结出滑轮的作用: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3. 小结滑轮的能力不能创造出新的能量,而只是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来实现工作的。
四、板书设计:(在滑轮的示意图上书写以下内容)滑轮的作用:1. 改变力的方向。
2. 减小力的大小。
五、延伸活动:1. 邀请学生们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滑轮的应用场景,并记录下来。
2. 研究不同类型的滑轮,并进一步探索其作用原理。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滑轮的实践报告,包括他们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对滑轮作用的理解等。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亲自体验了滑轮的作用并深入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6.6探究滑轮的作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c.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123d.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2)、说明:重物用3个钩码表示。
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
用弹簧秤通过动滑轮来拉钩码,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3)、根据实验测得的数值分析得出,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教师指出: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4)、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此时钩码由两段绳子吊着,每段绳子只承担钩码重的一半。
但是动滑轮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要多费距离。
(5)、动滑轮实质:支点在轮边缘,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三、应用巩固练习11.重200 N的物体,使用定滑轮将它提起时,不计摩擦和滑轮重,所用拉力是_____N,如果使用动滑轮将它提起,所用拉力是_____ N.2、.如图所示,匀速向上拉动弹簧秤乙,当弹簧秤播放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动画。
指导学生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
巡视指导请组长汇报结论播放动滑轮实质动画分析过程学生实验,探究规律。
学生动手做、动手记、思考、归纳、总结。
汇报结论,共同评估,分享成果。
看过程、听讲解,理解动滑轮省力原因。
观察思考,总结反思。
甲的示数为5 N时,弹簧秤乙的示数为_____N,从而可知被提重物所受重力是______N,这个滑轮属于_____滑轮.3.如图所示,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轮拉起重物时所用力的情况,比较甲、乙两图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比较甲、丙两图可得结论______.四、小结归纳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使用它不省力,但能改变拉力的方向。
动滑轮实质是一种能省力的杠杆,使用它时能省力,但不能改变施力的方向。
滑轮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滑轮组的特点2、 理解滑轮组的力与距离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 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4、 通过观察和探究了解滑轮组的结构和特点。
5、 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滑轮组的结构和特点难点:计算三、教具:滑轮 勾码 弹簧测力计 细线 铁架台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展示起重机的工作,提出问题:使用动滑轮可省力,使用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如果将动滑轮、定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效果将怎样? (二)、给你一只动滑轮和一只定滑轮,提问:如何将它们组合起来使用? 请大家画图设计,并实验探究。
再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的实验过程,交流得出结论。
结论:当n=2时,F=1/2G ,当n=3时,F=1/3G结论:使用滑轮组吊起重物(G)时,动滑轮被几股绳子(n)吊起,在不考虑动滑轮自重时,所用拉力的大小(F)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考虑动滑轮自重(G0)时,所用拉力的大小就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
出示几种滑轮组,让学生看看F 和G 的关系,并交流讨论 (三)、滑轮组的股数绕法:1、老师先画出n=2、3、4、5、6.----的滑轮组(自由端均向下),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找出什么规律。
G nF 1=()10G G nF +=提示:定动的个数与股数的关系起始端:2、分析几种滑轮组的力的关系例:在下图所示的滑轮组中,(a)若动滑轮重G/不计,拉力F是多少?(b)若动滑轮重G/不能忽略,那么图中的拉力F应等于多少?(两动两定自由端向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例:如图所示,物体A重G=80N,在F=60N拉力下匀速前进,此时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等于____N.(滑轮自重及绳子与滑轮的摩擦不计)(四)距离的关系:分析比较几种滑轮组得出:S=nh(五)、巩固练习:1、如图所示,每个钩码的质量是50g,滑块A在钩码的作用下恰沿水平面匀速滑动,那么滑块A受到的摩擦力是()0.4NA、2.94NB、1.96NC、0.98ND、2. 如图所示,物重100N,不计摩擦、绳重及动滑轮重,求拉力F的大小。
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第2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在设计这个物理课时,我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课程以实验和观察为主,让学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滑轮的类型、特点和应用,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我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滑轮组的省力特点,重点是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滑轮组、绳子、重物等。
活动重难点在于学生能否理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以及如何运用滑轮的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难点,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课后,我会让学生反思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思考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我也会鼓励他们将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拓展他们的学习。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滑轮的原理和应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滑轮的原理涉及到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而滑轮的应用则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因此,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原理,以及如何将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滑轮组的省力特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滑轮组的省力特点涉及到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学生需要理解滑轮组是如何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来简化力的使用。
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
再次,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滑轮的应用涉及到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如吊车、电梯等。
学生需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这些场景中,理解滑轮在这些场景中的作用和意义。
滑轮的作用《滑轮的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滑轮的定义、种类、结构组成及作用,并能够正确地应用滑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实验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合作。
3.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结构组成。
2. 理解滑轮的作用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滑轮的作用。
2. 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述滑轮的作用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滑轮,引发学生对滑轮的认识和探究兴趣。
2. 学习:讲解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结构组成,让学生理解滑轮的作用原理。
3. 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滑轮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滑轮的作用及其应用,并展示实验结果。
5. 实践: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并实施一个涉及滑轮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实验报告、总结和设计方案评分。
2.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定。
六、延伸拓展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机械原理和应用,探索滑轮与其他机械装置的关系。
2. 学生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滑轮实验和设计,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滑轮的作用及其应用,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希望本次教案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索机械原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6 探究滑轮的作用——龙山中心校褚化伦教材分析: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滑轮是继上一节“杠杆”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滑轮实质上是杠杆的变形,可以通过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同时滑轮也是以后学习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
通过对滑轮特点的理论分析,再次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
②会组装简单实验装置,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③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观察,了解滑轮的构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②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升旗”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③通过小组间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定、动滑轮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已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实质。
2.难点:动滑轮的支点和它的实质。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棉绳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奏国歌,播放升旗仪式动画,结束后,提问:在这个升旗过程中,旗杆上有一个特殊的装置,它是什么呢?生:滑轮。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很好的预习,一定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充满了期待,这节课我们大家就一同,探究滑轮有哪些奇妙的作用。
板书课题:探究滑轮的作用。
二、认识滑轮、提升钩码:[认识滑轮]:请同学拿起桌上的滑轮,观察一下,它的结构,说一说它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轴、框、周边开槽且能绕转轴转动的轮)[设计方案]:观察教材图6--50,建筑工人用滑轮提升建筑材料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小组合作,设计出两种方案提升钩码。
《探究滑轮的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和动滑轮及其特点,能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对滑轮进行理论分析。
(2)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探究两种滑轮的作用和实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理论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滑轮的性质和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四、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结构特点,探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了解滑轮组工作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学习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滑轮是继上一节“杠杆”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滑轮实质上是杠杆的变形,可以通过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同时滑轮也是以后学习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
通过对滑轮特点的理论分析,再次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五、教学方法
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法、提问法、讨论法、归纳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支架、滑轮、细绳、钩码、测力计、铁架台等。
八、教学评价与反思。
《6.6探究滑轮的作用(第二课时)》教案
随堂小测(5min)
1、按要求给滑轮组绕线.(G为物体重,不考虑摩擦及动滑轮、绳子的重力)
2、想使用滑轮组提起3×103 N的物体,绳子最大只能承受800 N的力,请设计一个向下拉动绳子的最简单的滑轮组,画出示意图,并计算提起重物时所用的拉力.(绳重、动滑轮重、摩擦均不计)
.3、如图所示,用滑轮组将质量是70 kg的物体提高5 m,每个滑轮质量是2 kg,绳重、摩擦不计,试求:(1)提起物体所用的力是多少?(2)绳端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4.人站在二楼阳台上,要将楼下700N的重物拉上来,绳子的最大承重是300N,应怎样设计滑轮组,能将重物提起且使用滑轮的个数最少(滑轮重及摩擦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