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抗感染治疗策略
- 格式:ppt
- 大小:10.66 MB
- 文档页数:87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外科感染(一)外科感染的抗生素经验治疗急性外科感染的抗菌治疗一般都是在尚未获得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情况下开始,属经验性用药,即根据感染的部位、性质,估计是哪一类细菌引起,以及该类细菌可能对哪些抗菌药敏感的基础上,选择恰当药物,合理制定用药方案。
一般软组织感染,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果一般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是MIC,可以使用最普通易得的青霉素,其次可以考虑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卡米星等)、第一代头孢。
如果以上发现MIC则直接用万古霉素,另外可以考虑用氨基糖苷类。
软组织混合感染,即需氧菌和厌氧菌共同参与的感染,如坏死性筋膜炎、咬伤感染等,治疗上要兼顾到厌氧菌。
梭菌性肌肉坏死及蜂窝织炎和破伤风均为厌氧梭状芽孢杆菌感染,使用普通的青霉素即可。
脑膜炎、脑室炎,脑脓肿等的颅脑创伤的手术感染,最主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少数时候也有革兰阴性的肠道杆菌和厌氧菌。
选药要考虑到药物能够进入血脑屏障而达感染组织,骨和关节的化脓性感染最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还有肠道杆菌,用药时要兼顾到使用能够比较多的进入到骨组织的抗生素。
腹腔感染的细菌种类最多最复杂,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能产诱导酶的肠杆菌属、不动杆菌,耐药性很强的绿脓杆菌,肠球菌等,肠球菌耐药较强,常常需要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加克拉维酸,也可以用美洛西林、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等。
最有效是万古霉素,但对其耐药的肠球菌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肝胆系统感染需要注意尽量选用能够从肝脏排泄或从肝脏经过胆道排泄的药,提高局部浓度。
胰腺感染存在血液屏障,常用的抗生素有一半不能很好地透过该屏障,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浓度,因此胰腺感染用药必须要考虑到能够透过血液屏障。
伪膜性肠炎病原菌为厌氧的难辨梭菌,可以用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治疗。
对危重感染患者进行经验治疗,要贯彻“全面覆盖”的方针,即同时控制外科感染最常见的 G-杆菌、绿脓杆菌和 G+葡萄球菌。
消除感染的病因,清除脓液、坏死组织,增强病⼈的抗感染与修复能⼒,是治疗外科感染的原则。
根据病情采取局部和全⾝治疗。
(⼀)局部治疗
1.患部制动与休息,有利于炎症局限化和消肿,减轻疼痛。
2.外⽤药以改善局部⾎液循环、散瘀消肿、加速感染局限化。
促进⾁芽⽣长。
3.物理疗法有改善局部⾎液循环,增加抵抗⼒,促进炎症的吸收、局限化作⽤。
4.⼿术治疗包括脓肿的切开引流,伴有严重中毒症状的感染部位的切开减压,以及发炎脏器的切除。
(⼆)全⾝治疗⽤于感染较重,特别是全⾝性感染者,包括⽀持疗法和抗菌药物治疗。
1.⽀持疗法 ⽬的是改善病⼈的全⾝状况,增强抵抗⼒。
保证病⼈充分休息,缓解疼痛、发热等症状。
供给⾼热量、富含维⽣素的饮⾷。
对于不能进⾷者经静脉输液和营养。
有贫⾎、低蛋⽩⾎症时应予输⾎,尤其败⾎症时,宜多次适量输⼊新鲜⾎。
严重感染者可给予胎盘球蛋⽩与丙种球蛋⽩肌⾁注射。
抢救危重感染病⼈,可在使⽤有效抗菌药物时适量应⽤肾上腺⽪质激素。
2.抗菌药物 对较重、范围较⼤或有扩展趋势的感染,根据各种致病菌引起感染的⼀般规律、临床表现、脓液性状等初步判断其致病菌种类,选择抗菌药物。
如能作细菌培养与敏感试验,则可更合理选择药物。
2~3⽇后疗效不显著时,应更换药物。
必须注意,抗菌药物治疗应在及时正确处理局部感染灶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治疗效果。
3.中药可⽤清热解毒类中药作全⾝治疗。
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感染措施外科手术是一种重要的医疗程序,通过手术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和症状。
然而,手术过程中存在感染的风险,因此在围手术期采取一系列抗感染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感染措施的相关内容。
一、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以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
首先是对手术器械和设备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手术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其次是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
同时,术前的个人卫生也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要保持干净,勤洗手,佩戴口罩和手套,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二、手术过程中的抗感染措施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无菌状态。
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手术区域的清洁和消毒,尽量减少伤口感染的可能性。
此外,手术过程中需要控制手术区域的温度和湿度,避免细菌滋生。
对于长时间手术的患者,还需要定期更换手术服、巾和床单,以保持手术环境的清洁。
三、术后护理术后的护理同样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处理手术部位的感染。
术后的伤口护理和消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医生需要指导患者正确清洁伤口,避免感染。
同时,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以防止感染扩散。
在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感染措施方面,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手术环境的清洁和无菌,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
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术后的护理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合作和高度重视。
通过科学有效的抗感染措施,可以降低手术感染率,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希望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充分认识到抗感染措施的重要性,做好相关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普外科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要求和标准,普外科医院感染工作计划如下:
1. 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手卫生培训和考核,确保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符合规范要求。
2. 加强医疗废物的分类、包装、运输和处理工作,确保医疗废物不对环境和人群造成污染。
3. 开展定期的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和灭菌工作,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可靠。
4. 加强对患者隔离和伤口感染管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5. 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
6.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7. 鼓励医务人员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8. 不断加强感染管理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防控意识。
以上工作计划将由相关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和督促落实,确保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外科病区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为了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我们制定了以下外科病区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1. 严格执行洗手消毒制度,特别是手术前后和接触污染物后必须进行洗手消毒,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每位医护人员都能正确洗手消毒。
2. 加强对医疗器械和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对手术室、病房、手术器械等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并建立消毒记录,确保消毒工作的规范和及时性。
3. 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对于疑似感染病例和已经确诊的感染患者,必须进行隔离治疗,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健康监测,定期进行体温测量和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5. 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感染预防意识,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教育他们正确使用口罩、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以上就是我们制定的外科病区医院感染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真执行和配合,确保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