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册-国学课程《天籁》课时备课
- 格式:docx
- 大小:22.31 KB
- 文档页数:3
文言诵读的生命力——《天籁》教学案例分析作者:谢瑜来源:《课外语文·上》2017年第07期【摘要】文言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寓情于声,可以知文会意。
本文以特技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小学文言文《天籁》一课为例,从文言诵读的角度出发,透视名师课堂中是如何创造性地借助文言诵读,还原文言的语感、复活文本的情境以及唤醒学生读文言文的真切体验。
以此带给语文教师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和启发,唤醒文言诵读得生命力。
【关键词】王崧舟;《天籁》;文言诵读【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语文教师教文言文,惯有的模式是背诵和翻译,貌似把握住了要义,实则本末倒置,忽视了文言文的本质生命力在于诵读。
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对译文过度依赖,让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学习成为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最终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一知半解,对文言背后的中国文化和精神思想知之甚少,在机械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诵读能够帮助学生进入到真正的语文世界,在不断重复的诵读中知情会意,在声音中唤醒文言文的生命。
庄子的古文蕴含了许多生命和宇宙的哲思,《天籁》是庄子的《齐物论》的一段节选,被节选入北师大版《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十册第五课。
特技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天籁》一课,引人入胜,学生在独特的文言诵读过程中,品味到古文的乐趣。
【案例叙述】《天籁》的教学,以读开始,以读贯穿课堂,以读体悟意蕴。
课堂伊始,王老师没有单纯要求学生读顺课文、背诵课文,而是选择不同形式(齐读、跟读、轮读、自由读、指名读)来诵读文言文,引导学生读通顺文言文,排除字音障碍的同时培养学生文言的语感。
随即以思考问题“说说文章的内容”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理清脉络。
在板书“地籁—人籁—天籁”后,抛出问题“写得最具体、最形象的是哪一种声音?”过渡到对文言文的具体把握。
同时在“三种声音发声依靠什么”的问题互动中,反复指导学生读写“窍穴”、写“地籁”的句子。
《天籁》教案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十册第5课。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庄子散文豪迈奔逸的气势和节奏。
2.知道什么是人籁、地籁与天籁,初步体会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
3.学会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动静。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节律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天籁”,初步体会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
【教学时间】1小时。
【教学过程】一、通读:把握行文思路1. 读正确。
跟读课文,轮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指名读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课堂练习一,梳理课文思路和主要内容。
先写天籁再写地籁后写人籁(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一)反馈:课文先写什么?(板书:地籁)再写什么?(人籁)最后写什么?(天籁)二、美读:感受行文节奏1. 美读“窍穴”句■课件呈现: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指导与练习:既要一口气把它们读完,又要读出两两停顿,这样听起来才有味道。
■课件呈现: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指导与练习:一开始是正常语速,读着读着,就会越来越快,到了那个节点就慢下来,这是节奏和韵律。
2. 美读“地籁”句■课件呈现:激者,讠高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仿照“窍穴”句的读法,读好此句。
3. 结合译文,完成课堂练习第二题■课件呈现:激者像细细的呼吸声讠高者像湍急的流水声叱者像迅疾的箭镞声吸者像大声的呵叱声叫者像鸟儿鸣叫叽喳譹者像放声叫喊宎者像嚎啕大哭咬者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4. 美读三种风中的“地籁”课件呈现: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指导与练习:师读,读出越来越大的语气;生跟读,读出小和、大和。
读中纠正最后一种读法,应该把“众窍为虚”读得最轻。
5. 美读“地籁”语段三、品读:体味行文意蕴地籁则众窍是已(板书“——众窍”),人籁呢?(指名答,板书:“——比竹”)敢问天籁?(板书:“——”)什么是天籁?■课件呈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比较天籁与地籁、人籁的不同。
《天籁》精品课堂教学实录一、通读:把握行文思路师:孩子们,拿起课文纸,跟老师一起读课文《天籁》。
(课件呈现《天籁》全文:第5课天籁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注:《天籁》选自北师大出版集团《国学》第十册,学生用书有全文注音、注释及译文。
)师:怎么读呢?我读一句,你们跟着读一句。
(师生朗读课文)师:在朗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字的读音非常特殊、非常奇怪,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生:“山林之畏佳”的“佳”(cuī)师:容易读成——生:jiā师:其实,这两个字的读音都特别值得注意,不要读成wèijiā,这是异读字。
谢谢你的提醒,请你带大家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带读“畏佳”)生:“夫大块”的“夫”(fú)。
师:嗯,念第几声?生:第二声。
师:平时我们念第几声?生:第一声。
师:这个词单独出现,出现在句首做语气词的时候,其实它没有具体的意思,应该读二声。
“夫大块噫气”。
读音相同的其实还出现过一次,在哪儿?生:在最后一句“夫吹万不同”师:好极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处。
(师带读“夫大块噫气”“夫吹万不同”)师: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生:“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师:我知道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这个字是——生:和(hè)师:对,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
“和”就是“呼应”。
你带着大家一起来读这两句。
(生带读“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生:我觉得应该注意的是“咬(jiāo)者”师:那个字一看就容易读成yǎo,这是一个异读字,读jiāo,来带着大家一起读。
课时:1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美术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美术的关联,感受音乐的美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 通过绘画,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美术的关联。
2. 让学生学会用绘画表达音乐的美感。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音乐与美术的关联。
2. 让学生用绘画表达音乐的美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的美感。
2.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美术有什么关系?二、讲授新课1. 介绍音乐与美术的关联,如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美术可以表现音乐的情感等。
2. 展示一些音乐家的画作,如莫奈的《睡莲》、梵高的《星夜》等,让学生感受音乐与美术的融合。
三、实践操作1. 分组讨论:如何用绘画表达音乐的美感?2.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进行绘画创作。
3.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3. 邀请其他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音乐与美术的关联,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与美术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创作中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
4. 加强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材:《音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天籁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通过欣赏和模仿,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现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1. 感受天籁音乐的魅力。
2. 模仿天籁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教学难点:1. 欣赏和模仿天籁音乐。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天籁音乐,引导学生欣赏。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这音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二、讲解天籁音乐1. 教师简要介绍天籁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天籁音乐的特点,如:自然、纯净、和谐等。
三、欣赏天籁音乐1. 教师播放不同类型的天籁音乐,如:自然界的鸟鸣、流水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等。
2. 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些天籁音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四、模仿天籁音乐1.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如:模仿鸟鸣、流水声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模仿,互相评价、互相学习。
五、展示与评价1.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模仿成果,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天籁音乐的魅力。
2. 拓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欣赏更多的天籁音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模仿天籁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欣赏和模仿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新模仿方式,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天籁音乐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在模仿过程中的表现和创意。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天籁冯骥才教学设计天籁冯骥才教学设计是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音乐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天籁冯骥才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兴趣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
音乐可以通过节奏、旋律、歌词等多种元素来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吸收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程度选择不同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和表演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需要将音乐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设计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歌唱、朗诵、对话等形式来学习和表达语言。
通过歌唱,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演绎来提高语音语调;通过朗诵,学生可以学习如何用正确的语调和节奏来表达情感;通过对话,学生可以学习如何用恰当的词汇和语法来进行交流。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积极参与语言表达,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音乐来理解和表达文学情感;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作品,让学生通过音乐来体验和表达艺术感受。
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开拓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最后,天籁冯骥才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分享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寻找答案。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互动交流,通过合作学习来促进语言表达的发展。
总之,天籁冯骥才教学设计通过音乐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需要选择适合的音乐作品,设计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分享经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版中外现代诗歌欣赏《天籁》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教材为语文版中外现代诗歌欣赏中的《天籁》一课。
该课是一篇现代诗歌,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然景色与人的内心世界相融合,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美感和对生命的热爱。
二、说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时为一课时,具体安排如下:1.导入引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营造课堂氛围。
2.观察感悟:(10分钟)–向学生展示图片或描述一幅自然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3.课文欣赏:(2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天籁》,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课文的词语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4.文本解读:(20分钟)–将课文分段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通过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5.交流互动:(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提问,促进课堂互动和思维碰撞。
6.总结反思:(5分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诗歌欣赏中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三、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掌握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独立理解与创造能力。
–通过互动交流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
–培养学生感知和欣赏诗歌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理解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