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研究] OECD--绿色增长战略中期报告 2010-05 全文
- 格式:pdf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86
【关键字】战略一、韩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2002年,韩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作为非附件Ⅰ国家,韩国在第一阶段(2008-2012年)没有义务设定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不过,按照框架公约对所有缔约国的要求,韩国自1999年成立气候变化响应委员会以来,已经着手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项政策。
其主要措施详述如下:1、自愿协议制度与强制谈判协议制度为了鼓励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国家节能委员会在1998年推出了一项自愿协议制度。
参与该项目的企业与政府签订协议,详细说明其自愿设定的能源保护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及相应的时间表与实施策略,这些都将接受政府的监测。
作为回报,这些企业可获得节能设施的低利率贷款、税收优惠以及技术支持。
至2008年,由此节约的能源累计达(以吨油当量计)1900万吨,相当于减排5800万吨二氧化碳气体(约为年排放量的10%)。
在这十年间,这些企业节约的成本相当于GDP的0.6%,参与自愿减排的企业数量也从1998年的46家上升到2008年的1323家。
尽管自愿的方式对于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并没有成本收益优势,但却可以在早期阶段揭示减排成本和环境破坏的相关信息(德赛尔等人,2010年)。
表2:温室气体排放趋势解析A.1990-2005年的变化情况(%)人均排放人均GDP 单位GDP能耗单位能耗排放量加拿大8.2 29.7 -15.6 -1.2法国-4.7 22.1 -9.2 -14德国-19 21.9 -19.8 -17.2意大利9.6 17.3 3 -9.3日本11.8 16.7 -4 -0.2韩国71.6 101.1 -2.3 -12.7英国-10.6 36.5 -22.1 -15.9美国-0.9 30.8 -21.4 -3.5 OECD国家平均值 2.1 28.9 -15.3 -6.5B.2005年的水平人均排放人均GDP 单位GDP能耗单位能耗排放量加拿大23.1 30.6 0.206 3.7法国8.6 26.5 0.105 3.1德国12 26.6 0.114 4意大利9.7 25.7 0.096 3.9日本11.2 27.1 0.102 4韩国11.6 20.1 0.149 3.1英国11.1 28.2 0.095 4.1美国25 36.9 0.145 4.1 OECD国家平均值14.4 25.8 0.127 4.4来源:由国际能源署和经合组织统计数据计算而得2010年,政府针对能源消耗问题推出了一个试点项目——强制谈判协议制度。
OECD 国家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治理效果研究王娟,程阳,郑兴宇(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辽宁大连116025)〔摘要〕OECD 国家已构建了以能源税、交通税、环保财政支出和污染治理投资等政策工具为主的环境保护财政政策体系,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文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和比较了OECD 国家能源税、交通税、环保财政支出和污染治理投资四种政策工具的污染治理效果,得出的结论是环境保护财政政策工具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国家污染治理效果是异质性的:在一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国家,征收能源税能发挥有效的减排效果;在氮氧化物排放量较低的国家,征收交通税能取得显著的减排效果,但随着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增加,交通税的污染治理效果将非常有限,还应加大污染治理投资;在硫氧化物排放量较高的国家,征收能源税、交通税、增加环保财政支出均能发挥有效的污染治理效果。
我国应根据政策工具治理效果的异质性,针对不同污染物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环境税;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污染治理;OECD中图分类号:F8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21)02-0037-10一、问题的提出自20世纪60—70年代试行征收环境税以来,OECD 国家遵循“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为环境税的征收奠定了基础。
目前,环境税、环保财政支出和污染治理投资等政策工具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环境保护财政政策体系,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
我国能否借鉴OECD 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解决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厘清以下问题:对于污染程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相同的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污染治理效果?对于污染程度不同的同一种污染物,征收环境税是不是会产生相同的污染治理效果?对于不同的污染物,采取哪一种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所取得的污染治理效果更好?本文通过分析OECD 国家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污染治理效果的异质性,为我国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
经合组织国家绿色生产力的总体增长情况研究经合组织(OECD)成立于1961年,是一个由36个成员国组成的国际组织,致力于推动经济增长、就业和改善生活质量。
近年来,经合组织国家开始关注绿色生产力,即通过减少资源使用和环境影响,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经合组织国家绿色生产力的总体增长情况进行研究。
一、绿色生产力的概念和重要性绿色生产力是指在减少资源使用和环境影响的提高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的核心是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它强调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了严重的问题,而绿色生产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合组织国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其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具有较强的绿色生产力潜力。
提升绿色生产力不仅可以提高经合组织国家的竞争力,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因此对经合组织国家而言,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经合组织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有效地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在能源利用方面,经合组织国家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成功地提升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经合组织国家大力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和节水技术,有效地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经合组织国家实施了土地复垦和土地整合等措施,提升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些举措使经合组织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为绿色生产力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2.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推广经合组织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推广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
在工业生产方面,经合组织国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制造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工业生产的环境影响。
在农业生产方面,经合组织国家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了农业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服务业方面,经合组织国家提倡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推广了环保型服务业,促进了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报告将深入探讨绿色发展的概念、现状、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以期为绿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二、绿色发展概念绿色发展是指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它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通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等措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目标。
三、国内外绿色发展现状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绿色转型。
例如,欧盟提出了“欧洲绿色新政”,旨在推动欧洲经济的绿色转型;中国也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绿色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下一节将详细分析这些挑战。
四、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1. 技术创新不足:目前,许多绿色技术的成本较高,缺乏市场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
2. 政策支持不足:一些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和激励措施。
3. 社会认知度低:部分公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不足,缺乏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4. 国际合作不足: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绿色发展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但目前国际合作还存在诸多问题。
五、绿色转型策略为实现绿色发展,提出以下策略建议: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更加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
2. 促进技术创新:加强科研投入,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绿色产品的成本。
3.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4.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绿色发展合作,共享绿色发展经验和资源,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5. 推动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入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化、低碳化方向转型。
6.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
经合组织绿色预算的经验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发展潮流,也是指导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理念。
绿色预算在确保环保政策成为优先事项并提供资源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经合组织(OECD)部分国家先后进行了绿色预算实践,绿色预算标签成为其工具之一。
在此背景下,OECD联合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泛美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编制《绿色预算标签指导和原则》,明确如何设计、实施绿色预算标签方法以及使用绿色预算标签信息,并提出该项工作的挑战及政策建议,可为我国完善绿色发展方面的财政预算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一、OECD绿色预算实施情况绿色预算是一种建立在国家现有公共财政管理框架基础之上,使用预算决策工具帮助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实践。
在14个实施绿色预算的OECD成员国中,因国情不同,其实践方式各有不同。
绿色预算实施进度方面,法国针对绿色目标进行综合标记。
哥伦比亚针对高级别优先事项(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绿色目标进行标记,并计划进一步发展其绿色预算标签方法,推动议会和公众问责并提升预算透明度。
爱尔兰计划调整并增加新的预算标记维度,例如标记产生负面影响的支出和税式支出。
意大利是OECD国家中绿色预算实践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其《会计和公共财政法》要求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预算执行情况作为预算报告的额外组成部分。
奥地利、哥伦比亚和葡萄牙, 绿色预算已经在地方政府一级实施。
绿色预算工具方法方面,在实施绿色预算的14 个国家中有12 个国家在实施过程中使用了一种以上的工具或方法。
最常见的几种绿色预算工具包括:事前或事后环境影响评估、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碳评估、碳定价工具、环境税改革和预算标签。
其中,绿色预算标签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通过对所有预算项目的全面调查,根据预算项目对环境的正面、负面或中性影响对其嵌入一个“标签”,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预算政策与国家绿色目标之间联系的认识,以及提升政府预算政策透明度,并实现财会监督、审计监督、公众监督等的协同效应。
经合组织国家绿色生产力的总体增长情况研究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是一个由37个主要经济体组成的跨国组织,致力于推动经济合作与发展。
绿色生产力(Green Productivity)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同时提高经济绩效的生产活动。
OECD对绿色生产力的总体增长情况进行了研究,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努力。
OECD通过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数据分析和对比研究,评估和指导各国的绿色产业发展和环境政策制定。
研究显示,OECD成员国的绿色生产力整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通过探究各国的环境政策和创新举措,发现一些国家在能源、水资源、废物管理和环境治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政策和举措有助于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环境污染、改善资源使用效率等,从而提高绿色生产力。
OECD对绿色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研究表明,创新和技术的应用是推动绿色生产力增长的关键因素。
绿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环境风险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还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OECD对于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分析也显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对于绿色生产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些国家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律、建立绿色产业激励政策、实施排放许可制度等手段来推动绿色生产力的发展。
市场机制的引导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对环境友好产品的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
研究还发现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些OECD成员国在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进展较慢,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能源依赖等问题。
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面临着环境压力和持续发展的难题。
加强国际合作和知识分享,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是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
OECD对经合组织国家绿色生产力的总体增长情况进行的研究表明,绿色生产力的提升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
《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全文前言2012年6月20至22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为做好参会筹备工作,2011年4月,中国政府成立了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为核心单位,共29个部门组成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中国筹委会。
2011年7月,中国筹委会组织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以下简称《国家报告》)编写组,全面启动了《国家报告》的编写工作。
鉴于中国政府已于1997年第十九届特别联大和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前期两次编写过类似报告,本报告重点是总结2001年以来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客观分析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明确提出今后的战略举措,并阐明对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原则立场。
在内容安排上,《国家报告》共分八章。
第一章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展、面临的挑战和战略部署进行了总体概述。
第二至五章对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支柱建设方面的努力和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人的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
第六和第七章介绍了中国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履行国际环发公约等方面取得的进展。
第八章阐述了中国政府对大会目标和主题的基本立场以及对若干重点领域的基本看法。
在《国家报告》编写过程中,共有来自40个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的数百名人员参与,数次征求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报告具有广泛的公众基础,充分反映了近十年来中国可持续发展取得的进展。
本报告已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希望本报告能对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提供有益的支持和贡献。
第一章总论自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全球可持续发展态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国际共识,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深入推进。
世界各国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中期报告本报告旨在对中国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效应进行研究,报告的研究期限为2010年至2019年。
研究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等。
1、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估。
在国际层面上,有研究指出,财政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和减轻税收负担两种途径实现。
而在国内层面上,著名学者刘世锦表示,中国的财政政策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有效执行,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2、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的研究采用了ARIMA模型。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是明显的。
尤其是在政府支出增加的时期,经济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
然而,在财政政策放松过度的时期,经济增长的效应受到了限制。
3、面板数据分析面板数据分析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
结果显示,财政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实际上存在着差异。
政府支出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效应更加显著。
而税收的减轻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效应更为明显。
此外,政策对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更大。
结论:综合分析以上几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财政政策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效应是明显的,尤其是政府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更加显著。
(2) 财政政策的效应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实际上存在着差异,政府支出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效应更为明显。
(3) 财政政策的效应也受到政策执行的影响。
在财政政策放松过度的时期,经济增长的效应受到了限制。
(4) 中国西部的地区和第三产业是财政政策影响最为显著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