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韩国绿色增长战略
- 格式:pdf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32
韩国经济低碳、绿色增长及启示作者:詹小洪来源:《领导文萃》2012年第15期提要:韩国是个能源短缺的国家,对化石能源依存度高,经济结构以高耗能、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产业为主。
因此,韩国成为世界上第九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且增长速度极快。
为改变碳排放大国的形象,韩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推出了一系列的“低碳、绿色增长新政”: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存度;加速对再生能源的研发,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从身边点滴做起,倡导国民低碳绿色生活。
这一切对我们的发展不无启示。
阅读1 倡导低碳、绿色增长的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化石能源储藏量趋于枯竭,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改变和优化能源结构、研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进而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排放以保护环境,使经济保持绿色增长,就成了近些年来国际社会最强烈的呼声。
2008年8月15日,李明博在纪念韩国光复63周年和韩国建国60周年的大会上讲演,正式提出“绿色增长”主张,提议把“低碳素的绿色成长”作为韩国新的远景目标之轴心。
李对“绿色增长”战略给予了高度期许,认为此战略将开辟韩国下一代10年至20年的谋生之道,提供韩国人的衣、食、住、行。
把“绿色增长”看作是继汉江奇迹之后,再次创造朝鲜半岛奇迹的未来战略。
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韩国政府提出“低碳、绿色增长战略”有如下背景:1、韩国环境在国际评价中印象不太佳,碳减排形势严峻。
2005年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公布的环境持续性指数(ESI)评价中,韩国在146个国家中排名第122位。
在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家中,排在最末尾。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公布的《2009世界能源主要统计》资料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60.2785亿吨,美国是57.6931亿吨,其后依次是俄罗斯、印度、日本、德国、加拿大、英国。
韩国2007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碳排放量)为4.8871亿吨,居世界第9位。
绿色增长战略的韩国模式作者:朴寅哲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3年第14期韩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小的业绩,并且成为了亚洲的一个典范。
但韩国经济在快速发展时期也和中国一样,建立在能源消耗型制造业的基础上,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时代,这种增长的战略也缺乏可持续性。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韩国政府启动了新的绿色增长计划,公布了国家低碳绿色增长模式和政策。
目前韩国以绿色技术为基础的绿色产业,正在作为新的产业不断兴起。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写了一本畅销书《世界是平的》。
最近他写了另外一本书,在这本书里强调了不仅仅是全球化,还有人口、气候的变化。
现在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越来越炎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让我们努力防止这种情况进一步的恶化。
最近发生的全球经济危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联系一起。
危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机会,那就是发展比较健康的经济体,就像中国所做的一样。
但是现在这种经济危机已经有了预警,然而人们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没有注意到这种经济给我们带来的警告,实际上这次经济危机给了我们一个深刻教训,但如此深刻的教训我们却一直都在忽视。
现在要进行全球的经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整个流程还是比较缓慢的,除此,还需要有其他的替代性能源,而这些替代性能源要在经济上必须是可行。
现在韩国有一个绿色经济的战略,并且还要进行不同战略的探索。
中国在绿色技术产业方面有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我感到非常惊奇。
去年,巴菲特在比亚迪做了进一步的投资,尽管在去年我们经历了全球的经济危机,但比亚迪却开始把它的业务从电池转向了电车,并且将在2010年走出国门。
尽管韩国在过去50年中经济发展很成功,韩国政府还是决定要进一步改善环境的状况,从而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
现在来看,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韩国现在正面临着双重的任务,一方面是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绿色发展的战略或者项目来保护环境。
【关键字】战略一、韩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2002年,韩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作为非附件Ⅰ国家,韩国在第一阶段(2008-2012年)没有义务设定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不过,按照框架公约对所有缔约国的要求,韩国自1999年成立气候变化响应委员会以来,已经着手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项政策。
其主要措施详述如下:1、自愿协议制度与强制谈判协议制度为了鼓励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国家节能委员会在1998年推出了一项自愿协议制度。
参与该项目的企业与政府签订协议,详细说明其自愿设定的能源保护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及相应的时间表与实施策略,这些都将接受政府的监测。
作为回报,这些企业可获得节能设施的低利率贷款、税收优惠以及技术支持。
至2008年,由此节约的能源累计达(以吨油当量计)1900万吨,相当于减排5800万吨二氧化碳气体(约为年排放量的10%)。
在这十年间,这些企业节约的成本相当于GDP的0.6%,参与自愿减排的企业数量也从1998年的46家上升到2008年的1323家。
尽管自愿的方式对于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并没有成本收益优势,但却可以在早期阶段揭示减排成本和环境破坏的相关信息(德赛尔等人,2010年)。
表2:温室气体排放趋势解析A.1990-2005年的变化情况(%)人均排放人均GDP 单位GDP能耗单位能耗排放量加拿大8.2 29.7 -15.6 -1.2法国-4.7 22.1 -9.2 -14德国-19 21.9 -19.8 -17.2意大利9.6 17.3 3 -9.3日本11.8 16.7 -4 -0.2韩国71.6 101.1 -2.3 -12.7英国-10.6 36.5 -22.1 -15.9美国-0.9 30.8 -21.4 -3.5 OECD国家平均值 2.1 28.9 -15.3 -6.5B.2005年的水平人均排放人均GDP 单位GDP能耗单位能耗排放量加拿大23.1 30.6 0.206 3.7法国8.6 26.5 0.105 3.1德国12 26.6 0.114 4意大利9.7 25.7 0.096 3.9日本11.2 27.1 0.102 4韩国11.6 20.1 0.149 3.1英国11.1 28.2 0.095 4.1美国25 36.9 0.145 4.1 OECD国家平均值14.4 25.8 0.127 4.4来源:由国际能源署和经合组织统计数据计算而得2010年,政府针对能源消耗问题推出了一个试点项目——强制谈判协议制度。
韩国绿色发展战略及启示绿色发展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发展模式,可以在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证气候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理论认为,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分属不同领域,二者互相制约,而绿色发展却改变了这一传统观念,使人们意识到二者对人类生存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应能和谐共存。
在这一新模式下,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之类的挑战将不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反倒会促进新的增长,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绿色发展旨在推动经济由数量上的化石燃料密集型增长向更强调质量同时能够兼顾社会经济结构的低碳增长转型。
与过去的劳动与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不同,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包括新兴观念、转型创新以及尖端科技。
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型无法凭借政府一家之力实现,而必须倚仗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间的通力合作。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提供和建立制度框架来推动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
一韩国的绿色发展战略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对化石燃料和数量型增长的严重依赖,即所谓的“褐色发展”。
这类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必将导致环境和经济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创新转型迫在眉睫。
为此,韩国正在摒弃以往的发展道路,转而向绿色发展的目标迈出意义深远的一步。
韩国绿色发展转型始于2008年,李明博总统于大韩民国60周年国庆时正式宣布将“低碳绿色发展”作为韩国新的远景规划。
此后,韩国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来推动这一规划的实施。
其中一个主要政策就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颁布的“绿色新政”(2009年1月)。
该新政兼顾了长短期利益,长期通过“绿色战略”加强增长潜力,短期则通过财政刺激手段创造就业并振兴经济。
为此,2009~2012年共划拨预算50万亿韩元(约合400亿美元),预计将创造96万个就业机会。
除了各种政策手段之外,政府还建立了制度框架来推动实现绿色发展。
一组包括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士在内的专家构成了“总统绿色发展委员会”(PCGG),专门致力于指导韩国的绿色发展。
此外,韩国政府重启了“五年规划”制度,以便更加系统和连贯地推动绿色发展,韩国经济发展早期曾一度采用这一制度来调配资源。
Analysis to Korea's Green Growth Policy 作者: 张东明
作者机构: 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出版物刊名: 当代韩国
页码: 11-2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绿色增长;低碳;绿色新政
摘要:绿色增长正在成为世界谋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各国都在寻求实现绿色增长的发展战略。
1997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以来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促使积极探索经济转型新路的韩国加快了战略转型的步伐。
韩国政府为此提出并开始实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制订并发表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与五年计划”以及相关的法规,详细阐述了韩国推进这一战略计划的长远规划、战略目标、实施计划、政策措施等,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实施机构。
韩国积极推动的绿色增长战略充分揭示了其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意在谋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构建未来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增长模式和动力。
一、韩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2002年,韩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作为非附件Ⅰ国家,韩国在第一阶段(2008-2012年)没有义务设定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不过,按照框架公约对所有缔约国的要求,韩国自1999年成立气候变化响应委员会以来,已经着手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项政策。
其主要措施详述如下:1、自愿协议制度与强制谈判协议制度为了鼓励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国家节能委员会在1998年推出了一项自愿协议制度。
参与该项目的企业与政府签订协议,详细说明其自愿设定的能源保护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及相应的时间表与实施策略,这些都将接受政府的监测。
作为回报,这些企业可获得节能设施的低利率贷款、税收优惠以及技术支持。
至2008年,由此节约的能源累计达(以吨油当量计)1900万吨,相当于减排5800万吨二氧化碳气体(约为年排放量的10%)。
在这十年间,这些企业节约的成本相当于GDP的0.6%,参与自愿减排的企业数量也从1998年的46家上升到2008年的1323家。
尽管自愿的方式对于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并没有成本收益优势,但却可以在早期阶段揭示减排成本和环境破坏的相关信息(德赛尔等人,2010年)。
表2:温室气体排放趋势解析A.1990-2005年的变化情况(%)人均排放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单位能耗排放量加拿大8.229.7-15.6-1.2法国-4.722.1-9.2-14德国-1921.9-19.8-17.2意大利9.617.33-9.3日本11.816.7-4-0.2韩国71.6101.1-2.3-12.7英国-10.636.5-22.1-15.9美国-0.930.8-21.4-3.5 OECD国家平均值 2.128.9-15.3-6.5B.2005年的水平人均排放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单位能耗排放量加拿大23.130.60.206 3.7法国8.626.50.105 3.1德国1226.60.1144意大利9.725.70.096 3.9日本11.227.10.1024韩国11.620.10.149 3.1英国11.128.20.095 4.1美国2536.90.145 4.1 OECD国家平均值14.425.80.127 4.4来源:由国际能源署和经合组织统计数据计算而得2010年,政府针对能源消耗问题推出了一个试点项目——强制谈判协议制度。
该项目共包括38家企业,涵盖了工业部门41%的能源消耗总量。
谈判达成的协议是:在2010年至2012年间减少3.7%的能源消耗总量(相当于2007年至2009年的平均水平),高于最初提出的3%。
但是该试点项目最终将被“温室气体和能源目标管理制度”所代替。
根据该制度,隶属能源、制造、建筑以及废物管理和运输业的企业需就能源消耗目标与政府进行谈判协商,一旦未达商定目标,就将受到惩罚。
2、能源效率计划在电子电器领域,韩国已经推出了三项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计划:●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和标识(1992):目前,包括冰箱、空调、洗衣机和洗碗机在内的23项产品受到能源效率标准的控制。
这些电器必须达到最低标准才能被允许上市销售。
与此同时,这些电器上还会贴有能源效率等级标识,以鼓励消费者和企业购买或生产节能产品。
●高能效设备认证(1996):政府对于能效水平高于法律规定的产品授予认证标志。
此认证规则共涵盖46个项目,包括转炉、二极管照明系统、燃油热水加热器等等。
●备用节电计划(1999):鼓励制造商制造那些停止使用时能够自动转入省电模式的产品,以使待机耗电量实现最小化。
政府向20个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产品授予了认证标签,包括达到官方标准的电视、微波炉、电脑和打印机等。
政府也对一些没有达标的产品给予了警告标志。
为了节省能源以及降低汽车温室气体的排放,政府仿照美国的“公司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系统”(CAFE),于2006年1月制定了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AFE)。
此标准规定了制造商每年生产的所有汽车的平均节能量(根据发动机容量计算)。
2006年至2008年间,这个标准使得平均节能量提高了6.6%(10.8-11.5千米/升),并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7.3%。
3、清洁发展机制与碳交易市场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引入的三项计划之一,与排放权交易、联合执行(JI)1共同构成了国际官方碳交易市场2。
清洁发展机制于2001年颁布实施,它允许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获取核证减排量(CER),每单位核证减排量等同于一吨二氧化碳。
核证减排量能够进行交易,附件Ⅰ中的国家利用其来实现京都议定书标准下的减排目标3。
韩国不是附件Ⅰ中的国家,但自从2005年允许非附件Ⅰ国家自行投资单边项目后,该国已经被灵活的纳入清洁发展机制。
韩国投资企业拥有核证减排量,且能够在市场上将其出售给任何一个附件Ⅰ国家。
韩国还拥有35个注册项目,其中可再生能源项目占三分之一4,另有47个项目正在注册中。
2010年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预计韩国的注册项目大约能实现平均年减排二氧化碳1500万吨,占总量的4.4%,位1类似CDM,JI是一种以项目为基础的机制,通过允许工业化国家与其它发达国家共同完成联合执行项目来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2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量由2007年的630亿美元翻倍到2008年的1260亿美元。
其中补贴市场占了四分之三,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在内的项目市场占了其余的四分之一。
3项目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注册,并通过严格的程序,以保证项目能实现真实且可测量的额外减排。
4到2010年2月末,总共已注册了2209个项目,预计年核证减排量可相当于3.42亿吨二氧化碳。
于中国(59%)、印度(12%)和巴西(6%)之后列第四位。
2005年以来,政府一直经营着一个以自愿参与为基础的碳交易市场,称为韩国核证减排市场(KCERs)。
这个市场面向年减排二氧化碳超过500吨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改善能效和生产流程,以及投资于可再生能源开发等方式来实现减排。
企业凭借自愿实施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获得核证减排量,这些减排量能够在市场上出售,也可以以5000韩元(约4.5美元)每吨的价格来购买。
实际上,由于国内企业普遍没有减排义务,所以市场上很少有买家。
绝大多数的核证减排量由政府购买,并以此来推动和补偿减排措施。
截至2009年底,287个项目产生了560万核证减排量,其中470万由政府出资230亿韩元(约合2000万美元)购买。
2007年,在私人投资的参与下,政府还设立了一个1050亿韩元的碳基金,用于投资CDM项目或购买核证减排量。
环境税2004年-2008年,韩国的环境税收入从GDP的2%增长到2.5%,超过了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
而同期,经合组织成员国环境税收入普遍有所下降。
在总体税负较低的背景下,韩国的环境税占税收总量的9.5%,远远高于经合组织5.4%的平均水平。
韩国环境税比重的上升,能够反映出鼓励能源与环境保护的税务改革导向。
2001-2007年期间,政府实际提高柴油税2.4倍,液化石油气税6.8倍。
原本为支持工业发展而忽略其高污染性的免税工业用重油,也在2001年被纳入征税范围。
至2009年末,相关税收实际增长了五倍,但仍然仅占价格的3%。
图4:环境税收入如表3所示,尽管韩国税收占价格的比重低于欧洲,但相对而言高于北美和日本。
在不考虑购买力平价或者市场汇率的情况下,韩国民用和工业用柴油、汽油、轻能源的整体价格要高于经合组织平均水平。
例如以过去的数据计算,韩国的汽油价格是经合组织平均水平的2.8倍;以最近的数据计算高72%。
高企的价格水平有助于过去10年来韩国能耗的降低以及温室气体的减排。
然而,80%的交通、能源和环境税,包括汽油和柴油税在内,被指定用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公路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能源税的效果。
而铁路作为一种具有更高能效的运输方式,却仅占用了五分之一的指定用途税收收入。
在“财政整顿”的大背景下,能源税体制应该要加以改革,取消税入的指定用途,实现对预算更有效的分配。
表3:能源价格中的税收占比亚洲北美欧洲经合组织平均水平韩国日本美国墨西哥法国德国英国A.占2009年税收的百分比柴油46.736.32115.159.15965.4--不含铅的汽油56.251.220.616.365.165.964.5--家用轻质原油19.37.8 4.7n.a26.227.728.5--工业用轻质原油19.39.1 4.9n.a131425.2--B.按购买力评价换算得出的每升美元标价柴油 1.790.90.650.94 1.09n.a 1.57 1.06不含铅的汽油 2.05 1.050.620.93 1.36n.a 1.60.73家用轻质原油1250580665n.a627n.a665699工业用轻质原油1247411435580447n.a n.a492C.按2009年市场汇率计算的每升美元标价1柴油 1.09 1.110.650.57 1.39 1.56 1.62 1.07不含铅的汽油 1.24 1.280.620.57 1.73 1.88 1.650.72家用轻质原油2758713665n.a798745686769工业用轻质原油757505436353607626687519 21.以2009年3季度美元兑德国马克的汇率为准2.每1000升来源:国际能源署、经合组织建立一个新的政策框架: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合理价格2000年以来的相关政策已经有助于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但是如上所述,1990年至2005年间的排放量仍增加了一倍。
如果要以较低的经济代价来实现中期计划中的削减目标,则需要建立一个包含多种有效策略的政策框架。
其中,关键是利用定价工具在更广的范围内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定价。
对温室气体定价有几个好处。
从短期看,它通过均衡所有排放单位的边际排放成本来总减排成本实现最小化。
从长远看,市场手段能激励企业开发新技术,从而有助于其降低未来的减排成本。
从投资者角度看,一个明确和合理的碳排放价格可以帮助其尽早做出未来的投资决策。
仍处于发展初期的新技术,比如碳排放的采集和储存,如果没有这样的价格信号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和大范围应用。
市场化的手段还能降低监管时搜集必要信息的成本。
尤其是在排放权交易制度下,政府只需要明确规定适当水平的排放量,然后依赖价格信号即可实现目标(古德斯坦, 2007)。
总之,对排放权设定明确价格的市场化手段要明显优于自愿性减排措施、谈判达成的减排协议以及行业强制减排政策。
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碳税:各有利弊已经在一些国家实行的环境税(如碳排放税)和基于排放许可的排放权交易制度是制定温室气体排放价格的主要手段。
两者都鼓励排放单位采取成本低于税率或者排放许可价格的减排措施,从而可以确保低成本的减排方案能被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