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发展战略的选择与转换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学校代码:10184学生学号:XXXXXXXX X 大学论文题目:21世纪韩国产业政策的变化趋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年级:2008级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姓名:XX学号:XXXXXXX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目录一、产业政策概述 (3)二、韩国产业发展历程 (3)(一)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3)(二)20世纪80年代 (3)(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 (3)三、21世纪韩国产业政策导向因素 (3)(一)本国因素 (3)(二)外在因素 (4)四、总结 (4)五、参考文献 (4)致谢 (5)一、产业政策概述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业政策具有导向作用。
这种导向作用主要是:可以调整商品供求结构,有助于实现市场上商品供求的平衡;可以通过差别利率等信贷倾斜政策对资金市场进行调节,有助于资金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可以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促进区域市场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发育和形成。
二,韩国产业政策发展历程(一)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选择性培养政策1960年以前,韩国主要以建设一些非耐用消费品工业为中心,包括布料、鞋类、家用品等作为进口替代。
1960年以后,急速发展成为韩国产业政策的主要特征,目的在于辅助一些国内的幼稚产业。
从先进国家那里购买中等技术,使这些企业能够快速赶上先进国家的生产水平。
20世纪70年代初期,韩国在产业政策方面转向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其战略是促进中间材料与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并促进资金密集工业的发展,如造船、钢铁、汽车、有色金属与石油化工等。
这些工业被称为战略工业,政府给予了各种鼓励措施。
重化学产业政策主要针对重化学产品的进口替代,以及实现从重化学产业转型为出口产业的政策,同时政府对资源分配的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
2018年 / 第5期 物联网技术3当前,各国牢牢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积极打造创新驱动型经济体。
在全球创新增长竞争日益剧烈的背景下,韩国在年初出台了促进本国自主创新增长的相应举措,并宣布推出“五大新产业”战略。
战略围绕创新经济和包容性增长两大总体目标,打造以未来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计划到2022年为社会创造30 000份优质工作岗位,为韩国中小企业和民众谋求经济增长的福祉。
1 战略愿景(1)强化现有核心产业,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落实新产业项目,再度挖掘现有核心产业的增长潜力。
(2)打造着眼未来的互利合作机制。
重点培育中型企业,打造新增长实体,推动以实现共同价值创造为目标的互利合作。
(3)形成创新增长的地区枢纽。
推动形成国家创新产业集群,支持本地企业和机构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2 拟重点培育的五大产业2.1 发展电动和自动驾驶汽车为创造未来移动社会,计划在今后五年内将国内电动汽车销量从2017年的25 000辆提高到350 000辆,并计划到2020年实现在高速道路上行驶自动驾驶汽车。
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动车,发展电动车相关技术,促进电动汽车行业大数据和汽车电网系统等尖端技术的推广。
2.2 打造智能家居建设高速物联社会,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建立资源整合平台,整合家用器具、房屋建设、信息通信、交通工具和医疗等元素。
2.3 培育新能源促进能源转换,探索基于分散发电技术的新能源项目,建设先进的电力基础设施,推动电力传输相关行业的发展。
构建基于电力大数据共享平台的电子服务,筹建分散资源中介交易制度,加大对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管理模块基础设施等的建设。
2.4 注重生物与健康将延长寿命周期和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并举,推进智能保健4.0项目,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发新药物、新医疗机械和医疗服务,培育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智慧医疗韩国发布“五大新产业”战略,推动创新增长摘 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浪潮中,韩国为促进本国自主创新增长,宣布推出包括发展电动和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家居、新能源、注重生物与健康、半导体和显示屏技术的“五大新产业”战略。
产业转型升级的“韩国经验”自二次世界大战至今,韩国政府根据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把握机遇。
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
适时而稳健地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转换升级,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韩国创造出了辉煌的产业发展业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舶、汽车、电子和半导体制造业大国之一。
一、韩国产业升级的历程战后至今。
韩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历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1961年以前的进口替代阶段。
1961年以前,由于战争的破坏,使得韩国经济处于萧条状态,面对缺少资源和资本技术实力的形势,韩国实施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的着重点是保护和促进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以满足内部消费需求,稳定经济和社会,这一政策对当时经济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1962~1971年的出口导向阶段。
由于重视进口替代而忽视了出口带动作用,大量的进口导致韩国国际收支逆差巨大,对海外进口的依赖性明显。
为缓解这种不均衡局面,增强韩国经济的良性发展能力,韩国产业政策导向开始从“进口替代”逐步转向“出口导向”。
从19 62~1966年,韩国积极从国外引进技术,优先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
韩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出口贸易的政策和支持出口的金融机制,设立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机构。
1967年4月,在加入关贸总协定(GATT)初期,韩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和纺织工业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使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出口的主力,为韩国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创造了条件。
(3)1972~1979年的重化工产业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期,韩国产业政策转向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其战略是促进中间材料与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并促进资金密集工业的发展。
如造船、钢铁、汽车、有色金属与石油化工等。
这些工业被称为战略工业,国家给予了各种奖励措施,主要的政策有:一是由建立国家投资基金,以优惠利率提供大型投资所需的资金:二是为这些“新生产业”提供保护措施,直到它们在国际上拥有竞争能力为止;三是允许某些工业进行垄断性生产以克服小规模的国内市场问题。
试分析韩国的吸引外资对其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什么作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韩国利用外资调整产业结构韩国是外资利用较成功的国家,其在二战后经过短暂的恢复,在外资的帮助下迅速地提升产业结构,而成为世界上经济较发达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韩国利用外资提升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经济恢复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是利用外援、恢复经济、发展以消费品进口替代工业为中心的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
在1945—1961年间,韩国共接受外国援助金额31.4亿美元。
利用这些援助。
韩国发展当地急需的非耐用消费品工业,以此为基础,又推行以生产一般消费品的轻工业为中心的进口替代,以及恢复包括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在内的服务业,相应地对产业结构进行了第一次调整。
1960年,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占到了37.0%、20.0%和43.0%。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起步阶段,主要以对外借款为主进行以轻纺工业出口导向战略为中心的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
韩国自1962年引入第一笔57.5万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之后,便启用了这一利用外资的通道。
韩国利用外资,结合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轻纺工业,如纺织、服装、塑料制鞋、玩具、食品、杂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开始积极发展化工、民用机械、钢铁、汽车和耐用消费品等进口替代型重化学工业。
经过“一五”、“二五”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韩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占到了28.9%、22.8%和48.3%。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工业化起飞阶段,以对外借款为主,外国直接投资为辅推行以重化学工业化战略为中心的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70年代是韩国执行第三、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的重要时期,也是韩国大规模引进外国资本,促进重化工业建设的高峰时期。
这一时期鼓励电子、机械、钢铁、金属、石化等重化工业及电力开发、人力开发、技术开发、国防工业等方面的外资引进与技术引进。
朴正熙总统对韩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吴昊201500600081我们都知道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一片资源贫乏、基础落后的狭窄半岛之上逆风起飞,迅速成长为经济上的巨人,跨越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个世纪的发展进程,创造了“汉江奇迹”,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而韩国如今的经济成就,自然是与朴正熙政权创造的“汉江奇迹”是密不可分的。
朴正熙政权上台面临的经济困难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张勉政权建立“权威统治”。
这时韩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
第一,示威游行不断,社会缺乏基本秩序。
第二,政府改组频繁,无力料理国事。
第三,民生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比如,人口迅速增长,失业加剧,饥饿和贫穷,消费品与住房短缺等等问题的解决成为韩国迫在眉睫的问题。
朴喜范是内涵型经济开发论的倡导者,他主张的内涵工业化战略的重点放在为钢铁厂、火车、造船、机床以及基础化学工业等打基础。
朴正熙政权在民族主义思想的驱使下,选择了内涵型经济发展路线,试图通过动员国内资本为发展提供基础资源。
1962年6月,朴正熙政权曾试图通过“紧急货币措施”来为投资计划融资。
为内资动员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以高利率增加储蓄,但此计划因恶性通货膨胀而遭到失败。
接着为了动员民间资本,朴正熙政权控制了保险公司并开启了证券市场,但却因此爆发了所谓的“证券波动”,很多中、小股主蒙受欺骗和破产。
此外,朴正熙政权还实行了货币改革,采取了一种以通货膨胀为其投资计划融资的办法,由于遭到美国的反对和对客观经济状况的不了解,结果,动员内资政策失败。
货币改革失败与外资引进的低迷、通货膨胀、外汇紧缺等问题使政策转换在所难免。
以货币改革的失败为转折点,朴正熙政权走上了转换发展模式的道路。
从出口替代政策到出口导向政策的转型1961年8月,国家重建最高会议工商部长丁来赫和副部长朴忠勋竭力主张实施出口导向政策,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朴正熙确定了以出口导向政策为经济开发计划的基本方向。
韩国经济发展轨迹韩国经济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945年8月独立至1962年实施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前为一个阶段——动荡与恢复阶段;1962年至1992年为第二个阶段——高速增长阶段;1993年7月公布“新经济五年计划以后为第三个阶段——调整改革发展阶段[①]。
(一)动荡与恢复阶段(1945年~1961年)。
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
1948年成立的政府为恢复生产、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其生产设施几近毁灭。
1953年停战后,在美国及联合国的经济援助下,经过近三年的恢复,于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
尽管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韩国经济停滞的时期,但是,1954年韩国政府实施的“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购买土地分配给实际耕作的农民,结果一种佃农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收益分成佃农耕作制度,使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
事实上,在这个时期政府实施的几个重要政策目标,成为60年代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
1953年至196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3.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0.7%[②]。
(二)高速增长阶段(1962年~1992年)[③]。
1961年5月,朴正熙军事政变上台后,开始以政府主导、出口导向和不均衡发展等战略,推进了韩国经济的有计划开发。
196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20世纪60年代可谓外向型经济形成时期。
“一五”期间作为振兴出口、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步骤之一,1965年韩国和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60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达到7.6%[④]。
1962年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23亿美元增至81亿美元,增加2.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⑤]。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特点和发展趋势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特点与发展趋势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也不断增加,成为世界范围内对华投资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实例进行论述。
二、特点1.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韩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8年起,韩国对华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已累计投资金额达到1897.1亿美元,占韩国对外投资总额的39.3%。
2. 投资领域广泛韩国对华直接投资领域广泛,主要覆盖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多个领域。
其中,制造业投资规模最大,占比超过七成,金融业和服务业投资规模较小,但增速较快。
3. 投资方式多样化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绿地投资、并购投资外,还包括涉华PE、VC投资等新兴投资方式。
涉华PE、VC投资主要面向中国初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投资,迅速崛起成为当今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兴方式。
4. 投资偏重东部和南部地区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偏重东部和南部地区。
其中,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等地为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热门投资地区。
此外,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中西部地区也将成为韩国对华投资的新兴热点。
5. 投资逐渐结构优化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结构逐渐得到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高科技、服务业等更高附加值领域。
其中,韩企在中国医药、食品、环保、新能源等行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加快自主研发和技术转移,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发展趋势1. 投资规模将保持增长随着中韩两国经济协作的深入,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未来韩国对华直接投资规模将会保持增长。
同时,两国签署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将为韩国企业拓展中国市场提供更多机会。
2. 投资领域将更趋多元化随着中国经济由规模和速度向质量和效益转换,韩国对华直接投资领域也将更趋多元化,重点将更多地放在高科技、服务业、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
[ 案例] 韩国发展战略的选择与转换
韩国是引人注目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经过朝鲜战争后50余年的发展,经济成就卓越,起间经济增长方式与战略的选择与转换对起经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战争结束后韩国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社会,重建工业基础,鉴于起经济基础薄弱,资源贫瘠,又缺乏资金和技术,韩国经济发展的基点只能放在过内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采用进口
替代战略.但是以高关税壁垒和严格的进口配额限制,实行非耐用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并没有给韩国经济带来更多的活力,韩国的出口潜力受到抑制,到20世纪60 年代初起国民经济结构仍然十分落后,人民生活基本上停留在战争结束初期的水平。
而与此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兴起科技革命浪潮,生产里获得极大的发展,进入产业结喉转换阶段,纷纷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因此1962年以后韩国把经济发展重点放到出口产业上,将经济活动的中心一国内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时常为主,实施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
韩国经济的及时转型,使韩国的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以及资本密集型重化学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70年制造业在产业结喉中占21%。
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国的产业结构转向了以重化学工业为主,在优先发展六大战略工业的政策下,重化学工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轻工业,并超过了只在业的平均水平。
80年代韩国政府为避免产业结构的失衡和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萎缩,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在产业政策上作出了重大决策,将目标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把一些技术密集度高,技术革新速度快,具有高附加值,现在电子,汽车,精密机械已成为韩国的主导产业。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为了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于经济开发,韩国通过政府计划来主导民间的经济发展,政府较之起他推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更多地介入经济过程,而一些民间的经济行为也往往受到政府强制性政策的干预。
政府的干预主要表现在:
第一,通过编制五年计划对市场经济实行指导,贯彻经济战略和具体政策。
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共实行了7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都有其侧重点。
“一五”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贫困,尽快扭转国内经济对外国的依赖,建立本国的经济基础;“二五”的发展目标是加快产业结构现代化,提高经济的自给自足程度;“三五”的基本目标是继续扩大出口,发展重工业,促进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发展农业,渔业,争取粮食自给自足;“四五”的目标是继续促进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进行社会开发,加强技术革新,提高出口竞争力,改善国际收支。
第二,通过指定法律及具体优惠措施,来引导企业向政府规定的目标发展。
韩国确立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之后,先后颁布和实行了1600多部法律,如1960年韩国制定《外贸引进促进法》,1962年又发表了《关于引进外资的基本方针》。
从1962—1971年间韩国共利用外资25.99亿美元,其中公共借款9.27亿美元,商业借款15.31亿美元,直接投资1.41
亿美元。
为了保证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政府建立了出口工业区,并实行资助出口的金融政策。
1964年韩国政府颁布了《出口工业建设法》,着手建立出口商品基地,在全国各地建立出口工业区,重化学工业区和出口加工工业区,为投资者提供标准厂房,仓库,兴建公共设施,并制定各种法规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1965年又从出口补助金和商品进出口连锁制度的直接资助形式,转为税金和金融两方面给予间接支持,以此降低售价,提高商品的出口竞争力。
20世纪70年代韩国成立科学院,建立科学开发,教育,生产遗体化的工业区,80
年代又相继建立“电子工业园”,“大德科学工业园”等园区。
第三,通过教育投资,培养经济建设所需人才。
韩国是世界上教育经费支出较多的国家之一。
1960年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1971年上升至2.8%,1982年达到3.4%。
这些投资使得韩国1970年小学入学率为97%,1988年达到99%,同期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由62.1%提高到99.5%。
由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就读率提高,到1980年韩国总人口中已有25.9%的人具有高中以上学历。
除了增加驾御投资,加强基础研究外,韩国还重视加强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努力提高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此外还重视国外学成归来的学者和聘请国外高科技专家,并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
为了加快科技发展的速度和提高科研水平,韩国政府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科技投资在国民生产总资中的比重逐年提高。
1980年时为0.61%,1983年突破1%,1991年占到2.02%,即55亿美元。
第四,通过经济战略调整来推动经济发展。
第一次是1960年,韩国为克服方式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改变以来美国支援来支撑的经济体制,实施进口替代;第二次是964年,由于进口替代不仅未能取得效,果,而且还加深了对外国的依赖,韩国政府提出了出口主导型的发展战略,以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第三西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稳定,效率,均衡”的方针,开始将韩国从政府主导型向民间主导型转变。
1988年后加快了向民间主导行、型战略的过度步伐。
从1963—1982年期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6%。
大量资金注入重点工业部门,促进了这些工业部门的发展,同时也改善了产业结喉,在经济逐步证章的过程中,不仅缓解了国内资金不足的问题,国内积累率也在不断提高。
从第三个五年计划起,韩国的国内储蓄率增速加快,海外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增长的贡献中生产要素增加达到5.1%,大大高于技术进步的贡献。
显然,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增长经济仍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
为了提高科技水平,缩短工业化进程,1982年韩国提出以技术为主导的的战略口号,并先后指定和实施了数项五年科技发展计划,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植政策来推动该目标的实现。
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与此同时,经济政策从政府主导型向民间主导型转变,政府逐步采取间接指导和间接调控,发挥市场作用,实行进出口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放松对价格的管制。
1983年后韩国加快取消进口限制的进程,增加根据自动特许核准翕动准予进口的商品才项目,大幅度提高进口自由化率,到1992年韩国整个自由化的比率已高达98.1%,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在金融自由化方面,最重大的措施是进行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降低指令性贷款比例,建立新的金融体制,实行商业银行的私有化,允许外国银行参与韩国许多经济领域的活动,提高非银行金融季候的地位,扩大竞争范围,允许银行在确定利率方面具有风大的灵活性,减少政府对信贷资金分配的干预。
在物价问题上,既强调物价稳定的重要性有重视市场价格机制,更重视宏观调控的作用,更多地利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控制物价,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因素发挥作用。
物价上涨率有所控制,消费物价指数迅速下跌,1981年为21.6%,1982年降为7.1%,1984—1987年间最高也仅为3%。
由此韩国也实现了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变。
(陈璐)
讨论题:
1. 韩国是如何选择它的发展战略的?
2. 韩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如何得以成功转变?
3. 韩国的经济发展对中国当前发长有怎样的启示?
参考资料:
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