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593.75 KB
- 文档页数:8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表现出多样的变化。
本文将从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的变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固有的特点和属性,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用来描述物质在物理条件下的特征的,它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进行判断。
首先,物质的质量是指物质所固有的质量大小,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之一。
其次,物质的颜色是物质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和吸收特性的反映。
再次,物质的硬度是物质对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另外,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是物质在升温或降温过程中发生相变的温度。
最后,物质的电导率是物质对电流通过的能力,这是物质电子结构和组成的重要表现。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它们通常需要改变物质的组成才能观察到。
首先,物质的可燃性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燃烧产生热、光、气体等现象的性质。
其次,物质的氧化性是物质与氧气或其他物质接触时发生氧化反应的能力。
再次,物质的还原性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通过失去氧或获得电子而发生还原反应的能力。
另外,物质的酸碱性是物质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指数,反映了物质对酸碱溶液的中和反应的能力。
最后,物质的稳定性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分解、腐蚀或变质等不可逆反应。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性质或组成的改变。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在不改变物质的组成的情况下,物质的形态、性质或状态发生变化。
例如,物质的相变是指物质在温度或压力改变的条件下,由一个物相转变为另一个物相。
另外,溶解是指将一个物质溶解到另一个物质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还有,物质的形状改变也是物质的物理变化,例如物体的形状可以通过拉伸、压缩和变形等方式改变。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其性质与变化是自然界和化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物质的性质包括各种性质,例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一、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在不改变化学组成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和测量可以获得的性质。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形状、质量、密度等。
例如,铁的物理性质包括金属光泽和导电性。
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实验进行观测。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称量物体的质量,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形状和颜色,以及使用密度计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这些物理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物质,并对物质进行分类。
二、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显示出的性质。
它反映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及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例如,氧气和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这是铁的一种化学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观察和研究。
化学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产生新的物质。
通过观察产生的气体、固体或溶液的变化,可以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通过物理手段引起的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外观或状态。
常见的物理变化有融化、沸腾、凝固等。
物质的物理变化通常是可逆的,可以通过逆过程恢复原来的性质。
例如,将水蒸发成水蒸气是物质的物理变化,而将水蒸气冷却后再凝结成水的过程是其逆过程。
物质的物理变化与能量的转移密切相关。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过程中,物质发生了化学组成和性质上的变化。
化学变化会生成新的物质,并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常见的化学变化有燃烧、腐蚀、酸碱中和等。
物质的化学变化是不可逆的,不可逆过程中物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无法通过简单的物理手段恢复原来的性质。
例如,木材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单位,其性质的不同决定了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行为与变化。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原因。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下面将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性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
其中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溶解度等。
例如,铁的物理性质包括铁的灰白色、坚硬、密度较大等特点,而水的物理性质则包括无色、透明、不可压缩等。
2. 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铁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而生锈,氧气与可燃物质相遇时能够引发燃烧反应等。
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反映出物质的化学反应活性与化学稳定性。
3. 物质的生物性质物质的生物性质是指物质对生物体所产生的影响与相互作用。
例如,食物的味道、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等。
生物性质的研究对于食品安全、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作用而表现出的性质的改变。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态的变化以及化学变化两个方面。
1. 物态的变化物态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前提下,由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例如,水可以由液态变为固态(冰)或气态(水蒸气),这是由于温度或压力的改变所导致的。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原有物质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并且往往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例如,氢气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分子,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三、物质变化的原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原因主要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关。
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式。
物质的微观结构包括原子、分子以及化学键等。
1. 原子与分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不同元素的原子或不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物质的性质的差异。
NO.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观念一】物质的变化定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实质:物质不发生变化;分子、原子不变,只是间隔发生了变化变化定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实质:物质发生了改变,分子也发生了变化化学变化原则:质量守恒定律(五不变两变两可变)表示:化学方程式→意义※判断的依据: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注意事项:(1)物质的变化常常伴有一些现象的发生,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某一已知的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了,而不能作为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而且有的变化无明显现象。
(2)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例如锅炉爆炸、车胎爆炸是物理变化。
※解题突破方法物质变化的辨析,从宏观上判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从微观上判断构成反应物的粒子是否发生了改变。
若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构成反应物的粒子发生了改变,则是化学变化,反之,是物理变化。
【※知识须知】(1)化学反应常伴随有能量变化。
有的释放能量,有的吸收能量,在生活、生产、实验中,经常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如烧煤做饭、取暖等。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和催化剂等。
(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4)正确理解“催化剂”①要紧扣“一变二不变”。
“变”指的是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既能变快,也能变慢,不能片面理解成加快;“二不变”是指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②催化剂离不开特定的化学反应,离开化学反应讨论催化剂是没有意义的③对于同一反应,催化剂不是唯一的;对于不同反应,有不同的催化剂④催化剂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⑤催化剂不能决定反应能否进行。
【示例一】例1、下列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A.铁铸成锅B.葡萄酿成酒C.木柴燃烧D.面包发霉例2、下列生产过程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沼气生产 B.石油蒸馏 C.转炉炼钢 D.高炉炼铁例3、古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受热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金刚石加工成首饰等。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
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拓展:有些物理性质可通过仪器定量测量,如熔点、沸点,密度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规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说明物质的性质。
(5)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6)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有上述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
(7)注意点:①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②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电灯发光,是电能转变为光能和热能,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③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自行车车胎的爆炸为物理变化,火药爆炸为化学变化。
2.判断与识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和识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反正,则不是化学性质,而是物理性质。
(3)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体现。
在汉语中表述中常用可以、易、会、能等词来描述。
如铝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铝箔能燃烧属于物理变化;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水能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性质。
物质性质与变化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具有各种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遇到不同物质之间发生的各种变化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性质以及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描述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例如,物质的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这些性质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到的,并且不会改变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组成。
化学性质则是描述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特征。
例如,物质的可燃性、腐蚀性、稳定性等属于化学性质。
这些性质是在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才能观察到的,并且会导致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发生多种变化,常见的有物态变化、化学变化和核变化。
1.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温度或压力条件下由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液体的汽化和凝结、气体的液化和升华等。
这些变化是由于温度和压力的改变导致物质分子或原子间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所引起的。
2.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可以是可逆的,也可以是不可逆的。
例如,铁生锈、木材燃烧和果实腐烂等都是常见的化学变化现象。
3.核变化核变化是指物质的原子核发生改变的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元素或同位素。
核变化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形式。
核裂变是指重核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的原子核的过程,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核聚变则是指两个或多个轻核原子核合并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的过程,同样伴随能量的释放。
对于物质的变化,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物理或化学性质的改变来判断其是否发生了变化。
例如,物质的颜色、溶解性、气味等的改变往往可以作为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的指标。
总结:物质的性质是描述物质的固有特征,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一、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组成。
2.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化合物根据组成元素的类别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5.物质的结构:物质内部粒子之间的排列和空间构型。
6.物质的能量:物质具有的能量,包括热能、化学能、电能等。
二、化学反应与变化规律1.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一种或多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的过程。
2.化学变化的实质:反应物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加和反应、消除反应等。
4.化学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5.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出现的量。
6.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等。
7.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压强等。
8.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9.热力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熵增定律。
10.化学反应的限度:可逆反应中,正反应和逆反应进行的程度。
三、物质的制备与应用1.物质的制备: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方法制得所需物质的过程。
2.物质的应用:物质在生产、生活、科研等方面的应用。
3.化学工艺:物质的制备方法和技术。
4.物质的用途: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用途。
四、物质的检验与鉴别1.物质的检验: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方法确定物质的存在。
2.物质的鉴别: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用化学反应或物理方法区分物质。
3.化学试剂:用于检验和鉴别物质的化学物质。
4.分析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滴定分析等。
五、物质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1.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化学核心素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核心素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通过对物质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其变化过程。
本文将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两个方面来介绍化学领域中的核心素养。
一、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通过观察和测量这些性质,我们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和鉴别。
2.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参与化学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这些性质反映了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3.物质的结构性质物质的结构性质是指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和组成。
例如,物质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都属于结构性质。
通过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我们可以揭示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性质变化的原因。
二、物质的变化1.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其物理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
例如,物质的相态变化、溶解、沉淀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这种变化是可逆的,物质之间没有新的化学键的形成或断裂。
2.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的过程。
例如,物质的燃烧、氧化、还原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物质之间新生成了化学键,形成了新的物质。
3.物质的能量变化物质的变化过程往往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例如,化学反应时释放出的热量属于放热反应,而吸收热量的反应则属于吸热反应。
能量变化是化学变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研究化学反应规律的关键。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1.实验技能的培养实验是化学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亲自动手,我们可以观察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培养实验技能可以增强我们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科学。
化学中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化学领域中,我们常常关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物质性质和变化,并探讨它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所具有的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物质进行观察和测量得到,并且不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例如,金属可以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而非金属则通常为绝缘体。
2.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参与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物质与其他物质进行反应来观察和测量。
例如,铁可以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铁的氧化物。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研究和理解化学反应的基础。
二、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表现出一种或多种物理性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原物质可以通过逆向的过程回到其原来的状态。
例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时,形成了冰,但其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参与化学反应时其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无法通过逆向的过程将物质还原为其原来的状态。
例如,当木材与氧气发生燃烧时,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木材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
三、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应用1.材料选择了解物质的性质有助于在工程和材料科学中选择合适的材料。
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耐久性。
例如,在建筑工程中选择具有良好耐候性的材料可以增加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药物研发药物研发需要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通过研究和分析化学物质的性质,科学家可以发现具有特定效果的药物分子,并进一步优化它们的性质,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3.环境保护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性质和在环境中的行为,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作者:————————————————————————————————日期:
ﻩ
课题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3)了解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4)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5)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对简单实验的探究。
学习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判断。
学习过程
一、复习预习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
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现象各自的本质
是什么,这节课主要一下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知识讲解
考点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
验的方法。
下面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实验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2[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观察胆矾发生的变化。
研磨后
【思考】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的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2.化学变化
实验3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得到硫酸铜溶液。
再向两支试管里加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
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实验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思考】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1)化学变化的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思考】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有无新物质的生成。
)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讨论:(1)有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的变化就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分析:不一定。
如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氧气气态时无色,但当温度降到-183℃时,变为蓝色液体;水的沸腾有气泡产生,泥水静置分层产生沉淀均属于物理变化;
(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分析:不一定。
如自行车、锅炉的爆炸时由于外壁无法承受内部的压力而产生的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2:物质的性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①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②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③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
性质。
2.物理性质
【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
做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1)熔点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沸点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3)密度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
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
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考点3:判断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内在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等词,一般指物质的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一般指物质的变化。
三、例题精析
【例题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A、有发光现象
B、有颜色变化
C、有新物质生成
D、有发热现象
【例题2】在化学变化中()
A、分子、原子都不变
B、分子变、原子不变
C、分子不变、原子变
D、分子、原子都改变
【例题3】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变化,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
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B、医用酒精杀菌消毒
C、海水“制碱
D、食醋除去热水瓶内的水垢
【例题4】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文字
B、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C、自制过滤器过滤液体D、点燃蜡烛刚熄灭产生的白烟
2、下列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A、液氧是淡监色的B、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受热变成白色粉末
C、浑浊的石灰水过滤后变为澄清溶液D、水在4℃时密度最大
【巩固】
1、下列描述物理性质的是()
A、氢气、天然气都是可燃气体
B、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C、水在通电时产生氢气和氧气D、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变为水和二氧化碳2、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木炭具有可燃性
C、氧气不易溶于水D、氮气在-196℃变成液氮
【拔高】
1、下列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A、白磷放在热水中熔化
B、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咀嚼米饭后变得有甜味
D、胆矾是蓝色固体
2、下列现象由物理变化而引起的是()
A、白磷露置于空气中时会冒白烟B、澄清石灰水敞口置于空气中变浑浊了
C、浓盐酸敞口置于空气中产生白雾D、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的热
课程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课后作业
【基础】
1、下列诗句中,只包含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2、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A、无新物质生产B、有新物质生成C、发光D、放热
【巩固】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电灯通电后发亮
B、从海水中得到食盐
C、食物腐败
D、电热棒工作时发热
【拔高】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木柴劈成块
B、残雪化成水C、糯米酿成酒D、西瓜榨成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