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 格式:ppt
- 大小:354.50 KB
- 文档页数:11
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沿海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不包括台湾省)。
面积占全国13.6%,人口占全国42%。
中国主要的工业基地——辽宁中南部、京津唐、沪宁杭地区都集中于此,重要的农业基地——黄淮海平原的大部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也分布在这一带。
从全国看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通讯设施的基础好,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与海外有传统的经济联系,信息灵通,对外交通便利。
对外开放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福建和广西沿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等经济开放区都在这一地带。
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加强传统工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加快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外引内联和对外、对内两个辐射扇面的作用,使这一地带逐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基地,海洋开发的基地,培养向全国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向全国传送新技术、提供咨询和信息的基地。
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能源、交通运输紧张,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若干人口、城镇密集地区出现环境容量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大江、大河下游涝年汛期的防洪问题,这就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交通网络,加强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横向联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商品性、创汇型的农业生产,把长江三角洲、渤海圈和珠江三角洲建成为环太平洋带上的重要经济地域。
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9个省区,面积占全国29%,人口占全国35.6%。
这一地带能源、各种矿产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
东北有全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内蒙古有广阔的天然牧场,大部分省的农业比较发达,是中国粮、油、棉、糖的重要产区。
讨论与分析: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三大经济地带差异表现(2)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3)三大经济地带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4)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协调发展(1)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
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
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
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表: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指标更具可比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要比GDP总值的差距小得多。
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
一个落后地区,假如有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反之,则会差距更大。
从课文表1.2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还在扩大。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2)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区位因素等;有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历史、科技教育、政策、产业结构等。
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剃度开发理论的引入和发展,我国以陈栋生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学者提出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并被作为我国政府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地域依托。
东部: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中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治区,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湖南9个西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唯乌尔自治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西藏自治区。
10个在地带的划分中,关于广西,海南,陕西和四川的划分有些争议,但是地带划分本身是基本上被接受的。
2021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广西和内蒙古两个民族自制区划分到了国家大开发意义上的西部地区。
东部:辽宁北京河北山东天津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这几个省都是沿海省份,地形平坦,气候湿润,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好,大学集中,科技先进,交通便利,。
其中北部有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三大经济圈。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合理,像北京上海广州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部:有河南山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六省。
其中几个省有如下特点:河南地形平坦气候湿润灌溉方便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人口稠密,可发展劳动密集形产业,如纺织业;交通便利郑州京九线上的大站。
山西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主产煤。
湖北位于长江中下游,处于我国正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东连上海西接西部地区水路南到广州北达北京京九线,工业发达。
西部:就是西部大开发中划分的14个省市。
西部地区面积广大,人口稀少,资源丰富,是最几年才开发的。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措施1、背景:1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山麓缓斜平原高山前冲积扇土地质量高冲积低平原主体海滨滨海平原低地势极低中低产田集中区2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盐碱:水盐运动春秋反盐,夏积盐冬稳定原因——气候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地形地势低平,洼地排水不畅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不合理开垦干旱缺水地、低洼易涝地、盐碱地所占的比重较大,对这些土地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关键所在。
---------------------------------------------------------------最新资料推荐------------------------------------------------------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基础知识回顾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范围:辽、冀、京、①东部经济地带: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省市区。
黑、吉、内蒙②中部经济地带:古、晋、豫、皖、鄂、湘、赣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 云)、藏10省市区。
1/ 48基础知识回顾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总体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明显落后于东部。
(2)具体经济差异表现主要方面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以产业结构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农业经济比重大,西部工业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具有一定过渡性特征---------------------------------------------------------------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知识回顾进程快,工业产值比重高,外资企业、中进程相对滞后,工业民营企外合资企业、产值比低,以传统工业化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型工业为主体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平高、城市分布密水平低、城市分布密城市化度大度小对外开放程度高低3/ 48基础知识回顾温馨点拨 (1)经济地带的范围:东部经济地带包括除港、澳、台外的所有临海的省级行政区及北京市;中部9 省呈“T”型分布。
(2)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知识回顾二、南方与北方 1.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范围、特征、发展战略的差异性班级:07级地理科学姓名:周院学号:075021005一、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经济地带又称超级经济区。
是经济区划的最高层地域单元。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全国经济开发程度、经济技术发展总体水平以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大势,对全国地域进行战略性、长远性的概略划分。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正确处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
这是实现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对毛泽东同志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关系的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主要是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条件和现实的经济技术水平,所存在的地区差异等,将全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
二、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及特征(1)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省、市、自治区。
本带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上,面向海洋,背靠大陆,地表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人口密集,交通方便,历史开发较早,城市化水平高,科技力量雄厚,技术条件较好,经济国际化程高,宜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
东部地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地区。
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在这里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广州、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还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海南岛、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划为经济开放区,相继对外开放。
这就使整个东南沿海地带变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同时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与内地争能源以及市场、人多地少的现象。
(2)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区。
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知识归纳⎪⎪⎩⎪⎪⎨⎧←⎪⎪⎪⎪⎪⎪⎪⎭⎪⎪⎪⎪⎪⎪⎪⎬⎫⎪⎪⎪⎪⎪⎪⎪⎩⎪⎪⎪⎪⎪⎪⎪⎨⎧⎪⎩⎪⎨⎧⎪⎩⎪⎨⎧⎪⎩⎪⎨⎧东部改革开放起步早结构相对较优东部地区的心理特征不同地域差异社会经济基础存在着社会和经济原因地理区位不同气候地形自然原因影响因素较慢发展速度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个省市区西部西部次于东部发展速度次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个省市区中部中部最快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个省市区东部沿海东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10914——学法建议1.学习本节内容首先是要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地理分布,各经济地带的范围及组成的省市区要结合中国政区图加以识记,同时结合区位特征、地区特征加以识记,如东部经济地带包括除台湾省外的所有沿海的省市区和北京市(不临海),西部经济地带包括西北地区的5个省区和西南地区的5个省市区。
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统计图及统计数据的运用。
一是根据三个经济地带田)P 的增长、三个地带的发展水平比较和三个地带田)P 所占比重的变化,总结三个经济地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
二是根据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与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差异的关系。
3.要注重对经济地带性差异形成原因的分析,可将三个经济地带进行成因比较。
如对三个经济地带自然原因的分析如下表:潜能开发思路分析A选项中北京、上海、南宁均属于东部经济地带。
B选项中重庆属西部经济地带,武汉属中部经济地带;C选项中的合肥及D选项中的长春、哈尔滨也均属中部经济地带,均不符合题意。
思维诊断解答此题时由于对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识记不清晰,容易错选C 或D。
排除障碍的方法是:除北京市外,其他东部经济地带的所有省市区都濒临海洋,某城市是否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看该城市所在的省市区是否濒临海洋即可知。
思路分析目前我国东部地带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都远大于第一产业,这说明东部地带生产力水平较高,各行业都得到了发展,经济发展能力在第二、三产业得到了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