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87
中国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孔宗雪宁夏教育厅基教处处长王宝祥北京教科院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王启萃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王国琪西安社会科学学院青少年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王晓春北京教科所教育理论研究室研究员、高级教师王继起天津市河东区立达职业专科学校德育教师王小英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幼儿教育系教授王凌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王淑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乐善耀上海教科院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社区教育协会副秘书长毛乃佳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副主任田昕广西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科员、高级教师关鸿羽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室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关颖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李洪曾上海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李晓凡哈尔滨市卫生学校副校长李全彩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李媛山东省妇幼保健所副主任医师刘东刚重庆师范学院心理系教授曲连坤石家庄市教育局思想政治与体育卫生处处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兼职教授邬小平内蒙古总工会经济技术部高级工程师朱棣云浙江教育出版社编审任边疆河南洛阳财会学校副校长汤发良陕西家庭教育实验研究指导中心干事闵乐夫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学研究中心德育室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陈一筠中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委会主任陈一心江苏南京市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所长陈伙平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永元江西萍乡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副校长陈红梅新疆自治区少年犯管理所三级督监、家教会理事初源芳辽宁省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吴文菊辽宁省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省基础教育中心德育部主任吴玲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张静莲上海东加西人才咨询研究所所长张双文辽宁省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张家玮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张玉仁成都美视国际学校小学部校长邱孝感福建省少先队总辅导员何水云何老师儿童心理素质训练中心主任何克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杨勤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保健部主任杨放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教授尚秀云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周运清武汉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周密青海师大教育系讲师郑传庆原海口市第一中学校长、书记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赵石屏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重庆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赵执平哈尔滨市妇女培训中心副主任胡玉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胡守钧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姜鸿德原山东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骆风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姬君式国家督学、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陶敕恒江苏南京市晓庄学院教管系副教授徐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理科主任常京娥北京市东城区教研科研中心教研员、高级教师曹子芳原上海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曹朝阳石家庄市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系教授曹中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曹越洲北京贺思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符明弘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曾辉春江西余江县政协经科委主任彭德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路应杰郑州一中家庭教育服务中心主任裴秀芳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心理研究所主任。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学专家:一、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二、萧树滋(河北大学)河北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新中国电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电教专家。
他以德高望重、功绩卓著驰名于电教界。
“十个…第一‟誉满神州:1、第一个被公派出国学习教育技术,攻读硕士学位;2、第一个获电教硕士学位,回国建设新中国,参加“开国大典”的电教人员;3、第一个出任新中国中央电教领导机构的官员(萧先生为负责人之一),并制作了第一批科普幻灯机;4、第一个建议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和在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5、第一个提出“电化教育”的定义和概念(新中国成立后);6、第一个编写出版电化教育课教材;7、第一个敢于在全国性权威报纸《人民日报》上争鸣有关电化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问题,使我国电教事业得以继续发展;8、第一个出版电化教育专著;9、第一个获得电教(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办学者;10、第一个终身从事电教事业并为电教事业奋斗终生的人。
三、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四、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五、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李南晖:字仲晦,号青峰,又号西海云樵,甘肃省通渭县城关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十八日,七十岁时引疾卸职,回归故居。
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月十二日在石峰堡事变中被杀害,时年七十五岁。
乾隆帝颁旨按知府礼葬,追封为太仆寺正卿,入昭忠祠,国史馆立传,并饬令有关省县列入“乡贤”,一同被杀害的还有次子思沆、侄师沆均予旌表,嘉封长子宗沆承袭世职知县。
李南晖毕身致力于求学立书、教育事业,知识渊博,望重乡里,时人称“南晖李爷”。
在他任职十三年知县的四川威远县,因政绩卓著,深孚重望,敬称“李公”。
辞世后,专建李公桥,李公祠、青峰庙以纪念。
据《清史稿》、《甘肃人物志》、《陇右著作录》、《通渭县志》《四川通志》、《威远县志》及其它史料记载,李南晖少时家贫,“就傅”、“入庠”期间,严寒仍以“单布袍”护身,课余还负“研磨”(磨面)等家务劳动,但“志气昂昂、聪明过人、博涉群书,旋登拔萃”。
平时言谈、作文,常使人惊叹。
曾为关帝庙撰一对联:“匹马可独行,仗此生凌霄浩气,会风云龙虎,别自有千年事业;双眉可独行,悯当时满目群雄、同石牛腐鼠,那堪登一部春秋”。
清雍正十二年春,岁试获冠军,次年乡试又中第七名,此后历主本省秦州、河南桐柏、陕西中部等书院,桃李茂盛。
后任威远知县期间,仍十分重视教育事业,除视察该县原有的风翔等五个书院,多方设法为其逐一解决经费困难外,还在县城内增建青峰书院一所,“自捐膏火,振兴人才”,并把他的“身心之学与读书有得之言”集成《慎思录》一书,刻石一百多块,嵌于书院房壁,精心启迪后人。
李南晖治学严谨,善思慎行,不仅深究作人处事之理,懂得用中草药给人、畜治疗的医术,著《活兽慈舟》、《憩云集》、《天水问答》等书、而且还用三十多年的时间,潜心钻研《周易》,造诣很深,他反复研究《系辞》,画“太极河洛图”、“八卦大象真图”等挂于住室壁上,日夜玩味推演,终于写出成数十万字的《读易观象惺惺录》巨著。
该书图文并茂,名闻遐迩,时人称赞这部书“萃毕生之力成,其胸怀之高旷,志道之恳切,流露于楮墨之间”是“重订周易”,称赞李南晖“学问纯正,践履笃实,治行卓著,大节凛然、生平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实为陇右真儒”。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加强教育学学科建设———“全国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学科建设高层论坛”会议综述由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全国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学科建设高层论坛于2008年9月25日—27日在西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十一所高校的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的主题为:“教育学博士生的培养质量问题”。
北京大学的陈学飞教授做了论坛的主题发言。
他通过对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认为:生源质量、导师的训练水平、博士教育和评价制度的有效性、学科水平和学术氛围、经费投入等是影响博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会议围绕陈学飞教授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报告”展开了讨论。
关于质量观问题。
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精英化的培养路径遭到批评,究竟博士生的培养应该坚持精英至上的路线呢?还是倡导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呢?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有学者对我国博士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发现:我国博士生的数量、博士生导师的数量、博士学位授予点的数量都在迅速增长,但我国的博士生在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都较之其它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虽然国际上关于博士生的质量标准有不同的质量观,但我们国家还是应该坚持学术本位和发展本位相结合的质量观。
关于生源问题。
涉及到博士生的质量,“入口”很关键。
现在生源质量在下降,近几年博士生成分复杂,一些官员、商人通过横向合作的方式进入博士队伍,严重影响博士质量。
许多学校通过导师来保证生源质量,在遴选博导时,进行严格要求并每年确认,确认不合格者不允许招生,尤其是发现论文造假者,导师停招一年。
还有一部分学校采取导师拿钱的方式控制导师的招生人数。
关于拿钱招生,许多专家持否定态度。
大多数学者认为,在现有的体制下,项目经费的多少与导师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不成正比。
关于培养过程问题。
【李秉德】(1912.7—2005.5),男,归侨,当代著名教育家,西北师大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西北师院院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28年入河南大学预科,1930年升入本科,主学英文,辅学教育。
次年改主修为教育。
1934年大学毕业后受聘河南开封教育实验区,从事“廉方教学法”实验。
1936年入燕京大学,攻读乡村教育研究生。
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中断学业。
曾担任湖北教育厅督学,河南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等。
1947年赴瑞士、法国留学,曾在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师从皮亚杰。
1949年回国。
1950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西北师范大学任教。
李秉德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是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教育学科(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秉德教授在长达70年的学术生涯中,矢志不渝,倾心教育,完成了大量著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论》、《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与钱伟长、费孝通、季羡林等合著,)、《李秉德教育文选》等。
其中《教学论》一书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策三】1928年10月15日,生安徽省潜山县人,汉族。
少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在农村和城镇的私塾、小学、中学读书。
1946年秋,考入当时设在安庆的安徽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学习,读完二年级,转入哲学教育系。
1949年新中国建立,新的安徽大学在芜湖复校,原哲学教育系改为教育系。
1950年春,由安庆转赴芜湖继续学习,1951年7月毕业。
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班学习。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组织主题立项活动—‚校园名人访‛之黄学溥教授黄学溥,男,汉族,1929年生,福建埔成人。
1948年考入福建协和大学教育系,1951年并入福州大学教育系,1953年毕业,同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班,1955年毕业,毕业后历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年获全国性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三等奖。
黄教授曾担任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甘肃省教育学会理事、甘肃省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副主编。
黄老师发表独立著作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兰州大学出版社),与别人合编、合译专著20部,其中有《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任主编,《教育问题史》(安徽教育出版社),《教育名著评价(外国卷)》(福建教育出版社),先后应邀参加‚六五‛、‚七五‛两届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合作出版了两部专著,其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与《外国教育史简编》,同时于1989年被光明日报等36家出版单位评为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
由于黄学溥老师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他已名列《当代著名学者名人录》和我国第一部向海外发行出版的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陇上社科人物》等十几部人物辞典中。
目前,黄学溥教授仍笔耕不缀,手执教鞭,辛勤地耕耘于讲坛和科学研究第一线。
2011年4月27日,笔者有幸在西北师范大学校内黄学溥教授寓所对黄老师进行采访。
黄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与笔者等四人谈了学术、人生等诸多问题,黄老师像话家常一样和我们聊天,但在很多问题上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力让笔者肃然起敬。
以下是我们根据这次采访整理的内容:学术方面:首先理清学科定位,拓展学科视野:黄老师认为搞学术必须先对自己的专业有个明确的定位,比如教育史学科,在学科设置上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附件2
学科门类(二级类):课程与教学论
2013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本科)
申报等级 新增
□原有省级□省级
□省级和国家级□国家级
团队名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团队带头人靳健
所在院校西北师大教育学院推荐部门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
二〇一三年四月
填表说明
1. 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
字迹要求清楚、工整。
2.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
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
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12年12月31日。
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5. 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二、团队成员情况
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5人
三、教学情况
1.主要授课情况:(2009以来)
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情况)
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
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
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
五、科研情况
1.科研项目(限5项)
六、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
七、团队今后建设计划
八、评价、推荐意见教务部门评价意见
学校推荐意见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意见。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