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局部排风罩设计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3
工业通风知识点㈠⒈设计局部排风罩原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⑴局部排风罩应尽可能靠近污染物发生源,使污染物局限于较小空间,尽可能减小其吸气范围,便于捕捉集和控制。
⑵排风罩的吸气气流方向应尽可能与污染气流运动方向一致。
⑶已被污染的吸入气流不允许通过人的呼吸区。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操作人员的位置和活动范围。
⑷排风罩应力求结构简单,造价低,便于制作安装和拆卸维修。
⑸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弱干扰气流,如穿堂风,送风气流等对吸气气流的影响。
⒉排风:在局部地点或整个车间把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污染空气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排到室外。
进风:在局部地点或整个车间把新鲜空气或经过净化符合卫生标准的空气送入室内。
局部通风:局部通风是利用局部气流局部通风,使局部工作地点不受污染物的污染,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⒊局部排风系统由局部排风罩、风管(通风系统中输送气体的管道)(力求短直、减少拐弯、美观简洁)、净化设备(分为除尘器和污染气体净化装置)和风机(风机向机械排风系统提供空气流动的动力)组成。
局部送风:不需要对整个车间送风,可以只向个别局部工作地点送风,在局部工作地点造成良好的空气环境。
⒋全面通风一方面用清洁空气稀释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同时不断把污染空气排至室外,是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不超过卫生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
全面通风的效果不仅与通风量有关,而且与通风气流的组织有关。
全面通风分为稀释通风、单向流通风和均匀流通风(0.20~0.50m/s)等。
⒌全面通风换气量的基本原理:风量平衡原理和污染物质量平衡原理。
假设一种理想情况:⑴均匀散发有害物⑵气流混合在瞬间完成⑶送排风气流等温。
⒍换气次数:就是通风量L与通风房间体积Vf的比值。
气流组织:所谓气流组织就是合理地布置送、排风口位置、分配风量以及选用风口形式,以便用最小的通风量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
⒎送、排风形式的选择:⒈当污染气体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高,采用下送上排的气流组织形式⒉当污染气体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度相同时,⑴污染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采用下送上排的气流组织形式⑵污染气体的密度与空气相同时,采用中(即操作点)送上、下排的气流组织形式。
第四章局部排风基本要求:掌握各种局部排风罩的类型、结构原理、特点以及用途;掌握各种排风罩的结构参数及排风量的计算方法;掌握排风罩吸气口气流的运动规律。
4.1 概述一、局部通风1.局部通风:利用局部气流,使局部工作地点不受有害物的污染,造成良好的空气环境。
2.局部通风特点:所需要的风量小、效果好,是防止工业有害物污染室内空气和改善作业环境最有效的通风方法,设计时应优先考虑。
3.局部通风分类:局部排风和局部送风。
二、局部排风1.局部排风:在集中产生有害物的局部地点, 设置捕集装置, 将有害物排走, 以控制有害物向室内扩散。
2.组成:局部排风罩、风管、除尘或净化设备、风机、排气筒或烟囱。
三、局部送风1.概念:向局部工作地点送风, 使局部地带造成良好的空气环境。
2.分类(1)系统式:通风系统将室外空气送至工作地点。
(2)分散式:借助轴流风扇或喷雾风扇, 直接将室内空气吹向作业地带进行循环通风。
4.2 局部排风的设计原则一、局部排风系统划分的原则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单独设置排风系统:1.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混合后可能引起燃烧或爆炸;2.混合后能形成毒害更大或腐蚀性的混合物或化合物;3.混合后易使蒸汽凝结并积聚粉尘;4.散发剧毒物质的房间和设备;5.散发高温高湿性气体。
二、局部排风罩的形式及设计原则1.局部排风罩的形式按照工作原理不同,局部排风罩可分为密闭罩、柜式排风罩(通风柜)、外部吸气罩、槽边排风罩、接受式排风罩以及吹吸式排风罩。
2. 局部排风罩的设计原则(1)首先考虑密闭罩或通风柜;(2)尽可能靠近有害物源;(3)尽可能设置围挡,减小罩口吸气范围;(4)尽可能采用接受式排风罩;(5)尽可能避免二次气流的影响。
4.3 排风罩设计计算理论一、吸入口气流运动规律局部排风罩口气流运动有两种方式,分别为吸气口气流的吸入流动和吹气口气流的吹出流动。
对排风罩,多数的情况是吸气口吸入气流。
1.理想点汇当吸气口吸气时,在吸气口附近形成负压,周围空气从四面八方流向吸气口,形成吸入气流或汇流。
局部排风罩1、概述2、密闭罩3、柜式排风罩4、外部吸气罩5、热源上部接受式排风罩6、槽边排风7、吹吸式排罩返回局部排风罩的作用是捕集有害物,控制污染气流的运动,防止有害物向室内空气扩散。
局部排风罩控制有害物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排风罩的结构参数、排风罩吸口的风流运动规律和排风量等三个因素。
基本要求①掌握局部排风罩的类型、结构原理、特点和用途②掌握各种局部排风罩的结构参数和排风量的计算方法③掌握局部排风罩吸气口的气流运动规律④掌握控制风速法的应用第1节概述一、局部排风罩的分类二、局部排风罩的设计原则返回本章一、局部排风罩的分类按照工作原理的不同,局部排风罩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密闭罩把有害物源全部密闭在罩内,从罩外吸入空气,使罩内保持负压。
它只需要较小的排风量就能对有害物进行有效控制。
用于除尘系统的密闭罩也称防尘密闭罩。
密闭罩防尘密闭罩返回2、柜式排风罩(通风柜)柜式排风罩的结构与密闭罩相似,只是罩的一面全部敞开。
大型的室式通风柜,操作人员可直接进入柜内工作,适用于喷漆、粉状物料装袋等。
3、外部吸气罩由于工艺条件限制,生产设备不能密闭时,可采用外部吸气罩。
它是利用排风气流的作用,在有害物散发地点造成一定的吸入速度,使有害物吸入罩内。
这类排风罩统称外部吸气罩。
按照吸气气流运动方向的不同,分为上吸式、侧吸式和下吸式。
侧吸式外部吸气罩4、接受式排风罩有些生产过程或设备本身会产生或诱导一定的气流运动,如高温热源上部的对流气流等。
对这类情况,只需把排风罩设在污染气流前方,有害物会随气流直接进入罩内,这类排风罩称为接受罩。
5、吹吸式排风罩吹吸式排风罩是利用射流能量密集、速度衰减慢,而吸气气流速度衰减快的特点。
把两者结合起来,使有害物得到有效控制的一种方法。
它具有风量小,控制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不影响工艺操作等特点。
二、局部排风罩的设计原则①在可能条件下,应当首先考虑密闭罩,将有害物局限于较小空间内,节省风量。
②尽可能靠近和包围有害物源,减小其吸气范围,便于捕集和控制。
第四章局部排风基本要求:掌握各种局部排风罩的类型、结构原理、特点以及用途;掌握各种排风罩的结构参数及排风量的计算方法;掌握排风罩吸气口气流的运动规律。
4.1 概述一、局部通风1.局部通风:利用局部气流,使局部工作地点不受有害物的污染,造成良好的空气环境。
2.局部通风特点:所需要的风量小、效果好,是防止工业有害物污染室内空气和改善作业环境最有效的通风方法,设计时应优先考虑。
3.局部通风分类:局部排风和局部送风。
二、局部排风1.局部排风:在集中产生有害物的局部地点, 设置捕集装置, 将有害物排走, 以控制有害物向室内扩散。
2.组成:局部排风罩、风管、除尘或净化设备、风机、排气筒或烟囱。
三、局部送风1.概念:向局部工作地点送风, 使局部地带造成良好的空气环境。
2.分类(1)系统式:通风系统将室外空气送至工作地点。
(2)分散式:借助轴流风扇或喷雾风扇, 直接将室内空气吹向作业地带进行循环通风。
4.2 局部排风的设计原则一、局部排风系统划分的原则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单独设置排风系统:1.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混合后可能引起燃烧或爆炸;2.混合后能形成毒害更大或腐蚀性的混合物或化合物;3.混合后易使蒸汽凝结并积聚粉尘;4.散发剧毒物质的房间和设备;5.散发高温高湿性气体。
二、局部排风罩的形式及设计原则 1.局部排风罩的形式按照工作原理不同,局部排风罩可分为密闭罩、柜式排风罩(通风柜)、外部吸气罩、槽边排风罩、接受式排风罩以及吹吸式排风罩。
2. 局部排风罩的设计原则 (1)首先考虑密闭罩或通风柜; (2)尽可能靠近有害物源;(3)尽可能设置围挡,减小罩口吸气范围; (4)尽可能采用接受式排风罩; (5)尽可能避免二次气流的影响。
4.3 排风罩设计计算理论一、吸入口气流运动规律局部排风罩口气流运动有两种方式,分别为吸气口气流的吸入流动和吹气口气流的吹出流动。
对排风罩,多数的情况是吸气口吸入气流。
1.理想点汇当吸气口吸气时,在吸气口附近形成负压,周围空气从四面八方流向吸气口,形成吸入气流或汇流。
局部排风罩1、概述2、密闭罩3、柜式排风罩4、外部吸气罩5、热源上部接受式排风罩6、槽边排风7、吹吸式排罩返回局部排风罩的作用是捕集有害物,控制污染气流的运动,防止有害物向室内空气扩散。
局部排风罩控制有害物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排风罩的结构参数、排风罩吸口的风流运动规律和排风量等三个因素。
基本要求①掌握局部排风罩的类型、结构原理、特点和用途②掌握各种局部排风罩的结构参数和排风量的计算方法③掌握局部排风罩吸气口的气流运动规律④掌握控制风速法的应用第1节概述一、局部排风罩的分类二、局部排风罩的设计原则返回本章一、局部排风罩的分类按照工作原理的不同,局部排风罩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密闭罩把有害物源全部密闭在罩内,从罩外吸入空气,使罩内保持负压。
它只需要较小的排风量就能对有害物进行有效控制。
用于除尘系统的密闭罩也称防尘密闭罩。
密闭罩防尘密闭罩返回2、柜式排风罩(通风柜)柜式排风罩的结构与密闭罩相似,只是罩的一面全部敞开。
大型的室式通风柜,操作人员可直接进入柜内工作,适用于喷漆、粉状物料装袋等。
3、外部吸气罩由于工艺条件限制,生产设备不能密闭时,可采用外部吸气罩。
它是利用排风气流的作用,在有害物散发地点造成一定的吸入速度,使有害物吸入罩内。
这类排风罩统称外部吸气罩。
按照吸气气流运动方向的不同,分为上吸式、侧吸式和下吸式。
侧吸式外部吸气罩4、接受式排风罩有些生产过程或设备本身会产生或诱导一定的气流运动,如高温热源上部的对流气流等。
对这类情况,只需把排风罩设在污染气流前方,有害物会随气流直接进入罩内,这类排风罩称为接受罩。
5、吹吸式排风罩吹吸式排风罩是利用射流能量密集、速度衰减慢,而吸气气流速度衰减快的特点。
把两者结合起来,使有害物得到有效控制的一种方法。
它具有风量小,控制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不影响工艺操作等特点。
二、局部排风罩的设计原则①在可能条件下,应当首先考虑密闭罩,将有害物局限于较小空间内,节省风量。
②尽可能靠近和包围有害物源,减小其吸气范围,便于捕集和控制。
排风罩流速设计要求
排风罩流速设计是指在工业生产或实验室环境中,为了有效地排除有害气体或粉尘而设计的排风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参数。
排风罩流速的设计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性要求,排风罩流速的设计首先需要考虑安全性。
合适的流速可以确保有害气体或粉尘能够迅速被排出,避免在工作区域内积聚,从而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2. 排风效率要求,排风罩流速设计还需要考虑排风效率。
合适的流速可以确保有害气体或粉尘被有效地吸入排风系统,避免漏排或者局部二次扩散,从而提高排风系统的效率。
3. 环境要求,排风罩流速的设计还需考虑环境因素。
例如,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温度、湿度等因素,这些都会对排风罩的流速设计提出要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
4. 操作便捷性要求,排风罩流速设计还需要考虑操作便捷性。
合适的流速设计可以减少排风系统的阻力,降低能耗,提高排风系统的操作便捷性。
总的来说,排风罩流速的设计要求需要综合考虑安全性、排风效率、环境因素和操作便捷性等多个方面,以确保排风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工作环境的安全。
针对具体的工业生产或实验室环境,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流速设计和调整。
第三节柜式排风罩设计柜式排风罩的工作原理和密闭罩相类似,将有害气体发生源围挡在柜状空间内。
操作孔口是被围挡的柜状空间与罩外的惟一通道,防止有害气体从操作孔口泄出是设计柜式排风罩应当首先考虑的。
被围挡的柜状空间内排风口或排气点的位置,对于有效地排除有害气体,并不使它从操作口泄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设计时应考虑下列各点。
(1)柜式排风罩操作口的吸入风速是否均匀对排风效果影响很大。
当柜状空间内没有发热量,且产生有害气体的密度较大时,一般不应在柜状空间的上部排气,否则操作口的上缘处风速偏大,可达孔口平均风速的150%;而操作口下部风速偏低,低至孔口平均风速的60%,有害气体可能从操作口下部泄出。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在柜状空间的下部应设置排气点。
图4—9所示都是在柜状空间下部设置了排气点,其中图4—9(b)所示下部排风条缝紧靠操作台面;图4—9(a)和,图4—9(c)所示下部排风条缝比操作台面略高一些,以避免吸入气流直接影响操作台面的工艺反应。
图4-9 排气点设于下部的柜式排风罩(2)当工艺过程产生一定热量时,柜状空间内的热气流要自然地向上浮升。
如果仅在下部排气,热气流可能从操作口的上部泄出。
因此,必须在柜内空间的上部进行排气。
图4—10中(a)所示为上部排气;(b)表示柜内发热体使气流上升,并用导风板调节其排风量;(c)表示利用导风板可进一步改善气流和排风效果。
图4—10 排气口设于上部的柜式排风罩(3)对于柜内产热不稳定的,为了适应各种不同工艺和操作情况,应在柜内空间的上、下部均设置排气点,并装设调节阀,以便调节上、下部排风量的比例,也即采用上、下联合排风的作用。
它的特点是使用灵活,但结构较复杂。
图4—11中(a)表示上、下排风口采用固定导风板,使1/3的排风量由上部排风口排走,2/3的排风量由下部排风口排走。
(b)和(c)表示由风量调节板来调节上、下排风量的比例。
(d)表示柜内空间具有上、中、下三个位置的排风条缝口,各自设有风量调节板,可按不同的工艺操作情况进行调节,并使操作口风速保持均匀。
常用局部排风罩设计要求?局部排风罩在除尘排毒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性能对局部排风系统的技术经济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设计合理,用较小的排风量即可获得最佳的控制效果,可将发生源产生的有害物吸入罩内,达到高效的捕集效率,确保工作场所有害物浓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值限的要求;反之,用很大的排风量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局部排风罩种类繁多,在生产实践中,其设计、安装及应用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设计不规范及安装、应用不当,不能发挥局部排风罩应有的性能,从而导致控制效果不佳。
为此,我们重点对因局部排风罩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工作环境中有害物浓度超标的局部排风罩机进行了现场调查及卫生学评价,旨在找出局部排风罩在设计、安装及应用等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办法,以指导实际工作中局部排风罩的正确应用。
?一、存在的问题?1.局部排风罩型式的选择不当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应用者均能选择正确的排风罩型式,但也有个别排风罩型式选择错误。
如某推台锯在锯木时产生木尘,因木尘颗粒较大、比重较大,推台锯锯木时产生的木尘,沿锯木流线运动较短距离后便落至地面,通常原则,应采用下吸风罩控制推台锯产生的木尘,但设计中采用了上吸风罩,控制效果极差。
在采用相同排风量的情况下,改为下吸罩,检测结果表明,操作位木尘浓度比设置上吸风罩时降低了5.95倍。
由此可见,选择正确的局部排风罩型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控制效果。
2.局部排风罩位置及罩口风速设计不合理局部排风罩位置及罩口风速对局部排风罩的控制效果影响极大。
调查中发现,局部排风罩罩口距有害物发生源距离较远,未对准有害物气流方向,局部排风罩罩口被遮挡,罩壳扩张角过小,排风罩罩口风速及控制点风速小于设计中应达到的风速等现象比较普遍。
下面,就上吸罩,侧吸罩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详见表1、表2所示。
表1中所述的上吸罩,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排风罩距有害物的距离可以分别拉近0.6m及0.3m;实测罩口平均风速均为0.3m/s,低于设计应满是罩口平均风速的70%,操作位有害物浓度分别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的1.6和2.0倍。
2.4 接受罩某些生产过程或设备本身会产生或诱导一定的气流运动,而这种气流运动的方向是固定的,我们只需把排风罩设在污染气流前方,让其直接进入罩内排出即可,这类排风罩称为接受罩。
顾名思义,接受罩只起接受作用,污染气流的运动是生产过程本身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罩口的抽吸作用造成的。
图2-10是接受罩的示意图。
接受罩的排风量取决于所接受的污染空气量的大小,它的断面尺寸不应小于罩口处污染气流的尺寸。
2.4.1 热源上部的热射流接受罩接受的气流可分为两类:粒状物料高速运动时所诱导的空气流动(如砂轮机等)、热源上部的热射流两类。
前者影响因素较多,多由经验公式确定。
后者可分为生产设备本身散发的热烟气(如炼钢炉散发的高温烟气)、高温设备表面对流散热时形成的热射流。
通常生产设备本身散发的热烟气由实测确定,因而我们着重分析设备表面对流散热时形成的热射流。
热射流的形态如图2-11示。
热设备将热量通过对流散热传给相邻空气,周围空气受热上升,形成热射流。
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从一个假想点源以一定角度扩散上升的气流,根据其变化规律,可以按以下方法确定热射流在不同高度的流量、断面直径等。
在4.7~9.0/=B H 的范围内,在不同高度上热射流的流量2/33/104.0Z Q L z = m 3/s (2-3)式中 Q ——热源的对流散热量,kJ/sB H Z 26.1+= m (2-4)式中 H ——热源至计算断面的距离,m B ——热源水平投影的直径或长边尺寸,m 。
对热射流观察发现,在离热源表面()B 2~1处射流发生收缩(通常在B 5.1以下),在收缩断面上流速最大,随后上升气流逐渐缓慢扩大。
近似认为热射流收缩断面至热源的距离p A H 5.10≤=1.33B (p A 为热源的水平投影面积),收缩断面上的流量按下式计算2/33/10167.0B Q L = m 3/s (2-5)热源的对流散热量t F Q ∆=α J/s (2-6)F ——热源的对流放热面积,m 2 t ∆——热源表面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α——对流放热系数,α=A ·∆t 3/1,J/m 2·s ·℃式中 A ——系数,对于水平散热面A =1.7,垂直散热面A =1.13, 在某一高度上热射流的断面直径B H D z +=36.0 m (3-7) 2.4.2 罩口尺寸的确定理论上只要接受罩的排风量、断面尺寸等于罩口断面上热射流的流量、尺寸,污染气流就会被全部排除。
排风罩设计原则遵循形式适宜、位置正确、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的原则热压是另一种自然产生的动力。
当车间内空气温度比车间外高时,车间内空气密度就比外界空气密度小,加之车间上部与下部开口有一定高度差,形成一个内外热压差。
在它的作用下,密度大的室外冷空气由车间下部的门窗处压进车间,而车间内密度小的热空气则由上部天窗处排出,形成全面的自然通风换气。
机械通风 机械通风是利用通风机产生的压力,使进入车间的新鲜空气和从车间排出的污浊空气沿风道主、支网路流动,沿程的流体阻力由风机克服。
机械通风能根据不同要求提供动力,能对空气进行加热、冷却、加湿、净化处理,并将相应设备用风道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机械通风系统。
借助电动机带动风机、产生动力; 风机:轴流式、离心式 全面通风换气量计算公式:o s Y Y ML -=m 3/h式中:L ——换气量,m 3/h ;M ——有害物产生量,mg/h ;Ys ——卫生标准中最高容许浓度,mg/m 3;Yo ——新鲜空气中该种有害物浓度,Yo=0;送入车间空气中有害气体或蒸汽含量不应超过卫生标准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的30%。
空调系统新风量卫生学依据成人.h 人/30m 3=-⋅=330.4l/m1.0l/m h18l/人Q 儿童h 人/15m ~103⋅=-⋅=330.4l/m 1.0l/m h6~9l/人Q风压计算公式式中:k —系数排风罩的种类1. 密闭罩:局部密闭罩、整体密闭罩、大容积密闭罩、 排风柜2 .外部罩:上吸罩、下吸罩、侧吸罩、槽边罩3 .接受罩:高悬罩、低悬罩4 .吹吸罩5. 气幕隔离罩6 .补风罩定点采样的选择原则1、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2、在不影响劳动者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空气收集器应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
3、在评价工作场所防护设备或措施的防护效果时,应根据设备的情况,选定采样点,在工作地点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常用局部排风罩设计要求
局部排风罩在除尘排毒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性能对局部排风系统的技术经济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设计合理,用较小的排风量即可获得最佳的控制效果,可将发生源产生的有害物吸入罩内,达到高效的捕集效率,确保工作场所有害物浓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值限的要求;反之,用很大的排风量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局部排风罩种类繁多,在生产实践中,其设计、安装及应用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设计不规范及安装、应用不当,不能发挥局部排风罩应有的性能,从而导致控制效果不佳。
为此,我们重点对因局部排风罩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工作环境中有害物浓度超标的局部排风罩机进行了现场调查及卫生学评价,旨在找出局部排风罩在设计、安装及应用等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办法,以指导实际工作中局部排风罩的正确应用。
一、存在的问题
1.局部排风罩型式的选择不当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应用者均能选择正确的排风罩型式,但也有个别排风罩型式选择错误。
如某推台锯在锯木时产生木尘,因木尘颗粒较大、比重较大,推台锯锯木时产生的木尘,沿锯木流线运动较短距离后便落至地面,通常原则,应采用下吸风罩控制推台锯产生的木尘,但设计中采用了上吸风罩,控制效果极差。
在采用相同排风量的情况下,改为下吸罩,检测结果表明,操作位木尘浓度比设置上吸风罩时降低了5.95倍。
由此可见,选择正确的局部排风罩型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控制效果。
2.局部排风罩位置及罩口风速设计不合理
局部排风罩位置及罩口风速对局部排风罩的控制效果影响极大。
调查中发现,局部排风罩罩口距有害物发生源距离较远,未对准有害物气流方向,局部排风罩罩口被遮挡,罩壳扩张角过小,排风罩罩口风速及控制点风速小于设计中应达到的风速等现象比较普遍。
下面,就上吸罩,侧吸罩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详见表1、表2所示。
表1中所述的上吸罩,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排风罩距
有害物的距离可以分别拉近0.6m及0.3m;实测罩口平均风速均为0.3m/s,低于设计应满是罩口平均风速的70%,操作位有害物浓度分别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的1.6和2.0倍。
表2中所述的侧吸罩,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排风罩距有害物的距离可以分别拉近0.2m和0.1m;实测罩口平均风速仅为0.39m/s和0.82m/s,吸入风速分别为0.20m/s和0.38m/s,罩口风速分别低于设计应满是吸入风速的60%和24%,操作位有害物质浓度分别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的13.4和1.7倍。
由此可见,排风罩距有害物发生源的距离较远,罩口未对有害物发生源及罩口被遮挡,罩壳扩张角过小,局部排风罩罩口风速及吸入风速过低等已成为影响局部排风罩控制效果的主要原因。
3.罩口围挡
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排风罩可以加以围挡,但未加设。
表3比较了某啤酒厂选麦下料处上吸罩未加设围挡及加设围挡后的控制效果。
讲由表3可得,在相同排风量的情况下,某啤酒厂选麦下料处设置的上吸罩加设围挡后,操作位谷物粉尘浓度比不加围挡降低了13.5倍;某电子企业熔铅炉处,设置的上吸罩加设围挡后,操作位铅烟浓度比不加围挡降低了2.6倍。
由此可见,罩口围挡可以减少无效气流,从而提高局部排风罩的控制效果。
二、排风罩的设计要求
本调查找出了局部排风罩在设计、安装及应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相应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若局部排风罩的型式选择不适宜,位置的安装不正确,罩口型式设计以及罩口风速或吸入风速不符合设计要求,就不能取得有效的控制效果。
局部排风罩的设计应遵循型式适宜、风量适中、强度是够、检修方便的原则,并满是以下要求:1.局部排风罩型式的确定,必须在先研究熟悉有害物的特点及其散发情况,了解工艺设备的结构及使用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首先考虑采用密闭罩,其次考虑采用半密闭罩、上吸罩、侧吸罩等排风罩;
2.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局部排风罩应尽可能包围或靠近有害物发生源,使有害物局限于较小的范围,便于捕集与控制;
3.局部排风罩的吸入气流已受到有害物的污染,不允许再经过操作者的呼吸区;
4.局部排风罩吸气气流方向应尽可能与有害物运动气流一致;
5.一般上吸罩罩口面积不应小于有害物扩散区的水平面积;侧吸罩罩口面积在不影响操作的情况下,应尽量加大,以扩大排风罩的吸气区域;
6.局部排风罩罩口风速及吸入风速应结合工艺特点,使其满是相应设计要求;
7.局部排风罩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加设罩口围挡,以减少无效气流的干扰;
8.局部排风罩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弱干扰气流对吸气气流的干扰;
9.排风罩应力求结构简单、造价低,便于制作、安装与维修。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卫生评价所所长赵容
摘自《劳动保护》责任编辑: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