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下册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浙美版
- 格式:docx
- 大小:25.25 KB
- 文档页数:4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通过绘画、剪纸、泥塑等多种形式,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重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3. 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美术手段表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绘画、剪纸、泥塑等多种形式,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手段表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教材。
2. 学具:绘画工具、彩纸、剪刀、泥塑材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
3. 实践:引导学生运用绘画、剪纸、泥塑等多种形式,创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美术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板书设计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 提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3. 重点与难点:通过绘画、剪纸、泥塑等多种形式,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手段表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美术手段进行创作,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样板教案第十七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观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提高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爱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
教科书引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对其爱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本课以观赏龙泉青瓷、泰顺溪东桥为主线,通过学生对局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感受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明之根、之魂。
对于本课教学,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短片,让学生在观赏、了解中感想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其次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传统工匠手艺人那精心、用心和恒心的精神传承。
教师切勿一味采纳讲授的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通过参观博物馆、和老艺人交流,让学生在看看、想想、谈谈中,实实在在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与观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难点: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设计课前打算〔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PPT课件、桥的剪纸作品、印有非物质文化图片的明信片。
教学过程1.导人。
(1)教师出示一幅剪纸作品(西津桥剪影)或其它有关家乡桥的作品。
教师:看,作品中表现的是什么?(2)出示桥的图片。
教师:怎么能一眼就认出它呢?(3)商量,学生说一说对家乡桥的了解。
①用木质〔或其它〕材料建筑。
②坐落在……街。
③古老。
④市民纳凉。
(4)教师小结。
教师:西津桥就是石桥墩木结构,是全中国迄今为止发觉的现存最长的廊桥。
2.“穿越〞。
(1)教师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汴水虹桥〞。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座桥,看,它藏在一幅名画里。
(2)观察后说说它与前面展示的桥的区别。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美版一、教学内容1.1 知识点•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及其造型特点•掌握造型表现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造型创作1.2 能力目标•能够感受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能够通过表演和造型,加深对于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造型创作1.3 教材《美术》六年级下册,浙江美术出版社二、教学过程2.1 教学准备•创作材料:麻绳、细竹子、彩色纸张等材料•教学工具:PPT、电脑、投影仪•教学环境:教室2.2 学习活动2.2.1 热身活动教师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兴趣。
2.2.2 研究活动1.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蒲原文化、京剧、绍剧、新昌皮影、温州民间木雕等。
2.对于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表演及其造型特点。
例如:–绍剧:绍兴有“昌国旦”之称,男女生演员常在脸、眉、唇、眼等节目中进行不同的化妆。
教师可以通过PPT,将这些妆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用麻绳、竹子等材料创作出绍剧人物的简单几何造型,并在造型上固定上方的不同妆容。
–皮影戏:皮影戏中人物粗犷、明朗、饱满、传神,无论是人体结构还是表情、动作都很独特。
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皮影戏中人物的样式,让学生利用彩色纸张和剪刀,创建出有趣的皮影形象。
2.2.3 创作活动1.学生们根据所学习的表演及其造型特点,独立进行造型创作。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帮助学生发掘其中优秀的部分,感受造型中呈现出的文化内涵。
2.3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表演特点以及创作所应用的造型方法。
2.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利用所学的知识,发掘、保护、传承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教学评估3.1 方法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教师观察法和同伴评价法,教师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和作品创作过程,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和评价。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浙美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第17课,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教材通过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剪纸艺术的美学特征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有基本的了解。
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剪纸艺术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剪纸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剪纸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
2.示范法:展示剪纸作品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剪纸作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剪纸作品、剪纸工具和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
2.搜集关于剪纸艺术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3.划分学习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剪纸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剪纸艺术的美学特征。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剪纸作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讲解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
通过展示剪纸作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剪纸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剪纸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剪纸作品。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其他同学欣赏、评价。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美版一. 教材分析《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代表性项目的介绍,并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直观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绘画基础,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特点还不够。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有限,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点及代表性项目,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欣赏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4.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点及代表性项目。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和内涵,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点及代表性项目。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制作PPT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带齐绘画工具,如彩笔、水粉、画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如剪纸、皮影、泥塑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独特的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和课件,向学生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点及代表性项目,如民间绘画、刺绣、戏曲等。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
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
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民间艺术。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
设计理念:通过自己在课前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些。
小组的合作学习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去了解知识的活动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相关资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讲授新课:1、龙泉窑青瓷(1)出示龙泉窑青瓷图片(2)龙泉窑青瓷制作过程2、传统木3、浙江泰顺溪东桥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形成的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它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
所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称为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
4、雕版印刷技艺。
5、兰亭集序(书法唐摹本)晋代王羲之。
提问:你能从“道”字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中感受不同书法的艺术特点吗?学生:……6、如来佛观音菩萨像(西藏唐卡)作业要求:1、你有哪些想了解、不熟悉的文化遗产?2、收集一些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资料。
3、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同学们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
归纳小结:口头传承;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手工艺技能。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虹桥木拱桥》浙美版一. 教材分析《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虹桥木拱桥》是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虹桥木拱桥的历史、特点和制作工艺,以及其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和活动指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虹桥木拱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虹桥木拱桥的了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虹桥木拱桥的历史、特点和制作工艺。
2.培养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虹桥木拱桥的历史和制作工艺。
2.学生动手制作虹桥木拱桥模型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虹桥木拱桥的特点和制作工艺。
2.文字讲解:通过文字讲解虹桥木拱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虹桥木拱桥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虹桥木拱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虹桥木拱桥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3.制作虹桥木拱桥的教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虹桥木拱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虹桥木拱桥的特点和美丽。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虹桥木拱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文字和图片,详细讲解虹桥木拱桥的制作工艺,让学生了解虹桥木拱桥的制作过程和技术要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制作虹桥木拱桥的材料和工具,引导学生按照教程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完成制作。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虹桥木拱桥,让学生分享制作心得和经验。
然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7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7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精美,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
此外,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2.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2.难点: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魅力。
3.实践法: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2.教学图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图片和实例3.教学工具:画纸、画笔、彩泥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图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展示更多的实例,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7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课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绍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昆曲、古琴、刺绣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图片展示,又有文字介绍,便于学生理解和欣赏。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欣赏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同时进行讲解和示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如昆曲演员的剧照,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哪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演形式?2.新课导入:介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昆曲、古琴、刺绣等,让学生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特点。
3.欣赏与分析:展示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如古琴演奏、刺绣作品等,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讲解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4.实践环节: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绘画或制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与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交流,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古琴刺绣历史特点艺术内涵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欣赏能力、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三个方面进行。
六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虹桥木拱桥》浙美版一. 教材分析《六年级下册美术》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虹桥木拱桥》是浙美版教材中的一课。
虹桥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虹桥木拱桥的历史、特点和建筑技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虹桥木拱桥的图片、构造原理、建筑技艺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传统建筑有一定的了解。
但虹桥木拱桥的特殊结构和建筑技艺对他们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他们理解。
此外,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虹桥木拱桥的历史、特点和建筑技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分析、评价虹桥木拱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虹桥木拱桥的历史、特点和建筑技艺。
2.难点:运用美术语言分析、评价虹桥木拱桥,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介绍虹桥木拱桥的历史、特点和建筑技艺。
2.展示法:展示虹桥木拱桥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虹桥木拱桥。
3.讨论法:分组讨论虹桥木拱桥的审美特点和建筑技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绘制虹桥木拱桥,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虹桥木拱桥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详细讲解虹桥木拱桥的特点和建筑技艺,引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3.展示:展示虹桥木拱桥的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虹桥木拱桥的魅力。
4.讨论:分组讨论虹桥木拱桥的审美特点和建筑技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实践:让学生动手绘制虹桥木拱桥,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