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教案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 格式:docx
- 大小:213.53 KB
- 文档页数:9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1课,包含三个子目:“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简述了中国成文法的形成过程,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梳理了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进程;“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讲述在中华法系形成之后,统治者运用法律制裁和伦理教化两种基本手段,相辅相成进行社会治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本课囊括着整整一部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专门史,时间跨度长,学术性强,其知识框架如下图所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紧扣课标,重构教材,取精用弘,突出素养。
本教学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为三个子目:“礼耶法耶周秦时期的政治辩论与思想争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成文法的形成,以及围绕礼治、法治产生的政治和思想论争;“礼法合流汉唐时期的法律儒家化”,主要介绍从西汉的引经决狱、东汉的以经注律、魏晋南北朝的引礼人律,到唐代礼法合一的历史进程;“明刑弼教宋元明清的法律与教化”,主要介绍封建王朝利用法律手段来强力推行教化,使法律与教化逐渐深入基层社会。
二、学情分析选择性必修1的第三单元,对于选修历史学科的高二学生而言,是一道“坎”。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基本上是与《中外历史纲要》联系紧密的内容,而第三单元偏向于跨学科性质的专门史,第7课又首当其冲。
如何让学生从“已知”平顺过渡到“未知”,如何让学生超越“知识与能力”升华到“核心素养”层面?本教学设计以倒叙手法切入,用清末修律之争来启发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法系的特点,并自然而然引发两点思考:礼法合一的中华法系是如何形成的?对中国社会有着什么样的深刻影响?三、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教化、礼治、法治、德治的内涵,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法律制裁与伦理教化并用的统治策略。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时空坐标单元概述线索一:中国古代最早成文法出现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华法系。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视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线索二:世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起源于罗马法。
中古时期在罗马法基础上,形成日耳曼法和英国一般法。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日益完善,形成以英美为中心的“英美法系”和以法国为中心的“大陆法系”。
同时,基督教宗教伦理与教化在欧美社会具有重要地位,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探讨;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素养目1.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先秦时期我国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德治与法治观念的主要内容及德治与法治之争。
2.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秦汉至明清时期法律的演化历程,从“史料实标证”角度,探究古代的法治与德治从相争到融合的发展趋势;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古代法律思想演化的特点及缘由。
3.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秦汉到明清时期基层教化措施,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乡约的发展及教化作用;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法治与礼教并用对维护统治的作用。
时空坐标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背景(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_敬天保民__”思想。
(2)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3)诸侯国君纷纷找寻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_德治__思想与法家的_法治__思想。
(4)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运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①《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②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_成文法__。
思索1:法家先驱子产“铸刑书”改革的意义有哪些?提示1:(1)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使民众有法可依,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和礼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中的第1课(本教材中第7课)。
“法律与教化”是古今中外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本单元三节课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阐述了中国古代、近代西方和当代中国法律与教化的大致发展历程、主要特征与建设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刻的历史感。
《中国古代的法治和礼教》是本单元第一课,本课以时间为顺序,以法治和礼教两种社会治理手段的选择为线索,阐述了从先秦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基本发展历程,课程内容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密切关联,选用了图片、文字等原始史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法治和礼治发展过程、主要特点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涉及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史内容,学生在初中以及高一阶段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为本课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孝道、德治,现代政治中平等、法治的理念等都可以成为本课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
本课涉及思想史内容多,较抽象,相对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定难度。
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联系具体事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三、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运用史料,引导学生知道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产生过程及意义,了解百家争鸣中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基本内容。
2.设置情景,依据史料分阶段阐述秦汉到隋唐时期,以及宋元至明清时期法律与礼教从争论到并用再到融合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1.本课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基本分歧。
2.本课难点:对秦汉及此后以礼入法、礼法融合的准确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框架1.先秦时期:儒法之争德治法治对立①成文法出现②儒家与法家2.秦汉至隋唐:以礼入法德治法治并用①改法为律律令格式②以礼入法礼法并用3.宋元至明清:礼法融合德治法治融合①唐律为本律例合编②理学兴起礼法融合(二):过程展示<导入新课>师:人类社会自产生之初,就存在如何进行社会治理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早期阶段,关于如何进行社会治理争论最激烈的时期是哪一个时期?为什么?生: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三单元开篇,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演变历程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
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对近现代中国的法律与教化有一定影响。
2.内容分析本课一共三个子目两条主线:第一子目: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第二子目: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
第三子目: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
三个子目之间按照时序编排。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都是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学习动力较强,并且在高一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史,包括“春秋战国的时代变迁”,“百家争鸣与儒法思想”,“汉尊崇儒术”,“唐的大一统”,“宋代的理学”,“明清思想的新变化”等内容。
对中国古代“法治与礼教”有一定了解。
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学生已经具备了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史料进行理解概括,教师在课堂讲述的过程中,通过适时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提炼出关键要点,参与课堂。
但是,学生对于“教化”这方面知识是陌生的,也是不好理解的。
另外,中国古代统治者礼法并用的统治手段也是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深入学习。
三.课标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四.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先秦到明清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的内容,由“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三目组成。
三个子目基本按时间顺序讲述先秦至明清法治与教化由对立到融合的过程,只是先秦时不以“法律与教化”为名,而以“德治与法治”为名,因为在先秦时期,法律尚处于萌芽阶段。
先秦时期,关于法律与教化何者在国家治理上更有效,反映到思想层面上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德治思想和以法家为代表的法治思想。
第一子目与第二子目是本课的重点。
教科书对德治与法治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表现,以及法律在秦以后的发展,尤其是魏晋以后到隋唐时期法律的儒家化作了概括说明。
第三子目中,宋元至明清时期法律基本是沿袭唐律,教化方面因为理学的出现而有新变化和新形式,明清逐渐约律合流,此模块可做简要处理。
学情分析本课是面向高二年级学生讲授的新授课,选课后历史班的学生在历史的专业知识和历史思维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教学过程的开展相对较为便利,增加了可操作性。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家和法家一直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两大派别对社会治理上的分歧在《纲要(上)》第2课的学习中已经重点进行了学习与对比,这对本课的学习非常重要。
本课教学即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利用串联的史实整理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演变线索,窥探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过程与特征。
但是本课涉及到法律、礼教等制度建设内容,会有较多史料进行解读,对于学生较为枯燥,同时可能无法与身边熟悉的情景联系起来,学习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及时调动学生,贴近学生认知。
核心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了解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论,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角度认识德治与礼治主要主张的社会根源;从“一分为二”的角度认识先秦思想家德治与法治之争的深刻影响。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理解先秦时期我国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理解德治与法治观念的主要内容,认识宋元民情法律与教化的变化。
2.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梳理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儒家化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教材学习过程中展示可靠地相关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学习宋元至明清法律与教化的变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增强对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汉至明清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理解德治与法治的观念的主要内容难点: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历程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图分别是孔子和韩非子的图像,他们分别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治国思想对历代王朝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但法家思想更适合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虽然,德治和法治看似水火不容,背道而驰,但是德治和法治结合在一起才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历代许多统治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由此也出现了法律与儒学紧密结合的局面。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新课讲授】【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表格,对比分析先前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不同。
【师】阅读课本,学习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礼制的产生: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殄灭民命;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2)新思想萌发: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朝礼制社会秩序崩溃。
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以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2.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导火索: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3.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表现:儒法之争【师】同学们思考韩非的法家思想与现代的法家思想有何不同?韩非的“法治”思想不等于现代的“法治”思想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它否定任何特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而韩非的“法治”思想主张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法治”是强化专制王权的一种手段。
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4.战国时期对德治与法治思想的抉择(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并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们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
(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师】展示《唐律疏议》的图片,进一步解释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引导学生学习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朝开创: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商鞅在魏国李悝《法经》的基础上,“改法为律”。
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2)汉承秦制:汉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汉朝律令后来变得繁乱庞杂,条目字数都很多。
(3)律令并行: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推动因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法律解释,以经注律,并逐渐主导了律令修纂。
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2)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
(3)实施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的法律与教化(1)唐朝的法律①发展: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
后来,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以便于官吏使用,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继承了汉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材料一《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
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
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
②特点:礼、法结合的典范。
③影响: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对邻近的日本也有重大影响。
(2)唐朝的教化①提倡礼治。
开元二十年(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②注重基层教化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侧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师】同学们根据以上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1)秦朝实行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极端重刑主义统治,导致社会矛盾尖锐、二世而亡,这使得后代统治者重新审视法家思想。
黄老思想虽然宜于社会休养生息,但它过于消极,不利于削弱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不利于富国强兵以御外患,不利于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与发展。
(2)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君权神授说和“大德小刑”说,主张治理国家应以德为主、以刑为辅。
其主张既神化了儒家“德主刑辅”的传统见解,又暗中把刑法提高到了神圣的地位;他强调儒家经典和经义对司法活动的指导作用,首倡“春秋决狱”,最早开始系统运用儒家经义指导司法活动。
(3)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此后皇帝下诏、大臣奏章无不据用儒家经典,以儒家经义为最高指导思想。
(4)大批儒家知识分子进居官吏行列,获得修订法律和参与重大司法活动的机会,用儒学精神改造现行法律。
【师】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的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接下来我们看宋元明清的法律与教化有何变化。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材料二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生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不同: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
原因: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1)儒学的基层渗透: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
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发展历程: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
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影响: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师】礼法兼治是古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其主张把以礼治国和以法治国结合起来,表现为德刑并用,即把以德化民与以刑齐民结合起来。
接下来我们探讨西汉至明清时期法律与礼教并用的概况。
1.汉代——“引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发端(1)儒法合流:在国家治理手段上,汉初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
以法家思想为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德刑关系上,形成了以德政为主,以刑罚为辅的理论。
(2)以经注律:随着两汉经学的兴盛,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来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之盲或经过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或通过改变司法百官的法律意识而在司法中发挥作用。
2.魏晋南北朝——“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完善(1)含义:“纳礼入律”指通过国家立法的渠道,儒家经义直接上升为法律条文或法律制度。
(2)表现:大规模的引礼入律从就晋时期开始,一些体现儒家伦理纲常精神的礼仪制度纷纷入律。
3.唐代——一准乎礼①含义:唐初定律,以礼为主。
一方面把礼义道德规范直接纳入法律;另一方面,立法者直接引用儒家经典作为立法依据或用儒家学说阐释立法的理由,使礼与法紧密结合。
②实质:“法”为“礼”服务,基本特征是用暴力维护封建伦理关系。
(4)宋代——天理人情国法①含义:司法官兼顾法理情三者的关系。
在判案时,可法官不仅依据法律文本。
还依据经义天理、人情等,更注重社会效果。
②实施:对于不同的刑罚要区别对待,实行“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司法原则。
(5)明清——明刑弼教①含义:将刑罚和教化并列为同等重要的统治手段。
用刑法晓喻人民,使人们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②发展:明刑弼教开始于宋末定型于明初,为清朝所遵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
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
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材料二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生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材料三中华民国时期曾经致力于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往往是根据形势和统治需要来制定方针政策,经常出现以政策代替法律,或据一时的政策而提炼为法律条文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