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收藏)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14
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血小板减少病,也称为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
该病的发生率较高,且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探讨血小板减少疾病的病例是很有必要的。
血小板是人体中最小的血细胞,也是主要的止血机制之一。
当血小板减少时,患者易出现出血、淤血和瘀斑等症状。
血小板减少病的原因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自身免疫、药物反应、感染和遗传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一疾病,我们将讨论两个不同病例的血小板减少情况。
病例一:患者为女性,年龄45岁,最近感觉身体疲倦,并出现淤血、瘀斑和皮肤瘀点等症状。
经过检查,血小板计数仅为50×10^9/L。
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患者曾服用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且在服药期间血小板数下降到极低水平。
通过停药后的观察,血小板数逐渐恢复正常。
本例显示了药物反应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一些药物对骨髓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抑制了血小板的生产。
尽管该患者最终通过停药恢复了健康,但这个例子提醒了我们在用药期间应保持警惕,并及时咨询医生。
病例二:患者为男性,年龄55岁,最近出现紫癜、齿龈出血和鼻衄等症状。
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仅为20×10^9/L。
通过详细家族史的询问,发现患者的母亲和姐姐曾患有相似的血小板减少症,提示存在遗传因素。
这个病例显示了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病的情况。
血小板减少病可以通过遗传基因来传递,导致家族中多个成员患病。
在这种情况下,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非常重要,以最小化潜在的并发症和病情恶化。
总结起来,血小板减少病是一种常见且多样化的血液疾病。
了解不同病例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原因、诊断和治疗。
在临床中,重视药物的使用和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对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病都至关重要。
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和提高医生的诊断能力,将有助于更好地管理血小板减少疾病,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分类:胡延祖科普讲座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供产科医生阅读)患者XXX,女,34岁,住院号62631,因“停经39周,阴道溢液12小时”于2006年3月12日12:00急诊入院。
现病史:平素月经规律,停经40天自觉恶心、厌食,2个月后自然缓解,停经4个半月自觉胎动,渐活跃至今,孕期无鼻出血及牙龈出血,无皮肤瘀斑及紫癜,无下腹疼痛及阴道流血,无头晕眼花等自觉症状,七天前因“感冒”在当地医院静点头孢霉素1天(具体药名及用量不详)症状缓解,1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阴道溢液,到当地医院就诊,化验血常规时发现血小板减少转来我院,门诊以“5-1产孕足月,血小板减少”收入院。
既往史:素健,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否认贫血及出血性疾病。
月经生育史:16岁 4~5/30 2005、5、1(农历),孕5产1,流产3次,自然分娩1次,平时无月经过多。
查体:T36.5℃、P90次/分、R18次/分、Bp120/80mmHg,颜面无明显苍白,牙龈轻微肿胀无渗血,躯干及四肢皮肤未见出血点及紫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睑结膜略苍白,巩膜无黄染,心率90次/分,心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足月腹型,腹壁无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脾触及不满意,叩诊浊音界无扩大。
产科情况:胎儿约3300g,头先露,左枕前位,胎心144次/分,无宫缩,内诊骨产道无异常,宫颈容受25%,扩张0㎝,胎膜已破,有羊水溢出,PH试纸碱性。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5.2×109/L,中性粒细胞70.9,红细胞计数2.91×1012/L,血红蛋白108.3g/L,血小板总数47×109/L。
尿常规:潜血阴性。
血凝四项:凝血酶原时间11.10秒、APTT31.90秒、纤维蛋白原3.88g/L,凝血酶时间13.20秒。
骨髓穿刺:未作。
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B超:BPD9.0㎝、FL7.0㎝、HC30.7㎝、AC32.4㎝,羊水指数9.2㎝,左侧壁胎盘Ⅱ级,S/D2.55,单胎臀位。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96例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围生期处理方法。
方法对9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果单纯由妊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占31.2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占22.92%,合并妊娠高血压疾病占10.42%,巨幼红细胞贫乏占5.21%,脾功能亢进和抗磷脂综合症各为2.08%,再生障碍性贫血为3.13%,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白血病各1.0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04%,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4.17%,原因不明15.63%。
血小板减少出现最早孕周为20+4w,28周占79.04%,大部分孕妇血小板减少出现在妊娠晚期。
对血小板0.05,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未输注血小板患者在产后5d内均恢复正常。
结论妊娠期血小板严重减少(血小板50×109/l。
1.2.2 骨髓象33例行骨髓穿刺,22例确诊为itp,3例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确诊为巨幼红细胞贫血,3例骨髓象正常。
1.2.3 出凝血时间检查除4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外,其余孕妇检查pt、aptt均正常。
1.3 临床表现9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中有26例孕妇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均50×109/l。
如出现急性出血,可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
对于妊娠并发症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抗磷脂综合征、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治疗妊娠并发症的同时加用阿司匹林50mg/d,潘生丁25mg每日3次治疗。
对于妊娠合并严重血液系统疾患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患者,由产科医师和血液科医师共同管理,根据具体情况分阶段制订治疗计划。
1.5 统计学处理搜集妊娠血小板减少病例填写表格,并录入foxbase数据库,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2.1 孕期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2003年2月-2010年2月分娩总数1756例,其中血小板减少96例,妊娠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5.47%,其中a组8例,占8.33%,b组37例,占38.54%,c组51例,占53.13%。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和护理随着近年来生育率的提高和孕妇年龄的增加,妊娠合并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其中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更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血小板数目较正常减少,其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和促使其形成血栓的能力减弱。
其诊断和治疗为妊娠高危因素,需要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护理。
一、临床分析1.病因和发病机制: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但研究认为这种疾病主要是由免疫机制、血液病原体感染,药物反应和凝血机制异常等因素引起的。
2.临床症状:血小板减少的孕妇常会有各种出血倾向,如皮下淤血、黏膜出血、视网膜出血、阴道出血和患者自觉易出血,甚至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3.诊断:诊断主要依据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检测。
妊娠初期,正常血小板计数应该在150~400×10^9/L,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150×10^9/L,则需要重视。
4.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小板输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二、护理要点1.全面评估孕妇的情况和出血风险,定期观察皮肤、粘膜和尿液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建议孕妇遵循医生的用药和膳食建议,避免使用含有水杨酸和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严禁毒、烟、酒等嗜好。
3.避免过度运动和外伤,例如单腿跳跃、蹦床和激烈运动等。
4.加强情绪的调节,避免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定期进行心理咨询。
5.治疗过程中注意防止感染、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并发症。
6.治疗过程中,孕妇的血压、心率、呼吸和意识等多项生命体征需要密切观察和记录,并进行及时评估。
7.孕妇需要遵循医生的医嘱,在家庭或医院进行治疗,定期进行复查和治疗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孕期并发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并且坚持对孕妇的护理和观察,避免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
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关注孕妇的对于出血风险的掌握和针对个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5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 gt)围产期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012年间5例gt临床处理经验。
结果 5例gt合并妊娠患者中3例经阴道分娩、2例行剖宫产术,均无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及手术、麻醉并发症。
新生儿无出血倾向及颅内出血现象。
结论 gt 时如无产科指征以阴道分娩为宜,血小板极低的情况下可以在血源充足时行选择性剖宫产术。
应加强gt的孕期监护及治疗。
【关键词】妊娠;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围产期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20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80-02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指孕前没有血小板减少的病史,怀孕后首次发生血小板减少,一般出现于孕中晚期,无明显出血症状与体征,不会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及出血,血小板计数一般在产后1-6周内自然恢复正常[1]。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占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60%-70%。
此病与其他妊娠期引起血小板较少的疾病不同,一般不会对母婴造成不良影响。
该病诊断需排除其他在妊娠期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
产前常规血小板计数检查,提高了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率。
以下是我院在2007——2012年间收治的5例gt孕妇及其新生儿的围产期处理情况。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2007——2012年间共接治5例gt的孕妇,年龄最大为35岁,最小为23岁,平均年龄287岁。
平均孕次为24次,仅1例为经产妇,且二次妊娠均为gt。
平均孕周为39+1周,1例曾有1次自然流产。
5例中无妊娠前有出血倾向,妊娠后亦无出血倾向。
5例均无脾脏增大及脾切除史。
产前血小板平均为519×109/l,最低达到23×109/l。
产后一周内为800×109/l。
一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个案护理一、相关知识1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产科较为常见的血液系统合并症,妊娠期的发病率为1‰~3‰,如果诊断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产时、产后大出血和新生儿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妊娠可导致ITP病情恶化,或使处于缓解期的患者病情加重。
2临床表现:妊娠合并ITP多为慢性型,表现多为常规检查发现的无症状性血小板减少。
部分患者可有轻微鼻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点、青紫、淤斑等。
脾脏可有肿大。
3治疗:一般不必终止妊娠,只有当严重血小板减少未获缓解,在妊娠12周前需要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需考虑终止妊娠。
根据患者的孕期和血小板减少程度,可应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糖皮质激素、静脉用丙球蛋白。
治疗无效并有严重出血倾向者,可在中孕期行脾切除术。
不主张输注血小板,只有在血小板重度减低且有出血倾向,为防止重要脏器出血(如脑出血),或分娩时,才输注血小板。
分娩有特殊的危险,包括:分娩时出血或手术中出血,需提升血小板到相对安全的范围,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二、病例介绍姓名:000 出生地:安徽省阜阳市性别:女住址:——年龄:29岁婚否:已婚入院时间:2019-8-17民族:汉记录时间:2019-8-17职业:职员病史陈述者:孕妇本人主诉:孕39月+2.发现血小板减少7+月现病史:孕妇平素月经不规则,15岁,4天/30-180天,末次月经。
不详,据孕早期超声推算未次月经:2018-11-15,预产期: 2019-08-22。
有早孕反应,自孕1+月出现,持续至孕3+月好转,无孕早期病毒感染、服用感冒药物史、放射线接触史、其他有害物接触史。
在外院及我院产前检查11次,孕早期建册时查血常规示:血小板90*109/L,建议定期复查:。
于临泉县中医院定期产检血常规示:血小板波动在56-61*109/L后建议就诊我院,07-20首次就诊我院查血常规示血小板61*109/L建议血液内科就诊,嘱氨肽素5片TID口服应用,未见明显改善,2019-08-11我院复查血常规示血小板58*109/L。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5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2年10月产科分娩的5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16例(32.00%)、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aitp)6例(12.00%)、微血管病血小板减少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12例(24.00%)及hellp综合征8例(16.00%);aflp 8例(16.00%)。
阴道分娩21例,剖宫产29例;产后出血12例。
结论: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妊娠妇女血小板减少,gt最常见。
治疗采用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输血小板等综合治疗。
分娩方式视有无产科指征而定。
【关键词】妊娠;血小板减少;围生期处理中图分类号 r714.2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9-0114-03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妊娠期合并症,其发病率约10%[1],临床常见的有妊娠血小板减少症(gt)、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aitp)、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包括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溶血、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
因其在妊娠、分娩、手术或麻醉过程中发生严重的出血风险,威胁孕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5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治疗经过和结局,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6年9月-2012年10月住院分娩诊断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共50例(排除骨髓抑制的血液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结缔组织疾病)。
平均年龄(26.9±3.0)岁,分娩时平均孕(37±5)周(32~41周);初产妇32例,经产妇18例,瘢痕子宫9例,双胎1例;6例孕前检查即有血小板减少史,产前检查发现43例,临产发现1例。
1.2 诊断标准孕期有或无出血症状,检查两次血小板计数50×109/l时,一般不给予特殊治疗;当血小板80×109/l,无出血倾向时采用椎管内麻醉;当血小板计数(50~80)×109/l时,视凝血情况,选用单次蛛网膜下腔注药,当血小板计数aitp是一种常见的以外周血小板数目持续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是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特别是糖蛋白ⅱb/ⅲa以及糖蛋白ⅰb/ⅸ的自身抗体所引起。
血小板减少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日期:[具体日期]地点:[科室会议室]参与人员:血液科医生(张医生、李医生、王医生等)、实习医生(小孙、小赵等)一、病例介绍。
张医生:(一本正经地)“今天咱们来讨论一个比较棘手的血小板减少病例。
患者是一位45岁男性,因为发现皮肤瘀斑和鼻出血来就诊的。
入院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低得可怜,只有[X]×10⁹/L。
”小孙(好奇地):“那之前有没有什么特殊病史啊?”张医生:“这就是复杂的地方。
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没有肝病、没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家族史也没什么特别的,没有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疾病的家族倾向。
”二、初步诊断思路。
李医生:(摸着下巴思考)“那我们最先考虑的肯定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呗。
毕竟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咱们得看看有没有抗血小板抗体。
”王医生:“但是也不能这么草率啊。
他这突然就血小板减少,得排除一下药物因素。
虽然他说没吃什么特殊药物,但有时候一些保健品或者其他的非处方药也可能有影响,得再仔细问问。
”小孙(小声嘀咕):“会不会是那种很罕见的病啊,就像藏在角落里的小怪兽。
”大家都笑了,张医生笑着说:“小孙这个比喻还挺有趣。
确实不能排除那些罕见病,像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虽然发病率低,但症状很相似,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精神症状、发热、肾损害和血小板减少这五联征,我们得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迹象。
”三、进一步检查分析。
李医生:“我们已经做了骨髓穿刺,骨髓象显示巨核细胞数量增多,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这有点符合ITP的表现。
但是呢,其他的一些检查又不是很典型。
”小赵(不解地):“那还有什么检查可以做来明确诊断呢?”王医生:“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特殊检查了。
比如血小板功能检测,看看血小板自身功能有没有问题。
还有那个幽门螺杆菌检测,这玩意儿和ITP也可能有关系。
”张医生:“对,这个幽门螺杆菌可不能小看。
之前就有病例,患者把幽门螺杆菌根治了,血小板计数就慢慢升上来了。
---------------------------------------------------------------最新资料推荐------------------------------------------------------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收藏)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分类:胡延祖科普讲座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 ( 供产科医生阅读) 患者 XXX ,女,34 岁,住院号 62631 ,因停经 39 周,阴道溢液 12小时于于 2006 年 3 月 12 日 12:00 急诊入院。
现病史: 平素月经规律,停经 40 天自觉恶心、厌食,2 个月后自然缓解,停经个月后自然缓解,停经 4 个半月自觉胎动,渐活跃至今,孕期无鼻出血及牙龈出血,无皮肤瘀斑及紫癜,无下腹疼痛及阴道流血,无头晕眼花等自觉症状,七天前因个半月自觉胎动,渐活跃至今,孕期无鼻出血及牙龈出血,无皮肤瘀斑及紫癜,无下腹疼痛及阴道流血,无头晕眼花等自觉症状,七天前因感冒在当地医院静点头孢霉素 1 天( 具体药名及用量不详)症状缓解,症状缓解,12 小时前无明显诱因阴道溢液,到当地医院就诊,化验血常规时发现血小板减少转来我院,门诊以小时前无明显诱因阴道溢液,到当地医院就诊,化验血常规时发现血小板减少转来我院,门诊以5-1 产孕足月,血小板减少收入院。
收入院。
既往史: 素健,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否认贫血及出血性疾病。
月经生育史:16 岁 4 ~5/30 2005 、5 、1( 农历) ,孕5 产 1, 流产 3 次,自然分娩次,自然分娩 1 次,平时无月经过多。
1/ 14查体:T36.5 ℃、P90 次/ 分、R18 次/ 分、Bp120/80mmHg,颜面无明显苍白,牙龈轻微肿胀无渗血,躯干及四肢皮肤未见出血点及紫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睑结膜略苍白,巩膜无黄染,心率,颜面无明显苍白,牙龈轻微肿胀无渗血,躯干及四肢皮肤未见出血点及紫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睑结膜略苍白,巩膜无黄染,心率90 次/分,心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足月腹型,腹壁无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脾触及不满意,叩诊浊音界无扩大。
分,心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足月腹型,腹壁无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脾触及不满意,叩诊浊音界无扩大。
产科情况: 胎儿约 3300g, 头先露,左枕前位,胎心 144 次/分,无宫缩,内诊骨产道无异常,宫颈容受分,无宫缩,内诊骨产道无异常,宫颈容受 25 %,扩张 0 ㎝,胎膜已破,有羊水溢出,PH 试纸碱性。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 5.2109/L ,中性粒细胞 70.9 ,红细胞计数2.911012/L ,血红蛋白 108.3g/L ,血小板总数 47109/L 。
尿常规: 潜血阴性。
血凝四项: 凝血酶原时间 11.10 秒、APTT31.90 秒、纤维蛋白原3.88g/L ,凝血酶时间 13.20 秒。
骨髓穿刺: 未作。
心电图: 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最新资料推荐------------------------------------------------------ B 超:BPD9.0 ㎝、FL7.0 ㎝、HC30.7 ㎝、AC32.4 ㎝,羊水指数 9.2㎝,左侧壁胎盘Ⅱ级,S/D2.55 ,单胎臀位。
临床诊断:5-1 产妊娠 39 4/7 周枕左前位未临产、胎膜早破、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
周枕左前位未临产、胎膜早破、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
病人于当日 18:20 分出现不规律宫缩,羊水略混浊,孕妇及家属要求行剖宫产术,行术前准备,备好机采血小板分出现不规律宫缩,羊水略混浊,孕妇及家属要求行剖宫产术,行术前准备,备好机采血小板 2 单位,20:50 在局麻加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切开皮肤时,在局麻加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切开皮肤时,出血较多,略稀薄,故同时输入机采血小板出血较多,略稀薄,故同时输入机采血小板 2 单位,于 21:00 挽出一女婴,重 3375g ,评 8 分,发育正常,新生儿脐血血小板分,发育正常,新生儿脐血血小板:未采。
术中见后羊水Ⅲ度粪染,手术经过顺利,子宫收缩良好,子宫断面出血不多,未采。
术中见后羊水Ⅲ度粪染,手术经过顺利,子宫收缩良好,子宫断面出血不多,21:25 分手术结束,术中出血量分手术结束,术中出血量 300ml( 术前当日与术后 3 日对比,血红蛋白下降 1.09g),术野见凝血块。
术后入,术野见凝血块。
3/ 14术后入 ICU 观察,阴道无活动性流血,腹部切口敷料无渗血,5小时后安返病房。
术后常规补液、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术后补充诊断:胎儿宫内窘迫。
小时后安返病房。
术后常规补液、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术后补充诊断:胎儿宫内窘迫。
2006 、3 、15 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8.6109/L ,中性粒细胞 84.0 ,红细胞计数 2.611012/L ,血红蛋白97.4g/L ,血小板总数 91109/L ,产妇于术后四整天痊愈出院。
◆问题 1- 血小板减少原因一时难以确认时如何书写疾病诊断? 1 、妊娠期间发生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 6.6 ~11.6% 比较笼统生理、病理、原发、继发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②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③妊娠血小板减少症 ( 《产内疾病诊治》228 页) 2 、PAT 发生率 5.4 ~8.3% ①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②妊娠伴发血小板减少症③妊娠生理性血小板减少④非病理性血小板减少症 3 、ITP 妊娠合并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②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③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率 3.7 %◆问题 2- 妊娠期间血小板的原因 1 、妊娠生理性血小板减少(PAT) ,占 73% 正常非孕妇女血小板 150 ~400109/L 孕晚期血小板①有 5 ~8 %减至150109/L ②有 0.9 %<100109/L 与孕妇血容量血液稀释、胎盘利用、血小板消耗有关 2 、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占 21% HELLP 综---------------------------------------------------------------最新资料推荐------------------------------------------------------ 合征、先兆子痫 3 、免疫功能紊乱,占4% 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分三型 ITP- Ⅰ型最多见,多有 ITP 病史 ITP- Ⅱ型早孕期血小板<5 万 ITP- Ⅲ型孕期突发一过性血小板严重②抗磷脂综合征、③甲亢、④结缔组织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4 、其它,占2% 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②再障、白血病③脾功能亢进④大量出血- 大量输血⑤骨髓病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 MM) 、巨核细胞增生不良性血小板减少⑥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胎盘早剥、羊水栓塞、DIC ⑦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如: 阿斯匹林、化疗药、放疗⑧病毒流行性出血热、HIV 、乙肝,脂肪肝、肝硬化、叶酸缺乏、变态反应、败血症◆问题3-PAT 与与 ITP 如何鉴别 1 、PAT ①既往无血小板减少史,单纯由正常妊娠引起, 妊娠期首次发现②妊娠后期出现的血小板2/3 为为PAT ③血小板程度轻。
多>70109/ L, 只有 1/3 <50109/ L④ 孕妇多无出血倾向⑤ 抗血小板抗体阴性⑥胎儿- 新生儿血小板数目正常⑦产后 3 d血小板正常 2 、ITP ①既往有血小板减少史,无明显外源性病因,排除了继发性血小板②血小板减少出现孕周早③血小板程度严重,妊娠期血小板<50109/ LITP 占83% ④ 半数 ITP 有出血倾向⑤ 抗血小板抗体阳性⑥胎儿- 新生儿血小板数目⑦产后血小板恢复慢◆问题 4-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 检测的临床意义①血小板的病因诊断 PAIgG 阳性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83% 、系5/ 14统性红斑狼疮 66% 、脾功能亢进症45% 、骨髓纤维化 44% 、甲亢43% 、再障25% ②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疗效判定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治疗有效时动态检测 PAIgG 发现随着 PAIgG 值、血小板数目两者成反比关系③胎儿- 新生儿颅内出血预测 ITP 史+产妇血小板相关抗体与新生儿血小板有相关性◆问题 5-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害 1 、孕妇方面- 出血、感染、产妇死亡①出血血小板<50109/L 可能有出血倾向<50109/ L可能伤口渗血血小板<30109/ L+产时- 术中- 产后产妇可能出现多部位出血颅内出血、内脏出血、胎盘早剥,裂伤、侧切、贫血、裂伤、侧切、贫血、PIH 产后出血血小板<20109/ L自发性出血<20109/ L可能严重出血产后出血率 2-5-10-15-24 %②感染③产妇死亡率4-7-11 %防治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①缩宫素-麦角加强宫缩②彻底缝合止血③伤口加压包扎④输注血小板⑤静点丙球⑥应用止血药麦角加强宫缩②彻底缝合止血③伤口加压包扎④输注血小板⑤静点丙球⑥应用止血药临产后血小板>50109/L 可仅用止血药如 VC 、止血敏、立止血、止血芳酸、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 2 、胎儿- 新生儿方面血小板<30109/ L流产、早产、胎儿窘迫, 围产儿死亡(死胎- 新生儿死亡), 胎儿病死率26.5 % ITP 血小板<5 万是颅内出血常见原因 ITP 母体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血小板破坏胎儿- 新生儿血小板颅内出血、脏器出血但重度血小板减少患儿并不多, 文献报道 2% 新生儿血小板<15 万, 仅0.2% <5 万,多数由ITP引起, 妊娠高血压疾病婴儿无血小板---------------------------------------------------------------最新资料推荐------------------------------------------------------ 减少◆问题 6-ITP 治疗顺序 1 、严密观察血小板>50109/ L多无出血倾向不用药、产前不做特殊处理, 只须严密观察血小板变化孕孕 36 周前血小板>20109/ L除非有止血功能障碍, 否则不需特殊治疗 2 、支持疗法血小板<50109/ L+无出血倾向肌苷、VC、VE、叶酸、Fe剂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抗磷脂综合征、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在治疗妊娠并发症在治疗妊娠并发症- 合并症的同时, 阿司匹林 50 mg/ d或潘生丁 25 mg3/ 日 3 、激素何时用?- 有指征首选糖皮质激素①血小板<20109/ L②<50109/ L+出血倾向或已临产③ITP孕 20 周起强的松 5 mg1/ 日口服④分娩前 10 天强的松 20 mg 2 日口服⑤分娩前3 天地塞 10 ~20mg/d 静点⑥术前、术中、已临产⑦产后、术后继续用激素, 逐渐减量 4 、用什么激素?①强的松(泼尼松)②地塞米松③氢化可的松④甲强龙(甲基强的松龙)(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5 、用多少激素?强的松 15 ~100 mg/ d或 1mg/kg.d5 ~7 d停药 2 d持续 2-3-4 周快的 2 ~5 d起效、慢的 2 ~3 周起效血小板近正常或血小板50109/L ,每周减量 15% ,直至维持量5 ~10mg/ 天,再递减至最低剂量维持治疗产后地塞 20mg 1/ 日肌注,3 天后强地松 30 mg 1/ 日口服血小板上升后减量,氢可 200 ~500 mg/ d 6 、激素不敏感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血小板<20109/ L首选丙球,丙球 2 5 ~7 5 g/ d3 ~5,d,7/ 14ITP 丙球0.4 g/kg 1/ 日静点3 ~5 天,免疫球蛋白(IVIG)20 g 1/日静注3 ~5 天,可使 2/3 病人血小板满意免疫球蛋白 0.4 g/ kgd5 d,或 1 g/ kgd2 d, 有效率 80% ,用药2 ~3 周后血小板开始提升,出现疗效后可考虑重复单剂注射一次 7 、激素- 丙球均不敏感输注血小板 8 、药物治疗无效脾切除,孕期药物治疗无效时血小板<10109/ L<6 个月妊娠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倾向,剖宫产同时脾切除①去除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场所②去除血小板被破坏的场所,疗效 60 ~90% ,是治疗慢性 ITP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问题 7- 输注血小板的指征1 、输注血小板的意义临产前( 术前) 、产程中( 术中) 输注①短时间内使血小板>50109/ L,手术要求血小板>50109/ L,若80109/ L则较为安全②减少术中创面出血- 术后切口出血,或分娩时多脏器出血③保证硬膜外麻醉的安全实施 2 、不轻易输注血小板的情况①血小板 10 ~30109/L ,甲基强的松- 丙球敏感②ITP 输入血小板很快被破坏,反复输注易产生同种抗体③虽有大量出血大量输血,但无血小板确切证据- 异常出血④血小板生成障碍慢性血小板 ( 如慢性再障、骨髓增生异常) 除非有颅内或内脏出血倾向不输,以免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血后紫癜血小板输血后紫癜⑤HELLP >20109/L 输血小板,不减少产后出血、不加速血小板恢复3 、输注血小板指征- 血小板少①血小板<70109 /L+大手术前②血小板<50109 /L+临产、引产、术前、颅内- 内脏出血③产后血小板<30109/ L酬情输④血小板<20109 /L+出血倾向+---------------------------------------------------------------最新资料推荐------------------------------------------------------ 急性再障⑤血小板<20109/ L+血红蛋白<80g/L 输新鲜全血400ml 及血小板⑥ITP 血小板<20109/L +临产糖皮质激素- 丙球不敏感者⑦ITP 血小板<10109/L +无出血甲基强的松龙+丙球+输血小板 4 、输注血小板指征- 出血①血小板数目正常+功能障碍+出血②出血时间为正常高限的两倍预防颅内或其它致命性部位出血③大量出血大量或多次输血- 输液稀释性血小板+出血证据④已有颅内或内脏出血,急性出血输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5 、输注血小板指征- 临床输血规范①>100109/L 不输血小板②血小板 50 ~100109/ L+出血倾向输③血小板<50109/ L应输血小板④血小板功能低下、术中不可控渗血输 6 、输注血小板指征-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 583 页性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只有在血小板<10109/ L且有出血倾向时为防止重要器官出血(如脑出血)才可输新鲜血或血小板◆问题 8- 输注血小板的时机输注血小板只在体内存活 1 ~3 天,刺激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加快血小板破坏,所以为控制急性出血,天,刺激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加快血小板破坏,所以为控制急性出血,可于术前快速输注所需血小板的 1/2术中再输注另 1/2 ,只在术中、宫口开全、出血、病情需要时输, 分娩前分娩前 1 日、分娩当日、分娩后 1 日, 分娩当日活跃期、宫口开全, 术前 1日、术前半-1-2-3h 、手术开始、术中、术后 12h 内输完重度<20 分娩前 1 日或术前 1 日中重进入活跃期或术前 1 小时中度<50 宫口开全或手术开始时轻度<1009/ 14产( 术) 后输注或不输注术前备好机采血小板 1 ~2 单位◆问题 9- 输注血小板的剂量 1 、血小板纠正目标值①感染、发热、活动性出血、DIC 、脾功能亢进、同种免疫输入血小板迅速破坏输入血小板迅速破坏- 消耗, 每次只输注 1 个机采量血小板,病情需要再输注更大量以达治疗效果病情需要再输注更大量以达治疗效果②产前 1 次输注 12 U2 ~3 d产( 术) 中依病情现再输注 12 ~18 U③术前、术中、术后,各输 1U 浓缩单采血小板 2 、输注后血小板提升指标为有效防治血小板减少性出血,血小板输注量,应使患者血小板>30109/L,尤其术前输入足够量的血小板,可纠正出血时间使达正常范围,一般输注血小板/L,尤其术前输入足够量的血小板,可纠正出血时间使达正常范围,一般输注血小板 4 ~8 U,以使血小板提升至>50109/L,机采血小板L,机采血小板 1 个治疗剂量-10 U,( 约 25109/ U机采浓缩血小板) 可升高血小板数(30 ~60)109/ L单采血小板200ml/ 袋(15U) 含血小板2.51011 ?每次输 1 袋机采血小板200ml/ 袋(1U )一个机采量(200ml/ 袋) 约处理全血量 2500ml 平均含血小板 2.51011 个?按孕妇血容量 5000ml 计算,理论上输入一个机采量提升血小板50109/L 但临床观察证实输入一个机采量只提升血小板 10 ~20109/L 临床上常输入机采血小板 2U 应提升血小板 30109/L 3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评价①止血效果- 出血倾向减轻或消失②外周血血小板计数③体内血小板存活时间④血小板功能检测◆问题10-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 1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多次输注血---------------------------------------------------------------最新资料推荐------------------------------------------------------ 小板产生同种免疫①血小板输注无效( PTR) ②血小板输血后紫癜( PTP) 主要原因血小板抗体、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 抗体①输注血小板达不到治疗目的②易引起输血反应次要原因ABO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药物性抗体消炎痛、安替比林、苯巴比妥、头孢菌素 2 、非免疫- 消耗性血小板输注无效①脾肿大- 脾功能亢进扣留血小板②发热感染、③DIC 等原发病未纠正④抗生素二性霉素B和万古霉素⑤骨髓移植⑥血小板质量差◆问题11- 分娩方式 ( 剖宫产指征、阴道分娩的注意事项) 1 、依产科指征而定允许以产科指征决定分娩方式无产科指且血小板>5 万可阴道分娩但要尽量做到六避免①避免急产②避免产程过长( 缩短二程) ③避免屏气用力④避免会阴侧切⑤避免软产道裂伤⑥避免产钳术 2 、必要时首选胎吸会阴侧切产道裂伤、切口出血确需阴道助产时首选胎吸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产钳可能引起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出血但很少引起脑实质出血特别必要时可行低位产钳术产时或术中注意充分缝合、彻底止血 3 、阴道分娩的理由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 0.2% 新生儿颅内出血与分娩方式无关故无产科指征不必剖宫产剖宫产预防或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价值尚不确定故多数学者提倡严密观察、积极治疗的妊娠血小板孕妇除非有产科指征, 应尽量阴道分娩 ITP 孕妇面临出血风险阴道分娩较剖宫产损伤小故结合病情常首选阴道分娩4 、剖宫产的理由 ITP 严重血小板时( <50109/ L) 产科医生多11/ 14倾向于剖宫产术①阴道分娩可能引起胎儿- 新生儿颅内出血②母体加腹压外周静脉压可能诱发脑出血- 消化道出血③剖宫产术中出血可直视下止血 5 、剖宫产指征①血小板<50109/L +出血倾向②血小板<20 +不伴有出血倾向③脾切除史④胎儿血小板<50109/L ⑤有产科指征◆问题 12- 麻醉方式 ( 连续硬膜外麻醉的适应征及安全性) 1 、对我院麻醉方式的总体评价①局麻+强化比较长用也比较熟悉②椎管内麻醉- 硬膜外麻醉受到限制③全麻不习惯用,仅限于危重病人④静脉麻醉今后发展的方向? 2 、麻醉方式的选择麻醉医师面临的两大主要难题①母- 婴安全②无痛- 肌松合理的治疗、充分的术前准备最少剂量+最佳配伍+最佳效果是麻醉安全的有力保障 2 、麻醉方式的选择①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②术前用药糖皮质激素、输注血小板③术前血小板程度④麻醉方法和药物的合理选择是难点与关键 3 、局麻镇痛、肌松效果欠佳 4 、硬膜外麻醉常规、简便、有效,良好的镇痛、肌松效果、能术后镇痛常规、简便、有效,良好的镇痛、肌松效果、能术后镇痛5 、局麻+强化,充分的局麻+静脉麻醉,既避免了新生儿呼吸抑制又使产妇充分镇静- 镇痛,躁动情况明显血小板<50109/L 的产妇输注血小板 20 ~30U ,最好选用局麻+ 静脉复合麻醉先在局麻下取出胎儿然后静注度冷丁 50mg 、异丙嗪 25mg 、异丙酚 1 ~2mg/kgh 持续静点 6 、非气管插管静脉麻醉的缺点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方法①麻药剂量较难准确掌握②镇痛不全- 产妇躁动发生率高③效果满意时新生儿呼吸- 循环抑制风险全麻的缺点全麻---------------------------------------------------------------最新资料推荐------------------------------------------------------ 操作复杂、费用较高多数全麻药通过胎盘新生儿呼吸- 循环抑制全麻的优点①随着短效、速效、胎盘透过率低、心血管抑制弱的镇静- 镇痛- 肌松药使用麻醉技术不断提高对新生儿的影响可以降至最低②全麻相对安全性好、易于实施、③呼吸循环维持平稳、易于调控④产妇- 新生儿供氧充分 7 、麻醉前准备①糖皮质激素可改善毛细血管功能状态毛细血管脆性由阳转阴出血倾向好转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麻醉的安全性术前、术中要给予激素支持②输注血小板 8 、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糖皮质激素+输注血小板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是安全的血小板减少症能否行硬膜外腔阻滞?血小板减少症是否为硬膜外禁忌证尚缺乏确切的资料,观点各不相同①文献报道血小板 2 ~4 万成功进行了硬膜外置管②多数专家认为血小板<50109/L 不进行硬膜外操作服用强的松后血小板<50109/L 无论有无出血倾向均应局麻+ 静脉复合③血小板>70109/L 严密观察下行硬膜外腔阻滞是安全的④血小板<75109/L 应暂停手术⑤目前认为血小板 30 ~50109/L 即可有正常凝血功能排除了凝血性疾病及严重血小板功能低下后只要患者的 PT 值正常仔细、谨慎地进行硬膜外腔阻滞是安全的⑥ITP 病人预产期血小板(50 ~80)109/L 输注血小板 10 ~20U 速度为 10U/15 分在出、凝血时间正常情况下可于术前输 1/2 量时行硬膜外穿刺余余 1/2 量术中输注⑦血小板>80109/L 时若出、凝血时间正常可不输注血小板直接行硬膜外穿刺无一例发生硬膜外血肿及新生儿13/ 14颅内血肿 9 、硬膜外腔血肿的预防对血小板减少患者行硬膜外腔阻滞最大的危险是硬膜外腔血肿的发生①术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预防硬膜外腔血肿的有效措施②麻醉时由高年资麻醉师行硬膜外操作硬膜外穿刺最好一次完成避免反复穿刺增加硬膜外血肿机率术中出血较多者应及时使用止血药③术后随访制度是及时发现硬膜外腔血肿的关键术后每 1 ~2h 检查患者的运动阻滞情况持续到术后 12h 或硬膜外导管拔除严密观察产妇下肢的感觉及运动情况如果患者的运动阻滞情况与估计情况不符或麻醉药物作用时间过长应立即行 CT 或 MR 检查明确病因 10 、硬膜外腔血肿的治疗一旦确诊硬膜外腔血肿应立即与神经外科或骨科医生联系在术后 6 ~12h 行椎管内减压术◆问题 13- 是否哺乳 ITP 不是母乳喂养的绝对禁忌证但初乳中含有血小板抗体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故不主张母乳喂养可视产妇病情及新生儿血小板酌情而定◆血小板输注的展望- 剂量问题①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剂量多少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