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语文上册1诗经二首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79.21 KB
- 文档页数:5
《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情感,给人留下辽阔的想象空间。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本诗还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质料。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赏析品味诗歌细腻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增强学生的全面、科学的情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赏析品味诗歌细腻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重)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增强学生的全面、科学的情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难)课前准备:课前资料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
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一个浪漫的殿堂。
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首先走入《诗经》之首《关雎》。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
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1.《诗经》两首关睢兼葭教学目标1、学习两首诗屮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3、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生字识记雎(JP ):用于古人名,如范雎。
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d o):深远。
窕(tid .0):与“窈”组成合成词。
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 (ce n):参差,参错。
本文取此义。
2. (ca n) :®进见,谒见。
如:参拜。
②封建时代指弹劾。
如:参劾。
3. (she n):人参。
如:参须。
差:1. (cha ):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
如:差数。
②稍微,较。
如:天气差暖。
2. (cha)®不相同,不相合。
如:差得远。
②错误。
如:说差了。
③缺欠。
如:差点儿。
3. (cha i):①派遣。
如:鬼使神差。
②被派遣去做的事。
如:公差。
4. (cl ):等级,等次。
“参差” 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
本文収此义。
寤(w£i):睡醒。
寐(mdi):睡。
如:假寐。
< (mdo):选择。
兼(jid n):荻,像芦苇。
葭(jid ):芦苇。
溯(su):l.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如:溯流而上・。
本文取此义。
2.往上推求或回想。
女口:冋溯。
晞(xl ):1.干,干燥。
如:晨露未晞。
本文取此义。
2.破晓,天亮。
如:东方未晞。
湄(mei): 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l ):升高。
渙(si):水边。
?lE(zhi ):水中小块陆地。
颠(hao):白而发光。
貂(did 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1《诗经》二首一一关雎教案【教学目标】评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理解积累“睢鸠、窈窕、荐莱、寤寐”等词语。
3、明确诗的大意,理解诗的主旨。
4、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学情分析】评论3、诗歌中每句话都是四字,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这样循环反复地歌唱有着怎样的韵味?对情感的抒发有着怎样的作用?明确:《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
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二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儿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儿个字重点难点评论教学重点:1.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彖。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4」新设计评论教学设想:因是学生初屮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首先让学生对我国最早的这部诗歌总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
而后进入文本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这次课堂教学我结合一些充满方言趣味和乡土情趣的本地歌谣,和课文作一个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分为“读通、读懂大意、读出情味"等几大步,为达到每一步的耍求,分别设计相关小问题。
重点放在诗的“诗情画意''上,完成“诗中有画”,培养学生学诗在遵循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联想与想像以丰富形象的良好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以及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表达能力。
在给学生一定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
五、【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
再者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己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诗经》二首
教学课题《诗经》二首课型:讲读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激趣法,启发引导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德育教育
1.品味词的语言,体会意境。
2.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
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难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1.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体现出来的情趣美;
2.通过朗读与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语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
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
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
《关雎》是《诗
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
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
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
初步感
(动态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