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抗感染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536.51 KB
- 文档页数:25
中国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2023重点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胰腺疾病,及时和正确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关键。
基于2018年的中国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我们对其进行了修订和更新,制定了中国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2023版重点。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和重点:1. 诊断与评估-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及时明确诊断并分级。
急性胰腺炎可分为轻型、中度和重型。
- 评估严重程度的指标包括APACHE II评分、Ranson评分、CTSI评分等。
2. 支持性治疗- 加强监护和全面支持,确保患者的稳定和安全。
- 早期应用液体复苏,平衡液体和电解质的失衡。
- 严密监测和处理胰腺坏死、感染、休克、ARDS等并发症。
- 管理合并症,如胆道梗阻和胰腺假性囊肿等。
3. 药物治疗- 早期应用抗生素,但需根据病原学、药物耐药性及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选择。
- 控制炎症反应的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
- 适时应用其他药物如胰腺酶替代、胰岛素等。
4. 营养支持- 早期开始肠内营养,避免全胃肠外营养。
- 减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 根据患者营养状况和需要,调整能量和营养成分的供给。
5. 心理支持和康复- 给予患者和家属情感上的支持。
- 合理安排患者康复计划,提供康复辅助服务。
该指南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一个常规化的治疗指导,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特征和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决策。
同时,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和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治疗指南也需定期更新和修订。
请注意,该文档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决策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患者情况作出。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西医治疗:1.水肿型胰腺炎的治疗(1)低脂流质食物:开始宜少量进食,如无不适可稍许逐渐增加;病情较重、腹痛胀甚者应禁食并可进行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腹痛等症状缓解后可试进少量低脂流食。
(2)止痛药物:常用度冷丁50~100mg,肌肉注射,必要时可每6~8小时重复1次。
(3)抗胆碱能药物:可用阿托品0.5mg,肌注,可与度冷丁合用。
本品可协助度冷了解痉止痛,同时还可减少胰酶的分泌。
(4)补充液体:包括晶体与胶体液,禁食音每日应补充3000~4000ml液体,静脉输入,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禁食解除后输液量可逐渐减少。
(5)可使用一般剂量的抗生素,肌注或静脉滴注。
如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2.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治疗(1)同水肿型病情较重者的治疗。
(2)在禁食、胃减压的同时给予胃肠外营养(TPN),以维持热量和水电解质的需要。
TPN的应用可使胃肠道完全休息,也减少了胰液的分泌。
每日热卡为125.6~251.2KJ(30~60kcal)/kg体重。
(3)液体补充更应注意多种电解质如钠、钾、钙、镁等离子的平衡。
(4)抑制胰酶分泌和活力的药物①抑肽酶有抑制胰蛋白酶作用,应尽早大剂量应用,常用量为10~20万U/天。
一般用1~2周即可。
②胰高糖素有抑制胰液分泌作用,应用剂量为每小时10~20μg/kg 体重,静脉注射或滴注。
③5-氟脲嘧啶可抑制DNA和RNA合成,减少胰腺分泌,对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用量为每日50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
另外还有降钙素、生长抑素等,以上药物疗效都不肯定。
抗胆碱能药物在肠麻痹时禁用。
近年又有两种新药用于治疗本病:FOY:有很强的抑制胰蛋白酶、激肽、纤溶酶、凝血酶和补体系统的活力,用量为100mgFOY干冻粉剂溶于5ml蒸馏水中,然后用5%葡萄糖液500ml稀释,静脉缓慢滴注,勿溢出血管外,可有暂时性血压下降、恶心、皮疹以AST和BUN轻度增高的不良反应。
急性胰腺炎专家共识前言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病程凶险,治疗难度大。
为了更好地探讨急性胰腺炎的诊治和研究方向,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制定了本次专家共识,希望能对广大临床医生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定义急性胰腺炎是指急性胰腺组织内突发性炎症反应,以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严重时有可能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
诊断临床表现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比较明显,常见症状有:•腹痛:剧烈、持续、难以缓解。
•恶心、呕吐:多见于进食后或在夜间恶化。
•上腹胀痛、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身体不适、乏力等全身症状。
实验室检查急性胰腺炎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有以下几项:•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
•电解质、肝酶等生化指标:可呈现轻度异常。
•彩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胰腺、炎症和胰腺坏死等情况。
诊断标准根据2012年国际急性胰腺炎共识指南,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包括:•急性上腹痛,符合胰腺疼痛的特点。
•血清淀粉酶水平≥3倍正常上限。
•彩超或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胰腺炎症特点。
治疗急性期治疗急性胰腺炎入院后首先要进行急性期治疗。
胰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饮食管理:急性胰腺炎发作时,患者不应进食任何食物或饮料。
在病情得到缓解后,应注意低脂饮食。
•药物治疗:疼痛控制是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常用的止痛剂有阿片类、丙吡胺等。
•补液:急性胰腺炎患者常因持续呕吐导致脱水,需要进行补液治疗。
•抗感染治疗:严重急性胰腺炎可导致细菌感染,应根据患者感染症状及其病原体的敏感性制定相应的抗生素方案。
中晚期治疗中晚期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胰腺坏死、脓肿、胆囊感染、胆系统并发症等,并进行病因治疗,以避免复发。
预防由于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治疗难度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减少患病率。
有以下几个方面:•注意饮食,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控制饮酒,酗酒是引发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原因。
急性胰腺炎治疗方案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胰腺疾病,其特征为胰腺的炎症和组织损伤。
这种疾病通常由胆石堵塞胰管或胰腺组织受损引起。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需要全面的方法和一系列的治疗措施。
首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第一步是停止胰酶的活动。
由于胰酶会导致胰腺自身消化,停止或减少其分泌对于治疗急性胰腺炎非常重要。
为此,病人通常需要暂时禁食,并使用胰酶抑制剂。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胰酶的产生,并减轻胰腺的压力。
其次,控制疼痛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关键。
急性胰腺炎往往伴随着严重的胰腺和上腹部疼痛。
为了减轻疼痛,医生通常会给患者开具止痛药,如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止痛药物不能超过推荐剂量,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避免引起副作用。
另外,液体的管理也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方面。
由于胰腺炎导致的炎症反应和胰腺组织损伤,往往造成体内大量的液体丢失。
为了补充体内的液体和预防脱水,病人通常需要静脉输液。
在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通过胃肠道或肠外途径进行营养补充。
除了上述治疗措施,药物治疗也是管理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抗生素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胰腺炎相关的细菌感染。
然而,对于无细菌感染的病例,存在使用抗生素的争议。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其他药物,如抗炎药、抗氧化剂和免疫调节剂等,以减轻炎症反应和胰腺组织损伤。
在严重的病例中,可能需要手术干预来治疗急性胰腺炎。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胰腺周围的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减轻胰腺的压力,恢复胰腺的功能。
手术干预还可以通过石切除或改善胆道引流来预防将来的胰腺炎发作。
总的来说,治疗急性胰腺炎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个体特点。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条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和预后至关重要。
因此,患者在出现胰腺炎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案第1篇急性胰腺炎治疗方案一、背景急性胰腺炎(AP)是因胰腺组织炎症反应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为提高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临床指南,结合我国医疗实践,制定本治疗方案。
二、治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采用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内镜治疗等多种方法,达到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3. 严密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复发。
三、治疗方案1. 内科治疗(1)禁食禁饮:患者需禁食禁饮,以减轻胰腺负担,促进胰腺休息。
(2)补液治疗:根据患者脱水程度、心肺功能等因素,合理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抗感染:根据病原菌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4)抑制胰腺分泌: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如奥曲肽,抑制胰腺分泌,减轻胰腺炎症。
(5)营养支持: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必要时可行肠外营养。
(6)解痉止痛:使用抗胆碱药物,如山莨菪碱,缓解胆道痉挛。
2. 外科治疗(1)适应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胆道梗阻、胰腺坏死、感染、穿孔等并发症时,需考虑外科治疗。
(2)手术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和并发症类型,选择胆道引流、坏死组织清除、胰腺切除等手术方式。
3. 内镜治疗(1)适应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胆道结石或胆道炎症时,可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或胆总管结石取出术。
(2)操作步骤: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经口插入内镜,行EST或胆总管结石取出。
四、并发症处理1. 急性呼吸衰竭:及时给予氧疗,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2. 急性肾损伤: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必要时行血液透析。
3. 胰腺坏死感染:加强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行外科手术。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的治疗策略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治疗方法及效果,总结治疗策略。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被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抗菌治疗,试验组采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合并感染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恢复,其中试验组患者的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計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的患者时,需加强抗感染治疗,熟练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并酌情进行选用,本次研究中采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方式进行抗感染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重症急性胰腺炎;感染;治疗策略;抗生素;抗菌谱胰腺炎(Pancreatitis)指的是多种因素造成胰腺中的胰蛋白酶分泌,引发胰腺自身消化出现水肿、充血、出血及坏死等一系列改变,患者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其中血、尿淀粉酶水平升高属于本病的特异性表现[1]。
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属于比较特殊的类型,具有症状重、起病急、致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2]。
胆囊炎、胆结石等胆道疾病以及暴饮暴食等因素均可引发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生[3]。
其中感染是患者发病后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在常规治疗同时注重抗感染治疗,有助于增加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本次研究探讨了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的治疗方法及效果,并总结了治疗策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被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制定的《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标准中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相关诊断标准,且依照该标准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程进行分期,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8例,试验组男28例,女10例,年龄25~71岁,平均(48.0±4.1)岁;对照组男27例,女11例,年龄24~70岁,平均(47.0±3.9)岁。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抗菌治疗策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周国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随着重症监护、对早期液体复苏和脏器功能保护的重视,其早期死亡率已明显降低,而胰腺和胰周感染已逐渐成为诱发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CT发现胰腺坏死组织大于50%的患者,其感染的发生率可高达40%~70%,因此预防和治疗感染已成为降低SAP死亡率的关键。
1、 SAP 继发性感染的机制在SAP 发病早期, 体内各种炎症细胞被激活, 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 引发机体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近年来各种综合治疗的发展, 使大部分SAP 患者得以渡过此期。
如果病情未能控制, 细菌增殖, 内源性细菌和毒素及外源性细菌可进一步激活体内各种炎症细胞, 引起坏死组织感染、胰腺囊肿感染和胰腺脓肿等继发性感染性疾病, 同时可导致全身继发性严重感染, 使SAP 处于第二个高峰死亡期。
胰腺感染最重要的原因仍是各种内源性感染, 如致病细菌可以从病变的胆囊和胆管或泌尿系器官, 经腹腔、门静脉、淋巴管或血液扩散到胰腺; 也可通过胆道系统经共同通道返流入胰管到胰腺组织内; 肠黏膜屏障破坏、肠道微生态失调、免疫防御功能减弱引起的肠道内细菌移位也是造成胰腺感染的重要原因。
实验证明影响细菌移位的因素有3 个:( 1) 肠道微生态失调, SAP 时肠道功能发生改变如肠动力减弱, 肠腔积液、积气, 肠管扩张等, 为肠道内细菌的过度繁殖创造了条件, 引起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的肠道需氧菌过度增殖,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明显减少, 破坏了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 2 ) 宿主免疫防御功能削弱, 胰腺炎患者的全身免疫系统尤其是T 淋巴细胞功能下降,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低下, 清除细菌的能力下降; ( 3) 肠黏膜屏障的破坏, SAP 时存在着肠道血流减少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象, 可直接损伤肠道组织, 肠黏膜屏障受到损害, 肠道通透性发生。
急性胰腺炎消化内科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发布时间:2021-05-27T06:44:54.701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4期作者:王蕾邢书慧通讯作者[导读]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胰腺炎消化内科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对其实施消化内科治疗,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的有效率较高,为93.33%。
且治疗后患者的A-PACHE-II、血液淀粉酶、C反应蛋白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
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消化内科对症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临床可以考虑加以推广应用。
王蕾邢书慧通讯作者(北戴河康复疗养中心河北秦皇岛 066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胰腺炎消化内科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对其实施消化内科治疗,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的有效率较高,为93.33%。
且治疗后患者的A-PACHE-II、血液淀粉酶、C反应蛋白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
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消化内科对症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临床可以考虑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消化内科;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急性胰腺炎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该疾病病情凶险,变化快,患病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急性腹痛等症状。
严重时甚至会诱发腹膜炎和休克,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该疾病近些年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目前我国因为该疾病死亡的人数逐年增加。
疾病的引发因素较多,需要尽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1]。
本文的研究内容即为急性胰腺炎消化内科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这项研究中,选取30例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男女比例为4:6,平均年龄为(55.9±6.4)岁。
全部患者的疾病均确诊。
本次研究在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后方正式展开。
1.2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定的患者已获悉此项研究,并将自愿合作完成所有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没有其他严重的组织或器官器质性疾病,并且具有正常意识;排除其他严重的组织或器官器质性疾病,抵触参加这项研究,并且对研究人员提出的与研究相关的问题难以清晰和自主回答,该患者家庭强烈拒绝这项研究,无法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在研究中期(例如转移或死亡)退出。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急性胰腺炎最多采用保守治疗。
治疗原则是尽量减少胰液分泌,预防感染,预防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发展。
轻度胰腺炎患者的保守治疗可以治愈。
如果重度急性胰腺炎加重,往往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能减少胰腺分泌,使胰腺休息。
2用生长抑素等药物可明显抑制胰液分泌。
3.曲马多种止痛药可用于缓解痉挛和镇痛,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阿托品或山楂碱可缓解十二指肠括约肌痉挛和疼痛。
4、急性胰腺炎早期大量液体复苏治疗需要大量液体灌注治疗,稀释胰液浓度,减状,保持正常尿量,避免急性肾功能的发生。
5.预防急性胰腺炎感染需要抗感染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头孢他啶、甲硝唑等。
6.中药治疗可通过胃管注射复方清胰汤帮助患者恢复胃肠功能,帮助患者排便和腹胀。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急性胰腺炎患者伴有胰腺周围组织坏死,通常需要手术清创治疗,基本措施是去除坏死组织和局部灌洗排水治疗。
术后,通过持续的灌洗和冲洗来去除坏死组织。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由胰管阻塞、胰管内压突然升高和胰腺血供不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症。
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腰肌紧张、压痛、反弹痛、肠鸣声减弱或消失、血尿淀粉酶升高。
大约一半的患者伴有胆道疾病。
这种疾病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有水肿型和出血型,本质上是病变发展的两个阶段。
水肿病变较轻,较为常见。
出血型又称坏死型,病变严重,易休克,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但罕见。
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关键。
⒈上腹部突然剧痛,疼痛持续且阵发性加重,并辐射到背痛。
⒈恶心、呕吐和腹胀。
⒈上腹或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⒈高烧、黄疸或休克严重。
⒈脐周呈蓝色变化,称为Cullen征。
两侧或左侧腰部呈蓝色,棕色大面积不规则瘀斑,称为Grey-Turner征。
1.当白细胞计数轻度胰腺炎时,可能不会增加或轻微增加,但在严重病例和感染时,往往会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也会增加。
2.淀粉酶测定这是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重要客观指标之一,但并不是一种特殊的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