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_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中心
- 格式:pdf
- 大小:818.86 KB
- 文档页数:5
浅述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系作者:孙田蕗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9期摘要教会大学作为受到不平等条约保护、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中外教育交流的载体,在中国大陆存在了70多年,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重要时期。
作为在中国本土出现的近现代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其全新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给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教育以强烈冲击,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教育现代化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所谓教会大学,是指从19世纪末起西方基督教会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的土地上创办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
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会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中国融入现代文明,为教育和社会的现代化都居功至伟。
1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及演变教会大学最初创立的目的是为了传教,早期传教士采用“办教育”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后来传教的重心转向办大学,在接下来的近70年里,教育大学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初创阶段(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教会大学的发展游离于中国正规教育体系之外。
兴办教会学校最初是在沿海岛屿设立教育儿童的学校,然后才逐步深入内地,并从兴办规模较小的初等学校逐渐到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
19世纪晚期,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最初教会办的大学是书院,到20世纪初先后将原有的书院合并、扩大改建成大学。
(2)从鼎盛到本土化(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抗日战争前夕):教会大学的发展逐步纳入中国正规教育体系。
到了20世纪20年代之后,教会大学已经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据调查,在1921年,教会学校学生达到214254人,教会学校达到7382所。
再据基督教教育协会统计,1924年的教会学校学生,在基督教的学校中月三十万人,在天主教的学校中约二十六万人,总数达五十六万人。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作者:靳培培来源:《学园》2013年第18期【摘要】教会大学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历经七十余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会大学在革新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扩展高等教育领域、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输入现代西方学位制度等方面有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地位【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16-02一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发展阶段1.教会大学的孕育和产生早在18世纪末期,西方传教士已开始踏入中国传播教义,直到19世纪末,教会从早期忽视教育的传教活动转向在华传教政策的全面调整。
中国晚清封建制度腐朽不堪,西方列强与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西方在中国传教及开展教育事业提供了通行证。
中国传统教育的腐朽没落和科举制度革废为西方教会组织在中国办大学创造了契机,也正好迎合了近代中国对西学的需求。
西方传教士对高等教育传教作用的设想与肯定,最终促成教会大学在中国的诞生。
1890年举办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指出,“一个受高等教育的人是一支燃着的蜡烛,别的人就要跟着他的光走。
……使他们能胜过中国的士大夫,因而能取得士大夫阶级所占的统治地位。
”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事业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传教士。
“对中国教会大学来说,19世纪是一个开端的时代,……学校常常自命为大学,尽管学校里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在攻读大学课程。
学习没有程度之分,在学校里的多数学生、老师和课程既没有大学的气氛,也没有大学的学术标准。
”在此背景下,一批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大学在中国应运而生。
2.教会大学的发展与巩固20世纪前20年是中国教会大学的快速发展期,呈现出合并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教会大学为寻求自身发展和获取各方承认,纷纷在西方政府和大学申请立案,同时努力加强学校师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摘要:教会大学是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产物,基督教在华创办学校起初是为了宣扬基督教,但随着教会大学教育功能的日渐凸显,教会大学客观上将西方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等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一定的历史贡献,并对我们现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近代化,影响,启示一、教会大学在中国所谓中国教会大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会凭借不平等条约于在华创办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依仗自己的船坚炮利逐渐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19世纪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开始在华兴办教会大学。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抗日战争前夕,教会大学快速发展并逐步纳入中国正规教育体系。
到20世纪50年代,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调整,中国教会大学与当时的公立、私立大学合并,组成了新的大学,自此教会大学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起初,中国教会大学是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而进入中国,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但在客观上,教会大学的出现将西方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拓宽了教育职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有益参考。
二、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一)、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近代化方面,教会大学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其管理体制完善,院系设置合理,学科特色突出,较当时的国立大学略胜一筹。
教会大学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差会联合创办,大学管理机构设置表面上看起来隶属层次繁多,关系复杂,但实则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几个部门。
例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发挥作用的仅是创办人会、校董事会、校长,而且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也有一些教会大学引入了近代欧洲大学自治的理念,鼓励师生参与学校管理。
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摘要]教会大学作为在中国本土出现的近现代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其全新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给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教育以强烈冲击,拓展了近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拓宽了近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奠定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学科基础,从而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教会大学;教学;办学体制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达广州,创办教会学校,拉开了晚清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序幕。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其宗教和传教士也来到了中国。
至1860年,欧美各国教会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香港六个城市开设的教会学校有50所左右,学生有1000余人。
其中有女子教会学校16所。
至1877年,全国教会学校发展到347所,学生5917人。
其中女子教会学校81所。
1877年,第一次全国传教士大会以后,教会学校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教会大学也应运而生。
所谓教会大学,就是指19世纪末起西方传教士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保护下、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
至20世纪20年代西方基督教会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有新教创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所。
教会大学已经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教会大学最初创立的目的是为了传教,但从客观上来说,它传播了西学与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 教学方面1.1 教学内容教会大学一改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提倡中西并重,在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有了很大改变。
如岭南大学文科开设英文、历史、经济学、宗教、译文、科学、哲学等学科,理科开设英文、科学、数学、宗教、译文、统计等学科,社会学科开设英文、经济学、历史、科学、宗教、译文统计等学科,农科开设英文、生物学、化学、农科、经济学、译文、宗教、统计等学科。
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心灵学)、逻辑学(是非学)、哲学、世界历史(万国通鉴)、政治经济学(富国策)、国际法(公法学)、外文及翻译等。
教会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摘要:教会教育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阐述了中世纪早期教会的起源,追溯了中国教会大学的由来,指出了教会大学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最后对教会教育进行了客观评价。
关键词:教会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教会大学萌发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
教会大学从建立起就一直注重教学质量,在学生教育、师资力量以及授予学位等方面都进行了努力的探索。
教会大学推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种模式,创新了中国教育课程的模式,同时也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一批管理和教学人才。
教会大学虽然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只存在了短暂的时间,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磨灭的。
1教会教育的定义教会学校教育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有基督教会设立和管辖的学校。
主要有僧侣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主要以培养对上帝虔诚和服从教权与政权的教士为目的。
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修辞、文法、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
其各个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学校诞生在教会里,从一开始本质上具有宗教本性;由于教会自身蕴含了某种凡俗成分,故从创办开始就越来越具有世俗性。
[1]2中世纪教会的发展把中世纪描述成这样一段历史时期,上呈罗马帝国的衰亡,下启文艺复兴的时代,中世纪则为一个过渡时代[2]。
中世纪教会教育教育,就是从宗教教育到世俗教育的漫长演进过程。
具体而言,大致分为中世纪早期( 罗马军团撤出不列颠到11 世纪) 、盛期( 12、13 世纪)、后期( 14、15 世纪) 三个历史时段[3]。
中世纪英格兰教育起始于教会,教会教育得到地方统治者的襄赞。
但是,地方统治者襄赞的教会教育,不是教会教育的唯一模式,甚至不是主要模式。
古典晚期,基督教早期隐修团体出现,即是后世修道院的前身。
公元320 年,圣帕科米乌斯( Pachomius) 制定了最早的基督教隐修团体规章。
这一隐修规章突出强调,教育在隐修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及其现代意义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及其现代意义(上)近代中国的教会大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它们在近代中国的教育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的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阐述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历史背景、发展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西方传教士开始涌入中国。
这些传教士将西方现代教育理念和体系引入中国,他们相信通过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变中国的现状,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他们创办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会大学,为中国培养地道的基督教徒,同时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西方现代教育背景的人才。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在早期,教会大学主要是为传教士的子女和中国基督教徒培养人才的场所,这些大学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宗教教育为主,同时也涵盖了西方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教会大学的发展逐渐趋向多元化。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中国的教会大学逐渐扩大了招生规模,招收了更多的非基督教徒学生,课程设置也更加丰富多样。
这些大学不仅培养了大批的基督教人才,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思想开明、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在中国的现代教育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首先,教会大学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教会大学采取了西方现代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尊重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
这些理念和做法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次,教会大学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平台。
教会大学的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既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注重引进和传播西方现代知识和科学。
这种文化的交融为中国的现代文化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土壤。
此外,教会大学还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在宗教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跨国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课题摘要:在WTO框架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教育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并在近几年获得了较大发展。
这一趋势将对我国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课题。
跨国教育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应抓住机遇,趋利避害,把我国的跨国教育做大做强。
关键词:跨国教育;国际化;教育主权一、跨国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跨国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一国到另一国实施的教育。
有研究表明,跨国高等教育在发展之初,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特许(授权办学),指一国高等教育机构授权本国或异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或组织,为其提供教育服务(部分或全部被认可的学习项目或资格);二是项目合作,即校际合作计划;三是分校,一国高校在另一国建立学校,提供自己的教育项目和资质;四是海外学校,一种在组织和内容上属于某一国家教育体系,但并不一定在其所在国有校园,而在另一国家建有校园的大学。
项目合作可归入教育国际化。
但是,教育国际化又不同于跨国教育。
教育国际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本国的教育如何国际化,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诸多方面逐步做到与国际教育“接轨”。
而跨国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则是向他国输出教育服务,以谋求政治或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利益。
谈到跨国教育,我们不能不提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我国出现的教会大学。
由于当时的教会具有资金、师资、教材及提供出洋留学机会等种种优势,办学势头一直很好。
以致民国初期,中国官办大学只有北京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山西大学3所,而教会大学则多达14所。
这种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在海外殖民地创办的隶属于宗主国的海外学校,是建立在文化侵略和教育占领的基点之上的,曾经受到很多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反抗,并早已在我国绝迹。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新一轮跨国教育,已与早期的教会大学大不一样,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平等、合作基础上的,并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因而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国际化的。
试析教会大学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教会大学作为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存在和发展近60年,其多舛的命运,是非功过的评说,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会大学与西方殖民侵略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而忽略了其积极影响的一面,对其评价明显失之公正。
本人认为,教会大学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历史贡献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标签:教会大学;高等教育;积极影响教会大学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教会有关的机构、组织或个人,根据其需要,凭借不平等条约,在华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
教会大学从19世纪末在中国产生,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大专院校院系大调整时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了近60年的时间。
因为教会大学与西方殖民侵略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故在其存在的半个多世纪里,受到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近年来,学术界对教会大学从多个角度探求,研究更加深入、透彻,也从过去的对它全盘否定,到逐渐肯定其积极作用。
本文认为,教会大学扩大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对象,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职能,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一教会大学开创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对象。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观念要求女性只需在家庭中接受“三从四德”的教诲,此外不需要她们再有所知、有所求,更谈不上接受高等教育这些问题。
然而,教会大学冲击了女子教育的传统观念,开创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把女子列为教育的对象,为女子争取受教育权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教会大学招收女子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从形式上来说一般有两种,单独设置的教会女子大学、男女同校的教会大学。
其中第一种形式又可以分为由中学发展而来的教会女子大学和直接创办的教会女子大学两种。
成立于1905年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和成立于1908年的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都是由教会中学发展而来的。
高等教育史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中心田 正 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在中国,教会大学萌发于19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
它从两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一是它在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种模式;二是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批管理人才和教学人才,他们的经验和学识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初创时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会大学;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4)03-0088-05Christian colleges and moder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T IAN Zheng -ping(Colle ge of Education,Zhe j iang University ,H angz hou 310028,China)Abstract:Christian colleges initially emerged in the 1880s and g radually g rew up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w hich sped up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g her education in two as -pects:one is to set up a model for the moder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nother is to prov ide agroup of expert in administration and instruction.Their know ledge and ex perience,obtained from those colleg es,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ger edu -cation.Key words:Christian colledges;modern China;higher education在中国,教会大学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
一般认为,1879年由度恩书院、培雅书院合并而成的上海圣约翰书院是外国差会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大学。
至1952年所有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收归国有,70多年间,外国差会在中国陆续创办的被公认为属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教会大学有近20所。
这些教会大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 成为吸引帝国各地的青年,并把他们置于基督教和基督教文明影响之下最有效的手段 [1];另一方面,作为受到不平等条约保护、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中外教育交流的载体,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以各种方式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本文拟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段为中心,考察教会大学的出现在中国现88 2004年5月第25卷 第3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 her EducationM ay,2004Vol.25 N o.3收稿日期:2004-02-25作者简介:田正平(1944 ),男,山西应县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从事中国教育现代化史、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
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一、教会教育专业化与教会大学的产生1877年,基督教新教29个差会的126名传教士在上海举行会议。
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Mateer,Calvin Wilson)在会上发表的 基督教会与教育的关系 一文,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狄考文的论文针对在传教士中普遍存在的反对教会办学和只主张办初等学校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评。
他的主要论点是: 基督教与教育就它们本身来说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它们之间有着自然而强烈的亲和力,使得它们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青年教育一直是教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会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它不能把教育这项伟大的工作留给世俗社会去办。
狄考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教会为什么必须重视教育工作:第一,教育是培养一批有效而可靠的当地牧师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对于为教会学校提供教员并由他们把西方的优良教育引进中国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教育在培养把西方文明的科学、艺术引进中国的人才方面十分重要。
第四,教育在中国是晋升到上等阶层的最佳途径。
第五,教育有利于教会的本土化发展。
狄考文反复强调,他的文章不是要把教育提高到作为中国基督化的一种伟大手段的地位,而只不过是要表明它的重要性并为它争取合理的地位而已。
[2]在这次传教士大会上,狄考文的意见虽然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但是他所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了与会者的一致重视。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狄考文文章的发表为教会学校取得 合理 的教育机构地位起到了 正名 的作用。
正是在这次大会上,成立了以丁韪良(Martin,William Alex ander Parsons)为主席的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成员包括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狄考文、林乐知(Allen,Young John)、黎力基(Lechler,Rudolf)和傅兰雅(Fryer,John)等欧美著名传教士。
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议决编辑两套中文教科书,以满足教会学校的教学需求。
至1890年,该委员会 计出版书籍50种,74册,另外审定合乎学校使用之书籍48种,115册。
以上共计98种,189册 [3]。
这些书籍的内容涉及算学、天文、历史、地理、宗教、伦理等各个领域,不但被教会学校作为教科书,而且也被当时的新式学堂所采用。
狄考文论文所引起的广泛关注,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工作的开展,标志着传教士教育工作开始走向专业化,而教会高等学校的举办,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种专业化的必然趋势。
如果说1877年的第一次传教士大会更多的是关注教会教育的专业化问题,那么,13年之后在上海举行的第二次传教士大会,则把重心移到了如何提高教会学校的办学质量上,而发展教会高等教育就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狄考文在会上发表了 如何使教育工作最有效地在中国推进基督教事业 的讲演,他的下面一段话很准确地反映了一批思想敏锐的传教士们把办学的重点转向高等教育的动机、目的和心态。
他说: 不论哪个社会,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是有影响的人。
他们会控制社会的情感和意见。
对传教士来说,全面地教育一个人,使他能在一生中发挥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巨大影响,这样做,可以胜过培养半打以上受过一般教育但不能获得社会地位的人。
[4]林乐知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发展 一所本地的基督教大学 ,并建议各教派之间应当进行充分的合作。
[5]另一位传教士李承恩(Plumb,Nathan)在大会上的发言则指出了19世纪90年代教会学校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学校和学院追求大学的名称和地位,现在已经变得很普遍了。
高等教育这个主题是众所瞩目的,在不久的将来它很可能是教会工作的主要部分。
[6]在这次大会上,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扩大为 中国教育会 ,由狄考文任主席。
中国教育会 的宗旨是 促进在华的教育兴趣,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间兄弟般的合作 [7]。
虽然编辑教科书仍是 中国教育会 的重要工作内容,但它的活动范围已大大拓展,更多地体现为对整个中国的基督教教育发挥协调、组织和推动的作用。
从狄考文起,该组织的历届主席 几乎都是著名的传教士教育家并任教会大学(或新式学堂)的校长,对于教会大学的发展而言,这显然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办学实践层面,第一所教会大学的产生与美国圣公会主教施约瑟(Schereschewsky,Samuellsaac joseph)的努力有极大的关系。
早在1875年,他便向圣公会布道部提出在华建立一所教会大学的建议。
1877年3月,施约瑟撰文呼吁筹集10万美金在华创办一所教会大学,他写道: 从教会的开始起,教育就一直是传播基督教的一个重要媒介 没有教育作为工具,我们在像中国这样的民族中传教的努力,是最徒劳无功的。
科甲出身 是中国所有通往出人头地之门的敲门砖。
一所如我们所提议建立的大学,在中国将比在其它地方更可能产生也许远远超过我们最乐观期望的结果 我们所提议建立的大学,无疑将成为吸引帝国各地的青年,并把他们置89于基督教和基督教文明影响之下最有效的手段。
[8]施约瑟主教募捐10万美金的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但建立一所教会大学的愿望却得以实现。
1879年4月14日,是西方的复活节,这一天中外宾客200余人聚集在上海西郊的梵王渡,出席了圣约翰书院的奠基礼。
在19世纪90年代以前,除圣约翰书院外,先后有上海中西书院、山东登州书院、北京汇文书院、通州潞河书院等教会学校采取增设课程、扩充教学内容、延长学制等办法努力朝着高等学校的方向发展,但是,就学科程度而言, 在1900年以前没有一所真正达到大学水平的大学 [9],只是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戴了个大学的 帽子 而已。
传教士们对教会教育专业化认识的逐步明确和对举办高等教育重要性的体悟,既来自于他们长期从事传教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包含着对中国社会发展客观需求的切身感受。
众所周知,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至19世纪90年代,在各通商口岸和沿江沿海城市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已有30所左右;留美幼童和留欧学生的派遣更开启了国人直接赴国外汲取西方文化教育的途径。
尽管新式学堂和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才相对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和仍在科举仕途上跋涉的传统士人而言,在数量上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他们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上升势头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1890年的第二次传教士大会上,狄考文就指出: 中国在缓慢地但是肯定地向西学开放,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是逐年增加的。
[10]进入19世纪90年代,教会大学逐步摆脱 戴帽大学 的尴尬,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04年中国政府颁布 癸卯学制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先后有育英书院、山东联合大学、岭南学堂、东吴大学、华北协和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震旦大学等或由原来的学校升格,或是新创办的教会大学。
1902年圣约翰大学有25名正科生毕业,1905年,在育英书院注册的大学生有35人。
这一时期教会大学的发展与传教士作为办学主体的认识和追求有关,更受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型的现实的剌激。
经过自鸦片战争以来50多年的中外交往,西学和西方教育的功能,在中国士人的心目中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在甲午战争失败和八国联军入侵所激起的高涨的民族主义精神的推动下,迅速转化为从维新运动开始的、持续不断并且愈来愈猛烈的对旧教育的改革和对近代西方教育的空前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