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大学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大学排名排行榜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心仪的大学,中国有很多大学,林林总总上百所。
下面是分享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情况,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大学排名第一名: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旧称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是一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的公立高等院校。
最初为1911年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留美预备学校“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1925年始设大学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与北大、南开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地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30号成立于:1911 年4 月29 日代表色:白色,紫色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大学排名第二名: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英语:Peking University,缩写:PKU),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即为中国最高学府兼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日本战败后,北大回到北平。
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两科长期领先的地位。
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
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
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
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
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校训北京大学并无校训。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都不是北京大学的校训。
民国时期30所著名大学的校训校训”一词原本是一个由日本引进的舶来词,如同现代大学一样,是清末从西方引入中国的。
上海的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应该是中国近代最早厘定校训的大学,其校训为“Light and Truth”(“光与真理”)。
民国时期的各类大学大都效仿它,确立了校训。
教会大学的校训大都出自圣经,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校训多出自中国的典籍。
教会学校燕京大学的校训为: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出自《约翰福音》第8章。
国立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还有的教会大学其校训是中西合璧的,如东吴大学,英文校训为:Unto a Full-grown Man,出自《以弗所书》,意为“造就完美人格”;中文校训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其意出自文天祥的《正气歌》,中西文校训意涵相同。
一、教会大学1、燕京大学:校训:英文: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出处:《约翰福音》第8章2、辅仁大学校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3、圣约翰大学校训:英文 Light & Truth(光与真理)中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处:英文校训来自《以弗所书》,中文校训来自《论语》。
4、震旦大学校训:Per Auroram ad lucem(从震旦到光明)5、沪江大学校训:信义勤爱6、东吴大学校训:英文 Unto a Full-grown Man中文: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出处:英文来自《以弗所书》,中文其意出自文天祥《正气歌》7、天津工商学院校训:实事求是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8、齐鲁大学校训:尔将识真理,真理必释尔出处:《约翰福音》第8章9、福建协和大学校训:博爱牺牲服务10、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校训:受当施出处:《使徒行传》第20章11、金陵大学校训:诚真勤仁12、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训:厚生出处:《约翰福音》第10章13、华中大学校训:礼义廉耻出处:《管子·牧民》14、岭南大学校训:弘基格致服务社群二、国立及私立大学15、北京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出处:《礼记·中庸》16、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处:《周易》17、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处:《论语·子张》18、北洋大学校训:实事求是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19、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20、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出处:《诗经·鲁颂》、《礼记·大学》21、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出处:《礼记·大学》22、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处:《礼记·中庸》。
北京大学的“三只兔子”北京大学的“三只兔子”――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文化史乃至思想史上一个著名的话题。
“三只兔子”是指三个属相为兔的人,三位名人。
此称谓之溯源,大抵是在1917年,距今已88年矣。
那一年,中国发生了许多在历史上留下划痕的事件;而北京大学,和在那里的一帮人,应该说是留下了刻印。
套用如今时尚说法,如果评选那一年“感动中国”或“年度十大人物”之类的情事,北京大学一定榜上有名。
正是,在那一年,北大经历了一场变革,获得了一次新生,这场变革和由此获得的新生,赋予这所中国最高学府以全新的理念、精神、存在价值和历史地位,展现了现代大学的蓬勃生机,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而本文要讲的“三只兔子”,正是在那一年不约而同来到了这里。
关于“三只兔手”一般有两种说法。
或因北大确实“水丰草盛”,乃“兔于们”生长之福地,20年代北大文科教员,的办公室被戏称为“卯字号”,其中有5位教员都属兔。
胡适:、刘半农、刘文典是“三只小兔子”(辛卯年),陈独秀、朱希祖是“两只大兔子”(已卯年),而校长蔡元培则是只“老兔子”(丁卯年)蔡、陈、胡,即老中青“三代兔子”的组合,是当时北大的灵魂人物,北大的教育改革和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正是这三人领导和推动的。
“三代兔子”是北大的基本框架、治学概念的具体表现;而“三只”从理念上应理解为平等、“一窝儿”;从体现蔡元培的长校方针、学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应是平辈。
本文要介绍的正是胡适;刘半农和刘文典这“三只”同年的“小兔子”。
“兼容并包”蔡元培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第兰所高等学府,然而它徒具高等学府之名而不副其实,教师多为翰林院腐儒,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官僚或豪门之家,上学堂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
有的学生上课还带着听差。
上体育课时,教员要毕恭毕敬地喊“老爷向右转,大人开步走”;有的学生则是“八大胡同”的主顾。
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经初步改革,学校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由于受到“老爷”式学堂传统的影响,,沉疴来去,为世人所诟病。
中国近代史专业排名中国近代史专业排名导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迁。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崛起和近年来学科研究的发展,中国近代史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专业进行排名,并解读其排名依据和意义。
一、排名依据1. 师资力量:中国近代史专业的师资力量是排名的重要依据之一。
拥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与指导。
2. 知名度和影响力: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是评判中国近代史专业排名的重要依据。
知名度和影响力代表了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声誉,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和教师。
3. 科研实力:科研实力是评判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国近代史专业需要有具备较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机构和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研究平台。
4. 学生就业情况:学生就业情况是衡量专业实用性和学科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
就业情况好的学校一般具有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二、排名结果基于以上评判指标,以下是2021年中国近代史专业的排名:1.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科研实力。
学系办学历史悠久,学术氛围浓厚,毕业生就业情况优秀。
2.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学府之一。
学系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科研环境,近年来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水平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3.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系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历史学人才,学生就业情况优秀。
4.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学府之一,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出色的科研实力。
学系开设的课程广泛且深入,学术声誉较高。
5. 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历史学系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学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
中国教育发展史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
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
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
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
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
《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
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
中考历史材料题专练《中国近代史》班级:姓名:1.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屈辱、抗争和自强史的缩影,北大清华自诞生起,就担负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它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材料二:清华大学始建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一百年前的1911年,当时它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学校建在惨遭侵略者洗劫过的圆明园附近的清华园。
多难兴邦,知耻而后勇,一百年来,清华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国英才和治国栋梁。
材料三:在北大校园中有一座金属雕像,石基上摆放着两个螺旋状的大写英文字母D和S,D代表民主(democracy),S表示科学(science),在字母S顶端上还有个圆球。
材料四:台湾也有一所清华大学,两岸清华大学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校名、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和文化传统。
有人说两岸清华“同根同源”,“一个招牌,两间店面”,“正是两岸关系的写照”。
2011年4月24日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日,两地清华大学共同庆祝百年华诞,并各派副校长带队前往对方参加庆典。
回答问题:(1)材料一中北大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它能使你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哪两件大事?(2分)(2)1900年是庚子年,想一想,材料二中的“庚子赔款”是依据什么条约产生的?(1分)(3)材料三中的雕塑是为了纪念中国哪位历史人物首先提出民主和科学口号?(1分)(4)材料四中当前两岸清华交往日益密切是在什么方针的指引下产生的?(1分)(5)回顾北大清华的历史,你能得到什么启示?(1分)2.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的一部屈辱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的前列,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
北京大学红楼是中国近代史上
北京大学红楼,前身为北京大学第一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北京大学红楼遗存有校长室、校长办公室、第二阅览室等。
北京大学红楼是中国近代史上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简称“红楼”,常被以“北大红楼”、“沙滩红楼”引用。
红楼是1916年至1952年期间,北京大学的主要校舍所在地之一。
北京大学红楼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
整座建筑通体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名“红楼”。
始建于1916年,1918年落成。
红楼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
1919年五四运动中,红楼和它北面的操场是反帝爱国运动的策源地。
日军占领北平时期,此地设有日军中国驻屯军宪兵队司令部、日本宪兵队本部、特设北京宪兵队总部、日本宪兵队置留所等军、宪、特务机构。
1939年,国画大师李苦禅就在北大红楼—日本宪兵队本部关押并惨遭折磨。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而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
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则成立于1898年。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教会大学只在香港和国外才有,而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教会大学,则相当陌生。
当一些人听到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之江大学这些名字的时候,还以为是今天的一些民办的野鸡大学呢。
而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这十几所教会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中国融入现代文明,为教育和社会的现代化都居功至伟。
这些教会大学培养出的学术大师的人数,学生的成材率,今天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望其项背。
只是在1952年的那次全国院校大调整中,教会学校都集体消失了。
19世纪晚期,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到了上世纪20年代之后已蔚为大观,包括新教创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岭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 所。
教会大学已经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近日,香港浸会大学公布了2010年的招生计划,今年将在中国大陆招收140名本科生,除了高考成绩要达到重点本科线以外,还要求严格的面试筛选,每年的学费和住宿费一起,也要86000港币。
而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的这些教会学校则要“优惠”太多。
很多学校招收贫困家庭的子弟甚至是无家可归的小乞丐,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膳宿生活甚至路费。
而教会大学,除了一小部分学费收入,绝大多数开销都来自于海外教会和私人机构的捐赠。
教会大学还积极争取国外教育机构的资助。
如密苏里大学为燕京大学新闻系提供赞助;康奈尔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为金陵大学和岭南大学的农业科学提供赞助;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疗培训等。
·229·应用技术Ying Yong Ji Shu成果见图7、图8(成果图未全部列出)。
图7 典型分幅正射影像图 图8 典型分幅地形图成果7 结论通过采用卫星影像测绘技术,快速、顺利完成了该水电站项目的一级厂房和二级引水隧洞、二级厂房、尾水隧洞区域的地形测量工作,其测绘成果精度满足项目前期规划设计要求。
卫星影像测绘技术的应用,大大地缩短了地形测绘时间,大大地降低了测绘工作中的安全风险,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水利水电项目而言,地形勘测数据是项目规划的基础,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的核心制约因素之一,研究和应用先进的测绘技术,对缩短项目规划时间、节约工期、促使项目提前投产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标准号:CH/T1015-200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国家测绘局,2007年5月21日发布,2007年7月1日实施。
1.绪论1.1北京城市规划史背景早在69万年前,今北京西南的周口店地区就有人类的远祖“北京人”在那里繁衍生息。
四五千年前,北京地区有了固定的居民点,后来发展成国家,即燕和蓟。
自此,北京地区开始了它长达1000多年的都城历史。
北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建。
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或改做游览参观之处,发挥新的作用;或拆掉旧建筑,在原址上改建新房……与此同时,大量新修建筑也开始崭露头角。
这些建筑除了纯仿古式样以外,其余多具有西式风格,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北京近代城市史的重要篇章。
1.2城市近代史文化背景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时至1949年的“近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
这种转型表现在社会、思想、文化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上。
随着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数千年来的旧传统与旧体制逐渐崩溃瓦解,新思想、新文化都在其中应运而生,中西方文化交流趋于频繁,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接受、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新式学堂一个个拔地而起,成为了另一个中国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的里程碑。
•教育史•中国第一所现代公立大学考辨吴骁摘要:在甲午战前,中国所有的官办新式学堂均无任何关于现代大学的基本制度设计,亦从未尝试过构建现代三级学制,故无现代公立大学可言。
及至甲午战后,由时任津海关道盛宣怀主持创办的天津北洋大学堂,最早仿照西方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进行制度设计,最早以“大学堂”正式命名,最早以完整的中等教育及大学预科教育为办学基础,最早参与构建“小学一中学一大学”三级学制,最早创立现代大学学科专业,首届毕业生最早被政府当局授予大学本科毕业文凭,最早派遣大学本预科肄业生、毕业生及教师出国留学,毕业生最早享有中央政府所认可的全国最高“学历”(赏给进士出身),故其毫无疑问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公立大学。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史;现代大学;公立大学;北洋大学堂;盛宣怀作者吴骁,武汉大学档案馆馆员(武汉430072)o哪所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现代公立大学?这个问题的答案,原本是非常明晰的,即清末津海关道盛宣怀于1895年在天津主持创办的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这本是教育史领域的一个基本常识。
①然而,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近代大学的兴起与演进”(编号: 17JJD770005)阶段性成果。
①相关学术观点可参见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第49-50页;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第190页;熊明安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第310、315页;夏东元:《盛宣怀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77页;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个文化冲突的世纪》,许洁英主译,王嘉毅、陆永玲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7页;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1895—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9-10页。
中国第一所现代公立大学考辨一客观史实屡遭各种无谓的“挑战”。
中国近代的大学1、何谓大学大学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是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授权颁发学位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关。
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现在的大学,一般包括一个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和数个专业学院,以及能授予学士学位的一个本科生院。
综合性大学还应包括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关系与对外交流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远程网络学院等。
今天通常意义上的大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在英文中,大学(综合性高等学府)一词为“University”,是由“universe”(宇宙)这个词的前身派生而来的,它首次被记录下来是在大约1300年前。
在中世纪的西方,拉丁文在政府、宗教和教育等领域得到使用,universitas这个词被用来指由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新联合体,这即是今天的大学的最初形式。
在更早的时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的Academos建立“Academy”,教授哲学、数学、体育等,这被一些人认为是欧洲大学的先驱。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从教会所办的师徒结合的行会性质学校发展起来的。
在11世纪,“大学”一词和“行会”一词同样被用来形容行业公会。
但是到了13世纪,“大学”一词就被用来专指一种学生团体了。
中世纪的大学主要有3种形式:教会大学,学生和教师在一个校长领导下形成一种密切配合的团体,像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公立大学,由学生选举出来的校长总揽校务,如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等。
国立大学,由帝王征得教皇认可而建立的,如西西里的腓特烈二世成立的那不勒斯大学、卡斯蒂拉的斐迪南三世成立的萨拉曼卡大学。
后来大学发展到中国,也是走了类似样一条路:从教会大学(还有部分非教会经营的私立大学)到公立大学到国立大学。
那么,哪所大学是全世界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历来便有争议。
1088年在意大利波罗尼亚(Bologna)建立的博洛尼亚大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
这所学校先由学生组织起来,然后再招聘教师。
博洛尼亚大学是作为法学院开始自己的校史的。
诞生之初,就以高擎理想主义旗帜、富于使命感的形象出现于世。
(在意大利还有一所萨劳诺大学,比它还早数十年诞生,但也许当时办学体系还不够成熟,所以并未得到多少人承认。
)而有“欧洲大学之母”之称的巴黎大学,要比博洛尼亚大学晚数十年创建,则是先由教师组织起来,之后再招收学生。
巴黎大学还在中世纪率先打出“师生自治联合会”的旗帜,并率先以罢课斗争的形式确立了自治地位,争得了结社、罢课的自由特权,具有生气勃勃的斗争精神。
大学的独立以及作为独立标志的自由特权,都是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得来的。
欧洲所有古老大学,没有哪一所不曾经历过争取独立的斗争。
大学需要积淀,今天世界著名大学的校史一般都很悠久。
1168年,南宋宁宗皇帝赵扩出生,英国牛津大学创办,这所名校保持了近千年不易的特质:理想主义、博大、古典、宽容、同情失败者;1209年,蒙古大军在成吉思汗带领下第三次进攻西夏,英国剑桥大学创办,这个学术上常开风气之先、孕育了许多科学、文化巨人的著名学府,事事讲究传统,孤傲、恬静、富有书院气息;1638年,清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出生,美国哈佛大学创办,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这就是“自由的思想”与“思想的创造”。
整个欧美至少有50个大学是在550年前,即15世纪以前创立的。
1810年,威廉·冯·洪堡建立柏林大学,将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并确立了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原则,这被认为是现代大学的开端。
这种模式,在美国最早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所效仿,到现在被世界各地的大学所广泛采用。
大学通常被人们比作是“象牙塔”(Ivory Tower)。
象牙塔,根据圣经《旧约·雅歌》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曾作诗歌1005首,其中《雅歌》都是爱情之歌。
在第5首歌中,新郎这样赞美新娘:“……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
”很清楚,这里的“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
后来,这个词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是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
在汉语中,象牙塔的外延涵义主要是“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
而大学、研究生院、科研院所正是这样的地方。
2、近代大学五大阶段在中国古代,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国学(太学、国子监)以及后来的高等书院等,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
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
如虞舜之时即有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
不过,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与西方现代的大学存在差别,尤其官办学校以培养治理政府的仕人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在学科上自然科学尤为缺乏,所以到近代整个的传统教育体系都面临着转型、革新。
到了近代,中国与西方交流以来,西方的“University”早期被翻译为“书院”等,后又称为“公学”、“学堂”、“大学堂”、“大学校”等,民国以后“大学”成为正式的称呼。
中国近代的大学,按历史的纵向发展脉络来说,可大致分为5个阶段。
萌芽时期从1879年圣约翰学院创立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近代大学最初的滥觞,一般都具有3种形式:教会学校仿效欧美,国立学校仿效日本,还有的则是从传统书院升级而来。
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美战争以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通了很多通商口岸。
欧美传教士为更好地在中国人当中传教,就利用通商的权利,兴建高等教会学校,开始有了大学的萌芽,其中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和山东的齐鲁大学是比较早、也比较成熟的两所学校,它们应该就是诞生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第一批真正的高等学府。
至于中国传统的民间书院和朝廷办的太学、国子监,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近代大学,并不具备西方的“大学”特征。
如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创立于北宋时期,千余年来办学不辍;四川大学的前身尊经书院、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等都是如此。
而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滥觞的源头,就是清朝的国子监。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以后,中国开始大量兴办近代学堂,如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1896年的南洋公学等。
它们就是中国最早的自办、官办(公立)大学了。
日本的学校成为其主要的借鉴对象。
而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北洋大学、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东吴大学到后来的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的主要大学,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创建。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各大学纷纷改制,效法美国,真正全面走向西方的近代大学体系,如分文、理、工、农、医等学科,分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层次,男女同校,以及多少学年、学分及考试制度、毕业标准、颁发学位等。
定型时期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这一时期,中国的高校有了长足发展。
蔡元培初任民国教育总长时,在当时的国力下,他觉得国家能集中力量办好首都的这所大学(即北京大学)就已不错。
结果,高等教育的发展令他自己也很意外。
国立大学连连创办不说,各省办学热情和能力更是令人吃惊,且不管地方是由何等人掌管,对大学教育都不吝投入。
民间私立大学也不断涌现。
这个文明古国自古高度重视教育的脉流,在民国得以延续。
南京政府成立后,国家再次调整大学体系,综合大学下分学院,并分成国立、省立、市立和私立4种,有些学校还创办了研究院,中国方面收回对教会学校的管理权等,大学的近代模式与西方格局更加明确。
所以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真正的大学应该是这个时候才开始的(如以1925年清华设立大学部为标志)。
另外,有许多重要的大学是在这个时期创建的,如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大学、中山大学、辅仁大学、光华大学等。
成熟时期从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一时期被称为“黄金十年”,国家局势稳定,大学迅速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鼎盛时期。
不管是国立、私立、教会大学,都出现了不少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府。
1937年,全国共有大学及独立学院78所,教师6615人,大学生及研究生37330人。
1929年7月26日,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目标;大学下设的学院分文、理、法、商、农、医、工、教育8种;拥有不少于3个学院的方可称大学。
大学体制成熟了,栖身大学或大学出身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了。
相对于数亿人口的中国而言,他们还只是万分之一的凤毛麟角,确实是“精英”啊!国难时期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5年抗战胜利8年漫长的抗日战争时期,乃民国高等教育史上特殊的一页。
在民族危难中,一座座圣洁、宁静的校园受到严峻考验。
70多所大学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纷纷内迁,辗转跋涉,维持教学。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先后迁到长沙、昆明,组成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学、科研均成果斐然。
北洋大学颠沛流离迁到西安,与其它学校组成西北联合大学。
中山大学和交通大学迁到陪都重庆(但在南京和上海都留下了伪中大和伪交大),浙江大学迁到贵州发展成为“东方剑桥”,交通大学的唐山和北平分部在茅以升带领下也迁至贵州。
战争烈焰熊熊,大学薪火不灭。
西南联大、浙大是其中两个辉煌的个案,而别的学校则大受影响。
分流时期从1945年抗战胜利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抗战胜利后,各校迁回旧址,大学教育恢复正常,各校继续发展。
到民国覆亡两年前的1947年,这一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高峰,中华大地共有大学210所,其中国立大学31所、私立大学25所;国立独立学院23所、省立独立学院24所、私立独立学院32所;国立专科学校20所、省立专科学校32所、私立专科学校23所。
全国大学聘任助教以上教师8964人,其中教授2700人;在校生155036人,其中研究生424人、本科生130715人、专科生23897人。
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时,带走了多数重点大学的设备、图书、财力、师资等,在台岛重建或改建了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政治大学等,这些学校现在已经成了驰名亚洲甚至全球的著名学府。
留在大陆的大学则经过多次改造与调整,私立学校包括教会学校被彻底取缔,改造成为公立学校或并入公立学校;后来又学习前苏联举办单科大学的做法,将综合性大学严重分解,调整重建成为一个个专门性的工业学院,并将教学大纲、学分制也大加修改,甚至还取消了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许多学科。
3、近代大学三大类型依据西方对大学发展的整体梳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包括国立大学、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从广义上说也是属于私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