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0年版)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44
水肿较严重,可能存在长壁水肿,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且入院当天呕吐两次,胃纳较差,为避免延误原发病的治疗,临床药师建议该患儿先予静脉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同时甲基强的松龙本身为活性产物,无需经肝脏活化便可直接发挥药效,该患儿血浆白蛋白13 9g·L-1低,使得甲泼尼龙血浆游离浓度高,使得静脉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原发病起效快。
随着甲基强的松龙积极治疗原发病,低分子右旋糖酐、呋塞米利尿消肿,百令胶囊、肾八味胶囊护肾,缬沙坦胶囊降尿蛋白等治疗,患儿眼睑、双下肢、阴茎、阴囊、腹部水肿消退,尿蛋白转阴,血浆白蛋白升高,病情好转、稳定,临床药师再次建议将激素有静脉用的甲基强的松龙序贯改为口服的泼尼松,激素是治疗NS的主要药物,且治疗时间较长,因此改为口服的泼尼松既可以减少患儿静脉用药所带来的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也在有效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减少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实现了药物治疗有效、经济的合理治疗方案。
3 3 糖皮质激素的药学监护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糖皮质激素是治疗NS的主要药物,由于长期或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肥胖、生长抑制、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白内障等副作用〔4〕,患儿在院期间应对其血压、血糖、电解质进行监测,以便对激素引起的副作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患儿出院后对其家属进行用药教育:不可随便停服或改服激素治疗方案,适当控制饮食,以免因长期服用激素至胃酸分泌增加、食欲增加使患儿饮食无节制而导致肥胖,该患儿有化疗使,血浆蛋白低,长期服用激素,免疫力差,尽量避免让患儿感染,以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同时,服用期间应观察患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尿常规,以反映激素治疗的效果及病情的转归。
4 结论通过本病例的分析:虽然NS患者都存在低蛋白血症、水肿等症状及体征,但不同的患儿其机体对低蛋白血症的耐受性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水肿情况,因此,对于NS的患儿应对其具体的病情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剂型,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2020CSCO发布最新指南:奥希替尼⼀线治疗推荐级别升⾄最⾼!5⽉23⽇,2020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细胞肺癌指南在众⼈期待中重磅发布。
新指南中,奥希替尼⽤于表⽪⽣长因⼦受体(EGFR)突变阳性晚期⾮⼩细胞肺癌(NSCLC)的⼀线治疗推荐级别被上调为I级推荐,这是我国指南对奥希替尼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充分认可,也是对奥希替尼临床治疗价值的⾼度肯定。
I级推荐是指证据级别⾼、可及性好的治疗⽅案2020年CSCO指南在其开篇中指出,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兼顾诊疗产品的可及性、吸收精准医学新进展,制定中国常见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是CSCO的基本任务之⼀。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和学术发展不平衡,CSCO指南作为中国肿瘤领域权威指南,需要兼顾地区发展差异、药物和诊疗⼿段的可及性以及肿瘤治疗的社会价值三个⽅⾯。
因此,CSCO的专家组在制定CSCO指南的时候,对每⼀个临床问题的诊疗意见,都会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专家共识度形成证据级别,同时⼜会结合相关产品的可及性和效价⽐形成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可及性好的⽅案,作为I级推荐;证据级别⾼、专家共识度稍低或可及性较差的⽅案,作为II级推荐;临床使⽤,但证据等级不⾼的,则作为III级推荐。
奥希替尼指南推荐级别经历了“成长之路”奥希替尼⾸先获批治疗既往⼀代/⼆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失败后经检测明确有EGFR T790M突变的晚期NSCLC的适应症;于2017年3⽉24⽇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2018年10⽉10⽇奥希替尼正式进⼊国家⼄类医保⽬录;2019年4⽉CSCO指南2019年版正式发布。
奥希替尼在IV期EGFR突变NSCLC耐药后治疗的推荐分层中,从原来的仅推荐快速进展的患者扩展到同时推荐快速进展和缓慢进展的患者。
同时,由于FLAURA研究的成功及其对⼀线治疗的重⼤影响,CSCO指南2019年版对IV期EGFR突变NSCLC的⼀线治疗增加了推荐;但由于2019年指南更新时,虽然FLAURA研究的PFS已经公布,考虑到OS的最终分析结果还没有正式公布,⽽且奥希替尼⼀线治疗EGFR敏感突变阳性晚期NSCLC的适应症在中国还没有正式获批,因此证据级别和产品的可及性均有待进⼀步提⾼,仅将奥希替尼⼀线治疗定为II级推荐,证据级别为1B类证据。
《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3年版)》治疗篇Ⅳ期NSCLC的治疗原则是以全身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在一线治疗前应首先获取肿瘤组织,明确病理组织学诊断和分子分型,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治疗方案。
近20年来靶向治疗使Ⅳ期NSCLC进入了基于驱动基因变异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时代,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近几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使Ⅳ期NSCLC患者的长期生存又得到了显著改善。
一线治疗①驱动基因阳性Ⅳ期NSCLC患者:对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阳性的Ⅳ期NSCLC患者,推荐EGFR-TKIs治疗,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阿法替尼、达克替尼、奥希替尼、阿美替尼或伏美替尼。
对于ALK融合基因阳性的Ⅳ期NSCLC患者,推荐ALK-TKIs 治疗,包括克唑替尼、阿来替尼、塞瑞替尼、恩沙替尼、布格替尼或洛拉替尼。
对于ROS1融合基因阳性的Ⅳ期NSCLC患者,推荐克唑替尼或恩曲替尼治疗。
对于BRAF基因V600突变阳性的Ⅳ期NSCLC患者,可选择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
对于RET融合基因阳性的Ⅳ期NSCLC患者,可选择塞普替尼治疗。
由于各种原因,一线治疗无法使用上述相应靶向药物的患者,应当选择含铂(顺铂或卡铂)两药方案化疗,对于无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禁忌证的患者,可以考虑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非鳞癌)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此外,对于BRAF基因V600突变阳性以及RET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如无免疫治疗禁忌证,还可考虑含铂(顺铂或卡铂)两药方案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在全身治疗有效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局部病灶,可以选择恰当的局部治疗方法,以求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②驱动基因阴性Ⅳ期NSCLC患者:EGFR基因敏感突变阴性、ALK融合基因阴性或ROS1融合基因阴性的Ⅳ期NSCLC患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performance status, PS)评分为0~1分,无论PD-L1表达状态如何,一线推荐治疗方案包括培美曲塞+铂类+帕博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舒格利单抗/特瑞普利单抗(非鳞癌),或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铂类+帕博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鳞癌),或紫杉醇+卡铂+卡瑞利珠单抗/舒格利单抗/派安普利单抗(鳞癌),或吉西他滨+铂类+信迪利单抗(鳞癌)。
2020年最新CSCO肺癌指南更新要点解读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CSCO⾮⼩细胞肺癌(NSCLC)指南发布会暨⾸场巡讲于5⽉23⽇上午以⽹络直播形式在线举⾏,在发布会上正式公布了2020中国CSCO⾮⼩细胞肺癌指南,这次的指南更新到底有哪些亮点呢?下⾯就由⼩编带您⼀睹为快!⼀、检测“更精准”看点:肺癌筛查、分⼦分型新指南特别强调“不建议使⽤胸⽚进⾏筛选”,也就是说,今后⾼危⼈群每年体检时,⼀定要做胸部低剂量螺旋CT(LDCT)提早发现隐患。
基因检测⽅⾯,不可⼿术患者PD-L1表达检测的推荐等级上升⾄I级,但不⽤⼈⼈都做,EGFR、ALK、ROS1没有突变的NSCLC建议进⾏PD-L1检测,更好的为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新增“NTRK 融合检测作为II级推荐”,基于TPK抑制剂的开发和初步研究结果,NTPK或将成为肿瘤新靶点。
⼆、靶向“更成功”看点:EGFR突变患者⼀线治疗新格局、耐药进展模式对EGFR突变,基于ARCHER 1050研究结果,2019年NMPA批准了达克替尼⼀线⽤于EGFR突变NSCLC的适应证。
此外,指南对奥希替尼⼀线⽤药的推荐上升⾄I级。
FLAURA研究表明奥希替尼较⼀代EGFR-TKI显著延长PFS和OS(图1)。
为了更好的指导后续治疗,最新指南将耐药后进展模式根据进展部位和是否寡进展分两类:寡进展/CNS进展,⼴泛进展。
寡进展/CNS进展患者⼀般可在维持原⽅案基础上,增加局部治疗;⽽⼴泛进展者则需更换⽅案。
对EGFR-TKI耐药后治疗,⽬前阿美替尼已获NMPA批准的⼆线适应证,指南新增阿美替尼II级推荐⽤于存在T790M突变的经⼀代或者⼆代EGFR-TKI治疗失败的⼴泛进展的晚期NSCLC⼆线治疗。
三、免疫“更提早”看点:免疫治疗进军⽆驱动基因晚期NSCLC的⼀线治疗免疫治疗的发展可谓如⽕如荼,继去年CSCO指南⾸次出现免疫治疗后,今年免疫治疗⼏乎占据了⽆驱动基因突变NSCLC治疗指南更新的全部内容,真正推进了“去化疗时代”的到来。
2024原发性肝癌中医诊疗指南(完整版)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肝癌新发病例数41万,死亡人数39万,分别占中国男性癌症死亡人数的第2位、女性癌症死亡人数的第5位。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有序组合、规范化应用肝切除术、肝移植术、消融治疗、经动脉化疗栓塞、放射治疗、系统抗肿瘤治疗、中医中药等疗法可获最佳长期疗效。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病因病机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中医辨证,采取的治法不同。
中医药治疗肝癌在改善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临床疗效显著,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及疗效评价标准,缺少高水平的循证医学依据。
为进一步规范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诊疗,本文件起草组在系统文献荟萃和历代专家经验继承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原发性肝癌中医药防治进展,遵照循证医学方法编写本文件(附录A),共回答了原发性肝癌治疗中涉及的13个临床问题(附录B),供临床医师参考。
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原发性肝癌临床诊疗的中医诊断、治疗和调护。
本文件适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诊疗。
本文件适合各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等相关科室临床医师以及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者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 16751.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疾病》《GB/T 16751.2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2部分:证候》《GB/T 15657—2021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7714—201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3术语和定义《GB/T 16751.1》和《GB/T 16751.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0年版)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新发肺癌病例约为78.7万例,发病率为57.26/10万,位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第1位;其中男性52.0万例,发病率为73.90/10万,居恶性肿瘤第1位;女性26.7万例,发病率为39.78/10万,居恶性肿瘤第2位。
2015年中国肺癌死亡人数约为63.1万例,死亡率为45.87/10万,位于恶性肿瘤死亡的第1位。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2015年制定了第八版肺癌TNM分期。
美国医疗保险监督、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SEER)显示,在初诊时约57%的肺癌患者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
因此,Ⅳ期患者的治疗是肺癌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肺癌治疗领域研究进展最多的部分。
病理诊断是肺癌诊断的金标准,基于遗传特征的分子分型使Ⅳ期肺癌的治疗步入了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时代,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 th Organization,WHO)发表了新的肺肿瘤组织学分类。
与2004年版分类相比,其中一项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在Ⅳ期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中强调了分子遗传学的作用。
近年来以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trammed cell death-linand 1,PD-LI)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开辟了肺癌的免疫治疗,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为了及时反映国内外Ⅳ期肺癌治疗的新进展,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Ⅳ期肺癌的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在《中国晚期原发性肺癌诊疗专家共识(2016年)》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制定了《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0年版)》。
一、临床表现Ⅳ期肺癌患者可出现刺激性干咳、咯血、胸痛、发热和气促等。
当肿瘤在胸内蔓延侵及周围组织时,可导致声音嘶哑、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霍纳氏综合征、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等。
远处转移至脑、骨、肝、肾上腺及其他器官时,可引起相应器官转移的临床表现。
另外,部分患者可出现副肿瘤综合征,包括库欣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高钙血症、类癌综合征和继发增殖性骨关节病等,甚至有少数患者以恶液质状态为首发表现。
二、体格检查部分Ⅳ期肺癌患者可出现杵状指(趾)、男性乳腺增生、皮肤黝黑或皮肌炎、共济失调和声音嘶哑等征象。
体检发现声带麻痹、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和霍纳氏综合征等表现时,需警惕肺癌局部侵犯及转移。
出现皮下结节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需除外远处转移。
三、辅助检查(一)实验室检查1.一般检查:患者在治疗前,应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是否适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行有创检查或手术治疗的患者,还需行凝血功能检测以及甲、乙、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相应传染性疾病病原携带或疾病状态。
2.肿瘤标志物:肺癌相关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CA153、细胞角蛋白片段19和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等,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具有神经内分泌特点,与促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肌酸激酶BB以及嗜铬蛋白A(CgA)等相关,可作为监测治疗反应和早期复发的辅助指标,联合使用可提高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3.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检测:与肿瘤组织比较,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中EGFR基因突变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IGNITE、IPASS和IFUM研究中的特异度分别为100%、99.8%和97.2%;但灵敏度相对较低,分别为43.1%、65.7%和49.6%,这可能与肿瘤分期、血液标本处理和检测方法差异等有关。
欧洲药品管理局2014年9月25日批准,当难以获取肿瘤组织样本时,可采用外周血ctDNA作为补充标本评估EGFR基因突变状态,以明确可能从吉非替尼治疗中获益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
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hines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FDA)于2015年2月13日批准吉非替尼说明书进行更新,在推荐所有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均应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基础上,补充了如果肿瘤标本不可评估,可使用从血液(血浆)标本中获得的ctDNA进行评估,以明确最可能从吉非替尼治疗中受益的NSCLC患者。
因此,血液(血浆)标本检测ctDNA评估EGFR 基因突变状态是选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治疗的补充检测手段。
(二)影像检查肺癌的影像检查方法主要包括:X线胸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nmography,MRI)、超声、核素显像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等方法。
主要用于Ⅳ期肺癌诊断、分期、再分期、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等。
1.胸部X线检查:X线胸片是发现Ⅳ期肺癌的常用手段,也是Ⅳ期肺癌治疗前后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胸部CT检查:胸部CT对于Ⅳ期肺癌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治疗后随诊具有重要意义,是肺癌最主要和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无禁忌证的患者一般应予静脉碘对比增强,以区别肿瘤病灶与邻近的血管和软组织、观察大血管受侵等。
建议用螺旋CT常规以5mm层厚扫描;若需要行大血管、气道、肺病变多平面重组和三维重建以及药物临床试验需要进行精确疗效评估时,建议加做≤1.25mm连续层厚重建(CT薄层重建)。
对于疗效评估,常规需要在固定的窗宽和窗位(如肺窗或者纵隔窗)测量病灶。
3.MRI检查:MRI特别适用于判定脑、脊髓有无转移。
另外,MRI检查可用于判定胸壁或纵隔是否受侵;显示肺上沟瘤与臂丛神经及血管的关系。
对于禁忌注射碘造影剂的患者,MRI是观察纵隔、肺门大血管受侵情况及淋巴结肿大的首选检查方法。
4.超声检查:超声主要用于发现腹部实性重要器官以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转移,也用于双侧锁骨上淋巴结的检查;超声还常用于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抽取时的定位、超声引导下的胸腔或心包积液穿刺引流,亦可用于导引穿刺活检(有肺气或骨骼遮挡不适合)。
5.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检查: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用于判断肺癌骨转移的常规检查。
当骨扫描检查提示骨可疑转移时,对可疑部位进行MRI、CT或PET-CT等检查验证,并判断局部转移病变增生或破坏改变及程度。
6.PET-CT检查:PET-CT是肺癌诊断、分期与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的最佳方法。
(三)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检查可获取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主要包括支气管镜检查、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超声支气管镜引导的TBNA、经支气管肺活检术、支气管镜下冷冻活检、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纵隔镜检查和胸腔镜检查。
(四)其他检查技术痰和肺泡灌洗液及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经胸壁肺内肿物及纵隔肿瘤穿刺针吸活检术、胸腔穿刺术、胸膜活检术、浅表淋巴结和皮下转移结节活检术是Ⅳ期肺癌诊断的重要方法。
四、病理诊断(一)标本固定标准使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属的固定液,固定液量应大于等于所固定标本体积的10倍,常温固定。
标本从离体到固定时间不宜超过30min。
活检标本直接放入固定液,支气管镜活检标本的固定时间为6~24h,手术切除标本的固定时间为12~48h。
不同类型细胞学标本制片固定应采用95%乙醇固定液,时间不宜少于15min,或采用非妇科液基细胞学固定液,固定时间和方法可按说明书进行操作;所有细胞学标本应尽量制作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细胞学蜡块。
将细胞学标本离心沉淀置于包埋盒中,后续操作同组织学标本制作蜡块流程。
(二)标本大体描述及取材要求活检标本核对无误后将送检组织全部取材。
(三)取材后标本处理原则和保留时取材剩余组织保存在标准固定液中,并始终保持充分的固定液量和甲醛浓度,以备在病理诊断报告签发后接到临床反馈信息时复查大体标本或补充取材。
剩余标本处理的时限建议在病理诊断报告签发1个月后,未接到临床反馈信息,未发生因外院会诊意见分歧而要求复审等情形后,由医院自行按相关流程处理。
(四)组织病理诊断小的组织标本用于肺癌病理诊断主要解决有无肿瘤及肿瘤类型,对于形态不典型的病例或晚期不能手术的患者病理诊断需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尽可能进行亚型分类,尽量避免使用非小细胞肺癌-非特殊类型(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ot otherwise specified,NSCLC-NOS)的诊断。
(五)病理报告内容临床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送检科室、病变部位、活检方式或手术方式、相关肿瘤史和治疗史。
大体描述内容包括标本类型、肿瘤大小、与支气管或胸膜的关系、其他伴随病变或多发病变、切缘。
诊断内容包括肿瘤部位、组织学亚型。
(六)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腺癌与鳞状细胞癌鉴别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宜选用TTF-1、Napsin-A、p63、P40和CK5/6;神经内分泌肿瘤标志物宜选用CD56、Syn、CgA、Ki-67和TTF-1,在具有神经内分泌形态学特征基础上,至少有一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明确为阳性,阳性细胞数应>10%肿瘤细胞量才可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内黏液物质的鉴别宜进行黏卡、AB-PAS特殊染色;可疑累及胸膜时应进行弹力纤维特殊染色确认。
(七)分子病理检测对于Ⅳ期NSCLC中的肺腺癌或含腺癌成分的其他类型肺癌,应在诊断的同时常规进行EGFR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检测。
如有必要可进行c-ros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c-ros oncogene 1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OSI)融合基因及RET融合基因、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isten ratsarcoma riral oncogene homolog,K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BRAF)基因V600E、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基因突变、MET基因高水平扩增及MET基因14号外显子跳跃缺失突变等分子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