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言语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23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流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广告作为企业推广产品的工具,成为了各国企业竞争力的体现。
中美作为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广告语言的比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将从高低语境视域下,对中美广告语言进行比较分析。
高低语境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们在交流时所依赖的环境信息的多少。
高语境社会假设人们在交流中有相同的背景知识和语言,信息可以通过非言语暗示传递。
低语境社会假设人们在交流中没有相同的背景知识和语言,信息需要通过明确的言语表达。
在广告语言中,高低语境的不同对广告传达信息的方式和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高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语言的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中美广告语言在文化内涵的表达上存在差异。
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广告语言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也不同。
在中文广告中常常使用成语、典故等文化符号,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和好感。
而在英文广告中,往往使用直接明了的表达方式,更注重产品本身的特点和功能。
中美广告语言在讲述方式上存在差异。
中文广告通常善于使用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对比等,以增强广告语言的艺术感和吸引力。
而英文广告则更注重表达的简洁、明了和直接,以把重点放在产品本身。
中美广告语言在语言风格上存在差异。
中文广告语言的风格多样,有的广告语言采用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词,使广告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和诱惑力。
而英文广告则更注重利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使广告更具有冲击力。
中美广告语言在高低语境视域下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高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的表达、讲述方式和语言风格上。
而在低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信息传递的方式、情感表达和形象塑造上。
通过对中美广告语言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广告语言的特点和风格,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广告创作和传播。
广告英语言语行为广告是指通过多种媒体手段向公众传播信息,以促进特定商品、服务或品牌的销售的一种营销手段。
广告英语的言语行为主要是指在广告语言中使用的特定词汇、表达方式和手法。
下面是对广告英语言语行为的讨论。
首先,广告英语言语行为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
广告语言通常要求简洁明了,经常使用简短的短语或词组来传递信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这种简洁明了的特点可以通过使用简单而直接的主语、动词和宾语来实现。
例如,在汽车广告中,常会出现如“速度与激情”、“极限驾驶”等简洁而直接的表达方式,用以传递汽车的速度和激情。
其次,广告英语言语行为常使用美化修饰词语。
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广告语言常会使用一些美化修饰词语,如“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等词汇来夸大产品或服务的优点。
这种美化修饰词语的使用有助于塑造产品的形象,使广告更具吸引力。
例如,在美容产品广告中,经常会出现如“瞬间神奇”、“倍儿好用”等词汇,用以夸张产品的功效和效果。
第三,广告英语言语行为具有情感化的特点。
为了引起受众的共鸣,广告语言常常利用情感化的表达方式,触动受众的情感。
这可以通过使用感激语言、温暖词汇和肯定表达来实现。
例如,在母婴产品广告中,常会出现如“呵护宝宝的第一选择”、“温馨爱护,守护爱的使命”等表达方式,用以传递对母爱的渴望和赞美。
另外,广告英语言语行为常使用比喻和隐喻手法。
为了让广告更加生动有趣,并展示产品的特点,广告语言经常会使用比喻和隐喻手法。
这些比喻和隐喻手法可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广告信息。
例如,在保险广告中,常会出现如“护航人生”、“保你一生平安”等比喻表达方式,用以展示保险的安全和保护作用。
最后,广告英语言语行为常使用鼓励和呼吁语言。
为了增加购买意愿和行动,广告语言经常会使用鼓励和呼吁语言,如“现在购买,立享优惠”、“马上行动,别错过”等。
这种鼓励和呼吁的语言可以刺激受众的购买欲望,促进销售。
总之,广告英语言语行为通过简洁明了、美化修饰、情感化、比喻和隐喻、鼓励和呼吁等方式来实现广告的目标。
经典广告词30则赏析经典广告词30则赏析广告是商业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企业通过宣传营销商品达成销售目的的重要方式。
广告词是广告的重要元素,经典广告词不仅可以让人们记住品牌和产品,还可以塑造品牌形象。
以下是30则经典广告词的赏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世上只有妈妈好——露华浓露华浓这句广告语,用32个汉字表达了人们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让人听到这句广告语总会想到自己的母亲,感受到母亲的无私与深情。
这句广告词不仅塑造了露华浓的品牌形象,也成为了一句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言。
2、不一样的卡西欧,不一样的你——卡西欧这句广告词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卡西欧品牌的特点,即:独特,别致。
而“不一样的你”也是与众不同的形象所在,对年轻人个性化的追求也很正面。
在年轻人市场雷厉风行的时代,卡西欧的广告语不仅推动了公司的发展,也为广告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3、传奇再续——百事可乐百事可乐这句广告语表达出了这个品牌能够创造出传奇的力量,令人信服。
在广告中使用了“续”的字眼,暗示着百事可乐将来还有更加辉煌的发展,为这个品牌的未来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4、万事如意,口感顺滑——顺滑达顺滑达这句广告语非常简短,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万事如意是一个祝福,让人放心地购买产品,口感顺滑则表达了这个品牌的特点,用明确的字眼表达出物美价廉的优点,让人看到这句广告语非常舒服。
5、因为专业,所以值得信赖——3M3M这句广告语用专业来代表品质,用信赖来代表信任,表达了3M作为品质有保障的大公司的形象。
这句广告语因其简短精准的表达方式,很容易留在人们的脑海中。
6、答案就在你的脚下——安踏安踏这句广告语号召顾客,观察自己的脚下,很好的传达了安踏品牌的核心价值观:注重品质,健康文化。
这句广告语简洁明了,很容易达到听者的理解,强化了品牌的定位。
7、牛栏山酒,好让大家喝——牛栏山人们常说的“牛栏山好酒”已成为这个品牌的代名词。
这句广告语表达了牛栏山酒的目标: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品尝到它的好味道。
试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论文摘要:广告学和语言学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
广告语言中包含明示语和暗示语,明示语在广告中被直截了当表达出来,而暗示语在广告中没有明确体现,它需要顾客通过正常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推断出来。
语言学家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既是广告中暗示语存在的语言学基础,又是对广告中的暗示语进行司法解释的有力证据,它影响、制约着商业广告的存在、发展和应用。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广告语言;明示语;暗示语一、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上个世纪50年代,约翰·兰肖·奥斯汀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而开辟了语用学的新领域。
总体而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涉及到了语言单位和其带来的意动功能,从这方面来看,语句分为施为句和表述句;第二方面涉及到了语言单位的主客体视角所导致的行为,从这方面来看,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用声音说出一切有意义话语的全过程。
言外行为指由言内行为本身体现出来意图,这些意图往往是隐性的非直接的,需要听者靠自己的判断和推理来掌握。
从这个意义上说,言外行为多少有“言外之意”的意思。
而言后行为则指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达到的效果,如使之高兴、使之振奋、使之发怒等等。
人类的每一个话语都能全面地体现出这三个层次的行为。
奥斯汀的学生塞尔(searle)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有两点:(1)说话人如何通过表层文字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2)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表层文字中推断出其间接的“言外之意”。
影响间接言语行为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取决于说话人的文字结构和表达方式,又取决于听话者的知识框架、身份背景和判断推理。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中国影视广告探析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约翰·S·奥斯丁(John Searle)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研究人类言语行为的性质、功能和规则等方面。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用来解析中国影视广告中的言语行为现象,并探究其背后的意义和目的。
中国影视广告中的言语行为可以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两种类型。
直接言语行为是指明确传达某种信息、目的或请求的言语行为,例如“这个商品很好”、“购买商品会有优惠”等。
间接言语行为则是指通过暗示、隐喻或暗指等方式传达信息或目的的言语行为,例如“上帝创造了光”(在一则电灯广告中的暗示)。
中国影视广告中的直接言语行为常常采用正式、客观、直接的语言风格,并强调商品的功能、性能和优点等方面。
这是因为直接言语行为在广告中主要用于传达具体产品或服务的信息,需要通过客观的语言描述来建立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
而间接言语行为则更加注重情感、联想和暗示等方面,通过灵巧婉转的语言策略来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和共鸣。
中国影视广告中的间接言语行为常常运用隐喻、比喻、抒情等手法,通过美好的情境、艺术的表达或与观众的共同感受来引发消费欲望。
中国影视广告中的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都具有商业目的。
直接言语行为通过明示的形式告诉观众产品的特点与好处,目的是让观众产生购买欲望。
间接言语行为则通过情感、联想等方式激发观众的好奇心、情感共鸣等,进而增加对产品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可以把中国影视广告中的言语行为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
这两种类型的言语行为在中国影视广告中各司其职,通过不同的语言风格、策略和手法来传达产品信息、引发消费欲望,并实现商业目的。
经典广告语语用修辞分析本文借助语用学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合作原则为纲,就某些经典广告语作语用修辞分析,揭示经典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同时也为广告文案设计提供参考。
标签:广告语语用修辞合作原则一、引言广告是有计划地通过媒介体传递商品或劳务的信息,以促进销售的大众传媒手段。
广告是一种说服的艺术,而本质上又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广告语就是沟通广告主与受众的话语形式,在扩大销售、传播理念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广告语引起了广告学界、语言学界的浓厚兴趣。
语用学是研究言语交际中话语如何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一门学科[1](P14),既然广告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那么就有必要通过语用学的视角去审视这种交际行为,总结广告语设计的经验与规律。
当代修辞学认为,修辞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言语交际行为[2](P7),广告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当然也是修辞学研究对象之一。
也就是说,广告语既是语用学关注的对象,也是修辞学关注的对象,因此,同时从语用学和修辞学的视角研究广告语是可行的。
“会话含义”是语用学研究的核心,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并指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即所谓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格赖斯“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一是量的准则(Maxim of Quantity):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二是质的准则(Maxim of Quality):所说的话力求真实。
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三是关系准则(Maxim of Relevance):所说的话是相关的。
四是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要清楚明白。
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洁有条理。
[1](P56)格赖斯指出,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可能不严格遵守这些准则,听话人根据说话人遵守或违背准则的情况,推断出话语的真正含义,其中说话人遵守合作原则的某项准则所产生的含义称为一般含义,因说话人违反某项准则而产生的含义称为特殊含义。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体现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告作为一种商业营销手段,愈加遍布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在传递信息、引导消费、推动销售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然而,英语广告语的表述因语言习惯、文化差异等原因,往往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语言策略,以更好地达到宣传目的。
这些语言策略,包括关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已经成为研究广告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最初由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奥斯汀提出。
它主要研究人类语言行为所具有的交际功能和应用规则等。
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语言不仅仅是描述自然事物的工具,还包含了交际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功能,因而其应用规则也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
于是,在英语广告语表述中,也可以运用关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相关知识,以更巧妙地表达商家所要传达的信息。
在广告语言的分析中,比较常见的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应用有:演讲语言行为、道歉语言行为、承诺语言行为和威胁语言行为等。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这些应用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体现。
首先,演讲语言行为在广告语表述中的应用是比较常见的。
所谓演讲语言行为,就是利用语言手段来展示自己对某种观点的立场、信仰等情感态度。
在英语广告语中,这种应用往往体现在正面宣传某一产品的功能优点、个性化特色等,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例如,在某款新产品的广告语中,“X brand为你即将进入的婚礼留下难以忘怀的瞬间”展示了该产品的实用性和情感温暖度,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宣传效果。
其次,道歉语言行为在一些广告语语境下用于表达商家的关切和体谅,起到增加消费者信任度的作用。
例如,在黑莓的某一广告语中,“我们曾一度迷失,但是现在我们做回了我们自己。
”黑莓对于企业曾经的失误进行了表达和反省,表现出一种道歉和自我调整的态度,从而让消费者更加信任该品牌。
再者,承诺语言行为是广告语中常常使用的一种策略。
承诺语言行为是通过语言表述来传递商家对于产品保证的信息说明。
例如,“保证最优惠的价格”、“确保优质的服务”等等。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中国影视广告探析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英国语言学家 Searle 和 Austin 等人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旨在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以及言语行为的意图和效果。
在中国的影视广告中,也可以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影视广告中的言语行为可以被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两类。
直接言语行为是指广告中明确表达的信息和呼吁,比如产品介绍、价格促销等。
间接言语行为则是指广告中通过暗示、引导等方式间接传达的意图,比如品牌形象的建立、情感共鸣的营造等。
直接言语行为是影视广告中最常见、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广告中的演员或者解说员直接向观众介绍产品或者服务的特点、功能等信息。
《某牙膏广告》中明星代言人直接向观众们展示其美白牙齿的效果,表达了产品的功效。
这一直接言语行为通过明确的字面意义向观众传达广告的主要信息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观众对广告内容的认知需求。
直接言语行为只是广告中的一部分,影视广告更加倾向于通过间接言语行为来传递信息。
间接言语行为通过暗示、隐喻、情感引起等方式,更具有想象性、审美性和互动性。
通过间接言语行为,广告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与互动,从而达到提高品牌认知度和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目的。
以汽车广告为例,《某汽车品牌广告》中,广告通过引导观众进入一个梦幻般的场景,通过美丽的风景和快乐的旅途,表达了品牌给人们带来自由、快乐和幸福的内在意义。
这种间接言语行为不仅只是传达了汽车的功能和性能,更是表达了品牌所代表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言语行为理论也提供了分析广告中宣传效果的一个视角。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一种成功的言语行为需要具备三个要素:言语行为的意图、责任和条件。
在广告中,意图是指广告的目标,责任是指广告所承担的任务,而条件则是指广告的成功前提。
只有在这三个要素协同作用的情况下,广告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中国的影视广告可以通过分析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来揭示广告中的信息传达方式和目的。
广告用语中的语用预设分析语用预设相对于话语理解而言具备合适性和共知性,而其本身则具有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
广告是一种极具策略性的交际行为,广告用语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语用预设这三个特性衍生出的交际所需的策略性。
其实对语用预设的选用就是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
标签:广告用语语用预设策略一、前言广告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
从语用学角度讲,言语性广告宣传是一种语用行为,具体地说是一种说服性言语行为,其目的在于说服交际对象(消费者)接受其产品。
这种行为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它往往通过某种策略去获取。
研究广告用语可与解释交际者(广告制作中)的语用心理,洞察广告宣传背后的诱导机制。
本文通过探讨广告中大量存在的语用预设使用的情况,从侧面了解广告制作者的语用心理策略。
二、关于语用预设什么是语用预设?语用预设就是从语用上分析出的预设,或称语用前提,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
“前提”是言语交际双方都早已知道的常识,或至少听到话语之后总能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
Levinson将语用预设总结为两个基本概念:合适性(appropriateness or felicity)和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 or common ground)。
“合适性”是说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预设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
(何自然,1998) 例如:对于同一则广告来说,可能因语境不同会暗示着不同的预设。
1.好空调不分国界(空调广告)这则广告可能是在不同的语用前提下说出来的:A.我们生产的这种空调是地地道道的国产货,却可以与外国货相媲美。
B.这种空调在我们生产过销路很好,出口到你们国家销路也会不错的,因此它是好空调。
“共知性”是指预设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这种共有的背景知识在话语的发出和理解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一方面,说话者可以依据这种共有知识对话语进行动态选择,进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听话者也能够利用它来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看本质的思想,寻找理解话语的最佳相关,以便了解说话者的真正思想和意图。
言语行为理论与广告幽默语言及其翻译当今广告大量地使用幽默的言内行为,即幽默的广告语言。
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分析幽默语言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并从语用功能等效的角度,结合实例研究广告中幽默言语的翻译。
本文指出,由于广告语言的特殊性,广告幽默语言的翻译首要任务是实现其语用功能,在此前提下,力求言内行为形式美与源语广告语言言外行为的统一。
标签:广告幽默语言言语行为理论广告翻译一、幽默语言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1.言语行为与广告语言。
1962年,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奥斯汀(J.L.Austin)提出一语用学核心理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他把言语行为划分为三个层次: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即以言述事;言外行为寓于言内行为之中,它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即以言做事,以达到各种目的,如发出命令、问候致意、传递信息、威胁恫吓等;言后行为指的是说话带来的影响或后果。
(何兆熊,2000,86~93)同样,广告语言也可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商业广告涉及广告商、广告受众和广告商品三个方面。
首先,由广告商制作、发布广告语言(言内行为),其言外行为是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或服务,以达到促使广告受众自发购买广告商品的言后行为;而受众则凭借个人的认知和经验对广告语言加以揣摩、完成理解并采取相应的意向或倾向(受或不受广告影响),从而完成广告的交际过程。
为顺利实现其劝诱推销产品的言外行为,进一步促使广告受众购买的言后行为发生,商家必须采用有效的言内行为。
因此,广告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新颖独特的言内行为;而为达到新颖独特的言内行为,广告设计者不惜大量的使用幽默诙谐的广告语言,即幽默的言内行为。
2.广告幽默言语的语用功能。
在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言外行为”上。
美国学者Searle把言外行为分为:即表述句、指令句、承诺句、表情句和陈述句,这迄今为止仍是公认比较合理的分类,在当今的语言研究中他的分类被大多数学者接受和引用。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高低语境视域。
高语境文化指的是信息的传递依赖于上下文及非言语因素的文化,而低语境文化则是信息直接明了,不依赖于上下文及非言语因素。
在广告语言中,高低语境的差异会影响到广告的表达方式、文化内涵以及受众的接受程度。
我们来看看中美两国在广告语言上的高低语境的表现。
在中国,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国人民对于象征、隐喻、比喻等高语境元素有着较高的接受度。
在中国的广告语言中,常常会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通过间接、隐晦的方式传递产品信息,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引发受众共鸣。
而在美国,由于社会多元化、文化交融,美国人对于直接、明了的信息更为接受。
在美国的广告语言中,更多地会强调产品的功能、特点,直截了当地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并借助幽默、直率的方式吸引受众的注意。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广告语言表达方式也影响了广告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广告中,常常会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绘画、传统节日等,营造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让受众在领略产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在美国的广告中,则更多地会强调个性、自由、多元文化等价值观,以激发受众的购买欲望。
这种文化内涵的差异也导致了中美两国广告的风格和气质有着明显的差异。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广告语言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到受众的接受程度。
在中国,由于受高语境文化的影响,中国消费者对于广告更加注重情感、内涵,更愿意通过隐喻、象征来感知产品,因此需要广告语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情感张力。
而在美国,由于受低语境文化的影响,美国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功能性,更愿意接受直截了当的信息,因此需要广告语言更加明了直接,能够准确传达产品的特点和功能。
中美两国在高低语境视域下的广告语言表达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体现在广告语言的表达方式、文化内涵以及受众的接受程度上。
这种差异的形成,首先是受到两国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也受到了受众消费习惯、文化认知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