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自然电位测井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33
自然电位测井自然电位测井的基本原理、曲线形态、影响因素、地质应用。
测量自然电位随井深变化的曲线,用于划分岩性和研究储集层性质。
其测井的基本方法如下:如图所示,在井内放一测量电极M,地面放一测量电极N,将M 电极沿井筒移动,即可测出一条井内自然电位变化的曲线。
要对所测的SP曲线进行地质解释,首先应该了解自然电位是怎样产生的,它与地层的那些件质有关.一、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对于油气井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①地层水和泥浆含盐浓度不同而引起的扩散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
②地层压力与泥浆柱压力不同而引起的过滤电动势。
实践证明,在油气井中,这两种电动势以扩散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占绝对优势。
1.扩散电位当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被半透膜隔开,离子在渗透压作用下,高浓度溶液的离子将穿过半透膜向较低浓度的溶液中移动。
这种现象叫扩散,形成的电位叫扩散电位,在油井中,此种扩散有两种途径:一是高浓度一方通过砂岩向低浓度泥浆中扩散;二是通过泥岩向泥浆中扩散。
其扩散电位大小取决于①正负离子的运移率(单价离子在强度为1伏特/厘米的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②温度、压力;③两种溶液的浓度差;④浓度、离子类型及浓度差。
离子由砂岩向泥浆中扩散时,由于Cl-比Na+的运移率大,因此在砂岩高浓度一侧聚集多余的正电荷,而在泥浆中聚集负电荷。
离子量移动到一定程度,形成动态平衡,此时电位叫扩散电位,经实验,扩散电位Ed可由以下公式求得:Ed=Kdlg(Cw/Cmf)Kd-扩散电位系数,与盐类的化学成份及温度有关。
在井中,18℃时若地层水浓度Cw 等于10倍的泥浆溶液矿化度Cmf时,经理论推算:kd=-11.6mv,其中负号表示低度一方井中的电位低Cmf、Cw-泥浆滤液和地层水矿化度。
当溶液矿化度不高时,溶液浓度与电阻率成反比,即Ed=Kdlg(Cw/Cmf)=Kdlg(Rmf/Rw) Rmf,Rw-泥浆滤液和地层水电阻率12. 吸附电位(隔膜作用-砂岩通过泥岩与泥浆之间交换离子)因为泥岩结构、化学成分等与砂岩不同,因此与泥浆之间形成的电位差大,且符号与扩散电位相反,这是由于粘土矿物表面具有选择吸附负离子的能力。
自然电位测井及应用一、自然电位的产生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对于油气井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①地层水和泥浆含盐浓度不同而引起的扩散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
②地层压力与泥浆柱压力不同而引起的过滤电动势。
实践证明,在油气井中,这两种电动势以扩散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占绝对优势。
二、自然电位的曲线特征由于泥岩(或页岩层)岩性稳定,在一个井段内邻近的泥岩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显示为一条电位不变的直线,将它作为自然电位的基线,这就是所谓的泥岩基线。
在渗透性砂岩地层处,自然电位曲线偏离泥岩基线。
在足够厚度的地层中,曲线达到固定的偏移程度,后者定为砂岩线。
自然电位曲线的异常幅度就是地层中点的自然电位与基线的差值。
渗透性地层的自然电位可以偏向泥岩基线的左边(负异常),或右边(正异常),它主要取决于地层水和泥浆滤液的对比矿化度,当地层水矿化度大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时,自然电位显示为负异常。
当地层水矿化度小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时,自然电位显示为正异常。
如果泥浆滤液的矿化度与地层水矿化度大致相等时,自然电位偏转幅度很小,曲线无显著异常。
综上所述,自然电位曲线具有如下特点:(1)当地层、泥浆是均匀的,上下围岩岩性相同时,自然电位曲线对地层中心对称;(2)在地层顶底界面处,自然电位变化最大,当地层较厚(大于四倍井径)时,可用曲线“半幅点”确定地层界面;(3)测量的自然电位幅度,为自然电流在井内产生的电位降,它永远小于自然电流回路总的电动势;(4)渗透性砂岩的自然电位,对泥岩基线而言,可向左(“负”)或向右(“正”)偏转,它主要取决于地层水和泥浆滤液的相对矿化度。
自然电位曲线的影响因素:A、地层温度的影响:同样的岩层,由于埋藏深度不同,其温度不同,也就造成K d(扩散电位系数)和K da(扩散吸附电位系数)值有差别,这就导致了同样岩性的岩层,由于埋藏深度不同,产生的自然电位曲线幅度有差异。
B、地层水和泥浆滤液中含盐浓度比值的影响:∆U sp主要取决于自然电场的总电动势SSP,而SSP的大小取决于岩性和C w,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C w和C mf差别大,造成自然C mf电场的电动势高,曲线变化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