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针穴歌备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4
12经络穴位歌诀一手太阴是肺经,臂内拇侧上下循。
中府乳上数三肋,云门锁骨窝里寻,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腹中行六寸平。
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肘上五寸擒,尺泽肘中横纹处,孔最腕上七寸凭,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寸口动脉行,太渊掌后纹头是,鱼际节后散脉索,少商穴在大指内,去指甲角韭叶明。
二手阳明属太肠,臂前外侧须审量。
商阳食指内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当,阳溪腕上两筋肉,偏历腕上三寸量,温溜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乡,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长,曲池屈肘纹头是,肘髎大骨外廉旁,肘上三寸寻五里,臂臑髃下胭端详,肩髃肩峰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藏,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鼎上结喉旁,禾髎水沟旁半寸,鼻旁五分是迎香。
三足阳明是胃经,起于头面向下行。
承泣眼眶边缘下,四白目下一寸匀。
巨髎鼻旁直瞳子,地仓吻旁四分零,大迎颌前寸三陷,颊车耳下曲颊临,下关耳前扪动脉,头维四五傍神庭,入迎结喉旁寸五,水突迎下大筋凭,直下气舍平天突,缺盆锁骨陷凹寻气户锁下一肋上,相去中行四寸评,库房屋翳膺窗接,都隔一肋乳中停,乳根乳下一肋处,胸部讫穴君顺明,不容巨阙旁二寸,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平,外陵大巨水道穴,归来气冲曲骨临,诸穴相隔皆一寸,俱距中行二寸程,髀关膝上交分取,伏兔膝上起肉形,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呈,膑外下陷是犊鼻,膝下三寸三里迎,膝下六寸上巨虚,膝下八寸条口行,再下一寸下巨虚,踝上八寸丰隆盈,解溪跗上系鞋处,冲阳跗上五寸明,陷骨庭后二寸取,次趾外侧是内庭,厉兑次趾外甲角,四十五穴顺记清。
四是脾经足太阴,下肢内侧向上循,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节前陷中寻,太白核骨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明,商丘踝前陷中线,踝上三寸散阴交,踝商六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机朝,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膝髌上内廉,箕门鱼腹大筋内,冲门耻骨上边缘,冲上七分求府舍,再上三寸腹结连,结上寸三大横穴,适当脐旁四寸騈,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窦全,天溪胸乡周荣上,每隔一肋陷中洇,大包腋下方六寸,上直渊腋三寸悬。
禁针穴歌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总会及神庭络却玉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阙并会阴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并青灵更加臂上三阳络二十二穴不可针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阳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鸠尾列缺主客人莫深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禁灸穴歌禁灸穴道四十五承光哑门及风府天柱素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禾颧丝竹空头维下关并脊中肩贞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荣渊腋并鸠尾腹哀少商鱼际位经渠天府及中冲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兼阴市伏兔髀关委中穴殷门申脉承扶忌六十六穴流注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原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谷来京骨昆仑委中足膀胱涌泉然谷太溪穴复溜阴谷肾之详中冲劳宫心包络太陵间使曲泽传关冲液门并中渚阳池支沟天井原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大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甲时窍阴前陷谷丘墟阳陵溪委中续巳合隐白鱼际连太溪中冲少海属乙时大敦少府始太白经渠阴谷止庚合商阳与通谷临泣合阳谷三里丙时少泽内庭三腕骨昆仑阳陵泉辛谷少商然谷穴太冲灵道阴陵泉丁时少冲大都先太渊复溜并曲泉壬合至阴侠后溪京骨解溪曲池边戌时厉兑二束骨冲阳、辅小海入癸合涌泉行间滨神门商丘兼尺泽阳干关冲液门静中渚阳池支沟井阴干中冲劳宫前太陵间使曲泽并杂病十一穴歌攒竹丝竹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更去大都除泻动风池刺入三分深曲池合谷先针泻永与除病不侵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更向大都针眼痛太渊穴内用针行牙疼三分针吕细根据前指要更分明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细行听会兼之与听宫七分针泻耳中聋耳门人泻三分许更加七壮灸听宫大肠经内将针泻曲池合谷七分中医者若是明此理针下之时就见功肩背并及肩膊疼曲池合谷七分深未愈尺泽加一寸更于三间次第行各入七分与穴内少风二府念心经咽喉之下至于脐胃腕之中百病危心气痛时胸结梗伤寒呕哕闷涎随列缺下针三分许三分针泻到风池手足三间并三里中冲再刺五分根据汗出频来刺腕骨五分针泻要君知鱼际经渠并通里一分针泻汗淋漓足指三间及三里大指各刺五分宜人汗至时通变体有人明此是良医四肢无力中邪风眼涩难开百病攻精神昏倦多不语风池合谷用针通两手三间随后泻三里兼之与太冲各入五分于穴内迎随得法有神功风池手足指诸间右痪偏风左曰瘫各刺五分随后泄更灸七壮便身安三里阴交行气泻一寸三分量病看每穴又加三七壮自然瘫痪实时安疟疾将针刺曲池经渠合谷共相宜五分针刺于二穴疟病缠身便得离未愈更加三间刺五分深刺莫忧疑更兼气痛增寒热间使行针莫用迟腿胯腰疼痞气攻髋骨穴内七分容更针风市兼三里一寸三分补泻同又法阴交泄一寸行间仍刺五分中刚柔进退随呼吸去病除捻指功肘膝疼时刺曲池进针一寸是相宜左病针右右针左根据此三分泻气奇膝痛三分针犊鼻三里阴交要七次但能仔细寻其理除病之功在片时补泻雪心歌行针补泻分寒热泻寒补热须分别捻指向外泻之方捻指向内补之诀泻左须将大指前泻后大指当后拽补左大指向前搓补右大指往下拽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络两边发补泻又要识迎随随则为补迎为泻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男女经脉一般生昼夜循环无暂歇两手阳经上走头阴经胞走手指辄两足阳经头走足阴经足走腹中结随则针头随经行迎则针头迎经夺更有补泻定呼吸吸泻呼补真奇绝补则呼出却入针要知针用三飞法气至出针吸气入疾而一退急扪穴泻则吸出方入针要知血气通身达气至出针呼气出徐而三退穴开捺此诀出在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正是补泻玄中玄莫向人前容易说周身血气歌人身血气无暂息动静周流在呼吸呼行三寸吸亦然一息定行六寸脉二百七十息数来脉行六十丈二尺积此周身一度过补泻分明知滑涩试问一时吸几何千一百二甘五的脉行六十七丈五四度周身尚余刻更将余刻为君明四十五息二丈七昼夜循环息几何一万三千兼五百脉行八百一十丈度行五百周身毕此是平人血气歌迟寒数热难同则生成歌天一生水地六成地二生火天七成天三生木地八成地四生金天九成天五生土地十成此何图五形生成之数一三五七九者奇也属之天二四六八十者偶也属之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者数何以能生出五形未盖自天地开辟之后落下便有水此天一地六所生成也如父母生子头生男女第行曰一故曰一六也第二胎生男女第行曰二是二七生火余皆如此曰生成生此如父之资始曰成始如母之胎育也六十六穴流注歌假令甲日胆为井窍阴始起戌上头丙子小肠前谷住寅时陷谷胃经游本原过唇丘墟穴阳溪辰上大肠流委中壬午膀胱注甲申三焦关冲求乙日肝家原出井酉时初起大敦行丁亥心经流少府己丑脾经太白生辛卯肺行经渠上癸己阴谷肾之经要知血纳包络处己未流注中冲迎丙日小肠何处起丙申位上少泽当戊戌内庭流胃胱庚子三间注大肠子上腕骨原过处昆仑寅上属膀胱胆家甲辰阴陵位丙午三焦气纳乡丁日心家出井中丁未之时过少冲己酉大都脾上位肺行辛亥太渊从癸丑肾居复溜位曲泉卯乙注肝宫丁己流于包络上厥阴心主起中冲戊日胃井却如何戊午先从廉兑过庚申二间是膀胱束骨戌无瘥取过为原冲阳位甲子胆经阳辅HT丙寅小海小肠合三焦气纳戊辰多己日脾家井要知隐白己己起根基辛未肺经注鱼际癸酉肾经是太溪肝经己亥中封穴丑时少海在心移己亥心包定无异阴阳消息要踌躇庚日大肠向井求商阳辰土起为头壬午膀胱流通看甲申临泣胆中游若问其原是合谷丙戌阳谷小肠流戊子三里胃为合寅时三焦更未休辛日肺井何处轮少商辛卯最分明癸己肾经然谷穴乙未肝藏太冲临丁酉心是窗道上阳陵泉亥是脾经辛丑之时属包络逐穴流注要思寻壬属膀胱井何看壬寅生井注至阴辰上侠溪行胆位小肠丙午后溪端京骨穴中原所过解溪申上胃相连庚戌大肠曲池合壬子三焦非前原癸日肾井何方是涌泉癸亥起为头乙丑肝家行间内神门丁卯在心收己己商丘脾过处辛未尺泽肺家求酉时血纳心包络始信阴阳不暂留六十六穴妙难求十二经中仔细搜井荣俞经合五位木火土金水注流遂经子母相生过昼夜循环无尽头十经气血皆出为井入为合各注井荣俞经合无休已二曰脉有十二经又曰何只言十经其余二经不言者何答曰其二经者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血之母此二经盖重水系五行所携主受纳十经血气养育故只言十经阴阳二脉逐曰各注井荣俞经合各五时辰毕则归其本此二经亦各注井荣俞经合五穴方知十二经之遍行也标幽赋拯救之法妙用者针言劫病之功莫妙于针刺察岁时于天道夫人身有十二经三百六十节以应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岁者素问云必先岁气兼代天和是谓至治时者四时也经六四时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以调之也天道者经云天气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滞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热则经水沸而HT起又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泄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滞而卫气沉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气血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定形气于予心此言用针者当识岁时之气候察天道之寒温月廓之盈亏以定患人形之肥瘦气之虚实于我心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以平调为期斯则形气已得予心而所谓顺天之道也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内经云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正其理兼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壅则邪从之深浅不得及为大贼内伤五脏后生大病故曰春病在毫毛腠理夏病在皮肤故春夏之气在外人之气亦轻浮肌肉瘦薄血气未盛凡刺者应当浅取之秋病在肌肉冬病在筋骨故秋冬之气收藏在内人气亦藏肥肉肥浓血气充满凡刺者故当深取之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经有十二经络有十五络阴阳者天之阴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曰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手足皆以赤白际分之言脏腑之阴阳则脏为阴府为阳是以春夏之病在阳秋冬之病在阴皆视其所在与施针后也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脏居乎内经络行乎外其脏腑之虚实既定乃取其经而治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如心病虚则补肝木实则泄脾土又本经亦有子母如心之虚取少海以补之实则取少府泄之又如太阳肺属金病实则泄本经之合水尺泽水是子虚则补本经之俞土太渊上是母故曰须向经寻诸经皆然并不离五形相生之理也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此言平人气血气脉行于十二经为周身除任督之外计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有百刻分于十二时每一时有八刻二分每一刻计六十分一时共计五百分起至中焦者盖中焦在胃中腕当脐上四寸不上不下之分五脏皆禀于胃胃者五脏之本故五脏气不能自致于手太阴肺经必因胃气乃致于手太阴肺经经云谷入于胃播气于肺故脉假胃气自寅时起沿中焦上注于肺初行一时呼吸气计一千一百二十五息血行计六十七丈五尺至卯时注大肠经呼吸气计二千二百五十息血行一百三十五丈至辰时注于胃经呼吸气计三千三百七十五息血行二百二丈五尺己时注于脾经呼吸气计四千五百息血行二百七十丈午时注于心经呼吸气计五千六百二十五息血行三百三十七丈五尺未时注小肠经呼吸气计六千七百五十息血行四百五文申时注于膀胱经呼吸气计七千八百七十五息酉时注于肾经呼吸气计九千息血行五百四十丈戌时注于心包络呼吸气计一万一百二十五息血行六百七丈五尺亥时注于三焦经呼吸气计一万一千二百五十息血行六百七十五丈子时注于胆经呼吸气计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五息血行七百四十二丈五尺丑时注于肝经呼吸气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血行八百一十丈故曰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矣手太阴肺经自寅时起从中府穴出注于手阳明经历胃脾心小肠膀胱中焦胃腕致于肾心包络三焦胆至厥阴肝经而终此盖引其经之传注而言则云门而如其经传注从第其穴则自期门而止所谓穴出云门抵期而最后也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凡人手足三阴三阳之脉各为正经其经之别走者为络盖三百六十五支而络三百六十五穴故曰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也。
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
络郄玉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
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厥并会阴。
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及青灵。
乳中上臂三阳络,二十三穴不可针。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阳(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
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
以上抄自《类经图翼》第四卷经络二。
上述穴位下面或者重要器官或者有血管神经,操作不当容易产生不良后果。
古代针具比较粗糙,没有严格消毒,由于一些医生操作不当可能曾经出现过较大的事故,所以古人就将这些穴位定为了针刺禁穴。
下面我具体的说说理由。
1、脑户位于人体的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在左右枕骨肌之间;有左右枕动、静脉分支,深层常有导血管;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针具粗糙或操作不当可能损伤枕大神经分枝,引起周围组织疤痕增生,压迫神经形成所谓“卡压”。
出现严重的头疼。
请参看我对“中脑户立死”的解释。
2、囟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布有额神经分支,颞浅动、静脉与额动、静脉的吻合网。
此穴位现在看来应该比较安全。
3、神庭别名发际。
属督脉。
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此穴位现在看来应该比较安全。
4、络郄别名强阳、脑盖。
属足太阳膀胱经。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
5、玉枕穴该穴位于人体的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有枕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危险同上。
6、角孙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布有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
如果操作不慎伤及耳颞神经可能引起耳颞神经综合征,出现口眼歪斜,咀嚼功能下降。
但现在的毫针应该很安全。
7、颅囟不是一个穴位,是指新婴儿未发育完全的颅顶,此时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
刺灸心法要诀四季针灸坐向歌灸法点穴用火歌灸法早晚次序歌灸法大小多少歌灸法调养歌灸疮调治歌灸疮膏药歌行针避忌歌四季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逐日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十二时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禁针穴歌禁灸穴歌制针法歌煮针药方四季针灸坐向歌四季针灸坐向理,宜从四季顺自然,东南西北四维向,以迎生气本乎天。
注:●针灸坐向,避忌之理,『医学入门』:「春坐东向西,夏坐南向北,秋坐西向东,冬坐北中向南」。
●皆背四季生气之向,不可为法。
●宜从春向东,夏向南,秋向西,冬向北,四土旺月向四维,以迎生气,本乎天理,顺其自然为是也。
灸法点穴用火歌点穴坐卧立直正,炷用蕲艾火珠良,灸病古忌入木火,今时通行一炷香。
注:●凡灸法,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
●须四体平直,毌令倾侧,若倾侧穴即不正。
●其炷所用之艾,必用蕲艾,艾令干燥,入臼捣去净尘屑,作炷坚实,置穴上,用葱涎粘固。
●上古用火珠映日取火点之,忌松、柏、枳、橘、榆、束、桑、竹,八木之火;今时惟用香火灼艾,亦通行简便之法也。
灸法早晚次序歌灸法温暖宜于午,上下阳阴先后分,脉数新愈不宜灸,欲灸三里过三旬。
注:●凡灸百病,原为温暖经络,宜在午时阳盛之时,火气易行,必分上下先后:上下经皆灸者,先灸上,后灸下;阴阳经皆灸者,先灸阳,后灸阴。
●若脉数有热,新愈气虚,俱不宜灸,恐伤气血。
●但人有病,欲灸足三里者,须三十年以上,方许灸之,恐年少盛伤目。
●故凡灸头,必灸足三里者,以三里能下火气也。
灸法调养歌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过极慎起居,生冷醇酒诸厚味,惟茹蔬淡适其宜。
注:●凡灸后,须谨避风寒,慎其起居,养其气血,其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可过极,和其情志,及禁食一切生冷醇酒厚味等物,即食蔬淡,亦当适宜,不可过度,以适养脾胃也。
灸疮调治歌灸疮不发气血竭,七日发脓病必除,发热膏贴防外袭,薄连葱荽净疮污。
注:●凡灸诸病,灸疮应发不发,是其气血大亏,不必复灸,即灸亦多不能愈。
●过七天之后,艾疤发时,脓水稠多,其病易愈,以其气血充畅,经络流通也。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腧穴,又称穴位、孔穴或穴道,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地方,也是针灸治疗的特定部位。
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年6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规定十四经的经穴共361个,经外穴共48个,经穴及经外穴共409个。
在409个穴位中,有部分穴位针剌时易产生意外事故,这类穴位主要分布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和背腰部,少数在四肢部。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些易发生意外的经外穴,尚未包括在409个穴位之内。
容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的穴位,古代称为禁针禁灸穴,现代尚无统一的称法,被称之为“意外穴位”或“易发生意外穴位”,亦有称“危险穴位“。
但古今二者之间对此类穴位的认识有一定差别。
古代禁针禁灸穴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对人体有一定创伤性的非药物疗法,在科学水平普遍低下的我国古代,风险性相当之大。
当时的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针灸意外事故,并记载了大量有关的教训,其中,禁针禁灸穴的记载是一个重要方面。
禁针禁灸穴首见于《内经》,但《内经》一般不明确提出禁针或禁灸,而是强调如针刺或灸疗不当可发生事故,如《素问•剌禁论篇》:“剌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膺中为中府穴之别名,意为针中府穴过深易引起气胸,乃至气短窒息。
至《针灸甲乙经》始有禁针禁灸之说,如神阙“禁不可刺”,人迎“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刺”等。
之后,禁针禁灸的穴位,从唐代的《外台秘要》到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类经图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载述禁针歌、禁灸歌各一首,基本上总结了古人有关穴位禁忌的体验与认识。
清代的针灸著作,多沿袭前人之说。
一、禁针禁灸穴的古藉记载我国针灸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下)》中,共载有禁针穴13穴,分别为:神庭、上关、颅息、人迎、云门、脐中、伏兔、三阳络、复溜、承筋、然谷、乳中、鸠尾。
其中,颅息、复溜、然谷三穴,属相对禁忌,要求“刺无见多血”;余穴则属绝对禁忌:“禁不可刺”。
针灸禁忌歌禁针灸穴禁灸穴歌《大成》哑门风府天柱擎,承光临泣头维平,丝竹攒竹睛明穴,素醪禾醪迎香程。
额醪下关人迎去,天牖天府到周荣,渊液乳中鳩尾下,腹哀臂后寻肩贞。
阳池中冲少商穴,鱼际经渠一顺行,地五阳关脊中主,隐白漏谷通阴陵。
条口犊鼻上阴市,伏兔髀关申脉迎,委中殷门承扶上,白环心俞同一经。
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尝叮辱,庸医针灸一齐用,徒施患者炮烙刑。
禁针穴歌《医统》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海泉额醪乳头上,脊间中髓個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骨宾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流年主部《大成》九部人神禁忌歌一脐二心三到肘,四咽五口六在七脊八膝九在足,轮流顺数忌针灸。
九宫尻神禁忌图坤踝震膞指牙上,巽属头兮乳口中,面背目乾手膊兑,项腰艮膝肋离从,坎肘脚肚轮流数,惟有肩尻在中宫。
此神农所制。
其法一岁起坤,二岁起震……逐年顺飞九宫,周而复始。
行年到处,所主伤体,切忌针灸;若误犯之,轻发痈疽,重则丧命,戒之戒之!十二部人神禁忌歌一心二喉三到头,四肩五背六腰求,七腹八项九足(十)膝,十一阴(十二)股是一周。
逐月忌《大成》逐月血忌歌行针须要明血忌,正丑二寅三之未,四申五卯六酉宫,七辰八戌九居巳,十亥十一月午当,腊子更加逢日闭。
逐月血支歌血支针灸仍须忌,正丑二寅三卯位,四辰五巳六午中;七未八申九酉部,十月在戌十一亥,十二月于子上议。
逐时禁《大成》逐时人神子时踝,丑时腰,寅时目,卯时面,辰时头,巳手,午时胸,未时腹,申时心,酉时背,戌时项,亥股。
干支人神《大成》十二支人神子目,丑耳,寅胸,卯齿,辰腰,巳手,午心,未足,申头,酉膝,戌阴,亥颈。
十干人神甲不治头,乙喉,丙肩,丁心,戊腹,己脾,庚腰,辛膝,壬肾,癸足。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腧穴,又称穴位、孔穴或穴道,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地方,也是针灸治疗的特定部位。
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年6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规定十四经的经穴共361个,经外穴共48个,经穴及经外穴共409个。
在409个穴位中,有部分穴位针剌时易产生意外事故,这类穴位主要分布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和背腰部,少数在四肢部。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些易发生意外的经外穴,尚未包括在409个穴位之内。
容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的穴位,古代称为禁针禁灸穴,现代尚无统一的称法,被称之为“意外穴位”或“易发生意外穴位”,亦有称“危险穴位“。
但古今二者之间对此类穴位的认识有一定差别。
古代禁针禁灸穴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对人体有一定创伤性的非药物疗法,在科学水平普遍低下的我国古代,风险性相当之大。
当时的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针灸意外事故,并记载了大量有关的教训,其中,禁针禁灸穴的记载是一个重要方面。
禁针禁灸穴首见于《内经》,但《内经》一般不明确提出禁针或禁灸,而是强调如针刺或灸疗不当可发生事故,如《素问•剌禁论篇》:“剌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膺中为中府穴之别名,意为针中府穴过深易引起气胸,乃至气短窒息。
至《针灸甲乙经》始有禁针禁灸之说,如神阙“禁不可刺”,人迎“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刺”等。
之后,禁针禁灸的穴位,从唐代的《外台秘要》到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类经图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载述禁针歌、禁灸歌各一首,基本上总结了古人有关穴位禁忌的体验与认识。
清代的针灸著作,多沿袭前人之说。
一、禁针禁灸穴的古藉记载我国针灸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下)》中,共载有禁针穴13穴,分别为:神庭、上关、颅息、人迎、云门、脐中、伏兔、三阳络、复溜、承筋、然谷、乳中、鸠尾。
其中,颅息、复溜、然谷三穴,属相对禁忌,要求“刺无见多血”;余穴则属绝对禁忌:“禁不可刺”。
第四节禁针与异常现象的处理一、禁针《灵枢·终始》篇说:“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
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
指出过劳、过饱、过饥、过渴、大惊、大恐、酒醉时等,应当解除这些情况以后,再给施针。
急诊者应当例外。
《针灸大成》禁针穴歌中提出的禁针穴位:脑户、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神道、灵台、⑩中、水分、神阙、会阴、横骨、气冲、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青灵、乳中。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石门。
鸠尾、缺盆、肩井、深刺则晕针……。
这是前人根据腧穴部位在重要器官或由于针刺不当发生事故的教训记载。
近代临床实践证明,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绝对禁针穴,如乳中、神阙。
第二种是慎重用针穴,如孕妇小腹部及妊娠3个月以上不宜轻易针腰尻部及合谷、三阴交等反映较强的穴位,以防造成流产。
若病情需要也可使用,但需慎重。
第三种禁针穴位,只要医生认真负责,掌握针刺方向、深度及手法操作的轻重,是可以针刺的。
如接近内脏,重要器官和大血管处的穴位,可用斜刺`浅刺法以避免发生事故。
二、针刺异常现象及处理1.滞针:针下特别沉紧,针体无法转动,进退困难的叫滞针。
如是向一个方向捻转过度致使组织缠绕针体的滞针,需向相反的方向将针捻回;肌肉过度紧张引起的滞针,需将针留在原处,在滞针的周围循按或在附近再进一针,等待气散,滞针处出现松弛后,再行拔针。
2.弯针:由于进针时用力过猛,指力不匀或进针后病人移动体位等,均可使针体弯曲。
弯度轻的可以缓慢的将针拔出;弯度大或弯曲多的,应顺着弯针的方向,轻微摇动,顺着向针柄倾斜的方向,分段、缓慢的将针退出;如病人移动了体位,则需矫正到原来的体位,再拔针。
3.折针:多因针的质料不好,保存不当,针根锈蚀,针体损伤或发生死弯,最常见的是针根部折断。
《针灸大成》_禁针穴歌_中医世家
禁针穴歌
脑户、顖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
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禁针穴歌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总会及神庭络却玉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阙并会阴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并青灵更加臂上三阳络二十二穴不可针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阳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鸠尾列缺主客人莫深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禁灸穴歌禁灸穴道四十五承光哑门及风府天柱素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禾颧丝竹空头维下关并脊中肩贞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荣渊腋并鸠尾腹哀少商鱼际位经渠天府及中冲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兼阴市伏兔髀关委中穴殷门申脉承扶忌六十六穴流注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原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谷来京骨昆仑委中足膀胱涌泉然谷太溪穴复溜阴谷肾之详中冲劳宫心包络太陵间使曲泽传关冲液门并中渚阳池支沟天井原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大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甲时窍阴前陷谷丘墟阳陵溪委中续巳合隐白鱼际连太溪中冲少海属乙时大敦少府始太白经渠阴谷止庚合商阳与通谷临泣合阳谷三里丙时少泽内庭三腕骨昆仑阳陵泉辛谷少商然谷穴太冲灵道阴陵泉丁时少冲大都先太渊复溜并曲泉壬合至阴侠后溪京骨解溪曲池边戌时厉兑二束骨冲阳、辅小海入癸合涌泉行间滨神门商丘兼尺泽阳干关冲液门静中渚阳池支沟井阴干中冲劳宫前太陵间使曲泽并杂病十一穴歌攒竹丝竹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更去大都除泻动风池刺入三分深曲池合谷先针泻永与除病不侵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更向大都针眼痛太渊穴内用针行牙疼三分针吕细根据前指要更分明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细行听会兼之与听宫七分针泻耳中聋耳门人泻三分许更加七壮灸听宫大肠经内将针泻曲池合谷七分中医者若是明此理针下之时就见功肩背并及肩膊疼曲池合谷七分深未愈尺泽加一寸更于三间次第行各入七分与穴内少风二府念心经咽喉之下至于脐胃腕之中百病危心气痛时胸结梗伤寒呕哕闷涎随列缺下针三分许三分针泻到风池手足三间并三里中冲再刺五分根据汗出频来刺腕骨五分针泻要君知鱼际经渠并通里一分针泻汗淋漓足指三间及三里大指各刺五分宜人汗至时通变体有人明此是良医四肢无力中邪风眼涩难开百病攻精神昏倦多不语风池合谷用针通两手三间随后泻三里兼之与太冲各入五分于穴内迎随得法有神功风池手足指诸间右痪偏风左曰瘫各刺五分随后泄更灸七壮便身安三里阴交行气泻一寸三分量病看每穴又加三七壮自然瘫痪实时安疟疾将针刺曲池经渠合谷共相宜五分针刺于二穴疟病缠身便得离未愈更加三间刺五分深刺莫忧疑更兼气痛增寒热间使行针莫用迟腿胯腰疼痞气攻髋骨穴内七分容更针风市兼三里一寸三分补泻同又法阴交泄一寸行间仍刺五分中刚柔进退随呼吸去病除捻指功肘膝疼时刺曲池进针一寸是相宜左病针右右针左根据此三分泻气奇膝痛三分针犊鼻三里阴交要七次但能仔细寻其理除病之功在片时补泻雪心歌行针补泻分寒热泻寒补热须分别捻指向外泻之方捻指向内补之诀泻左须将大指前泻后大指当后拽补左大指向前搓补右大指往下拽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络两边发补泻又要识迎随随则为补迎为泻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男女经脉一般生昼夜循环无暂歇两手阳经上走头阴经胞走手指辄两足阳经头走足阴经足走腹中结随则针头随经行迎则针头迎经夺更有补泻定呼吸吸泻呼补真奇绝补则呼出却入针要知针用三飞法气至出针吸气入疾而一退急扪穴泻则吸出方入针要知血气通身达气至出针呼气出徐而三退穴开捺此诀出在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正是补泻玄中玄莫向人前容易说周身血气歌人身血气无暂息动静周流在呼吸呼行三寸吸亦然一息定行六寸脉二百七十息数来脉行六十丈二尺积此周身一度过补泻分明知滑涩试问一时吸几何千一百二甘五的脉行六十七丈五四度周身尚余刻更将余刻为君明四十五息二丈七昼夜循环息几何一万三千兼五百脉行八百一十丈度行五百周身毕此是平人血气歌迟寒数热难同则生成歌天一生水地六成地二生火天七成天三生木地八成地四生金天九成天五生土地十成此何图五形生成之数一三五七九者奇也属之天二四六八十者偶也属之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者数何以能生出五形未盖自天地开辟之后落下便有水此天一地六所生成也如父母生子头生男女第行曰一故曰一六也第二胎生男女第行曰二是二七生火余皆如此曰生成生此如父之资始曰成始如母之胎育也六十六穴流注歌假令甲日胆为井窍阴始起戌上头丙子小肠前谷住寅时陷谷胃经游本原过唇丘墟穴阳溪辰上大肠流委中壬午膀胱注甲申三焦关冲求乙日肝家原出井酉时初起大敦行丁亥心经流少府己丑脾经太白生辛卯肺行经渠上癸己阴谷肾之经要知血纳包络处己未流注中冲迎丙日小肠何处起丙申位上少泽当戊戌内庭流胃胱庚子三间注大肠子上腕骨原过处昆仑寅上属膀胱胆家甲辰阴陵位丙午三焦气纳乡丁日心家出井中丁未之时过少冲己酉大都脾上位肺行辛亥太渊从癸丑肾居复溜位曲泉卯乙注肝宫丁己流于包络上厥阴心主起中冲戊日胃井却如何戊午先从廉兑过庚申二间是膀胱束骨戌无瘥取过为原冲阳位甲子胆经阳辅HT丙寅小海小肠合三焦气纳戊辰多己日脾家井要知隐白己己起根基辛未肺经注鱼际癸酉肾经是太溪肝经己亥中封穴丑时少海在心移己亥心包定无异阴阳消息要踌躇庚日大肠向井求商阳辰土起为头壬午膀胱流通看甲申临泣胆中游若问其原是合谷丙戌阳谷小肠流戊子三里胃为合寅时三焦更未休辛日肺井何处轮少商辛卯最分明癸己肾经然谷穴乙未肝藏太冲临丁酉心是窗道上阳陵泉亥是脾经辛丑之时属包络逐穴流注要思寻壬属膀胱井何看壬寅生井注至阴辰上侠溪行胆位小肠丙午后溪端京骨穴中原所过解溪申上胃相连庚戌大肠曲池合壬子三焦非前原癸日肾井何方是涌泉癸亥起为头乙丑肝家行间内神门丁卯在心收己己商丘脾过处辛未尺泽肺家求酉时血纳心包络始信阴阳不暂留六十六穴妙难求十二经中仔细搜井荣俞经合五位木火土金水注流遂经子母相生过昼夜循环无尽头十经气血皆出为井入为合各注井荣俞经合无休已二曰脉有十二经又曰何只言十经其余二经不言者何答曰其二经者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血之母此二经盖重水系五行所携主受纳十经血气养育故只言十经阴阳二脉逐曰各注井荣俞经合各五时辰毕则归其本此二经亦各注井荣俞经合五穴方知十二经之遍行也标幽赋拯救之法妙用者针言劫病之功莫妙于针刺察岁时于天道夫人身有十二经三百六十节以应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岁者素问云必先岁气兼代天和是谓至治时者四时也经六四时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以调之也天道者经云天气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滞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热则经水沸而HT起又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泄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滞而卫气沉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气血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定形气于予心此言用针者当识岁时之气候察天道之寒温月廓之盈亏以定患人形之肥瘦气之虚实于我心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以平调为期斯则形气已得予心而所谓顺天之道也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内经云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正其理兼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壅则邪从之深浅不得及为大贼内伤五脏后生大病故曰春病在毫毛腠理夏病在皮肤故春夏之气在外人之气亦轻浮肌肉瘦薄血气未盛凡刺者应当浅取之秋病在肌肉冬病在筋骨故秋冬之气收藏在内人气亦藏肥肉肥浓血气充满凡刺者故当深取之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经有十二经络有十五络阴阳者天之阴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曰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手足皆以赤白际分之言脏腑之阴阳则脏为阴府为阳是以春夏之病在阳秋冬之病在阴皆视其所在与施针后也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脏居乎内经络行乎外其脏腑之虚实既定乃取其经而治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如心病虚则补肝木实则泄脾土又本经亦有子母如心之虚取少海以补之实则取少府泄之又如太阳肺属金病实则泄本经之合水尺泽水是子虚则补本经之俞土太渊上是母故曰须向经寻诸经皆然并不离五形相生之理也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此言平人气血气脉行于十二经为周身除任督之外计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有百刻分于十二时每一时有八刻二分每一刻计六十分一时共计五百分起至中焦者盖中焦在胃中腕当脐上四寸不上不下之分五脏皆禀于胃胃者五脏之本故五脏气不能自致于手太阴肺经必因胃气乃致于手太阴肺经经云谷入于胃播气于肺故脉假胃气自寅时起沿中焦上注于肺初行一时呼吸气计一千一百二十五息血行计六十七丈五尺至卯时注大肠经呼吸气计二千二百五十息血行一百三十五丈至辰时注于胃经呼吸气计三千三百七十五息血行二百二丈五尺己时注于脾经呼吸气计四千五百息血行二百七十丈午时注于心经呼吸气计五千六百二十五息血行三百三十七丈五尺未时注小肠经呼吸气计六千七百五十息血行四百五文申时注于膀胱经呼吸气计七千八百七十五息酉时注于肾经呼吸气计九千息血行五百四十丈戌时注于心包络呼吸气计一万一百二十五息血行六百七丈五尺亥时注于三焦经呼吸气计一万一千二百五十息血行六百七十五丈子时注于胆经呼吸气计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五息血行七百四十二丈五尺丑时注于肝经呼吸气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血行八百一十丈故曰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矣手太阴肺经自寅时起从中府穴出注于手阳明经历胃脾心小肠膀胱中焦胃腕致于肾心包络三焦胆至厥阴肝经而终此盖引其经之传注而言则云门而如其经传注从第其穴则自期门而止所谓穴出云门抵期而最后也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凡人手足三阴三阳之脉各为正经其经之别走者为络盖三百六十五支而络三百六十五穴故曰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也。
行针指要歌或针风须向风门气海中或针水水分夹脐脐边取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或针劳须向风门及肓膏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或针痰先针中腕三里间或针吐中腕气海膻中补翻胃吐食一般针针中有妙人知少荣卫所生歌上焦如雾中焦露谷入于经胃脉分气血周流行上下阴阳宗气此中明脚不过膝手不过肘阳日阳时气在前血在后兮脉在边阴日阴时血在前气在后兮脉在原阳日阳时针左转先取阳经府病看阴日阴时针右转行属阴经脏腑痊十二经原穴歌甲出丘墟乙太冲丙居腕骨是原中丁出神门原内过戊胃冲阳气可通己出太白庚合谷辛原本出太渊同壬归京骨期中过癸出太溪原穴逢三焦壬是阳池穴包络太陵癸又重月尻神歌一足鼻柱手小指二踝发际外踝位三股牙齿足及肝四腰胃腕阳明手五口遍身足阳明六掌胸前又在胸七内踝连气冲膝八腕股内及阴中九尻在足膝胫后十背内踝足跗中血忌歌行针须要明血忌正丑三寅二之未四甲五卯六酉宫七辰八戌九居巳十亥十一日午当腊子更口逢目闭十二经纳地支昼夜流注歌肺寅大卯胃辰经脾巳心午小未中申旁酉属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十二经纳天干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涩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七募穴歌肝募期门脾章门肾募京门心巨阙天枢关元大小肠胆募当记在日月八会穴歌府会中腕藏章门筋会阳陵髓绝骨骨会大杼风膻中血会膈俞太渊脉十二经穴起止歌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二足胃厉兑头维三脾部隐白大包四膀胱睛明至阴间肾经涌泉俞府位心包中冲天池随三焦关冲耳门继胆家窍阴童子厥肝大敦期门已手心少冲极泉来小肠少泽听宫去十二经本一脉歌中焦肺起脉之宗出手大指之端冲大肠即起手次指上行环口交鼻里胃经原又下鼻交出足大指之端毛脾脉就起指端上注于心中少阴向心经中之入掌循手内端出小指行小肠从手小指起上斜络肝目内膀胱经从目内生至足小指外侧行肾脉动于小指下起注胸中过腹胯心胞出处又连胸循手小指次指中三焦起次指侧环走耳前目锐息胆家接生目旁走足大指三毛上足肝就起三毛际注入肺中循不已八穴相所合歌公孙偏与内关合列缺能消照海临泣外关分主客后溪申脉止相和左针右病知高下以意通经广按摩补泻迎随分逆顺五形八法是真科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会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内连背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肺任行脉系阴跷照海鬲喉咙奇门经八脉歌督脉起自下极俞并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为阳脉海多纲要任脉起于中极浅上腹循喉承浆里阴脉之海任所为冲脉出胞至胸止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成经为血室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三脉并起而异行阳跷起足之跟里循外踝上入风池阴跷内踝循喉嗌本足阴阳脉别支诸阴交起阴维穴发足少阴筑宾诸阳会起阳维脉太阳之金门是带脉周回季胁间会于维道足少阳所谓奇经之八脉维系诸经乃顺常回阳九针歌哑门劳宫三陵交涌泉太溪中腕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秋夫疗鬼十三穴歌人中神庭风府始舌缝承浆夹车班少商太陵间使连乳中阳陵泉有据隐白行间不可瘥十三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三里足膝下三寸两筋间能除心腹痛善治胃中寒肠鸣并聚积中满脚筋疼伤寒羸瘦弱气蛊治诸般人过三旬后针灸眼重观取穴举足取去病不为难内庭足指内胃腕属阳明善疗四肢厥喜静恶闻声耳内鸣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思食针后便曲池曲肘里曲骨陷中求能治肘中痛偏风半不收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迄运针后即合谷在虎口两指岐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疾热还寒体热身出汗目暗视胧牙疼并鼻衄口噤更难言针入看深浅令人病自安委中曲里动脉正中央腰重不能举沉沉脚脊梁风痫及筋转热病不能当膝头难伸屈针入即承山在鱼腹肠分内间善理腰疼痛痔疾大便难香港脚足下肿两足尽寒酸疟乱转筋急穴中刺太冲足大指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兼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昆仑足外踝后跟微脉寻膊重腰脊痛阳踝更连阴头疼脊背急暴喘满中心踏地行不得须寻此环跳在足痹侧卧不足舒上足屈乃得针能废HT躯冷风并冷痹身体似绳拘腿重喘痛甚此穴最阳陵泉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起坐腰背重面肿胸胁满冷痹与偏风努力坐不得起卧似衰翁针入五分后神功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