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注意事项和禁忌
- 格式:pptx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20
中极针刺方法和禁忌,针刺中极时宜选体位
中极,又名膀胱募,玉泉,气源,气鱼。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四寸,为
任脉经腧穴,任脉居中,为足三阴经之会极处,即位居人体上下左右之中央,故名中极。
下面来看看中极针刺方法和禁忌。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的
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取穴:仰卧,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上4/5与下1/5交界处,相当髂前下棘水平。
进针方向:从前下向后上与腹壁成50°。
深度:进针0.5-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生殖器。
禁忌:在膀胱充盈时,中极穴不能深刺;孕妇不宜刺灸该穴位。
功能:益肾培元,调经止带。
主治:肾气不足,肾阳亏虚之遗尿,疝气,月经不调,阴挺,癃闭,遗精,产后恶露
不止,胞衣不下;湿热下注之小便频数,带下,阴痒诸症。
中极为任脉经腧穴,为足三阴经之会极处,内为胞宫,精室所居,有培下元,助气化,调血室,温精宫,理下焦,利膀胱,清利湿热的作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手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手针技术是指针刺手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
该技术的产生,是以生物全息理论为基础,即把内部脏腑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部特定区域,通过刺激相应反应区,达到调整脏腑、治病防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各类急性痛症(如急性腰扭伤、头痛、胃痛、痛经、坐骨神经痛等),对产后缺乳、小儿遗尿、支气管炎、哮喘、心律失常、皮肤瘙痒症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选穴方法1.手针的基本全息图象手针的全息图象框架以手象针为代表认为,手上有数个不同的人形穴区图,这些穴区图符合生物全息律的特点,临床常用的是手纵向排列的全息象和横向排列的全息象。
纵向排列的全息象:就象一个俯卧的人形。
中指为头项,示指、环指为上肢,拇指、小指为下肢,第三掌骨为脊柱。
其余的身体器官依次排列。
人体阳面的组织器官,在方氏手象针里称之为手伏象。
同理,人体阴面的组织器官称为手伏脏。
如手伏象示例(见图1)。
图1 纵向排列全息象示意图横象的全息象:把手示指、小指向前伸出。
拇指、中指、环指缩起,可以又得到一个“全息人象”的雏形:桡骨小头及第一掌骨为头项,示指为上肢,小指为下肢,掌面及掌背即分别为躯干的内、外侧。
其外侧称为横伏象,其内侧称为横伏脏。
如横伏象示例(见图2)。
图2 横伏象示例2.主要的刺激区(1)咳喘点:位于手掌面,示指掌指关节尺侧处。
(2)夜尿点:位于掌面小指第二关节横纹中点处。
(3)心点:位于掌面二、三掌骨之间掌横纹之上。
(4)胃肠点:位于劳宫穴与大陵穴连线之中点处。
(5)止痒点:位于手掌尺侧,距腕横纹尺侧缘1寸,赤白肉际处。
(6)肺点:位于掌面,小指第1、2指骨间横纹中点。
(7)坐骨神经点:位于第四、五指掌关节间,近第四指掌关节处。
(8)睡眠点:手背,在合谷穴与三间穴连线的中点处。
(9)腰腿点:手背第二指伸肌腱桡侧及第四指伸肌腱尺侧,距腕横纹远心瑞1寸5分处。
(10)肩点:在手背部,位于第二掌骨远心端与示指指骨近心端,每侧共2穴。
合谷针刺注意事项合谷针刺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家庭保健。
合谷位于人体手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的凹陷处,是人体上最重要的一个穴位之一。
合谷针刺被认为具有调节气血、调理脏腑、缓解疼痛等功效,但针刺前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合谷针刺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一般来说,早晨和晚上是合适的时间。
早晨起床后,人体处于清晨最亢奋的状态,经络气血运行较旺盛,适合进行针刺。
晚上是人体进入休息状态的时候,气血相对平和,对针刺刺激反应较好。
其次,针刺前需要对针具做好消毒工作。
使用专业的消毒液对针具进行消毒,确保针具的清洁卫生,避免传播病菌和引发感染。
在选择合适的针具时,一般选择银针或不锈针。
银针对人体的刺激较小,适合于敏感人群;不锈针可以避免氧化和生锈,保证了针具的质量。
针入皮肤前,针具的位置应该准确。
合谷位于手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的凹陷处,在针刺之前,应将手掌打开,用拇指和食指准确定位,确保针具刺入准确的位置。
进行针刺前,还需要了解针刺的具体方法和针刺的深度。
一般来说,针刺应该迅速刺入皮肤,直到达到合适的深度。
过浅的刺激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过深的刺激可能造成疼痛或其他不适。
在完成针刺后,需要做好局部卫生护理。
将刺出的针具放入封闭容器中,避免伤到他人。
用纱布或棉球轻轻按压刺入部位,帮助止血和消肿。
避免用手直接触摸刺入部位,以免引起感染。
最后,合谷针刺也有一些禁忌症。
孕妇、严重贫血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应避免进行合谷针刺。
对于有过敏史或对针刺敏感的人群,应慎重进行合谷针刺。
如果在针刺过程中出现出血、感染、疼痛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停止针刺并寻求医生的建议和帮助。
总之,进行合谷针刺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并对针具进行消毒。
在进行针刺时,需要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针具和针刺深度。
完成针刺后,注意局部卫生护理,并遵守禁忌事项。
当然,在进行针刺前最好咨询医生或针灸师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一、针刺操作规范
针刺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各种针具,采用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一定的部位或腧穴,从而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功能,使机体恢复健康,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评估
1.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
2.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
目标
疏通经络,调节阴阳,扶正祛邪
禁忌症
1.疲乏、饥饿、或者精神高度紧张者。
2.皮肤感染、瘢痕或肿痛。
3.水肿,有出血倾向患者。
4.孕妇的下腹,腰骶部。
告知
1.针刺部位有血肿或局部有疼痛感,数小时后方可消失。
2.初次针刺后偶有体乏、困倦,属正常现象,数次后消失。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消毒液、棉球、棉签、镊子、胶布、弯盘等。
检查针具质量,确保治疗安全。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置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
3.选择针刺穴位及针刺方法。
4.消毒局部皮肤。
5.进针行针:持针刺入穴位,针刺深浅根据腧穴所在部位和患者性别、年龄、体质、病症而定,并根据患者病症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6.观察患者是否有晕针、疼痛等不适情况,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7.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眼片刻,再消毒,防止感染。
8.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9.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注意事项
1.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对一些特殊部位针刺(如哑门、风池),严格手法操作,防止发生意外。
背部扎针注意事项和禁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背部扎针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很多疾病和症状,比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
背部扎针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和禁忌,必须要遵守才能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背部扎针一般由专业医生或中医师来执行,因此在接受治疗之前,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或中医院。
确保医生有足够的经验和资质,以免因为操作不当导致意外或并发症。
背部扎针前需要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情况和病史,比如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患有哪些疾病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穴位和药物,避免因为个体差异导致不良反应。
在接受背部扎针治疗时,需要保持身体放松,避免意外的动作或剧痛。
在针刺时可能会感到一些痛感,但是一般是可以忍受的,如果出现过于剧痛或不适,应立即告知医生停止操作。
背部扎针后需要保持休息和充足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或受凉。
除非医生另行指示,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洗澡或房子在24小时内。
从禁忌的角度来看,有些人不适合背部扎针。
比如孕妇、心脏病、高血压、过敏体质、感染性疾病等患者不宜接受背部扎针治疗。
患有严重出血倾向、血液疾病、器质性心脏病或精神疾病的患者也应慎重考虑。
背部扎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要注意个人身体状况和禁忌情况。
遵守操作规范和医嘱,可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提高疗效和减少风险。
第二篇示例:背部扎针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通常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背部扎针操作并非没有风险,如果不谨慎操作或者患者禁忌,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
在进行背部扎针操作时,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注意事项和禁忌,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注意事项:1. 确认患者的病史:在进行背部扎针操作前,医护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过往疾病、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这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适宜性和风险。
2. 选择合适的位置:背部扎针时,应该选择适当的部位,避免穿透到脊柱或伤及脊髓。
通常背部扎针的部位为腰椎间隙或背部的特定穴位。
背部针刺注意事项及禁忌说到背部针刺,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中医的神奇力量,觉得“哇,针灸这么神奇,想试试!”但你知道吗?虽然针灸效果好,咱也得注意一些事项,不能随便乱扎,毕竟针可不是普通的小针管,咱可不能拿身体开玩笑呀!今天就聊聊背部针刺的注意事项,谁让你这么想了解点小常识呢?首先呢,背部的确是针灸的一个重点区域。
你看看咱的脊柱周围,啥都能扎,一堆经络、肌肉、甚至是一些重要的内脏神经。
想想看,如果不小心一针扎错了地方,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在选择做背部针刺之前,最好先了解清楚自己是不是有相关的健康问题。
如果你有严重的脊椎病、椎间盘突出什么的,那就得小心了。
这种情况做针灸可能加重病情,万一一不小心针扎错地方,后果可不是咱能轻松承受的。
背部的肌肉疲劳、肩膀酸痛让你想一针扎过去,痛快不痛快,简直感觉像是摆脱了老妈在背后死命揉捏的手。
可偏偏有些人总是没个准,感觉只要是肩膀疼就可以上针,殊不知背部有些部位不能随便动刀动针。
特别是脊柱两侧的区域,那是个“脆弱地带”,别看它平时没啥大动静,一针下去,可就后果严重了。
更别提有些人一上针,立马就觉得背部酸痛,那就是过度刺激了。
你能明白吗?就像人家在背后按了你两下,你都觉得想开溜,还能忍吗?再说了,如果你体质虚弱、抵抗力差,那针灸的效果也不一定好,甚至会适得其反。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先养一养身体,把那免疫系统调理好了,才考虑去扎几针呢?记住,身体不是万能的,万物皆有时。
说白了,就是不能盲目跟风。
否则,你就成了“针灸误区”的主角,谁能救得了你?你可不要以为针灸只是把针往背部一扎就行,还是得考虑到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有的人对疼痛敏感,扎针的感受就特别强烈;而有些人完全不怕疼,一针下去竟然都没有啥感觉。
特别是那种扎到深层肌肉的针法,往往会引起一阵痛感。
扎得好,不痛不痒;扎得不对,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找个靠谱的中医师就很重要了,千万别找个“野路子”的小诊所,搞得自己躺在床上像个小白鼠,结果还得陪着疼痛去看医生,最后发现针灸师手法不行,才知道自己吃了“针”上的亏。
承山针刺注意事项承山针刺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在进行承山针刺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1. 寻求专业医生指导:承山针刺是一种专业的医疗技术,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的医生进行操作。
在接受承山针刺治疗之前,确保选择一位经验丰富、资质合格的中医师进行治疗,并遵循其指导。
2. 了解适应症和禁忌症:承山针刺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包括各种疼痛症状、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禁忌症包括急性感染、出血倾向、严重心脏病等。
在接受承山针刺治疗之前,确保了解自己的病情是否适合进行该疗法。
3. 选择合适的治疗时间:承山针刺的治疗时间应该选择在身体最适宜接受治疗的时候。
一般来说,早晨和晚上是较好的治疗时间段,因为此时身体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
4. 准备好治疗环境:在进行承山针刺治疗之前,确保治疗环境安静、整洁、舒适。
避免有干扰的因素,如噪音、光线过强等。
这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5. 保持放松状态:在接受承山针刺治疗时,保持放松状态非常重要。
紧张和焦虑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
可以通过深呼吸、闭目静心等方式来帮助放松身心。
6. 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在接受承山针刺治疗期间,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等。
7. 注意个人卫生:在进行承山针刺治疗之前,确保个人卫生清洁。
洗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同时,确保使用干净的针具和消毒器材,以防止交叉感染。
8. 注意观察治疗反应:在接受承山针刺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治疗反应。
正常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局部红肿、瘀斑等反应,这是正常的治疗反应。
但如果出现异常症状,如剧烈疼痛、过度出血等,应及时告知医生。
9. 遵循医生的建议:在接受承山针刺治疗期间,遵循医生的建议非常重要。
包括治疗次数、间隔时间、饮食调理等方面的建议。
同时,如果出现不适或疑问,及时与医生沟通。
针刺试验针刺试验介绍:针刺试验也称皮肤非特异性过敏反应,即针刺后12-48h开始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发展为水疱、脓疱和结痂,约1-2周消退。
在白塞病中的阳性率57.9%-70%,高于正常人群,在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其诊断的特异性较高。
与病情活动有一定相关性,病情重时阳性率高,程度重。
针刺试验正常值:试验结果呈阴性。
针刺试验临床意义:异常结果:同时进行多部位的针刺试验时,有的出现阳性结果,但有的却为阴性。
病人在接受静脉穿刺的检查或肌内注射的治疗时,也往往出现针刺阳性反应。
静脉穿刺出现阳性率高于皮内穿刺的阳性率。
患者在接受静脉穿刺的检查或肌内注射治疗时,也往往出现针刺阳性反应。
静脉穿刺出现阳性率高于皮内穿刺的阳性率。
需要检查的人群:类风湿患者和白塞氏病患者需要检查。
针刺试验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孕妇和患有红丘疹或伴有白疱疹的人群。
检查前禁忌: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检查时要求: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必须先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
针刺试验检查过程:消毒皮肤后用无菌皮内针头在前臂屈面的中部刺入皮内然后退出,48小时后观察针头刺入处的皮肤反应,局部若有红丘疹或伴有白疱疹则视为阳性结果。
同时进行多部位的针刺实验时,有的出现阳性结果,但有的却为阴性。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