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12精品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919.88 KB
- 文档页数:37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一、痉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讲解:痉,抽搐痉挛也。
痉病多不恶寒,仅刚痉恶寒,故云“反恶寒”,实为太阳伤寒证。
太阳表证,一为伤寒无汗,一为中风有汗,痉以中风证出现者,名曰“柔痉”。
2.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讲解:“为难治”三字为衍文,当去。
本段主要论述柔痉。
柔痉为病,热盛津液虚,肌肉痉挛,约束脉道而脉沉不出。
太阳病不一定就是痉病,若发汗太多,表未解,热未退而津液已伤,组织枯燥,肌肉痉挛,方为痉病;“风病”即太阳中风,应以桂枝汤解肌,而反下之,病必不愈,徒亡津液,津伤而致痉;若下之后,再以麻黄类复发其汗,津液更伤而致拘急成痉;平素身有恶疮,津液随脓血而亡失,本已不足,虽有身疼痛的表证存在,但仍不能发汗,发汗重亡津液,亦作痉。
总而言之,痉病的发生基础是津液亡失到一定程度。
3.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讲解:本段言刚痉。
身热、恶寒、颈项强急,为葛根汤证,气夹津液而上冲,下部津少而足寒,上冲头脑则头热、面赤、目赤,颈项强急,颈项活动不利,难于转动,则独头动摇。
甚者牙关紧急,口难开,背弓反张。
“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一句,《伤寒论》及《玉函经》中俱未载,为衍文。
4.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讲解:刚痉以葛根汤发其汗,发汗之后,其脉紧弦当变为缓曲前行如蛇形状。
表邪已解,冲气已去,津液当下,下则暴腹胀大,为欲解也。
如果脉直上下行,紧弦如故,而又沉伏不出者,主于由表入里,其痉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