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青瓷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041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青瓷壶研究摘要:本文试从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数件青瓷壶着手,通过与汉代出土的部分青釉瓷壶(釉陶)的比较,并从我国原始瓷器的发现、烧制的窑场、汉代原始瓷的特征等方面进行论述,明确海昏侯墓出土青瓷器的性质。
关键词:江西南昌海昏侯墓;青瓷;原始瓷器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1) 02—041—(04)The research of the celadon unearthed from Marquis of Haihun’s Tomb, Nanchang, Jiangxi Province 西汉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的墎墩山上,自2011年开始全面考古调查,至2016年圆满完成考古发掘任务,共出土青铜器、漆木竹器、金器、玉器、简牍、陶瓷器等各类文物10000余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依据墓葬的规制、埋葬地点、陪葬品等情况,特别是出土的“刘贺”印文玉印,最终确定墓主为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海昏侯刘贺墓因其未经过盗掘,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掘的随葬品保存最完整,规格形制最清晰,出土文物最丰富的西汉时期列(彻)侯等级墓葬,为我国汉代史料、随葬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之前已有众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漆木竹器、金器、玉器、简牍等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专门研究,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对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陶瓷器进行的专门研究却少有见诸报道。
1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青瓷情况 据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领队杨军、徐长青合著的《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发掘报告中描述,海昏侯墓出土有“陶瓷器约500件,有日用器皿和建筑材料等。
日用器皿有陶罐、青瓷罐、青瓷壶、漆皮陶壶等,建筑材料有板瓦、筒瓦、瓦当、滴水等。
”但是对所出土陶瓷的具体形制、尺寸等都没有进行描述,也没有提供图片供研究参考,给学者开展研究带来了困难。
中国古代青瓷特点和艺术成就一、青瓷的特点:1.高度纯净:青瓷瓷体洁白纯净,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青色。
这是因为青瓷常用的原料中含有高达90%以上的高岭土,通过高温烧制形成。
2.细腻的质地:青瓷的质地细腻,具有较高的致密度,表面光滑细腻,手感细腻,与其他瓷器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3.艳丽的釉色:青瓷釉色艳丽多姿,包括青绿色、浅青色、蓝灰色等多种色彩。
4.花纹独特:青瓷花纹多为刻花或雕花,具有鲜明的线条感和纹饰层次感。
常用的纹饰包括云纹、飞天、各种动植物等。
5.烧制工艺复杂:青瓷的制作过程复杂严谨,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包括制胎、修整、装饰、烧制等环节。
二、青瓷的艺术成就:1.瓷器的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青瓷的发展首先要归功于北宋时期的窑烧技术的创新,其工艺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2.青瓷釉色的创新:青瓷在釉色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采用不同的釉料和烧制方法,形成了多样的釉色变化,丰富了青瓷的艺术表现力。
3.瓷器造型的创新:青瓷瓷器以其独特的造型而著称,包括盘、碗、瓶、壶等各种形状的容器。
它们的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给人一种简约却又不失庄重的美感。
4.瓷器纹饰的创新:青瓷在纹饰方面的创新非常突出。
不同的青瓷器形态都具备着自己独特的纹饰特点,同时还采用了刻花和雕花等技法来装饰瓷器的表面,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5.瓷器的艺术表现力:青瓷以其高雅、纯净的特点成为中国陶瓷的代表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器皿,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代表了当时社会风气和审美观念的变迁。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青瓷以其高度纯净、细腻的质地,独特的釉色和花纹,以及复杂的烧制工艺而闻名。
其艺术成就表现在瓷器青瓷的创新和突破,以及瓷器造型和纹饰的丰富多样。
青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器皿,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088文博学刊二○一八年第一期南汉昭陵出土青瓷的特点及产地初步分析*牛沛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30内容提要: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对南汉昭陵出土的10件青瓷残片做了成分分析,并结合样品的物理性能,总结了昭陵青瓷样品胎釉组成及性能特征。
通过与南汉德陵、康陵及广东、广西和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唐至北宋窑口出土的青瓷进行对比,明确了昭陵青瓷样品的产地范围。
结果表明,这些样品为高铝低硅质青瓷,由南汉本地窑口烧造的可能性极大,个别样品已经采用了钙碱釉的配料技术。
关键词:昭陵青瓷胎釉化学组成物理性能产地南汉(917—971)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割据岭南的地方政权,立国54年,经历了四任君主。
1954年初,在广州石马村(今广州市黄埔区黄陂村)发掘了一座南汉时期的砖室墓[1]。
经考证,此墓为南汉第三个皇帝—中宗刘晟之昭陵。
南汉昭陵出土青瓷器33件,均为罐。
其中4件夹耳有盖罐,造型别致,极为罕见。
这批青瓷是广东地区五代瓷器断代的重要依据,更为研究南汉皇室用瓷乃至当时陶瓷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麦英豪先生认为这批青瓷“具有地方特色,应为南汉官窑所特制”[2]。
但昭陵青瓷的具体烧制地点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陶瓷考古提供了测年、成分分析、显微结构、物相结构、烧成温度等全新的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能够深入发掘蕴含于陶瓷器中的潜在信息,解决传统方法所无法解释的疑问与难题。
在古陶瓷研究中,化学组成的测试和分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能揭示有关陶瓷的起源,原材料的种类、产地,烧成工艺的演化及产品流通等多方面的内容。
此次研究使用了美国EDAX公司生产的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这是目前我国古陶瓷产源研究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一款成分分析设备。
利用该仪器对昭陵出土青瓷的胎、釉进行测试,并结合样品的物理性能,推知其制瓷原料及制作工艺,为探讨这批器物的产地提供线索。
一、取样与检测本次实验对象为昭陵出土的由广东省博物馆提供的10件青瓷残片。
汉代陶器的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汉代陶器是中国历史上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其特点深受当时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影响。
汉代陶器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制和装饰样式,具有艺术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本文将全面介绍汉代陶器的特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时代的陶瓷艺术。
首先,汉代陶器的形制丰富多样。
汉代陶器在器型上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传统,并根据社会需求和人们审美的变化而演变。
主要的器型有陶俑、陶罐、陶盆、陶壶、陶鼎等。
这些器型形态优美,线条流畅,给人以舒适和美的享受。
其次,汉代陶器的装饰样式独具特色。
在装饰方面,汉代陶器有繁复的刻、雕、塑、画等工艺技法,以及各种各样的纹饰和图案。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汉代绿釉陶俑,以其生动形象和丰富的细节描绘,展现了汉代陶器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汉代陶器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汉代社会发展繁荣,陶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器物,被广泛应用于农耕、饮食、货物贮藏等方面。
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还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汉代陶器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制和装饰样式,既展示了汉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风采,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通过对汉代陶器的研究与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卓越成就。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介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整篇文章的主题和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汉代陶器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
正文部分将着重分析汉代陶器的三个重要要点。
首先,我们将探讨汉代陶器的材质和制作技术,包括陶土的选材、制作工艺以及装饰手法。
其次,我们将研究汉代陶器的造型特点,包括器形的变化、器物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器物的比例和比例的变化。
最后,我们将探讨汉代陶器的装饰特点,包括绘画、雕刻以及刻痕等不同的装饰方式。
结论部分将对前文所述的要点进行总结。
汉朝的瓷器与陶瓷文化精湛与独特的艺术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瓷器和陶瓷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汉朝瓷器和陶瓷文化在艺术上的精湛与独特之处。
一、汉朝瓷器的发展历程汉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瓷器的制作技术和工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汉朝初期,瓷器主要是以陶器为主,主要采用的是红陶和灰陶。
随着时间的推移,瓷器的制作逐渐开始兴起,并取代了陶器成为主流。
二、汉朝瓷器的工艺特点汉朝瓷器的工艺技术十分精湛,其工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造型雅致:汉朝瓷器的造型以简约、典雅为主,注重平衡和谐的美感。
例如汉代青瓷的造型大都采用圆形或方形,外形简洁而雅致。
2. 配色丰富:汉朝瓷器的配色非常丰富多样,使用了多种颜色和纹饰。
通过烧制技术的不同,汉代青瓷可以呈现出多种颜色的变化,如青绿、青蓝和青紫等。
3. 绘画精美:汉朝瓷器上的绘画工艺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主题多样化,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形态。
常见的绘画主题包括神话传说、人物故事和自然景观等。
三、汉朝瓷器的艺术风格汉朝瓷器的艺术风格独特,瓷器上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追求和思想观念。
汉代瓷器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夸张写实:汉朝瓷器上的绘画表现鲜明而夸张,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这种写实的风格让人们更容易接近并感受到艺术的力量。
2. 神话传说:汉代瓷器上常见的艺术主题是神话传说,这反映了人们对神话故事的追求和崇拜。
神话故事的描绘经常与自然景观和动物图案相结合,构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3. 自然景观:汉朝瓷器上的自然景观表现形式独特,画面虽小却能展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风格,给人以无限遐想。
四、汉朝陶瓷文化的影响汉朝陶瓷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其瓷器和陶瓷文化的精湛工艺和独特艺术风格为后来的瓷器制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汉代青瓷的文化艺术意蕴瓷器的发明与烧造,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项重要贡献。
从商代中期开始烧造出了原始青瓷,经过西周、春秋战国、秦代、西汉的发展,到东汉中晚期浙江地区的古越窑就生产出了具有现代瓷器基本要素的成熟青瓷,又历经六朝艺术青瓷阶段、唐代越窑秘色青瓷阶段、宋代龙泉窑青瓷阶段的不断发展演进,青瓷的发展跨越了3000多年的历史,而且在宋代以前青瓷一直在瓷器发展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说,青瓷在整个瓷器发展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
在青瓷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代青瓷又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这一时期正是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发展转变的重要历史节点。
汉代,包括西汉、东汉,共计426年。
在整个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汉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至今还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汉代青瓷,是汉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它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意蕴,值得我们今天去发现、认识和研究。
朴拙典雅的造型。
瓷器造型在不同时代或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往往会在一件瓷器的造型上留下制作这件瓷器的那个时代特定的文化印记。
汉代青瓷在四百多年的汉文化发展基础上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具有质朴、典雅、秀美和大气的特点。
汉代青瓷主要器型有鼎、盒、壶、钫、钟、瓿、碗、盘、盏、钵、洗等。
汉代青瓷造型一方面学习摹仿了商代、西周、春秋战国青铜礼器的造型风格和特点,另一方面又在瓷器的实用性和造型艺术的结合上有新的突破。
图1为西汉越窑青瓷三足蒜头瓶,图2为西汉越窑青瓷三足直颈瓶,图3为西汉越窑青瓷三足盖鼎,图4为西汉越窑青瓷瓿,这四件汉代青瓷在造型风格和艺术上更多的是摹仿了青铜礼器,但从每个单体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每件作品的造型是那么朴拙和典雅,器型外观线条是那样优美和流畅,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汉代青瓷造型从西汉初期到东汉结束,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汉代初期的青瓷造型一般在器型的底部都置有三足或高圈足,到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各种青瓷底部都基本上变为平底和矮圈足了。
汉朝的陶瓷艺术青瓷与白瓷的鉴赏汉朝的陶瓷艺术:青瓷与白瓷的鉴赏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陶瓷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代,青瓷和白瓷两种陶瓷成为当时陶瓷艺术的代表作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汉朝时期的青瓷和白瓷的鉴赏价值。
一、青瓷的鉴赏青瓷是汉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陶瓷之一,以其独特的绿色釉面而闻名。
它是用石英和长石等原料烧制而成,釉面呈现出明亮、饱满、透亮的绿色。
首先,我们可以从青瓷的造型和工艺来鉴赏它。
汉朝青瓷的造型多样,既有器物如罐、盆、碗等,也有雕塑品如人物、动物形象等。
无论是大型器物还是小型雕塑,青瓷都展现出高超的造型艺术和工艺技巧。
同时,观察其釉面的质感和纹理,能够感受到匠人们对于工艺极致追求的精神。
其次,青瓷的装饰也是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
青瓷的装饰多样,常见的有刻花、印花、绘画等手法。
这些装饰既可以是简洁大方的几何纹饰,也可以是精美细腻的人物、山水画。
无论是哪种装饰形式,都能够展现出汉代陶瓷艺术的魅力与精湛。
最后,青瓷的历史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汉朝的代表之一,青瓷承载着当时社会、文化的历史信息。
通过观赏青瓷,我们可以了解到汉朝时期的人民生活、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白瓷的鉴赏白瓷是汉朝时期另一种重要的陶瓷类型,以其洁白无暇的质地而闻名。
汉代的白瓷多是用高岭土烧制而成,其釉面白净光滑,具有特殊的触感。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白瓷的造型来进行鉴赏。
白瓷的造型多样,有的是纤细柔美的瓶、壶,有的是端庄大气的碗、盘。
这些器物的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展示出汉代陶瓷艺术的高度。
其次,白瓷的釉色和透明度也是鉴赏的重要因素。
正宗的汉代白瓷釉面白如玉,并具有一种半透明的质感。
在光线照射下,白瓷的釉面能够呈现出微微的光泽,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
最后,白瓷的纹饰和装饰方式也是鉴赏的重点。
汉代的白瓷纹饰多以简洁、雅致为主,常见的有刻花、压花、印花等装饰手法。
这些纹饰既能够提升白瓷的艺术价值,也能够展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1 汉代绿釉陶碓房三门峡市博物馆藏汉代绿釉陶器赏析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 狄欣怡图2 汉代绿釉陶仓房房内有一践碓(脚踏式米臼)和一磨盘。
践碓高5.5厘米,长14厘米,宽5厘米;另一侧磨盘直径13.5厘米,磨高8厘米、直径7.5厘米,上扇磨面上有两孔,均作半月形,向下缩小呈椭圆形,粮食从孔中流入磨齿间,上扇石磨边沿有一推磨用的磨棍;一侧山墙上开有长3.2厘米、宽2.2厘米的小窗,房坡上有仿瓦棱的竖脊,每面房坡两端各有一小脊,脊末端各有一树叶形小兽;施绿釉,胎呈砖红色。
碓房中的践碓和磨盘都是粮食加工工具。
践碓为脱壳工具,最古老的脱壳用具是木为杵地为臼,纵使人们使用了石臼,仍然费力多且效率低。
东汉哲学家桓谭在《新论·离事》中说:“宓牺之制杵臼,万民以济。
及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
”碓将用足踏杠杆的方法代替了用手舂,大大提高了脱壳效率。
磨是将粮食磨成粉的工具,石磨这一发明一直流传至今,现在较落后的农村地区还在用这种形制的石磨磨面粉,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汉代绿釉陶仓房(图2),通高40厘米,通长22厘米,通宽9.5厘米,三门峡灵宝市出土。
四阿式顶,顶长30.4厘米,顶宽18厘米,房坡上有仿瓦棱的竖脊;正面房檐下有三斗拱撑托,仓的下面靠上部开有两个平行的4厘米左右正方形气窗,窗扇均为一开一合;右中上部和左下角各钻有两个平行的直径1厘米左右的小孔,应为通气孔,仓房下有六腿,为立熊足式;通体施绿釉。
该器物为东汉早期的两层陶仓房,造型优美,构造严谨,工艺精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在经历了战国、秦汉以来持久的兼并战争以后,百姓最关心的就是温饱问题。
汉代明器陶楼、陶院落中不仅有仓楼的布局,还有仓房和众多单独的图3 汉代绿釉陶灶陶仓,可见当时人们对粮食储备的重视。
3.汉代绿釉陶灶(图3),通高23.5厘米,通长37厘米,通宽22厘米;甑口径15.2厘米,釜1口径7厘米,釜2口径6厘米,三门峡灵宝市出土。
了解和见识历代越窑青瓷越窑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青瓷窑系,其釉色类玉、类冰,造型精美,器物众多。
越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东汉时,越窑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嗣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隋、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渐趋衰落。
如今浙江省的绍兴、上虞、余姚一带,春秋时期是越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秦统一天下后属于会稽郡,隋、唐称越州,因此定名为“越窑”。
古越地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二千年左右的东汉时期,勤劳勇敢的越地人,就利用那里丰富的瓷土、木材和水利资源,在1220~1270度的高温下烧出了瓷化程度良好、胎釉结合牢固,敲击时音响清脆的成熟瓷器。
越窑自东汉创烧青瓷以来,经过六朝、隋、唐至宋的一千多年从未间断,其间形成了两次高峰,一次是在西晋晚期至东晋早期,越窑青瓷在江南等地一枝独秀;另一次是在唐末五代的时候,当时越窑瓷场林立,诸暨、绍兴,镇海、鄞县、奉化、临海、黄岩等县相继建立了瓷窑,越窑青瓷从而正式形成独立系统、与邢窑白瓷在全国范围内最终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即南方是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著称于世,北方则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驰名中外。
东汉越窑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
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处处彰显着古拙与朴实。
三国越窑三国时期的越窑产品,胎质坚致细密,胎骨多为淡灰色,釉层均匀,釉汁洁净,早期纹饰简朴,纹样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
晚期装饰趋向繁复,出现斜方格纹,还出现了堆塑方法,器物可分为日用品和明器。
西晋越窑西晋越窑瓷业剧增,瓷业渐趋繁荣,这时所制青瓷胎体较厚重,胎色较深而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润均匀,釉色以青灰为主,装饰精致繁复,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后期出现褐色加彩的装饰手法。
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随葬用品为主,熏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品。
东晋越窑东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多为日常用具,如烛台、灯、盆、钵、盘碗、壶、砚等,造型趋向简朴,装饰简练,纹样以弦纹为主。
汉代陶瓷知识点总结一、陶瓷种类1. 器型汉代陶瓷的器型主要有壶、罐、盆、方形瓷器、圆形瓷器、器皿等。
这些器型大多以实用性为主,素雅朴实,造型简洁,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
2. 雕刻汉代陶瓷以龙纹、凤纹、云纹等为常见的雕刻图案。
这些图案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或者是自然风景,富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3. 釉色汉代陶瓷的釉色主要有青釉、白釉、黑釉等。
这些釉色主要是在瓷器表面进行施釉烧制而成,使得瓷器色彩艳丽、美观。
二、技艺特点1. 造型汉代陶瓷在造型上注重了器型的规整,对称,简洁而不失美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 雕刻汉代陶瓷的雕刻技法主要采用浅浮雕或者是素描线描的方式进行,展现了古代艺人对于人物形态、动态的丰富表现力。
3. 烧制工艺汉代陶瓷的烧制工艺主要是采用坯胎制作,辅之以釉质的涂覆,釉上彩绘,再进行高温烧制。
这一工艺使得瓷器的强度、质地、光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提升了瓷器的观赏性。
三、代表作品1. 汉代彩陶汉代彩陶是汉代陶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雕刻环带饰纹,用彩色绘画大型外表面为特征,主要有著名的汉代陶马、汉代陶俑等。
这些陶俑造型生动,彩绘绚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汉代青瓷汉代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产物之一。
它釉面垂缀大颗粒,装饰图案有凤、龙、祥云等。
青瓷造型朴实,釉面如青翠,十分美观,被誉为"中华瓷器之魂"。
3. 汉代黑陶汉代黑陶是汉代陶瓷的又一重要代表。
黑陶的颜色沉稳厚重,造型简洁端庄,散发着一股古朴厚重的气息。
汉代黑陶主要以壶、盆、罐等器型为主,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影响汉代陶瓷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的制作技艺和艺术风格,对后世的陶瓷工艺有着很大的影响。
1. 技术传承汉代陶瓷的烧制技术和装饰技法被后世所传承,并不断发展和创新,成为了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鉴赏价值汉代陶瓷因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古代艺术品中的珍品之一。
在文物收藏和博物馆展览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鉴赏价值。
汉代陶瓷汉代用泥土为坯胎、经入窑烧制的器物。
主要是各种饮食器、贮藏器等容器,也包括其他生活用具,以及专为随葬而制作的明器。
因年代和地区的差异,器物的种类形态、制法、纹饰及烧成温度等都有所不同。
大体上可分灰陶、硬陶、釉陶和青瓷 4大类。
汉代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汉代艺术陶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超过了以往。
西汉的陶塑继承了秦代艺术风格,深沉雄大。
西汉时较有特色的独立俑还有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彩绘指挥俑。
这个俑像头扎围巾,下垂红色飘带,身穿红白相间的战袍,外披黑色甲衣,腰间繫带,足蹬高筒靴。
此俑以简洁、洗练的手法,鲜明的色彩,突出了指挥者的神气,十分动人。
不过汉代最有特色的独立俑也许要数东汉时的说唱俑。
四川成都出土的说唱俑,所塑的说书艺人眉飞色舞,五官舒展,上身袒露,鼓腹挺胸;左臂抱一鼓,右臂握棒指向前方;右足蜷曲,左足前伸。
正如汉代傅毅《舞赋》中所说:“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
”东汉陶俑则以四川陶俑最为典型,造型生动活泼,手法简洁洗炼,具有浓厚的生活与时代气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川汉代陶俑多为泥质红陶,火候较低,胎较粗松。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
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
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
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至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瓷器,中国陶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世界各地的赞赏和喜爱。
一、先秦时期的陶器在中国古代,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陶器制作技术相对简单,以黑陶和灰陶为主。
这些陶器形制简约,常见的有壶、盘、罐等,多用于日常生活。
然而,即便是在制作技艺有限的情况下,先秦时期的陶器艺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二、汉唐时期的青瓷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陶瓷艺术逐渐发展壮大。
特别是在汉唐时期,青瓷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瓷器种类之一。
青瓷因其良好的质地和独特的釉色而广受称赞。
汉代的青瓷多以刻花、压花等方式进行装饰,而唐代的青瓷则更加注重釉色和器型的完美结合。
三、宋代的官窑瓷器宋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鼎盛时期,官窑瓷器成为当时最高端的陶瓷产品。
官窑以景德镇、定窑、钧窑等为代表,以其精致的工艺和高超的烧制技术而闻名于世。
在宋代官窑瓷器中,青瓷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同时黑色和白色的瓷器也开始流行。
宋代的陶瓷艺术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陶瓷的表现形式,为后来的陶瓷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元明时期的青花瓷元明时期,中国陶瓷艺术进入了新的阶段。
特别是元代的青花瓷,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青花瓷是在白瓷胎上绘制蓝色图案,再经高温烧制而成。
青花瓷器色调纯净,图案清晰,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代的青花瓷发展更加迅猛,各个官窑纷纷尝试制作青花瓷器,丰富了青花瓷的样式和纹饰。
五、清代的粉彩瓷器清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继续繁荣时期,其中以粉彩瓷器最具代表性。
粉彩瓷器以其色彩斑斓、构图多样的特点而受到欢迎。
绘制粉彩瓷器需要多层施釉,每一层都需要进行烧制,工艺复杂而考究。
粉彩瓷器在清代风靡一时,并且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经漫长的岁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从先秦时期的简约陶器到宋代的官窑瓷器,再到元明时期的青花瓷和清代的粉彩瓷器,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璀璨的艺术瑰宝。
历代陶瓷器介绍历代陶瓷器介绍汉代陶瓷两汉前后延续了近五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个重要时期;正是在两汉期间中国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奴⾪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最终过渡。
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说,两汉时期正值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过渡的时期,⾄两晋时,原始瓷已基本遭淘汰⽽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
西周⾄汉早期制瓷业并⽆飞跃发展,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王公贵族风⾏使⽤精细的⾦银器或青铜制品,⽽⼀般劳苦⼤众则多⽤⽵⽊器或陶器。
到了汉代瓷业有很⼤的发展,当时东南⼀带窑场密布,陶车拉胚成型替代了泥条盘筑法,使瓷胚制做更加精细。
釉料也有了⼤的改进,釉层明显加厚,光泽强,玻化好,胎釉结合紧密。
经对浙江出⼟汉代瓷器标本的科学测试分析表明,当时瓷器胎体致密,透光性强,已呈完全烧结状态,显⽓孔及吸⽔率较原始瓷明显下降,抗弯曲强度已达710千克每平⽅厘⽶,接近或相当于现代瓷器的标准。
现藏于浙江省上虞县⽂管所的⼀件东汉越窑青釉四系罐,直⼝、短颈、溜肩、⿎腹、平底,胎质灰⽩细腻,釉⾊青绿泽润,胎釉结合致密,已完全看不到任何原始青瓷的特征了。
唐朝陶瓷⽬录唐朝陶瓷-瓷窑系统唐朝陶瓷-越窑唐朝陶瓷-邢窑唐朝陶瓷-唐三彩唐朝陶瓷-实物赏析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跨⼊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坚硬或半透明,⽽最⼤的关键在於⽕烧温度。
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烧温度能达到摄⽒⼀千度以上,所以说唐代是真正进⼊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唐朝陶瓷-瓷窑系统同科学技术、⽂化艺术的繁荣昌盛相⼀致,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更为普及,瓷器的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在发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的两⼤瓷窑系统。
南⽅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地区主要烧制⽩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来”这脍炙⼈⼝的诗句中所指的“越窑”就是指浙江余姚上林湖周边地区的唐代瓷窑,⽽诗句中的“千峰翠⾊”则是指上述瓷窑中烧制出来的青瓷釉⾊。
安徽淮北市出土东汉越窑青瓷妙品赏作者:杜鹏来源:《收藏界》2014年第11期2010年9月,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暨淮北市文物管理所)在新火车站广场工地,对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桓君山藏书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当考古发掘进入汉代文化层后,遗址现场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汉代子母扣砖、筒瓦、板瓦、彩绘云纹瓦当、陶器残片、汉代成熟青瓷片等。
经过清理,发现了一处用石块和汉砖垒砌的三进六开间的庭院遗址。
淮北市博物馆随之邀请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及江苏省徐州市博物馆的专家,莅临发掘现场会商,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处庭院遗址为汉代建筑遗址,与两汉之交的相县人桓谭生活的年代相吻合,遗址还需扩大发掘范围。
桓谭(公元前23——公元56年),字君山,沛国相县(治今淮北市相山区)人,是我国两汉之交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史学家。
他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著有《新论》十七卷二十九篇,其他赋、诔、书、奏二十六篇。
桓谭的论著很受时人和后世学者重视,范晔写《后汉书》提到,桓谭是两汉之际著名学者,与杜林、郑兴、陈元等人“俱为学者所宗”。
桓谭治学,求知求实,追求真理,不唯命是从,不怕打击迫害,这种治学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士人学者学习。
此次考古发掘的遗址上,尚有明代相山郡人、明代理学家、曾任扬州府儒学训导的任文石先生,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所立“桓君山藏书处”碑刻一通。
该遗址至2011年5月考古发掘全面结束。
遗址为夯土筑台,高出其他汉代地层二至三米,夯土台上铺有约二十厘米厚的红烧土垫层,房屋地坪用8厘米厚的石板铺就;第二进院的东厢,发现有半地下暗室一间,房屋底部用青膏泥作了防水处理;整座建筑的防水、防潮措施十分考究,完全是按藏书处的标准建造。
遗址中还出土了青铜编钟、石砚、石镇、棋子、元宝形陶盆等。
最引人注目的是,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一件越窑青瓷麻布纹点新六系罐(图1),一件越窑青瓷笔洗,以及其他散见的十几片越窑青瓷片。
汉朝的陶瓷艺术青瓷白瓷与彩绘陶器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陶瓷艺术得到发展和繁荣的时期。
在汉朝时期,出现了几种具有特色的陶瓷艺术作品,其中包括青瓷、白瓷以及彩绘陶器。
这些不同类型的陶瓷作品,各具特点,展现了汉朝陶瓷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一、青瓷青瓷是汉朝时期陶瓷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青瓷的特点是釉面呈灰绿色,触感润滑,具有一定的透明度。
其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主要采用高温燃烧和釉下绘画技法。
汉代的青瓷通常以器物的形态为基础,如盘、碗、罐等。
青瓷因其独特的色彩和艺术效果备受人们喜爱,流传至今。
二、白瓷白瓷是汉朝时期另一种重要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
白瓷以其洁白的釉面而闻名,色泽纯净,质地细腻。
白瓷的烧制工艺相对复杂,需要高温燃烧,并使用高质量的瓷土。
白瓷在形制上更加细致精美,制作了各种器物,如盘、碗、壶等。
白瓷的纯净和雅致,成为当时胡、汉、江南地区民间富商和文人雅士追捧的对象。
三、彩绘陶器除了青瓷和白瓷,彩绘陶器也是汉朝时期陶瓷艺术的代表。
彩绘陶器采用多种颜色进行装饰,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多样。
彩绘陶器的制作过程相对复杂,需要通过多道工序完成。
汉代彩绘陶器以绿、蓝、黄、红等色调为主,常常在器物的外表和内底进行装饰。
彩绘陶器的出现丰富了汉代陶瓷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当时人们对色彩和装饰的追求。
总的来说,汉朝时期的陶瓷艺术以青瓷、白瓷和彩绘陶器为主要表现形式。
这些作品形态各异,风格独特,既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也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技艺水平。
汉朝陶瓷艺术的发展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汉朝陶瓷艺术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瑰宝。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种瓷器-东汉青瓷(中国瓷器发展史)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
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
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
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
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
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
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青瓷是中国东汉时烧成的青瓷器。
常见的器形有碗、盘、盏、耳杯、钵、洗、壶、盆、钟、瓿、罍、坛、斗、唾盂、砚、五联罐等。
碗类基本上有两种造型:一种口缘细薄,深腹平底,碗壁成半球形;另一种口缘微内敛,上腹微鼓起,下腹内收,平底。
盘类多为宽体平底盘和作耳杯的托盘。
壶,口作浅盘形。
盆为直口折沿,下腹略内收,腹壁中部有明显的折线。
罐类有双耳罐、四耳罐等。
钟类器物口和颈都比较大,腹部稍扁,下有高足,腹部贴对称的铺首。
?斗,器身作洗形,腹部装横柄,底部安三足,常与形体较大的火盆共存(斗是置于火盆中温食的)。
作为明器的五联罐,在肩部附加4个壶形小罐,共5个罐口,四个小罐与器身不通,在肩腹贴塑猴子与爬虫等。
各类器物的装饰花纹有弦纹、水波纹和贴印铺首等。
瓿、罍等类器物外壁有拍印的麻布纹、窗棂纹、网纹、杉叶纹、重线三角纹、方格纹和蝶纹等。
东汉青瓷的产地主要在浙江宁绍平原、金华丘陵和永嘉沿海地区。
在上虞、宁波、慈溪、永嘉、金华等地均发现有窑址,其中以上虞的窑址最多,说明当时青瓷生产已具一定的规模。
浙江鄞县东吴乡发现1件形体较小的青瓷壶,肩部有两个半耳环,刻划弦纹、点线纹,底部刻隶书“王尊”2字,可能是制瓷工匠之名或定制者的名字。
东汉浙江青瓷原料主要是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石经风化后的岩石矿。
这种岩石矿风化程度高,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即南方瓷土,浙江地区蕴藏极富。
这种瓷土含铁量比较高,所以很适合烧青瓷。
釉是一种石灰釉,釉料中含氧化钙达15%以上。
汉代时期玉壁画等绘画艺术赏析玉卧羊形砚滴汉代美术的发展,反映了在当时世界上汉帝国作为文化中心的事实。
汉代的美术品在广大辽远的地区被发现。
汉代铜镜发现于欧洲顿河流域,并且成为日本古代铜镜的范本。
西伯利亚南部贝加尔湖附近,蒙古诺音乌拉地方,和朝鲜的平壤附近和越南北部,都曾发现有汉代器物出土的遗址。
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南至广东、云南,北至内蒙古和东北,都曾发现数量众多的汉朝的墓葬。
玉夔龙蚕纹璧,汉,直径25.5cm,孔径6.7cm,厚0.6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西汉重视绘画,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建树非凡。
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的普遍创作题材。
汉代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陆续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
汉代历时四个多世纪,是我国传统美术特定的民族精神与形式风格基本确立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巩固的重要时期。
汉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绘画艺术,毛延寿、樊育、陈敞、刘白等都是后世知名的御用画工。
壁画《乐舞百戏图》一九七一年出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图绘于东汉晚期1972至1974年间,湖南长沙马王堆两座汉墓以及山东临沂全雀山九号汉墓的几幅彩绘帛的相继出土,丰富了汉代绘画的实物资料,弥补了汉初绘画的空白,使人们对于西汉绘画的实际面貌有了清晰的认识。
其中以马王堆一号墓彩绘画最为成熟,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工笔重彩画珍品。
在马王堆三号墓,还有3件值得注意的帛画作品。
其一是藏在漆奄之内的气功强身图解,人物单个排列,以显示各自的健身体态,形貌服饰各个不同。
另两幅分别张挂在棺室东西壁上,其内容被认为是表现统治者的“耕祠”活动,有车马,仪仗之属,数以百计,可谓洋洋大观,构图上克服了先奏时期人物上下平列的手法,用俯视的角度来描绘车马仪仗行列的全貌,这是时下所见最早的记录现实生活的大型绘画作品。
汉代青瓷鉴赏
汉代青瓷鉴赏
我国是世界上烧制瓷器最早的国家,而我国最早烧制的瓷器是青瓷。
从商代中期就生产原始青瓷,经过西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青釉瓷器。
战国时期有较高的仿青铜礼器,汉代有著名的越窑青瓷。
青瓷生产历程很长,两千年来一直未有中断。
我收藏6件汉代青瓷壶(如图),属于汉代初期的两件,其特征是:口沿略外侈、颈较长,斜肩,腹体圆鼓,下承以矮圈足,双耳扁平,有平行人字形纹饰。
属于西汉中后期的4件,其形状有如下特点:口呈喇叭形外侈,颈部略微缩短,腹体圆鼓成圆球形,少数有圈足,一般平行底,双耳常做辅首衔环形,有的壶耳配一铁环,有的在壶耳上贴一S形小泥条装饰。
这6件汉代青瓷壶,粗看都是一样的,模样差不多,但仔细比较,竟然无一处一样:形体不一样、胎质不一样、纹饰不一样、釉色不一样、高度不一样、口形不一样、颈的长短粗细不一样、斜肩不一样、两耳不一样、底圈不一样,竟然有十处不一样。
这时期的青瓷主要靠造形美取胜,这6件造形6个样,造型气魄宏伟、端庄大气、线条简洁,给人美的享受。
再从纹饰上看,有的从颈部开始装饰,有的从肩部开始装饰、有的从腹部开始装饰,有的腹部较直、角度不一,有的是成型时拍印出来的,少数是粘接上去的,大多数装饰是运用拍印刻划等方法来表现。
几条弦纹、简单的莲瓣纹、三角纹、鳞纹、网纹、斜纹、格纹,顺手划成,粗糙雅拙。
6件青瓷的釉质釉色各有不同,总的看在肩部上腹部施一层玻璃质釉,有的青绿色、有的褐黄色、有的黄绿色;同陶器相比,高贵典雅,令人爱不释手;同青铜器相比,青瓷典雅的造型,莹润明亮的釉层,华美的釉色在满足人们生活使用和意识形态需要方面不次于青铜器。
由于原始青瓷的发展和生产,以及资金市场投放和使用方面的优越性,致使青铜器生产渐渐衰落下去,青瓷发展起来。
秦汉是陶瓷史上的重要时期,处于原始青瓷向早期更成熟青瓷的转变阶段,制瓷工艺逐渐走向成熟。
东汉晚期施釉越来越多、露胎少,胎面平整光滑、留有明显的镟纹,这个时期的青瓷,标志着我国瓷器工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从此,中国青瓷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到了唐代已是推崇备至;造型典雅、青釉莹润,有碧玉一般的质感。
著名诗人陆龟蒙咏《秘色越器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脍炙人口的名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越窑青瓷的热爱和珍视。
(李艾民)
Saturday, April 06, 2013 N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