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纹样以及绘画作品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13
中国艺术史四川音乐学院赵崇华教授第六章第二节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隋唐绘画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也可以细分为四阶段):◆隋代与初唐阶段(581-713年)◆盛唐:玄宗开元至德宗建中年间(713-780年)◆唐德宗之后(780—唐末)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一、隋代绘画(581—618年)◆隋代名画家只有一人有作品传世,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就是展子虔和他的《游春图》。
◆《游春图》是流传至今的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
画家克服了南北朝山水的缺陷,为唐代山水画树立了榜样。
展子虔《游春图》二、初唐绘画(618-713年)◆唐代画家的作品遗留下来的很少,但考古发掘的墓室壁画却丰富了人们的认识,展现了初盛唐之际的绘画特别是人物画较为全面的发展面貌。
◆这些作品虽只限于表现皇室、贵族的生活,但题材面宽广,构图能力强,画面宏大的气魄,反映出艺术创作适应着社会的繁荣,他们是社会面貌文化的缩影。
初唐皇室墓葬壁画◆这一时期在绘画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阎立德、阎立本兄弟。
◆阎立德曾负责宫廷建筑的修造,他擅长绘画有《文成公主降蕃图》、《玉华宫图》等作品。
◆阎立本也是营造专家。
他在绘画方面的才能得到唐太宗的赞赏,因此经常奉旨作画。
现仅存《歩辇图》和《历代帝王图》传世。
《步辇图》(宋代摹本)绢本,设色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初唐时期,山水画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兴起的山水诗有密切的关系。
◆李思训的山水画比展子虔的山水画更加成熟。
据传李思训所作的《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设色)的构图更完整。
◆李思训之子李道昭也是著名画家,尤其擅画海景。
史家称他父子二人为“大李将军”和“小李将军”。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三、盛唐绘画(713-780年)◆盛唐时期只有短短的七十年左右,但是大唐国势达到极盛。
文学、书法、绘画及乐舞全面繁荣。
◆在绘画方面,继青绿山水问世以后,水墨山水也登上画坛。
◆王维(701~761年)水墨山水画的主要开创者。
中国传世人物画隋唐五代中国传世人物画隋唐五代中国传世人物画隋唐五代隋代《授经图》隋展子虔绢本设色纵30.1厘米横33.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
具体生卒年不详,在隋朝曾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官职。
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突破成法,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唐朝张彦远评展子虔的此画:“细密精致而臻丽。
”从这一幅《授经图》中可以看出其刻画人物手法之高超。
《备骑出行图》隋佚名壁画纵90厘米横60厘米山东嘉祥英山徐敏行夫妇墓徐敏行夫妇墓是于1976年在山东嘉祥县英山发现的。
此壁画绘在墓室四壁与门洞内外。
有《徐侍郎夫妇宴享行乐图》、《徐侍郎出行仪仗图》、《徐侍郎夫人出游图》,以及侍卫、门吏诸像。
有人物、也有山水。
所画人物都用铁线描,平涂颜色。
着色以重彩为主,个别处兼施淡彩。
这里所选的是《出行图》中四个侍卫像,姿态不同,表情各异,用笔简练劲健,可见其独特风采。
  五代《卓歇图》五代胡瓖绢本设色纵33厘米横25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胡瓖(10世纪),契丹族人,定居范阳(今河北涿县)。
他善画人物、鞍马,主要描写契丹部族的游牧生活,对于马的骨骼体状、塞外的荒漠之景、牧羊犬的矫健勇武,都表现得无与伦比。
《卓歇图》描绘了契丹族可汗率部下骑士出猎后歇息饮宴的情景。
可汗与其妻关氏盘坐地毯上宴饮,侍从正执壶进酒献花,前有奏乐起舞者。
画面上有骑士多人或倚马而立,或席地而坐,马鞍上驮着鹅雁等猎物。
人物面相服饰具有契丹族特征,背景荒凉寂静,画面笔法古健雄劲,线条繁密,体现了当时北方画派的特色和契丹画师的独特画风。
“卓歇”二字不见经传,从《辽史》中的“卓帐”、“卓枪”之语,知“卓”为“立”之意,“歇”作“休息”解释,“卓歇”则可理解为立帐歇息的意思。
1。
在夏商西周的基础变化上,更加程式化和抽象化。
这一时期的纹样由最初的祭司和礼器作用转向实用,摒弃了前代的怪兽纹,由原来的以鸟兽纹,几何纹为主转向了以表现现实生活的纹样为主。
2.由商代的“祭”和周代的“礼”渐渐转向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越来越多。
如宴饮、狩猎、舞乐、攻战等.3.流行纹样。
主要有:蟠螭纹、蟠虺纹、攻战纹、渔猎纹、小几何纹饰中的锦勾连纹、锦塔形纹等等。
四.秦汉时代的纹样特征该时期的纹样多构图紧凑,既写实又夸张,注重气势的描绘,纹样质朴但具有动感.汉代的纹样风格细腻、色彩丰富,常用数个动物合体穿插、盘叠,或植物体共生,构成了龙飞凤舞的形式美。
代表纹样。
龙凤纹、流云纹、各种动物纹及四神纹、铭文、几何纹、汉锦茱萸纹。
五.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纹样特征这一时期的纹样种类与前代答题相同,但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变化。
圆形或方形对称图形中填充动物或植物的纹样图案十分普遍。
传统纹样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较深,纹样的题材很多,内容大都与佛经有关。
代表纹。
狮子纹、忍冬纹、八宝纹、莲花纹、玉鸟纹、鹿纹、飞天纹及禽兽、经络、树纹等。
六.隋唐时代的纹样特征隋唐时代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
图案纹样前代亦有大的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
隋代岁采用朵花,卷叶纹样,并将之巧妙地穿插,交替排列,组成不通图案。
唐代纹样整体造型体现出丰满圆润、奔放流畅的风格特点,以生活类居多,并且花卉纹样取代了动物纹样的主流地位.1.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一)在瓷器方面。
其装饰纹样有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之分,手法多采用印花等。
(二)在染织和丝织方面.色彩斑斓,纹饰多样,明快大方,别具一格。
花鸟、联珠团花和缠枝www。
纹样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两汉以来的装饰传统。
多以羊、马及龙、凤为题,纹饰设计,新颖别致一富有生气.(三)在佛教植物装饰纹样方面。
(卷草纹):卷草纹又称蔓草纹,它吸收了宝相花和缠枝花的特点,因其卷曲状的花草纹样而得名,是传统装饰纹样之(宝相纹):宝相花本为佛教中的一种代表性装饰纹样,佛教中用“宝相庄严”一词称谓佛相,因此得名宝相花。
隋唐绘画艺术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
来自各地,集中于京畿的画家,大多擅长宗教题材,也善于描写贵族生活。
作为人物活动环境的山水,由于重视了比例,较好地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山水画开始独立出来。
唐代的绘画在隋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发展,人物鞍马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先后成熟,花鸟与走兽也作为一个独立画科引起人们注意,可谓异彩纷呈。
初唐时的人物画发展最大,山水画则沿袭隋代的细密作风,花鸟画已经出现个别名家,宗教绘画的世俗化倾向逐渐明显和增多。
从已发现的乾陵陪葬墓壁画的山水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的比较简单的斧劈皴。
以薛稷、殷仲容为代表的花鸟画,则设色和水墨的形式都已出现。
此外,这时最著名的画家还有阎立德与康萨陀等。
他们的作品和作风丰富了初唐时期的画坛,为盛唐画风的突变奠定了基础。
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没有流传,但是我们从乾陵各陪葬墓的壁画、新疆出土的绢画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都可以看到当时他们不同的风格。
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它以描绘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
画面山形耸峙,水波浩淼,万木复苏,祥云涌动。
游春的男女纷纷涌向山间水湄,他们有的骑马伫立水滨,有的乘船泛于水中,有的在岸上迟疑不进,有的望春波翘首待渡。
山深水阔之间,游人散布于各处,不能一一计算,也不必一一计算。
总之,人的活动与山水的境界交相映发,将一个“春”字抒写得淋漓尽致,无处不在。
画面整体上以大对角线构图,青山与坡岸的对峙与开阖,春水的自右下向左上流动,右上斜角的实则虚之与左下斜角的虚则实之,变化有法,激活了潜藏在山水和山水画之间的生命力,带来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画面采用俯视法取景,将远景、近景一同向中景聚拢,使各种景物完整地统一在一个画面中,获得一种“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和品赏趣味。
全图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