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美术发展概况
- 格式:rtf
- 大小:38.01 KB
- 文档页数:4
隋唐美术概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当时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同其他国家的交流频繁,文化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名家辈出,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王维、韩干、张萱、周昉、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都是令后人仰慕的巨匠。
隋唐的人物画继承汉魏传统,重视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流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大体系,并产生出不同的地域风格;花鸟画创立了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等多种表现方法;书法艺术以唐朝的楷书、草书成就最为突出。
此外,雄伟的唐代雕塑,绚丽的宗教绘画也体现出伟岸的大国风度。
开青绿山水之源的展子虔展子虔(约550—604),渤海(今山东阳信)人,擅画山水、人物,被称为“唐画之祖”。
传为隋代展子虔画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该画用鸟瞰方式把湖光山色统一在有限的画面里。
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山峦起伏、新绿成荫、春波荡漾的大自然中,游人或放马、或伫立、或泛舟、或漫步,尽情地享受春天的快乐。
隋代以前,山水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动乱时代,老庄回归自然的思想比较流行,许多文人学士都归隐山林,从而产生了一批田园诗人和山水画家。
南北朝时期的宗炳曾写过一篇专门论山水画的文章《画山水序》,但在早期的山水画中,由于没有解决透视问题,比例不协调一直是个问题。
这幅画描绘的对象在比例处理上较为合理,有“丈山、尺树、寸马、豆人”之评,与以前“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景观大为不同,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己从作为人物配景的稚拙阶段进入到成熟时期。
展子虔的山水画为唐代李思训父子所承,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极为巨大。
以表现政治题材为主的阎立本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重视以绘画作为工具来维护政权。
当时的大画家阎立本在唐太宗的旨令下,画过《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职责图》、《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主要反映唐太宗政治生涯的作品。
深得唐太宗欣赏的阎立本官至右相,他与当时战功赫赫的左相姜恪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称。
中国美术史-隋唐绘画概况隋唐绘画概况隋唐时期是美术南北统一,走向鼎盛的时期。
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是唐代绘画灿烂发展的前奏。
来自各地,集中于京畿的画家,大多擅长宗教题材,也善于描写贵族生活。
作为人物活动环境的山水,由于重视了比例,较好地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山水画开始独立出来。
唐代的绘画在隋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发展,题材、形式、风格技巧方面出现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人物鞍马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先后成熟,花鸟与走兽也作为一个独立画科引起人们注意,工笔重彩焕烂求备的画风已臻成熟,笔致豪放,淡彩轻色以致水墨晕章都成为这个时代的新风格,可谓异彩纷呈。
初唐时的人物画发展最大,山水画则沿袭隋代的细密作风,花鸟画已经出现个别名家,宗教绘画的世俗化倾向逐渐明显和增多。
从已发现的乾陵陪葬墓壁画的山水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的比较简单的斧劈皴。
以薛稷、殷仲容为代表的花鸟画,则设色和水墨的形式都已出现。
此外,这时最著名的画家还有阎立德与康萨陀等。
他们的作品和作风丰富了初唐时期的画坛,为盛唐画风的突变奠定了基础。
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没有流传,但是我们从乾陵各陪葬墓的壁画、新疆出土的绢画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都可以看到当时他们不同的风格。
盛唐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现了巨人与全新风格的时代。
宗教绘画更趋世俗化,经变绘画又有发展。
不同地区的画法交融为一,产生了颇受欢迎的新样式,以"丰肥"为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
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初唐的政治事件描绘转为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划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
而山水画则在此时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代表的画家有李昭道、吴道子和张璪,分工细和粗放两种。
破墨山水也开始出现。
花鸟画的发展虽不象人物画和山水画那样成熟,但在牛马画方面却名家辈出,曹霸、韩干、陈闳、韩滉与韦偃等都是个中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