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绘画
- 格式:pptx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58
隋唐时期绘画、书法、乐舞艺术作品简介《步辇图》《步辇图》(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懂l29.6厘米,故宫博物院)是现存阎立本的重要作品。
系反映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幕唐王朝典章制度,派禄东赞到长安通聘,要求通过与唐公主和亲而永结和好,受到唐太宗赞许的重要事件。
作品描绘了唐太宗召见禄东赞的场面:一侧画太宗坐步辇上,前后由众宫女抬护拥随,另一侧画禄东赞在典礼官导引下谒见,作品成功地刻画了太宗的睿智与喜悦和禄东赞对太宗的敬仰之情,对不同地位、民族、身份的人物都表现得真实得体。
全图不画背景,手法简洁,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上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盛举,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步辇图》《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作品有两件,其一传为王羲之小楷,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
此碑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唐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时年颜真卿四十六岁。
碑阳赞12行,阴记17行,行楷30字。
额亦二,一篆书,一隶书,皆十三字。
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
字间不失清远,其后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
”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
”原石多经剜刻,面目全非。
传世有宋拓佳本。
《东方朔画像赞》《多宝塔碑》《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现藏西安碑林。
碑文写的是西京龙兴寺和尚楚今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
在千福寺中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菩萨戒经》,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义。
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延承二王、欧、虞、褚遗风,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
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
中国艺术史四川音乐学院赵崇华教授第六章第二节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隋唐绘画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也可以细分为四阶段):◆隋代与初唐阶段(581-713年)◆盛唐:玄宗开元至德宗建中年间(713-780年)◆唐德宗之后(780—唐末)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一、隋代绘画(581—618年)◆隋代名画家只有一人有作品传世,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就是展子虔和他的《游春图》。
◆《游春图》是流传至今的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
画家克服了南北朝山水的缺陷,为唐代山水画树立了榜样。
展子虔《游春图》二、初唐绘画(618-713年)◆唐代画家的作品遗留下来的很少,但考古发掘的墓室壁画却丰富了人们的认识,展现了初盛唐之际的绘画特别是人物画较为全面的发展面貌。
◆这些作品虽只限于表现皇室、贵族的生活,但题材面宽广,构图能力强,画面宏大的气魄,反映出艺术创作适应着社会的繁荣,他们是社会面貌文化的缩影。
初唐皇室墓葬壁画◆这一时期在绘画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阎立德、阎立本兄弟。
◆阎立德曾负责宫廷建筑的修造,他擅长绘画有《文成公主降蕃图》、《玉华宫图》等作品。
◆阎立本也是营造专家。
他在绘画方面的才能得到唐太宗的赞赏,因此经常奉旨作画。
现仅存《歩辇图》和《历代帝王图》传世。
《步辇图》(宋代摹本)绢本,设色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初唐时期,山水画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兴起的山水诗有密切的关系。
◆李思训的山水画比展子虔的山水画更加成熟。
据传李思训所作的《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设色)的构图更完整。
◆李思训之子李道昭也是著名画家,尤其擅画海景。
史家称他父子二人为“大李将军”和“小李将军”。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三、盛唐绘画(713-780年)◆盛唐时期只有短短的七十年左右,但是大唐国势达到极盛。
文学、书法、绘画及乐舞全面繁荣。
◆在绘画方面,继青绿山水问世以后,水墨山水也登上画坛。
◆王维(701~761年)水墨山水画的主要开创者。
隋唐绘画艺术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
来自各地,集中于京畿的画家,大多擅长宗教题材,也善于描写贵族生活。
作为人物活动环境的山水,由于重视了比例,较好地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山水画开始独立出来。
唐代的绘画在隋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发展,人物鞍马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先后成熟,花鸟与走兽也作为一个独立画科引起人们注意,可谓异彩纷呈。
初唐时的人物画发展最大,山水画则沿袭隋代的细密作风,花鸟画已经出现个别名家,宗教绘画的世俗化倾向逐渐明显和增多。
从已发现的乾陵陪葬墓壁画的山水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的比较简单的斧劈皴。
以薛稷、殷仲容为代表的花鸟画,则设色和水墨的形式都已出现。
此外,这时最著名的画家还有阎立德与康萨陀等。
他们的作品和作风丰富了初唐时期的画坛,为盛唐画风的突变奠定了基础。
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没有流传,但是我们从乾陵各陪葬墓的壁画、新疆出土的绢画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都可以看到当时他们不同的风格。
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它以描绘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
画面山形耸峙,水波浩淼,万木复苏,祥云涌动。
游春的男女纷纷涌向山间水湄,他们有的骑马伫立水滨,有的乘船泛于水中,有的在岸上迟疑不进,有的望春波翘首待渡。
山深水阔之间,游人散布于各处,不能一一计算,也不必一一计算。
总之,人的活动与山水的境界交相映发,将一个“春”字抒写得淋漓尽致,无处不在。
画面整体上以大对角线构图,青山与坡岸的对峙与开阖,春水的自右下向左上流动,右上斜角的实则虚之与左下斜角的虚则实之,变化有法,激活了潜藏在山水和山水画之间的生命力,带来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画面采用俯视法取景,将远景、近景一同向中景聚拢,使各种景物完整地统一在一个画面中,获得一种“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和品赏趣味。
全图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
隋唐绘画艺术概况一、隋——呈现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迹象1、承上启下的画家——郑法士、董伯仁、杨契丹、展子虔2、擅宗教壁画,也从事现实生活题材的创作,大多是描绘上层社会的生活,创作初步表现出个人的专长。
画风多属于“属意温雅、用笔调润”的绵密一体。
二、唐——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1、初唐画坛呈现着集南北传统画风与外来风格争相辉映的局面(1)人物画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初唐阎立本。
(2)少数民族画家尉迟乙僧与康萨陀以画外族人物、佛像及奇禽异兽而负盛名。
(3)墓室壁画展现了初盛唐之际的绘画——题材面宽阔、构图能力很强,具有巨大宏伟的气魄。
李贤墓出行图画面宏大,在较为单一的动态中,成功地组成流畅奔放的构图;李重润墓仪仗图突出庄重气氛。
2、盛唐是唐代美术最光辉灿烂的时期(1)吴道子在道释画方面富于变革精神,影响深远。
(2)表现以上层社会生活的贵族美术受重视,以此为题材的仕女画的盛行,张萱、周昉是具有代表性的画家。
(3)唐代的宗教美术明显地世俗化:一方面绘画形象和表现技巧经过不断地探索而更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题材的现实性因素增多也曲折地表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4)绘画有了明显的分科,山水画、花鸟画分科独立。
山水画呈现多样态特色,作为分科独立的鞍马绘画在唐代倍受重视。
人物画一、初唐道释人物画——阎立本、尉迟乙僧1、阎立本:(1)阎立本工于写真,取材多是贵族、官宦以及宫廷历史事件,曾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职贡图》等。
(2)技巧特征:健劲的线描加以深沉的设色,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视面部特征的刻画,都反映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创作影响十分深远。
(3代表作:《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历代帝王图》(宋代摹本):①内容:为中国唐代画家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此图描绘从西汉至隋朝十三个皇帝的形象。
画家力图通过对各个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心态、气质和特征。
②艺术特色:画家用画笔评判历史,褒贬人物,扬善抑恶。
隋唐美术概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当时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同其他国家的交流频繁,文化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名家辈出,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王维、韩干、张萱、周昉、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都是令后人仰慕的巨匠。
隋唐的人物画继承汉魏传统,重视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流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大体系,并产生出不同的地域风格;花鸟画创立了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等多种表现方法;书法艺术以唐朝的楷书、草书成就最为突出。
此外,雄伟的唐代雕塑,绚丽的宗教绘画也体现出伟岸的大国风度。
开青绿山水之源的展子虔展子虔(约550—604),渤海(今山东阳信)人,擅画山水、人物,被称为“唐画之祖”。
传为隋代展子虔画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该画用鸟瞰方式把湖光山色统一在有限的画面里。
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山峦起伏、新绿成荫、春波荡漾的大自然中,游人或放马、或伫立、或泛舟、或漫步,尽情地享受春天的快乐。
隋代以前,山水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动乱时代,老庄回归自然的思想比较流行,许多文人学士都归隐山林,从而产生了一批田园诗人和山水画家。
南北朝时期的宗炳曾写过一篇专门论山水画的文章《画山水序》,但在早期的山水画中,由于没有解决透视问题,比例不协调一直是个问题。
这幅画描绘的对象在比例处理上较为合理,有“丈山、尺树、寸马、豆人”之评,与以前“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景观大为不同,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己从作为人物配景的稚拙阶段进入到成熟时期。
展子虔的山水画为唐代李思训父子所承,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极为巨大。
以表现政治题材为主的阎立本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重视以绘画作为工具来维护政权。
当时的大画家阎立本在唐太宗的旨令下,画过《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职责图》、《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主要反映唐太宗政治生涯的作品。
深得唐太宗欣赏的阎立本官至右相,他与当时战功赫赫的左相姜恪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