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心功能不全的名词解释
心功能不全,也被称为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肌收缩功能下降,使得心脏无法充分排出或回流血液,从而引发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这可能导致静脉系统淤血和动脉系统血流灌注不足,最终导致心脏循环衰竭。
心功能不全的常见症状包括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呼吸困难、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尿少浮肿等。
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原发性心肌收缩力减弱(如心肌炎、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脏病等)和心脏负荷过重(包括前负荷和后负荷过重)。
长期的心脏负荷过重可能导致继发性心肌收缩力减弱。
此外,心功能不全可以被分为无症状和有症状两个阶段。
在无症状阶段,患者的心室功能可能已经出现障碍(如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但尚未出现典型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
这一阶段通常被认为是症状性心力衰竭的前期,如不进行有效治疗,可能会发展为有症状的心功能不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更多关于心功能不全的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医学书籍。
心功能不全定义:指各种原因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心脏泵血量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以至于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
心力衰竭:指心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
充女性心力衰竭:由于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出现心腔扩大,静脉淤血以及组织水肿的表现。
第一节病因和诱因一、病因(一)心肌收缩性降低疾病导致的心肌病变、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易使心肌收缩性降低。
(二)心里负荷过重1.前负荷过重前负荷指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相当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或压力。
又称容量负荷。
左心室前负荷过重是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的心室充盈量增加。
右心室前负荷过重是三尖瓣或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房室间隔缺损出现左向右的分流。
2.后负荷过重后负荷是指心室射血时所要克服的阻力,又称压力负荷。
通常用动脉血压衡量。
左心室后负荷过重是高血压、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瓣狭窄。
右心室后负荷过重是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三)心室舒张及充盈受限心肌缺虫或梗死■膜关闭不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肌炎房东间隔缺损主动脉缩窄限制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心室舒推化药物毒性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域病二、诱因(一)感染1.发热时,代谢增加,加重心脏负荷。
2.心率加快,既加剧心肌耗氧,又通过缩短舒张期降低能脉血液灌流量而减少心肌供血供氧。
3.内毒素直接损伤心肌细胞。
4.若发生肺部感染,则进一步减少心肌供氧。
(二)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1.钾离子可通过干扰心肌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引起心律失常。
2.酸中毒可干扰心肌钙离子转运而抑制心肌收缩。
(三)心律失常1 .房室协调性紊乱,导致心室充盈不足,射血功能障碍。
2 .舒张期缩短,过脉血流不足,心肌缺血缺氧。
3.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加剧缺氧。
(四)妊娠与分娩血容量增加导致稀释性贫血和心脏负荷加重。
(五)其他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输液输血过多过快、贫血、洋地黄中毒等均可诱发心力衰竭。
第二节分类一、按发生部位分类(一)左心衰竭病因:能心病、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O 临床:心排出量减少、肺循环淤血、肺水肿。
心功能不全病理生理概述概述(Introduction )1. 心功能不全(heart insufficiency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心功能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为心功能不全”包括病情由轻到重的全过程。
在疾病的早期,机体能够通过心脏本身的代偿机制以及心外的代偿措施,可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相对恒定状态,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此为心功能不全的代偿阶段。
心力衰竭一般是指心功能不全的晚期,属于失代偿阶段,患者已经表现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
2.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心力衰竭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脏泵功能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心输出量绝对减少或相对不足,以致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需要,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
3. 心肌衰竭(myocardial failure)指原发性心肌肌原纤维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心力衰竭。
例如急性心肌梗塞时,部分心肌坏死致使心肌的有效收缩蛋白含量减少,引起心肌收缩力原发性降低,此时心泵功能障碍是原发的。
因此心肌衰竭属于心力衰竭。
这与部分高血压患者后期出现的心力衰竭不同。
高血压时心脏往往由于后负荷长期增加先发生肥大代偿,最后转向失代偿的心力衰竭,此时泵功能衰竭是继发的。
4.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当心力衰竭呈慢性经过时,往往伴有血容量和组织间液增多,并出现静脉淤血和水肿,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从本质上讲,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是一致的,仅仅是在病变的程度上有所区别,故而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往往是通用的。
第一节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Etiology 、predisposing cause and clssificati on)一、心力衰竭的病因(Etiology of heart failure )心力衰竭的关键环节是心输出量的绝对减少或相对不足,而心输出量的多少与心肌收缩性的强弱、前负荷和后负荷的高低以及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
心功能不全的名词解释心功能不全,也被称为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供给的一种疾病。
心功能不全会逐渐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生命威胁。
心功能不全可以分为左心功能不全和右心功能不全两种情况。
左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的左心室无法将血液充分泵出,导致氧气供应不足。
病人可能会感到气短,容易疲劳,有心悸的感觉。
由于身体组织器官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病人可能会出现肺淤血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等。
右心功能不全则是指心脏的右心室无法将血液充分泵入肺部进行氧合,导致体内的二氧化碳不能有效地排出体外。
这可能会导致水肿,特别是下肢水肿。
病人可能会感到乏力、胸闷、腹胀等。
严重的情况下,水肿可能会蔓延到腹腔、肝脏和其他器官,导致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心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有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
其他疾病如甲亢、肺部疾病也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的诊断通常是基于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水肿和体力劳动耐受度下降。
医生还会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射线检查、血液生化指标等辅助检查。
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手术干预等。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血管扩张药物等。
饮食方面,病人应避免高盐、高脂肪的食物,注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生活习惯方面,病人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有些病人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如植入心脏起搏器或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等。
心功能不全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较大,严重程度和病因等因素都会影响预后。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病人和家属应密切合作,按医嘱用药,定期复诊,以控制病情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病史特点
1.患者,,女,58岁。
2.患者因“反复胸闷、憋气十年余加重伴喘息一周”来院就诊。
患者自诉十年前因胸闷在外院就诊,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住院治疗后好转,一周前患者胸闷加重,同时伴有喘息,遂来我院就诊,查尿常规示:肉眼血尿。
B超示:淤血肝。
心电图示:心房颤动。
门诊拟“心功能不全”收住。
病程中无发热、畏寒,大便正常。
3.入院查体:T:36.5 ℃ P:107次/分 R:24次/分 BP:130/80 mmHg 神清,精神一般,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形体适中,表情自如,查体配合,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巩膜皮肤无黄染,颈软,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未见肿大,双侧胸廓对称,呼吸运动自如,心律齐,HR107次/分,心脏各瓣膜区未及病杂,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腹软,上腹部可见一约10cm大小的手术瘢痕,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余(-)。
二、辅助检查
辅检:查尿常规示:肉眼血尿。
B超示:淤血肝。
心电图示:心房颤动。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1.初步诊断:心功能不全。
诊断依据:反复胸闷、憋气十年余加重伴喘息一周;PE:心律齐,HR107次/分,心脏各瓣膜区未及病杂,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腹软,上腹部可见一约10cm大小的手术瘢痕,无压痛,辅检:查尿常规示:肉眼血尿。
B超示:淤血肝。
心电图示:心房颤动。
该病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心肌炎:心肌炎可发生于各年龄的人群,以青壮年发病较多。
对于感染性原因引起的心肌炎,常先有原发感染的表现,如病毒性者常有发热、咽痛、咳嗽、呕吐、腹泻、肌肉酸痛等,可行心电图检查以鉴别。
2). 支气管哮喘:左心衰竭患者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称之为“心源性哮喘”,应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前者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作时必须坐起,重症者肺部有干、湿啰音,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后者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鸣音,咳出白色黏痰后呼吸困难常可缓解。
测定血浆BNP水平对鉴别心源性与支气管哮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3). 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肿:应与慢性右心衰竭鉴别,除基础心脏病体征有助于鉴别外,非心源性肝硬化不会出现颈静脉怒张等上腔静脉回流受阻的体征。
四、治疗原则
1.入院完善相关检查;
2.给予利尿、补液等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