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代表人物和相关研究话题)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69
第五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学习论范型(learning paradigm)强调个体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个体的内部力量,认为个体行为的差异来自或主要来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学习经验的差异,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行为是如何习得的。
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严格的实验法,强调提出可验证型的假设,操纵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测量行为反应的变化。
本章主要问题:1.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2. 多得拉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3. 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一节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一、斯金纳其人斯金纳1904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洲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一个律师。
童年时父母很少对他体罚,自幼起创造性很强,自制多种玩具和用具,对机械发明和应用有浓厚的兴趣。
他先学习文学,大学毕业后,他想成为一名作家。
他到了欧洲,但很快发现自己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要说。
他于是放弃了成为作家的愿望,但他并没有失去对人类行为的兴趣。
加上他在欧洲徘徊之际,接触了巴甫洛夫和华生的许多著作,因而他回到美国之后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
斯金纳终于在心理学领域中找到了自己的合适位置。
他为自编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发奋攻读心理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三年内获得博士学位(1931年)。
斯金纳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斯金纳一生殊荣不断,于1900年8月去世。
主要著作:《有机体的行为》(1938年)《沃尔登第二》(1948年)《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年)《强化的程序》(1957年)《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年)《关于行为主义》(1974年)二、操作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运用斯金纳箱对动物进行研究,提出了他的操作条件反射的学习定义。
斯金纳认为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反射的基本要素是刺激和反应比行为学习理论所面临的任务,就是指出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并提出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行为如何习得、如何改变、如何消退。
人格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观点分析人格心理学流派要说人格心理学流派,我们首先得说人格心理学,而要理解什么是人格心理学我们就得先知道什么是人格。
书中把人格定义为源于个体自身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稳定的行为方式。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但我觉得我们要强调的一个点在于,人格是稳定的。
我们可以跨时间和跨情景地审查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
当然,这也不等于说人是一成不变的。
但是只要人格是存在的,并且行为不仅仅是对我们所处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可以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
定义的第二个部分关注的是内部过程,内部过程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过程不同,它是在人的内心发生的,影响着人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还有一点很重要,根据这个定义,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都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
这并不等于说外部环境对人格没有影响。
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自然影响着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类型的人。
那么,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人格理论家和研究者提出的基本问题。
人格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书中将人格心理学分为了六个流派,它们分别是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以及认知流派。
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声称人的无意识对他们的行为差异影响很大,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确信,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的。
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发射和期望的结果。
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每个人对人格的问题的理解不同,他们会根据自己对每个流派的接受程度而把自己归类到某一个流派中去。
人格心理学各理论学派第一编:人给格心理学导论第一章:绪论1.人格研究的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第二章:人格理论的学习要领:第三章:人格的界定:1.人格:(阿尔波特)人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生理系统的动态组织,他决定了此人对其他环境的独特适应。
(人格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取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特征。
反映了个体差异性与共性的对应。
气质:一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人格的基本性质的四个方面: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3.人格的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系统性4.人格的科学体系: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
第四章:人格成因:1.人格是怎么形成的:1)遗传与生理因素: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③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家庭与早期经验: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他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②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③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的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社会遗传性”3)学校与社会文化:①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②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4)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人格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第五章: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第二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第一章:弗洛伊德的经典分析理论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1.人性观: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2.人格界定:潜意识深度心理学=潜意识的心理学3.个人结构:1)地形学模型:人格结构由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构成。
一、理论背景(一)社会背景:产生于20世纪初期美国,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
科学管理、行为控制直到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开始明确地提出科学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可供简单概括的确实的观察材料。
孔德认为应该用更客观的方法研究人。
马赫认为科学只不过是人的经验的更完备的数学整理,只有客观的资料、经验才是可以接受的。
它为行为主义者提出科学实践的本质,乃是对看得见的行为的客观观察的启示。
(三)行为主义是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反叛构造主义:领袖人物是铁钦纳。
心理学的主题是意识经验。
由于意识经验只有经验着的人才能意识到,因此只有采用内省法才能研究人的心理。
所谓心理学就是以内省法对意识的研究。
内省法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自我观察的形式,其目的是观察意识的内容,解答经验的“什么”what、“如何”how、和“为什么”why三部分的内容。
关于“什么”,是由心理过程的系统内省分析出那些心理元素来解答的。
关于“如何”是说明通过内省分析出来的心理元素如何联结成复合物的。
至于“为什么”,是用一个与心理过程相对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铁钦纳一方面认为每一个意识都有相应的神经过程,一方面又不承认神经活动时心理过程的原因,因此他在身心问题上是个二元论者,称之为身心平行论。
要内省自己主观的感觉,而不是刺激物本身。
机能主义心理学:作为构造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
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人的活动与社会也是一个整体;反对把心里分析为各个元素或部分;心理学不能脱离社会进行研究;心理学要研究动作的机能,而机能表现为协调,协调实际上是适应活动。
研究方法上提倡主观观察即内省和客观观察相结合,更注重客观观察。
华生认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都是心灵主义的,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为新行为主义者。
二、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一)行为主义的界定:华生把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称之为行为,行为的基本成分是反应,反应分为习得的反应(包括我们一切复杂习惯和我们的一切条件反射)和非习得的反应(指我们在条件反射和习惯方式形成之前婴儿期所作的一切反应)。
人格心理学各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1、精神分析学派;2、特质学流派;3、生物学流派;4、人本主义流派;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流派;6、认知学流派第一章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第一节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1、脑解剖模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2、结构模型(伊底、自我、超我)3、本能和紧张的缓解4、防御机制压抑、升华、替代、拒绝、反应生成、理论智化、投射5、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6、了解无意识的东西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催眠、象征行为等。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应用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之父,他第一个提出用于治疗心理障碍的精神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三、人格评价——投射测验1、投射测验的含义2、投射测验的类型3、对投射测验的评价四、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与批判1、贡献2、批判第二节弗洛伊德理论的相关研究一、梦的解释二、恋母情结三、幽默四、催眠第二章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第一节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一、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及其观点1、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人物及主要观点介绍1)寻求优越;2)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3)出生顺序。
2、卡尔?荣格(人物及主要观点介绍)1)集体无意识;2)一些重要的原始意象3、埃里克?埃里克森1)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2)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人格发展八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主动性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完善对绝望4、凯伦?霍尼(人物及主要观点的介绍)在她的研究中,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她对精神分析方法中的两方面贡献是:1)神经病;2)女性心理学。
5、哈里?斯塔克?沙利文1)人格意象;2)发展时期6、艾里克?弗洛姆(人物简介,主要观点)1)逃避的手段;2)积极的自由二、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新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三、人格评价——测量类型1、荣格的心理类型说2、心理类型的测量:迈尔勘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四、新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与批判第二节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一、焦虑与应对策略二、挫折和攻击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第三章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第一节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一、特质流派1、做为特质维度的人格2、特质流派的主要特征二、重要的特点理论家1、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2、亨利?莫雷(Henry Murray)3、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B.Cattell)卡特尔的十六个根源特质;大巨人格因素分析三、特质理论的应用工作岗位上的人格因素分析四、人格评价——自陈式调查表1、明尼蒙达多项人格调查表。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学术背景: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作为传统心理学的叛逆,在机械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质是将意识和行为绝对地对立起来。
理论上的先行者:迪卡儿:动物仅是占有空间的机械,它的动作只是机械作用;人也是机器,只不过在身体之外又加上了有意识的灵魂。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研究作者:锁小红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0期摘要:人格理论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本文首先对人格进行了界定,其次分析了行为主义人格理论取向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最后分析了行为主义取向人格理论的优缺点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行为主义;人格理论;治疗一、引言我们的行为是由什么决定?这是心理学界长期争议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心理学家们心理学家将争议的焦点转向情境如何影响行为,以及行为如何反映个人特征等问题。
行为主义作为20世纪心理学影响最广的流派之一,在人格理论及治疗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试图从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上一探究竟。
二、人格的定义关于人格的定义,心理学家们意见分岐。
有些人强调潜意识机制,有些人主张应检视学习史,还有人探讨人们如何整理自己的想法。
尽管缺乏共识让人沮丧,但是不同观点提供了人格的丰富架构,有利于探讨人格的复杂性。
中文中的“人格”一词来源于英文“Personality”,有个性和品格之义。
而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意为“面具”或伪装的外表。
古代西方人在演戏时,不同的角色戴不同的面具。
因此戴特定面具的人一出场,观众就能够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面具是剧中人人所共知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标志。
这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在特征(面具人格),二是内在特征(自我人格)。
人格的内在特征多受自身标准制约,通过个人的言行彰显出来,人格的内在特征决定了人格本身。
因此,人格(Personality)可以界定为一致性的行为模式与源自个人内部的内在历程。
定义的第一部分强调一致性的行为模式,又称为个别差异。
重点在一致性,我们可以找出跨越不同时间或情境的一致性行为模式;第二部分强调个人内在历程。
个人内在历程包括影响我们行为的所有情绪、动机及认知历程。
在经历了这些内外历程后,即会显现出个人的独特特征。
人格理论共有6种理论取向:精神分析取向、特质取向、生物取向、人本取向、行为/社会学习取向与认知取向。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及相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摘要:行为主义人格发展理论(Behaviorist Theory o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又称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
学习是由于强化练习而形成的行为潜力的相对永久性的变化。
行为主义,当一个人学习时,他获得了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即增加了他的行为储备,而且所增加的行为内容还将保留在个体中。
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制约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学校教育影响时间跨度大,贯穿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对行为主义人格发展理论的研究,如何在学校教育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本文的目的所在.关键词:行为主义人格发展学校教育学生人格培养一引言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些行为方式的组合,对人格的研究应该是对个体特殊学习经历和独特遗传背景的系统考察,发现有机体的行为和行为的强化之间的独特联系.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制约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学校教育影响时间跨度大,贯穿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行为主义人格发展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呢?二行为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
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