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五润滑系与冷却系
- 格式:doc
- 大小:586.00 KB
- 文档页数:12
冷却系习题1.填空题(1)根据所用冷却介质的不同,发动机的冷却方式可分为式和式两种。
(2)发动机水冷却系统由装置、装置和装置三部分组成。
(3)发动机水冷却系统中的冷却装置由、、等组成。
(4)发动机水冷却系统中的冷却强度调节装置由、、等组成。
(5)发动机水冷却系统中的水温显示装置由等组成。
(6)发动机冷却液的循环分为循环、循环和循环。
(7)发动机用散热器一般由、和等组成。
(8)发动机用离心式水泵主要由、、等三部分组成。
(9)发动机用风扇离合器有式、式和式,其中式应用最广泛。
(10)散热器的维修主要内容包括、和。
2.判断题( )(1)发动机过热会使充气效率降低。
( )(2)发动机过热会使发动机早燃和爆燃的倾向减小。
( )(3)发动机过热会使润滑条件恶化,加剧零件的磨损( )(4)发动机过热会使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降低,造成零件变形或损坏。
( )(5)发动机过冷会使进入气缸的可燃混合气温度太低,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燃料消耗增加。
( )(6)发动机过冷会使润滑油的粘度增大润滑改善,零件的磨损减小。
( )(7)发动机过冷会使未汽化的燃料冲刷摩擦表面(如气缸壁)上的油膜或稀释润滑油,加重零件的磨损。
( )(8)点火时间过晚会造成发动机过冷。
( )(9)混合气过稀会造成发动机过热。
( )(10)若散热器中的水垢过多会造成发动机过冷。
( )(11)发动机水冷却系中的风扇属于冷却强度调节装置。
( )(12)发动机水冷却系中的节温器属于冷却强度调节装置。
( )(13)发动机水冷却系中的散热器属于冷却强度调节装置。
( )(14)发动机水冷却系中的百叶窗属于冷却强度调节装置。
( )(15)发动机水冷却系中的水温传感器属于水温显示装置。
( )(16)采用膨胀水箱把冷却系变成了一个暂时性的封闭系统。
( )(17)采用膨胀水箱避免了空气的不断进入,减小了对冷却系内部的氧化腐蚀。
( ) (18)采用膨胀水箱使冷却系中的水汽分离,使压力处于不稳定状态。
学习情境7 冷却系、润滑系构造与维修作业单班级:姓名:成绩:一、名词解释1、风冷系:将发动机大部分热量通过热导方式从炽热的发动机零件传给温度较低的冷却液,在通过散热器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去。
2、水冷系:以冷却液冷却介质,直接催气缸体和气缸盖的表面进行冷却。
3、强制循环式水冷系:以水泵对冷却夜加压使其在水冷系中循环的冷却系4、压力润滑:通过机油泵,使机油产生一定的压力来润滑零件摩擦表面的润滑方式。
5、飞溅润滑:利用发动机工作时,运动零件飞溅起来的油滴或油雾来润滑零件表面的润滑方法。
6、脂润滑:在摩擦零件表面定期加注润滑脂的润滑方式。
7、全流式滤清器:与主油道串联的滤清器。
8、分流式滤清器:与油道并联的滤清器。
9、曲轴箱的自然通风:把曲轴箱内抽出的空气直接排到大气中去。
10、曲轴箱的强制通风:把曲轴箱内的气体导入发动机的进气管内。
二、填空题1、发动机冷却系可分为_水冷却_和_风冷却_两大类。
冷却液工作温度一般为_80~105_℃。
2、按散热器心结构不同,散热器可分为_管片式__、_管带式__和__板式_。
3、当散热器外层少数冷却管有部分损坏,且长度不大时,采用__接管法_修复;当冷却管损坏长度较大时,可采用_换管法__修复。
4、冷却液泵一般位于_发动机前部_,由_曲轴_驱动。
作用是对冷却液_加压__,使冷却液在冷却系__强制_循环流动。
5、冷却风扇常用的控制装置有:_硅油离合器_、_电磁离合器_和_电动电控装置_。
6、内燃机冷却系的功用是:发动机工作时,得到适度的冷却,从而保持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7、根据与主油道的连接方式的不同,机油滤清器可以分为全流式和分流式两种。
机油泵泵出的机油,约85%~90%经过粗滤器滤清后流入主油道,以润滑各零件,而约10%~15%的机油量进入细滤器滤清后直接流回油底壳。
8、内燃机润滑系的功用是:润滑、冷却、清洗、密封,除此之外,润滑油还有防止金属零件生锈的功用。
9、按发动机的润滑油供油方式不同,其润滑方式有:压力润滑、飞溅润滑、润滑脂润滑等。
生产实习课教案(首页)(代号B-4)汽车专业班共 12页课题名称总课题:五、润滑系与冷却系课题主要内容1.冷却系工艺讲解2.润滑系工艺讲解3.机油泵的拆装4.冷却系与润滑系的故障诊断授课时间需用课日天分课题:润滑系与冷却系起止日期10.20-10.22课题要求技术理论知识润滑系与冷却系的组成及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实际技术操作润滑系油路与冷却系水循环路径的认识,主要总成的拆解及装复设备、工刃量具准备发动机,常用工具材料准备清洁棉,润滑油示范操作准备发动机、工具产品名称是否生产产品图号件数定额工时余(缺)工时安排备注工人学生合计否课题实习结束小结审阅者年月日课题五润滑系与冷却系一、课前准备1.设备:丰田5A、捷达汽油机各两台,柴油发动机一台,电控发动机台架若干台;2.工具:常用工具、清洁棉。
二、教学方法1.示范演示;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3.多媒体教学;4.分组竞赛;5.任务驱动;6.巡回指导。
三、组织教学1.清点学生人数及检查学生着装;2.安全教育:车间禁令,防止意外发生;3.各小组工具清点与检查。
四、教学回顾1.曲轴飞轮组各轴瓦及止推垫片的装配关系;2.冷却水大小循环路线。
五、课题引入润滑系与冷却系虽然不直接参与发动机能量转换并对外输出动力的过程,但其存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润滑系为主要工作部位提供压力润滑,保证零部件的正常工作,冷却系保证了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
本课题要求学生对润滑系及冷却系的循环路径进行理解,并掌握主要部件(机油泵、水泵、节温器等)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六、本课题相关知识点(一)冷却系统(工艺讲解1,结合PPT及现场设备讲解)1.冷却系的作用:对发动机进行温度冷却,保持发动机在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冷却系的冷却必须适度,过热或过冷都会给发动机带来危害。
【注:引导学生从温度过高与过低的危害进行分析,分组派出代表PK,教师点评】2.冷却系的分类(利用导入的风水进行类比)(1)水冷式:热量先由零部件传给水,水再流入散热器,散热后的水再重新流回到发动机内部。
水冷却系冷却可靠,冷却强度调节方便,在发动机正常工作时,可使缸盖内的冷却液温度维持在80-100℃,这是大部分汽车发动机采用的冷却方式(也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2)风冷式:以空气为介质,直接对缸体和缸盖进行冷却。
与水冷系相比,其冷却不可靠,冷却强度不易调节,只在一些小型汽油机上应用。
3.冷却液(1)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否则在水套和散热器中易产生水垢,影响冷却效果,造成发动机过热。
(2)冬季:(防止冷却水结冰冻裂机件)冷水+防冻剂(乙二醇)乙二醇+水混合后其冰点会显著降低,最低能达到-68°,用不同比例的乙二醇和水可以配置各种冰点的冷却剂。
(3)现在轿车多使用:既防冻又提高沸点,而且防腐蚀、防氧化、防结垢的冷却液。
4.冷却系的主要部件 (1)散热器(水箱)作用: 是将水套出来的热水自上而下或横向分成许多小股并将其热量散给周围的空气。
为了集中风向,提高冷却效果,散热器后面还装有风扇和导风圈。
上装有散热器的入水管,通过橡胶管与气缸盖水套出水管连接,上水部有加水口和散热器盖,加水口一般装有溢流管。
【配合P137图3-1】当冷却液沸腾时,水蒸气可以从此管排出;此管接补偿水箱(副水箱或膨胀水箱)。
下水室有出水管,用软管与水泵进水口连接,两水室之间焊接散热器芯。
器芯类型:管片式:刚度、强度高 管带式:散热能力强(轿车用)组成:散热芯、散热片、冷却液加注口、散热器盖散热器盖安装在加水口上,是由空气阀(真空阀)和蒸汽阀(压力阀)组合而成的自动阀门。
(注意:开启时,应在发动机冷却后缓慢旋开,并盖上布,防止水喷出) 作用:在冷却系统内形成高压,使冷却液沸点升高。
蒸气排出管接回补偿水箱补偿水箱上部用一个较细的软管与气缸盖上部和散热器上部相连,底部通过水管与水a ) 空气阀开启b )蒸气阀开启 1-蒸气排出管2-蒸气阀(0.026MPa ~0.037MPa )3-空气阀(0.01MPa~0.02MPa )4-散热器盖泵的进水侧相连接,通常位置略高于散热器。
补偿水箱多用半透明材料(如塑料)制成,透过箱体可直接方便地观察到液面高度,无须打开散热器盖。
冷却液液面高度检查方法:查看冷却液液面高度是否位于MAX-MIN之间(2)水泵作用:对冷却水加压,使之在冷却系中循环流动。
由皮带或链条带动类型:离心式(尺寸小,出水量大,结构简单)安装:外装式内藏式(3)风扇作用:提高流经散热器的空气流速和流量,以增强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并冷却发动机附件。
机械风扇多装在发动机与散热器之间,与水泵同轴驱动(≤80℃,停止,≥92℃,一档;≥98℃,二档)电动风扇装在散热器风扇支架上,由电机驱动。
(温控开关控制转动)5.冷却强度的调节装置使用条件:汽车的行驶速度、曲轴、水泵和风扇的转速及外界气温冷却强度的调整方法有两种:一是改变流经散热器的空气流量和流速;二是改变冷却液的流量和循环路线。
(1)百叶窗作用:在冷却水温度较低时改变吹过散热器的空气流量,从而控制冷却强度。
手动调节(2)风扇离合器安装在风扇和水泵之间,根据发动机的温度自动控制风扇的转速,以达到改变通过散热器的空气流量的目的硅油离合器利用感温器工作(3)节温器作用:用来控制通过散热器冷却水的流量。
安装位置:装在冷却水循环的通路中,一般装在气缸盖出水口处,也可以是缸体进水口处。
目前,大多数汽车发动机采用蜡式节温器。
蜡式节温器有双阀(a )和单阀(b )两种。
双阀节温器既控制大循环也又控制小循环,单阀节温器只控制大循环水路,不控制小循环。
大循环: 小循环:(二)润滑系统(工艺讲解2,结合PPT 及现场设备讲解)1.润滑系的作用:对发动机中相对运动的零件的摩擦表面进行润滑(减小摩擦阻力和磨损,减小发动机的功率消耗)。
润滑系除了润滑作用外,还具有散热(6%-14%)、清洗(清洗摩擦表面,带走磨屑和其他异物)、保护(防止生锈)和密封(形成油膜,防止漏气或漏油)等作用。
润滑油还可用作液压油,如液压挺柱,起液压作用;在运动零件表面形成油膜,吸收冲击并减小振动,起减振缓冲作用。
2.润滑方式 (1)压力润滑基本原理:利用机油泵,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润滑油源源不断地送到零件的摩擦面间,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并能承受一定机构负荷的油膜,将两零件的摩擦表面完全隔开,实现可靠的润滑主要润滑部位:相对速度高、机械负荷大 具体部位:(由学生自发说明)散热器节温器水泵 水套散热器节温器水泵水套优点:润滑有保障(2)飞溅润滑基本原理:利用发动机工作时,某些运动零件旋转时飞溅起的或从连杆大头上专设来的油孔喷出的油滴或油雾,对摩擦表面进行润滑主要润滑部位:暴露的零件表面,相对运动速度较低的零件,机械负荷较轻的零件具体部位:缸壁,凸轮;活塞销;挺柱等(由学生自发说明)优点:可防止油压过高,油量过大而窜入燃烧室(3)定期润滑基本原理:通过润滑脂嘴定期加注润滑脂来润滑零件的工作表面主要润滑部位:不太重要的、分散的部位具体部位:如水泵及发电机轴承、起动机和分电器等总成(由学生自发说明)(4)自润滑基本原理:采用耐磨材料,使用过程中不需要加注润滑脂具体部位:部分轴承,钢板弹簧(由学生自发说明)3.润滑系的组成(1)机油泵、油管、油道、泄压阀和油底壳等。
作用:储存润滑油,并使其具有一定压力,以在发动机中循环流动(小组讨论,集中讲解学习)(2)机油滤清装置。
作用:过滤掉机油中的杂质、磨屑、油泥、水分,保证送到各润滑部位的都是清洁的润滑油。
有集滤器、粗滤器、细滤器(3)润滑油冷却装置,如机油散热器等。
作用:冷却机油,保持油温在70-90℃(4)润滑油油温表、油压表,用来检测发动机润滑系的工作情况。
作用:监测润滑系的工作情况4.润滑系的油路1-加机油口盖2-凸轮轴轴颈3-液力挺柱4-气缸盖主油道5-气缸体主油道6-活塞销7-连杆油道8-曲轴油道9-油压开关10-单向阀11-油压开关12-机油滤清器13-旁通安全阀14-泄压阀15-气缸体主油道16-溢流阀17-机油泵18-机油泵链轮19-链条20-曲轴链轮21-曲轴22-凸轮轴桑塔纳AJR油路一路:进入汽缸体主油道,经主油道将机油分配到各曲轴轴承,再由曲轴上的斜油孔通往各连杆轴承,由连杆体上的油孔通往连杆小头衬套二路:通过安装在机油滤清器的一个单向阀进入汽缸体上的一个通过汽缸体上平面的油道,经汽缸盖上的第四个汽缸盖螺栓孔进入汽缸盖主油道,由此将机油分配到各凸轮轴轴颈和液力挺杆,单向阀的作用是在发动机停机时保持汽缸盖油道内的存油,防止发动机再次起动时缸盖供油不足,导致液压挺杆不能正常工作。
三路:通往限压阀14,油道内的压力过大时该阀打开,将部分润滑油旁通流回油底壳。
5.曲轴箱通风装置(1)作用:将曲轴箱内的气体及时从曲轴箱内排出,保证润滑系的正常润滑,延长机油的使用寿命,保证发动机机件不被腐蚀,防止发生泄漏(2)通风方式自然通风:排到大气中强制通风(PCV):导入进气管中6.润滑系的维护(1)技术状况的变化:机油压力过低或过高,机油消耗过多,机油变质等(2)维护作业:清洗疏通油道;检查高度;更换润滑油(步骤),检查机油压力(三)捷达发动机机油泵(外啮合齿轮式)的拆卸(拆装步骤与演示1,结合PPT及拆装视频,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模仿操练)1.将发动机台架翻转180度,使油底壳朝上,拆下油底壳20个固定螺栓(10mm套筒),取下油底壳及密封圈;2.松开机油泵传动链条的张紧器,取下链条;3.拧松机油泵与缸体之间的固定螺栓、拆下2个螺栓与机油泵;4.取下机油防溅板;5.拧松集滤器固定螺栓及油管固定螺栓,取下垫片和机油集滤器;6.拧松机油泵盖2个固定螺栓、拆下2个螺栓与机油泵盖,取出机油泵主动齿轮、从动齿轮;要求:在机油泵上找到进油口与出油口,并验证。
(四)捷达发动机机油泵(外啮合齿轮式)的装复(拆装步骤与演示2,结合PPT 及拆装视频,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模仿操练)1.将机油泵主、从动齿轮装入壳体,并将机油泵盖安装到壳体上;2.装上2个固定螺栓,拧紧;3.往机油泵内加入机油,转动泵轴数圈,把机油泵的集滤器浸入机油盆内,用手转动机油泵泵轴,观察机油泵出油口是否出油;4.当出油口出油后,用手堵机油泵出油口,转动泵轴,如果转动扭矩增大,说明机油泵工作正常;5.安装机油防溅板;6.把机油泵总成安装到缸体上,装上机油泵的2个固定螺栓,并拧紧(20N·m);7.在油底壳结合面上涂上一层密封胶,把密封垫放在油底壳结合面上,在密封垫上涂上密封胶,安装油底壳,拧上油底壳20个固定螺栓(20N·m)。
(五)冷却系与润滑系的故障诊断(教师描述故障现象,学生分析故障原因,教师总结故障诊断步骤)1.冷却系的故障诊断(1)冷却液消耗异常现象:①冷却液消耗过多,需经常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