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8年高考生物之高频考点解密-解密2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932.49 KB
- 文档页数:19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考点45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2(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①基本概念a.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b.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c.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②单位: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③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④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
(2)生物进化的方向①决定因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
②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隔离与物种的形成①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②隔离a.两种类型: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b.隔离实质: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③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出现生殖隔离。
考向一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判断1.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B.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是生物进化的实质C.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不会阻碍其基因交流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奠定了进化论的基础,摒弃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任何一个物种都是和其他物种以及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A 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地理隔离会阻碍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个体间的基因交流,最终可能导致生殖隔离形成不同物种,C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D错误。
2.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D.自然选择是对种群的有利基因进行选择,且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答案】A考向二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判断3.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参考答案】C归纳整合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4.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
专题八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础知识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而来的,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 用进废退 和 获得性遗传 遗传。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2.主要观点:②变异一般是 不定向的 的,自然选择是 定向的 的。
③ 自然选择 是生物进化的动力;④适应是 自然选择 的结果;⑤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3.意义与不足:不足:不能解释 遗传和变异 的本质。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 种群 是生物进化的单位1.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 同种 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 所有个体 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占 种群全部等位基因 数的比率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 基因频率 发生变化的过程(二) 突变和基因重组 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有: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 和 基因重组 ,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统称为突变。
(三) 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实例:试解释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化原因:P1172.结论: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不定向的 ,经过长期的 自然选择 ,其中的不利变异被 淘汰 ,有利变异则 积累 ,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 改变 ,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 决定的。
(四) 隔离 导致物种的形成1.物种的概念:在自然状态下能够 交配 ,并产生 可育后代 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 不能自由交流 的现象。
①生殖隔离:不同物种间的个体不能 交配 ,或交配后不能 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②地理隔离:同种生物由于地理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 种群 ,使得 种群 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3.物种形成:①实例(达尔文地雀的形成)②过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 基因频率 的改变。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摘要】为大家提供高中三年级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文,供大家参考使用:名词: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将这种适者生存和适者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4.基因库:种群中所有个体中包含的所有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每个个体中包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组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
(如:东北虎和华南虎)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句子: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了环境耐受性(过度繁殖);它们都吃树叶,但吃得不够(生存挣扎);它们在颈长和颈短上存在差异(遗传变异);脖子长的人可以靠吃树叶生存,而脖子短的人则因为不能吃树叶而饿死(适者生存)。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5.种群产生的变异不是定向的。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繁殖,有利的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的变异基因一代一代地消除,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方向性变化,导致生物体向某一方向缓慢进化。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2.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热点题型一自然选择学说例1、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 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D.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答案】C【提分秘籍】“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模型(1)自然选择的对象①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②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③根本对象是相关的基因。
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2)自然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
①类型: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捕食、寄生)、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
【特别提醒】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由于生存斗争不断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不断进行,通过一代代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生物的变异被定向积累和加强,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举一反三】分析以下图解,回答相关问题.(1)图甲表示达尔文的物种形成解释模型,分析可知,其中的两个推论分别是:推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定向的________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达尔文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但是这一学说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没有作出科学的解释、对进化原因的解释局限于________水平等。
闪堕市安歇阳光实验学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点一、自然选择学说一、考点概述:1.此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具体内容“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模型洗染选择学说的贡献性和局限性2.在高考试题中,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二、具体考点分析:1.主要内容(1)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2)变异是不定向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3)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4)自然选择是长期缓慢的过程,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2.“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模型3.模型解读(1)自然选择的对象①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②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③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2)自然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
①类型: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③原因: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资源。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两个方向——变异不定向,自然选择定向。
(如下图)4.历史贡献(1)较好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相对系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
(3)使生物学摆脱了神学束缚。
5.局限性(1)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
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3)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
三、典例精析:1.《物种起源》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积累解析用进废退的理论是拉马克提出来的,种群是生物进化基本单位的观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达尔文没有提出。
备战2018年高考生物之高频考点解密解密2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点1 正确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2.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1)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项目自然选择人工选择选择因素自然环境条件人类对生物自身生存有利,满足人类各种需求选择结果对人类不一定有利速度慢快(2)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①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具有某特定性状表现的生物体。
②选择的实质是控制某特定性状表现的基因。
③选择的结果:从生物个体角度看导致生物个体生存或死亡;从基因角度看导致控制某特定性状基因的频率上升或下降。
3.图解物种形成的两种典型模式(1)渐变式——经长期地理隔离产生(2)爆发式——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如自然界中多倍体的形成4.物种形成的环节及隔离导致物种形成(1)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2)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一个种群――→地理隔离多个小种群――→多种因素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亚种――→出现生殖隔离新物种 ①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
②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后代不活;杂交后代活而不育。
5.对物种和进化标准的判断技巧(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
(2)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易混易错】(1)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不同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变化后与原生物关系属于不同物种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
(3)新物种形成则说明生物进化了。
(4)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现型。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2018年高考山东理综)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解析: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而不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所决定的;通过自然选择,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存下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D2.(2018年高考大纲全国理综Ⅰ)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 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解析:当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各占2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时,A 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A项对;能引起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种群中个体的迁入和迁出、突变、自然选择等,B项错;一般来说,生物体适应环境的性状能保留下来,不适应环境的性状易被淘汰,前者控制相应性状的基因的频率会升高,C项对;持续的选择会得到纯合子,其携带的基因的频率为100%,另一种基因的频率为0。
答案:B3.(2018年高考江苏卷)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解析: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要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条件,便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A项错误。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因此两者方向并不一致,B项错误。
2月19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高考频度:★★★☆☆难易程度:★★★☆☆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合的是A.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是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而形成的B.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是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而形成的,如多倍体的形成,A正确;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喷洒农药选择了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强的个体,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C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D错误。
1.隔离、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1)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②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生物进化,即生物进化是物种形成的基础。
(2)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2.“新物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与原物种间已形成生殖隔离(不能杂交或能杂交但后代不育)。
(2)物种必须是可育的。
如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均不可称为“物种”,因为它们均是“不育”的,而四倍体西瓜相对于二倍体西瓜则是“新物种”,因它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意味着二者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已成为另类物种。
1.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B.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2.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超级细菌”的产生说明抗生素的滥用会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C.生物进化一定会形成新的物种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4.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隔离的实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B.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不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是生物变异的随机淘汰和保留B.少量个体迁入某种群参与交配繁殖,不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C.某个体发生染色体变异但是不遗传给后代,此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D.某种群经历环境剧变后只有少数个体存活,当恢复到原规模时,基因频率不变1.【答案】D【解析】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所致,与是否接种疫苗无关,A错误;食品中残留的抗生素不会导致细菌突变,只会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B错误;免疫球蛋白属于抗体,与致病菌的耐药性无关,C错误;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与抗生素使用与否无关,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D正确。
高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总结如下: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1)、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
但这些法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意义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1.过度(不是过渡)繁殖——选择的基础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1)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2)种内斗争(3)种间斗争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
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1、意义: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不足: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高考现代生物进化的知识点生物进化是生物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高考生物考试中的必考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包括自然选择、遗传变异、适应与演化等基本要素。
本文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剖析高考生物中的现代生物进化知识点。
一、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生物个体中适应环境的特征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自然选择背后的核心原理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也即适应性更强的个体在竞争中更有可能存活下来,并传递其适应性特征给后代。
这就是为什么同一物种中,随着环境变化,个体出现了逐渐明显的特征差异。
二、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源于基因的随机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产生。
突变是基因产生随机变异的主要机制,它可能造成新的基因型和表型,进而为演化提供变异的基础。
而基因重组则是指染色体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重新排列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基因和表现型。
三、适应与演化适应是生物进化的目标和过程。
适应性是个体或物种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个体适应性高则代表其在环境中更有生存优势。
适应通过进化的方式得以实现,即物种持续演化以应对环境的变化。
演化是种群在时间上的一系列遗传变化,它经历了物种个体比例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四、人类进化人类进化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索了人类起源、演化和适应环境的历程。
根据现代人类学的研究,人类的祖先起源于非洲,并通过分散的方式迁移到世界各地。
逐渐演化为现代人类的各种亚种,形成了人类多样性。
同时,人类进化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合作取胜”,即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合作与社会性对于生存和繁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人类社会对进化的影响除了生物进化,人类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进化产生了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类逐渐摆脱了自然选择的选择压力。
这导致一些形容人类进化的现象,如“遗传瓶颈”和“逆选择”。
遗传瓶颈指的是由于环境压力减小,人类基因多样性减少,导致人类更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影响。
备战2018年高考生物之高频考点解密解密2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点1 正确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2.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1)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项目自然选择人工选择选择因素自然环境条件人类对生物自身生存有利,满足人类各种需求选择结果对人类不一定有利速度慢快(2)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①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具有某特定性状表现的生物体。
②选择的实质是控制某特定性状表现的基因。
③选择的结果:从生物个体角度看导致生物个体生存或死亡;从基因角度看导致控制某特定性状基因的频率上升或下降。
3.图解物种形成的两种典型模式(1)渐变式——经长期地理隔离产生(2)爆发式——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如自然界中多倍体的形成4.物种形成的环节及隔离导致物种形成(1)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2)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一个种群――→地理隔离多个小种群――→多种因素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亚种――→出现生殖隔离新物种 ①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
②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后代不活;杂交后代活而不育。
5.对物种和进化标准的判断技巧(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
(2)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易混易错】(1)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不同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变化后与原生物关系属于不同物种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
(3)新物种形成则说明生物进化了。
(4)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现型。
调研1澳大利亚地下动物中,绝大多数种类有“盲”这一特征,如盲鳗。
下列有关盲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洞穴的特征决定洞穴盲鳗眼的进化方向B.洞穴与盲鳗的相互影响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洞穴盲鳗眼的进化过程一定存在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洞穴盲鳗“盲”的特征是因长期不需要用眼而形成的【答案】D调研2 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原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
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a最终达到cB.①②③④⑤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b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若环境变化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5/11【答案】A【解析】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c表示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有多种方式,如多倍体育种不需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图中①②③④⑤⑥为突变、重组产生不同品系的过程,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实质,C正确;原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0%,a的基因频率也为50%,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50%、25%,可设其分别为25只、50只、25只,则一年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数量分别为30只、60只、20只,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50/110=5/11,D正确。
调研3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形成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答案】B考点2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1.“定义法”求解基因频率某基因频率=某基因总数某基因和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若在常染色体上,某基因频率=某基因总数种群个体数×2×100%;X染色体上b基因频率=b基因总数2×女性个体数+男性个体数×100%。
2.“公式法”求解基因频率(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为例)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3.运用遗传平衡定律求解基因频率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p2+2pq+q2=1。
其中p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易混易错】(1)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不同(2)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型)频率变化不同①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子代中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
②自由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
如果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
调研1对某校学生进行红绿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9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A.4.4% B.7.0%C.6.8% D.10.2%【答案】B【解析】色盲基因的频率是:(23×2+52+69)÷(780×2+820)×100%≈7.0%,B正确。
调研2在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为A,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因为a,从这个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
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A.此时,A的基因频率是60%,a的基因频率是40%B.若表现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才能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a的频率是10%C.若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才能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a的频率是25%D.若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a的频率是16%【答案】B考点3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的实例2.准确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各个层次 (1)生物多样性各层次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图的形式描述:(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分析 ①从分子水平看:DNA 多样性−−−→转录翻译蛋白质多样性→生物性状多样性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生物多样性)②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调研1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体现了个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多样性B .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C .研究这一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进化理论的构建D .生物多样性形成是生物由低等到高等进化的必然结果 【答案】D调研2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C【解析】细菌的变异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发生,青霉素只是对细菌起选择作用。
1.根据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的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答案】D【解析】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可以生活在自然环境中,A错误;生物进化是定向的,由自然选择决定,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基因频率改变后并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C错误;农药处理后,种群抗药性强的个体更多地保留下来,这些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D正确。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C.由于环境污染,桦尺蠖的种群中黑色基因频率增大,所以产生了新物种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答案】B【解析】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生存斗争、种间互助等,A项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通过对个体的选择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项正确;桦尺蠖种群中黑色基因频率增大,说明发生了进化,但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D项错误。
3.以下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体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B.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C.由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后一定会形成新的物种D.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生殖隔离,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答案】B【解析】抗生素的使用对病原体起到选择作用,而不能诱导其产生适应性变异;生物进化后出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新的物种,基因频率改变是进化的标志;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4.金鱼是重要的观赏鱼,品种众多,可观赏的性状多种多样。
金鱼培育专家培育的珍贵品种——“蓝剑”,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YY。
下列有关金鱼的说法错误的是A.金鱼不能与野生鲫鱼杂交,这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B.众多金鱼品种都是经过突变、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等过程形成的C.“蓝剑”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亲本中雄性个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遗传物质分配异常所致D.“蓝剑”不能直接产生后代,根本原因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性染色体联会紊乱【答案】B5.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
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在无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A.30%,21% B.30%,42%C.70%,21% D.70%,42%【答案】D【解析】亲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55%+(1-55%-15%)×1/2=70%,在无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亲代和子代的基因频率相同,故F1中A的基因频率=70%,a的基因频率=3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