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高一语文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28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含义。
(2)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鲁迅先生的思想资源,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树立为人民写作的意识。
(2)领悟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和为民族进步奋斗的精神。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鲁迅先生生平等知识。
(2)如何运用鲁迅先生的思想资源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阐述本文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含义。
(2)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历史背景、人名、地名等。
(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课文。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鲁迅先生的思想资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含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鲁迅先生思想资源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感受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
2. 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3. 学会分析散文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2. 散文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特点。
3. 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革命精神的感悟。
2. 散文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注释、译文。
2. 学生课本: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3. 相关资料:鲁迅先生生平事迹、散文创作理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散文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鲁迅先生革命精神的感悟,以及散文鉴赏的方法。
六、教学评估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尝试不同文学体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 邀请作家或文学爱好者进行讲座,分享散文创作经验和心得,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九、课程资源1. 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十、单元测试1. 设计一份单元测试卷,包括填空、选择、简答、作文等题型,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高中高一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精选3篇(一)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柳青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理解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文。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入话题:让学生回顾并描述一下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散文或小说。
2.提问:你们对散文或小说的了解有哪些,你们对散文或小说有什么期望?第二步:文本分析1.介绍作者柳青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呈现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文本,一起朗读。
3.让学生自由阅读作品,然后展开讨论。
4.引导讨论:作品中有哪些重要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的命运又有什么特殊之处?5.引导讨论: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有哪些?哪些情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第三步:深入理解1.让学生分组,根据所给的问题进行讨论。
2.学生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3.教师点评学生的观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第四步:扩展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柳青的其他作品,并进行分享。
2.学生可以选择一篇其他作者的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第五步:总结反思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散文或小说作品,并进行分析与比较。
2.鼓励学生写作,尝试以故事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学生对《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诗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描绘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为了忘却的记念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精选6篇(一)教案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材版本: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教学内容: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a. 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背景和作者背景;b. 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c.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d.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感情;e.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论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采用问题引领、讨论引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b.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资源;c.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a.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人文关怀;b.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背景;2. 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感情;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论课文。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2. 课前准备好课文、课文注释、课文的背景知识资料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具有时间气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历史背景的好奇,并提出启发性问题:你们对二战和大屠杀有了解吗?Step 2 探究(20分钟)1. 分组讨论:结合二战历史和大屠杀事件的背景,学生讨论这个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情变化,并从中得出与课文相关的思考问题。
2.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人们的影响有哪些?有哪些记忆是忘却不了的?3. 通过PPT展示课文作者梁实秋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
Step 3 课文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情节发展,并提问学生: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你们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2. 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Step 4 课文分析(15分钟)1. 分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分析,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总结归纳。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原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的作品,原文如下: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过。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我居于沪上,与人合租公寓。
室友叫做王二,是个爱酒之人。
他每晚都要喝得烂醉如泥,有时甚至整夜不归。
我对此颇感不适,但也不好发作。
某夜,我被一阵嘈杂的声音惊醒。
出门一看,只见王二与一群酒友在街头斗殴。
他的朋友们帮他混战着,而我却只能袖手旁观。
突然,我感觉到一股力量将我推倒在地上。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上。
我赶紧将他扶起来,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
老人感激地看着我,说:“谢谢你,年轻人。
他们欺负我,但你不同,你是个好人。
”
听到这句话,我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我不知道这个老人是谁,但他的话让我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我于是继续走着,心里想着:“或许这就是生命的奇妙之处吧。
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个人,在某个时刻相遇,互相扶持,共同走过一段旅程。
”
这篇课文表达了鲁迅对于生命的感悟。
他认为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当下。
他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扶持、相互关爱的。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身边的人,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走得更远。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赏析句子1.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明确: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
“春时”“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挈妇”“将雏”,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个“惯”字既指明鲁迅对于敌人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本质。
2.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明确:鲁迅因避居客栈,隐藏了行踪,母亲便急病了,那么,死难了的烈士的母亲呢?又该是如何难过。
这两句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对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也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和地方军阀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3.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明确:鲁迅眼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在刀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以笔为武器进行战斗。
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
这两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悲愤心情。
4.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明确: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周围的现实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
“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个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
“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他们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吟罢低眉无写处”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
“月光如水照缁衣”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重点解读本文是为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写的纪念文章,人物多,材料杂,但作者却收放自如,使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你能简述一下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吗?明确:①从思路上看,作者对烈士的记叙主要以自己的悲愤感情为线索串联有关材料。
②从写法上看,主要运用了详略得当、主次有序的方法组织材料。
如详写柔石与白莽二人,又用简笔勾勒冯铿,对胡也频和李伟森两位烈士则略略提及,这是从有关人物与作者关系的密切程度着笔的,符合记叙对材料的取舍要求。
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解读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烈士的崇敬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解读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文。
b. 简介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字词、句子、段落等方面的疑问。
3. 合作探讨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a. 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b.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5. 情感教育a.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b.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6. 课堂小结b.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作者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把握。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注释和赏析⼀我早已想写⼀点⽂字,来记念⼏个青年的作家。
这并⾮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今没有停⽌,我很想借此算是竦⾝⼀摇,将悲哀摆脱,给⾃⼰轻松⼀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九三⼀年的⼆⽉七⽇夜或⼋⽇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艺新闻》上有⼀点隐约其辞的⽂章。
那第⼗⼀期(五⽉⼆⼗五⽇)⾥,有⼀篇林莽先⽣作的《⽩莽印象记》,中间说:“他做了好些诗,⼜译过匈⽛利诗⼈彼得斐的⼏⾸诗,当时的《奔流》的编辑者鲁迅接到了他的投稿,便来信要和他会⾯,但他却是不愿见名⼈的⼈,结果是鲁迅⾃⼰跑来找他,竭⼒⿎励他作⽂学的⼯作,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间⾥写,⼜去跑他的路了。
不久,他⼜⼀次的被了捕。
……”这⾥所说的我们的事情其实是不确的。
⽩莽并没有这么⾼慢,他曾经到过我的寓所来,但也不是因为我要求和他会⾯;我也没有这么⾼慢,对于⼀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
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原⽂是载在诗集前⾯的,邮寄不便,他就亲⾃送来了。
看去是⼀个⼆⼗多岁的青年,⾯貌很端正,颜⾊是⿊⿊的,当时的谈话我已经忘却,只记得他⾃说姓徐,象⼭⼈;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是这么⼀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也有些和她不⼤对劲了。
就只剩了这⼀点。
夜⾥,我将译⽂和原⽂粗粗的对了⼀遍,知道除⼏处误译之外,还有⼀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了。
第⼆天⼜接到他⼀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冷,好像受了⼀种威压似的。
我便写⼀封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之常情,并且告诉他不应该由⾃⼰的爱憎,将原⽂改变。
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送给他,问他可能再译⼏⾸诗,以供读者的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