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总复习部分规范答题模板(三)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创新
- 格式:doc
- 大小:156.00 KB
- 文档页数:2
高考化学实验题答题模板类型1实验基本操作类1.浓硫酸稀释操作【规范操作】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答题关键】①浓硫酸倒入水中;②缓慢;③不断搅拌。
2.分液操作【规范操作】将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当下层液体恰好流尽时,迅速关闭活塞。
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答题关键】①液面上方与大气相通;②沿烧杯壁;③上上下下(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
3.焰色反应操作【规范操作】【答题关键】①烧、蘸、烧、洗、烧;②观察钾元素焰色反应时,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4.容量瓶查漏操作【规范操作】向容量瓶中加适量水,塞紧瓶塞,用手指顶住瓶塞,倒立,用吸水纸检查是否有水珠渗出;如果不漏,再把塞子旋转180°,塞紧,倒置,用同样方法检查。
【答题关键】①装水;②倒立;③检查是否漏水;④旋转180°;⑤重复操作。
5.沉淀剂是否过量操作【规范操作】(1)加沉淀剂: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少量沉淀剂,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沉淀剂已过量,否则沉淀剂不过量。
(2)加入与沉淀剂反应的试剂:静置,取适量上层清液于另一洁净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与沉淀剂作用产生沉淀的试剂,若产生沉淀,证明沉淀剂已过量,否则沉淀剂不过量。
【答题关键】①上层清液;②沉淀剂或与沉淀剂;③是否沉淀;④若需称量沉淀的质量而进行有关定量计算时则只能选用方法(1)。
6.沉淀洗涤操作【规范操作】向漏斗内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出后,重复操作2~3次。
【答题关键】①浸没;②重复2~3次。
7.判断沉淀是否洗净操作【答题模板】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液置于试管中,滴加……(试剂),若没有……现象,证明沉淀已经洗净。
8.常见试纸的使用【答题模板】(1)定量试纸(如pH试纸)取一小片×××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待试纸变色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得出测量数据。
魁夺市安身阳光实验学校【名师一号】2015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专题7 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考点突破(含新题)苏教版考点1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1.内容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浓度、压强和温度等),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其中包含:(1)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只有一个条件变化的情况(温度或压强或一种物质的浓度),当多个条件同时发生变化时,情况比较复杂。
(2)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不可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如升高温度时,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增加反应物,平衡向反应物减少的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等。
(3)这种“减弱”并不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更不会“超越”这种变化;如原平衡体系的压强为p,若其他条件不变,将体系压强增大到2p,平衡将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到新平衡时的体系压强将介于p~2p之间。
2.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一般思路改变条件错误!应用上述规律分析问题时应注意(1)不要把v(正)增大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等同起来,只有v(正)>v(逆)时,才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不要把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与原料转化率的提高等同起来,当反应物总量不变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提高,当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只会使其他的反应物的转化率提高,而本身转化率降低。
3.“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恒温、恒容条件:原平衡体系――→充入惰性气体体系总压强增大,但各反应气体的分压不变―→体系中各反应成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2)恒温、恒压条件:原平衡体系――→充入惰性气体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反应成分的浓度同倍等效于减压数减小―→题组训练1.(2013·山东)对于反应CO(g)+H2O(g)CO2(g)+H2(g) ΔH<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A.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反应的ΔH也随之改变B.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C.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D.若在原电池中进行,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解析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放出的热量不变,A项错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B项正确;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减少,C项错误;原电池中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电能,D项错误。
第3讲化学平衡的移动[考纲要求] 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掌握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3.会借助平衡常数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及热效应。
4.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化学平衡移动1.概念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若反应条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发生了变化,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之________,从而在一段时间后达到________________。
这种由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过程3.平衡移动方向与反应速率的关系(1)v正____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____v逆,平衡不移动。
(3)v正____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什么?2.某一可逆反应,一定条件下达到了平衡,①若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平衡一定发生移动吗?②若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吗?考点二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因素1.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如下:条件的改变(其他条件不变) 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向______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 向______方向移动 压强(对有气体存在的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增大压强 向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 向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动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改变压强温度 升高温度 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 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催化剂 使用催化剂2.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动。
3.改变条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原料的转化率一定提高吗?4.升高温度,化学平衡会向着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此时放热反应方向的反应速率会减小吗?5.对于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X+Y W+Z ,增大压强则正、 逆反应速率(v)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可知X 、Y 、Z 、W 的聚 集状态可能是( )A .Z 、W 为气体,X 、Y 中之一为气体B .Z 、W 中之一为气体,X 、Y 为非气体C .X 、Y 、Z 皆为气体,W 为非气体D .X 、Y 为气体,Z 、W 中至少有一种为气体 6.将NO 2装入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当反应2NO 2(g)N 2O 4(g)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一个条件,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A .升高温度,气体颜色加深,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B .慢慢压缩气体体积,平衡向右移动,混合气体颜色变浅C .慢慢压缩气体体积,若体积减小一半,压强增大,但小于原来的两倍D .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压强增大,平衡向右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等效于减压) (1)压强的影响实质是浓度的影响,所以只有当这些“改变”造成浓度改变时,平衡才有可能移动。
高考化学第三单元平衡的移动专题12020.031,在某温度下,反应ClF(g)+F 2(g) ClF3(g)+268 kJ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不变,缩小体积,ClF的转化率增大B. 温度不变,增大体积,ClF3产率提高C. 升高温度,增大体积,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降低温度,体积不变,F2转化率降低2,3,同温同压下,当反应物分解了8%时,总体积也增加8%的是( )A. 2NH 3(g)N2(g)+3H2(g)B. 2NO(g)N2(g)+O2(g)C. 2N 2O5(g)4NO2(g)+O2(g)D. 2NO2(g)2NO(g)+O2(g) 4, (1) 为防治酸雨,降低煤燃烧时向大气排放的SO2,工业上将生石灰和含硫煤混合后使用。
将写出燃烧时,有关“固硫”(不使硫化合物进入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 近年来,某些自来水厂在用液氯进行消毒处理时还加入少量液氨,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3+HClO H2O+NH2Cl(一氯氨),NH2Cl 较HClO稳定。
试分析加液氨能延长液氯杀菌时间的原因:5,反应2A(g)2B(g)+C(g)-Q达到平衡时,要使正反应速度降低,A的浓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压B. 减压C. 减小E的浓度D. 降温46,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都充有等物质的量的SO2和O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2SO 2+O22SO3,并达到平衡。
在这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p%,则乙容器中的转化率 ( )A. 等于p%B. 大于p%C. 小于p%D. 无法判断7,已知氯水有如下平衡:Cl 2+H2O HCl+HClO常温下,在一个体积为50 mL的针筒里吸入40 mL氯气后,再吸进10 mL 水。
写出针筒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若将此针筒长时间放置,又可能看到何种变化?试用平衡观点加以解释。
人教部编版高中化学简答题的解题套路与模板梳理题型结构简答题常以化学实验、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为载体,主要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对实验目的、现象的描述等。
1.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应用的准确描述(1)答题要素①写出可逆反应的方程式。
②改变的条件。
③导致平衡如何移动。
④平衡移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2)得分点及关键词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解答叙述方式:可逆反应+条件变化+平衡移动方向+平衡移动结果。
①可逆反应: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②条件变化:只考虑“一个条件”变化,其他条件不变。
③平衡移动方向:正向(或逆向)移动。
④平衡移动结果:某些物理量发生了什么变化或造成了什么影响。
2. 实验操作的原因、目的、作用的答题要点(1)答题要素①明确实验目的:做什么?②明确操作目的:为什么这样做?③明确结论: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理由是什么?(2)得分点及关键词①操作:怎么“傲”?为什么这样“做”。
②作用:需有明确的结论、判断、理由。
3. 实验现象的准确、全面描述(1)答题要素①现象描述要全面2 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闻到的。
②现象描述要准确:如A 试管中……、B 处有……③按“现象+结论”格式描述,忌现象结论不分、由结论推现象、指出具体生成物的名称。
(2)得分点及关键词针对不同状态可按以下模板回答:①溶液中g 颜色由……变成……,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溶液变浑浊,生成(产生)……沉淀,溶液发生倒吸,产生大量气泡(或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有液体溢出等。
②固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逐渐溶解,体积逐渐变小(变细),颜色由……变成…··。
③气体:生成......色(味)气体,气体由……色变成……色,先变…后……(加深、变浅、褪色)等。
4. 实验操作的答题模板(1)检验沉淀洗涤是否完全的答题模板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滤液,滴入少量......溶液(试剂)。
若……(现象),表示已经洗涤完全。
说明: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四个得分点:取样+试剂+现象+结论。
非选择题答题模板题型一反应原理型简答题1.速率、平衡移动类【例1】在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H2S,发生反应2H2S(g)2H2(g)+S2(g)ΔH=+169.8kJ·mol-1。
下图为H2S气体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1)图中压强(p1、p2、p3)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平衡常数大小:K(T1)________(填“>”“<”或“=”)K(T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进一步提高H2S的平衡转化率,除改变温度、压强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平衡类【例2】Na2HPO4是磷酸的酸式盐,但其水溶液呈碱性,从溶液中离子平衡角度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解释Na2HPO4溶液呈碱性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加入足量饱和CaCl2溶液时,溶液变为酸性,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方案】溶液中离子平衡简答题思路阅读题目情境的信息,找出核心问题的分析对象,即平衡体系;找出题目信息中与平衡体系变化的有关因素;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变化的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即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说明平衡移动后对实际问题体系产生的影响。
规范答题模板(三) 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学生用书P139][掌握规则规范答题赢取满分]典例导引难溶性杂卤石(K2SO4·MgSO4·2CaSO4·2H2O)属于“呆矿”,在水中存在如下平衡:K2SO4·MgSO4·2CaSO4·2H2O(s)2Ca2++2K++Mg2++4SO2-4+2H2O为能充分利用钾资源,用饱和Ca(OH)2溶液溶浸杂卤石制备硫酸钾,工艺流程如下:(1)滤渣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以及未溶杂卤石。
(2)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Ca(OH)2溶液能溶解杂卤石浸出K+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样评析抽样试卷分析点评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CaSO4微溶于水,而Mg(OH)2难溶于水,因此应该主要是生成了Mg(OH)2满分答案(1)C aSO4Mg(OH)2(2)OH-与Mg2+结合成难溶的Mg(OH)2,使平衡向右移动,K+增多解答要领答题要素(1)指出问题所涉及的化学平衡(通常写出化学方程式)。
(2)改变的条件将导致化学平衡如何移动。
(3)平衡移动的结果是什么。
得分点及关键词(1)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解答叙述方式:分析条件变化→判断移动方向→得出移动结果。
①条件变化:只考虑“一个条件”变化,其他条件不变。
②判断移动方向:正向(或逆向)移动。
③得出移动结果:某些物理量发生了什么变化或造成了什么影响。
(2)要特别注意语言规范:条件改变引起“平衡”发生移动,要避免“反应向正(或逆)方向移动”的错误说法。
类题试解氯气在298 K、100 kPa时,在1 L水中可溶解0.09 mol,实验测得溶于水的Cl2约有三分之一与水反应。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应用解题思路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学生们经常遇到的难点。
在解题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解题思路和具体操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举例说明具体操作方法,分析性循序推理论点,并给出实践导向的结论,同时对问题进行进一步阐释,为学生们解决化学平衡问题提供帮助。
在化学平衡问题中,有一类常见的题型是给定反应方程式、初始物质的摩尔数或浓度,要求计算平衡时各物质的摩尔数或浓度。
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可以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确定反应方程式。
在题目中,一般会给出反应方程式,如A + B →C + D。
如果没有给出反应方程式,我们需要根据题目中的描述来推导反应方程式。
第二步,列出反应前和反应后各物质的摩尔数或浓度。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初始物质的摩尔数或浓度,可以计算出反应前各物质的摩尔数或浓度。
根据反应的摩尔比例关系,可以计算出反应后各物质的摩尔数或浓度。
第三步,建立化学平衡方程。
根据反应前和反应后各物质的摩尔数或浓度,可以建立化学平衡方程。
在方程式的左边写上反应前各物质的摩尔数或浓度,在方程式的右边写上反应后各物质的摩尔数或浓度。
第四步,根据化学平衡方程式,利用摩尔比例关系计算所求物质的摩尔数或浓度。
通过比较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可以得到它们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利用这个关系,可以通过已知物质的摩尔数或浓度计算出所求物质的摩尔数或浓度。
下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例题:在500 mL 0.2 M 的硝酸铊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钠溶液,生成硝酸钠和硫酸铊的沉淀。
求生成的硝酸钠的摩尔数。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反应方程式。
根据题目中的描述,硝酸铊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硫酸铊的沉淀。
反应方程式可以写为:2NaNO3 + Tl2SO4 → 2NaNO3 + Tl2SO4。
第二步,列出反应前和反应后各物质的摩尔数或浓度。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硝酸铊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可以计算出硝酸铊的摩尔数。
在这个例子中,硝酸铊的初始摩尔数为0.2 mol/L × 0.5 L = 0.1 mol。
一、实验操作类规范语言表述答题模板(1)测定溶液pH的操作: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洁净的表面皿上,用清洁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到pH试纸中央,待变色稳定后再和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对应的pH。
(2)检验离子是否已经沉淀完全的方法:将反应混合液静置,在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沉淀剂××,若不再产生沉淀,则××离子已经沉淀完全,若产生沉淀,则××离子未完全沉淀。
(3)洗涤沉淀操作:将蒸馏水(或其它洗涤剂)沿着玻璃棒注入到过滤器中至浸没沉淀,静置,使蒸馏水(或其它洗涤剂)自然流下后,重复2~3次即可。
(4)判断沉淀是否洗净的操作: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试剂),若没有……现象,证明沉淀已经洗净。
注意:要选择一种溶液中浓度较大的比较容易检验的离子检验,不能检验沉淀本身具有的离子。
(5)容量瓶检漏操作:往容量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有无水漏出。
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度后塞紧,把容量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
如果仍不漏水,即可使用。
(6)滴定管检查是否漏水操作:①酸式滴定管:关闭活塞,向滴定管中加入适量水,用滴定管夹将滴定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漏水,若2分钟内不漏水,将活塞旋转180°,重复上述操作。
如果仍不漏水,即可使用。
②碱式滴定管:向滴定管中加入适量水,用滴定管夹将滴定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漏水,若2分钟内不漏水,轻轻挤压玻璃球,放出少量液体,再次观察滴定管是否漏水。
如果仍不漏水,即可使用。
(7)滴定管赶气泡的操作:①酸式滴定管:右手将滴定管倾斜30°左右,左手迅速打开活塞使溶液冲出,从而使溶液充满尖嘴。
②碱式滴定管:将胶管弯曲使玻璃尖嘴向上倾斜,用两指捏住胶管,轻轻挤压玻璃珠,使溶液从尖嘴流出,即可赶出碱式滴定管中的气泡。
(8)装置气密性检查:空气热胀冷缩法: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导管口a处用橡皮管连接一段导管放入烧杯中的水中,双手握住圆底烧瓶(或用酒精灯微热),若有气泡从导管口逸出,放开手后(或移开酒精灯后),有少量水进入导管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高考化学平衡试题的解题策略山西省榆社中学张维青化学平衡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也是高考试题中的的热点与难点.在高考试题中,由于化学平衡试题较好地考察了同学们的思维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化学计算能力,从而得到命题者的青睐.如何解答好这部分试题呢?我认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学会运用三大解题策略。
一. 极限解题策略1.在达到化学平衡时,任一物质的质量或浓度都大于零(即任意物质的量极限为零).2.可逆反应的最大极限为不可逆反应,即反应物的转化率的极限为100%.例1(2010年高考新课程卷26题,14分)物质A~G有下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
其中A为某金属矿的主要成分,经过一系列反应可得到B和C。
单质C可与E的浓溶液发生反应,G为砖红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 、E 、G ;(2)利用电解可提纯C物质,在该电解反应中阳极物质是,阴极物质是,电解质溶液是;(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4)将0.23 mol B和0.11 mol氧气放入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①,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得到0.12 mol D,则反应的平衡常数K= 。
若温度不变,再加入0.50 mol氧气后重新达到平衡,则B的平衡浓度(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氧气的转化率(填“升高”、“不变”或“降低”),D的体积分数(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解析:(1)“G为砖红色沉淀”是本题的突破口,因此此题可以用逆向推断的方法做。
不难看出,F生成G的反应是醛基的检验,所以,F为CuSO4;从B→D→E,可推断为NO→NO2→HNO3或SO2→SO3 →H2SO4等。
因为B→D的转化需用催化剂,可判定B为SO2,D为SO3,E为H2SO4。
当然,可能有的同学总想弄清A是什么,从题目来看,A应为Cu2S(化学方程式见人教版必修2,89页)。
(2)考察学生对电解精炼铜原理的认识。
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相关问题的四个步骤(1)列平衡(2)写改变的条件(3)说平衡移向(4)说平衡移动的结果。
高考化学规范答题(有关原理的高频考点)1、明矾净水的原理规范解答:明矾溶于水电离出的Al3+发生水解反应:Al3++3H2O⇌Al(OH)3(胶体)+3H+,氢氧化铝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水澄清。
2、高铁酸钠既能用作净水剂又能对水进行消毒、杀菌的原理规范解答:Na2FeO4中的铁元素呈+6价,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对水进行杀菌、消毒,其还原产物Fe3+发生水解反应:Fe3++3H2O⇌Fe (OH)3(胶体)+3H+,氢氧化铁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水澄清。
3、碳酸铵溶液显碱性的原因规范解答:碳酸铵溶于水能发生水解,NH4++H2O⇌NH3·H2O+H+,CO32-+H2O⇌HCO3-+OH-,CO32-的水解程度大于NH4+的水解程度,故溶液显碱性。
4、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的原因规范解答:碳酸氢钠溶于水后,HCO3-⇌H++CO32-,HCO3-+H2O⇌H2CO3+OH-,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故溶液显碱性。
5、在钢材表面镀铝可以防止钢材腐蚀的原因规范解答:铝在空气中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能防止钢材被腐蚀。
6、蒸干灼烧FeCl3溶液得到Fe2O3的原理规范解答:在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FeCl3+3H2O⇌Fe(OH)3+3HCl,在蒸发过程中,由于氯化氢大量挥发导致水解平衡向右移动,蒸干溶液时得到Fe(OH)3,灼烧时发生反应2Fe(OH)3=Fe2O3+3H2O,最后得到Fe2O3。
7、用酸性过氧化氢溶液溶解铜片的实验中,铜片溶解的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加快后减慢的原因规范解答:温度升高能够加快反应Cu+2H++H2O2=Cu2++2H2O的反应速率,故铜的溶解速率加快,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H2O2的分解速率加快,此时H2O2的浓度的下降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超过了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铜的溶解速率减慢。
高中化学高考总复习----化学平衡移动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考纲要求】1.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条件、结果。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掌握平衡移动的相关判断,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原理。
【考点梳理】考点一、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1、概念: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反应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改变,使v正和v逆不再相等,原平衡被破坏,一段时间后,在新的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又重新相等,即v正'=v逆',此时达到了新的平衡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应注意此时v正'≠v正,v逆'≠v 逆。
2、平衡发生移动的根本原因:V正、V逆发生改变,导致V正≠V逆。
3、平衡发生移动的标志:新平衡与原平衡各物质的百分含量发生了变化。
要点诠释:①新平衡时:V′正=V′逆,但与原平衡速率不等。
②新平衡时: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但与原平衡不同。
③通过比较速率,可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当V正>V逆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当V正<V逆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当V正=V逆时,平衡不发生移动。
考点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1、内容: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浓度、压强),平衡就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要点诠释:①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只有一个条件变化的情况(温度或压强或一种物质的浓度),当多个条件同时发生变化时,情况比较复杂。
②注意理解“减弱”的含义:定性的角度,平衡移动的方向就是能够减弱外界条件改变的方向。
平衡移动的结果能减弱外界条件的变化,如升高温度时,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增加反应物,平衡向反应物减少的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减少的方向移动等。
定量的角度,平衡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完全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量。
③这种“减弱”并不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更不会“超越”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