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22.66 KB
- 文档页数:8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原始的感知阶段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出现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一、儿童听觉的发生胎儿的听觉反应新生儿听觉的发生听觉发生的指标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
有的人如爱玛斯(Eimas1971)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
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第五节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四)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理解):感知觉是认识的来源,是高级心理活动得以发展的基础(1)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理解)感知觉是人一生中出现最早,发展最快的认识过程。
婴儿期由于思维,言语,表象等心理现象都还没有出现,需要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
(2)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理解)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感知能力发展得越充分,记忆储存的知识经验就越丰富,思维,想象,发展的潜力越大。
2、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1)视觉(理解、运用)视觉的发生:新生儿能立即察觉光线,区分不同明度的光。
出生头两个月婴儿对光线敏感性发展的很快。
视觉的集中:①出生后2-3周内,眼肌不能很好的协调运动②出生后3周,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③出生2个月,能够追随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物体④3个月,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⑤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逐渐增加,能够注视距离较远的物体,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更具主动性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俗称视力,采用“视动眼球震颤法”得出结论,出生一天的婴儿相当于成人视力的20/150.半岁到一岁间,儿童视力可达成人正常水平。
视敏度发展的关键期:出生后6个月。
预防儿童近视的做法:①家园都要保证儿童看书时有充分的照明②看书、握笔都要有正确姿势③不要过长时间观看书和电视④儿童的图书玩具,字体形象应该较大而清晰⑤经常检查视力,发现减退时及时治疗颜色视觉:俗称辨色力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配对—指认—笼统命名—精确命名女孩辨色能力比男孩强。
识别方法(配对法,指认法,命名法)(2)听觉(理解、运用)听觉概念:是个体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等特性的感觉听觉的发生:①胎儿六个月后对声音有所反应②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持续时间听觉的发展:①1-2个月喜欢乐音,2个月以上喜欢优美舒缓的轻音乐。
早期的语言以及音乐环境对听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②新生儿爱听人声,尤其最爱母亲的声音③12-13岁以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成年后降低,儿童的听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高。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针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活动应当得到重视。
一、视觉发展活动学前儿童的视觉发展活动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儿童的视觉能力是通过大量的视觉刺激而不断发展的。
在幼儿园的视觉活动中,可以设计各种视觉刺激,如拼图、图形识别、绘画和手工制作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儿童通过不同的视觉体验、刺激和感受,增强儿童的视觉认知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
二、听觉发展活动学前儿童的听觉发展活动是幼儿教育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儿童的听觉能力也是通过大量的听觉刺激而不断发展的。
在幼儿园的听觉活动中,可以设计各种听觉刺激,如声音探索、音乐活动和声音模仿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儿童通过不同的听觉体验、刺激和感受,增强儿童的听觉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触觉发展活动学前儿童的触觉发展活动是幼儿教育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孩子们通过触摸认知世界,增强触觉是非常重要的。
在幼儿园的触觉活动中,可以设计各种触觉刺激,如手工制作、图画制作、按摩训练和触摸感知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儿童通过不同的触觉体验、刺激和感受,增强儿童的触觉认知能力和手指动作协调能力。
四、嗅觉发展活动学前儿童的嗅觉发展活动也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儿童的嗅觉能力也是通过大量的嗅觉刺激而不断发展的。
在幼儿园的嗅觉活动中,可以设计各种嗅觉刺激,如嗅气味比赛、嗅嗅香水、嗅嗅芳香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儿童通过不同的嗅觉体验、刺激和感受,增强儿童的嗅觉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
总之,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活动对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教育中,应当注重创造有利于儿童感知和认知的环境和氛围。
帮助儿童通过不同的刺激和体验,不断增强其各种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幼儿在认知和感知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在幼儿期,他们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这对于他们的认知和学习至关重要。
以下是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过程的详细描述,超过1200字。
0至3个月:感觉觉醒和反射在出生后的几个月里,幼儿的感知觉尚未完全发展。
他们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知外界的刺激。
刚出生的婴儿对声音、亮光和触摸作出反应,并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反射动作,如牵引反射和吮吸反射。
此时,他们正在建立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
3至6个月:触摸和物体知觉当幼儿进入3至6个月的阶段时,他们的触觉感知觉发展得更加明显。
他们会用手触摸周围的物体,并开始对物体的大小、形状和纹理产生兴趣。
他们还能够逐渐学会通过抓握和摆弄物体来探索它们。
幼儿还会开始对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有更明确的认识,能够自主地将手放到嘴巴中去。
6至12个月:视觉和空间感知在6至12个月的阶段,婴儿的视觉感知发展非常迅速。
他们开始能够准确地追踪物体的运动,并对远近物体的差异产生兴趣。
他们还能够通过视觉和触摸的组合来确定物体的特征。
此时,他们还能够识别自己和他人的面部表情,并对视觉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12至18个月:语言和听觉发展在12至18个月的阶段,幼儿开始发展语言和听觉的能力。
他们能够听懂简单的指令,并开始模仿并发出一些简单的语音。
他们对声音和音乐的感知也更加敏感,能够感受到节奏和音高的差异。
此时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并能够通过语言和声音来与他人进行交流。
18至24个月:空间和时间感知在18至24个月的阶段,幼儿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开始发展。
他们能够感知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并对大小和形状有更好的理解。
他们还能够开始理解一些时间的概念,如昨天、今天和明天。
此时他们还能够逐渐理解和使用一些基本的空间和时间词汇。
2至3岁: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当幼儿进入2至3岁的阶段时,他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能够开始使用符号来代表物体和概念,并能够进行假想和角色扮演的游戏。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的感知阶段
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的出现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胎儿的听觉反应
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听觉发生的指标
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
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
有的人如爱玛斯
(Eimas1971)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
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
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重要作用,触觉在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形成,特别依恋关系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更多依赖于身体的接触来建立依恋关系。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二、口腔的触觉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
后来才是手的触觉探索。
通过口腔的触觉探索可以进行学习。
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
三、手的触觉探索
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
学前期是手的触觉探索活动产生的时期,其产生和发展经过若干阶段。
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
儿童生后即有本能性触觉反应,抓握反射即是手的触觉表现。
视触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在眼手探索活动之协调。
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也是手的真正探索
活动开始。
其出观大约在生后5个月左右。
四、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婴儿期也已经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五、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觉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六、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
第六节
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很小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不同的形状。
鲍厄(1966)对50—60天的婴儿进行训练,结果说明婴儿已形成了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范兹(FantzRL1963)的实验说明,婴儿已能区别两种水同形状。
苏联文格尔的研究说明,4个月以内的婴儿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苏联的研究认为,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鲍厄(1966)研究说明在有一定背景的条件下,婴儿已有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杨期正等的实验(1979)说明,幼儿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比知觉的概括发展晚。
三、幼儿对物体属性感知标准的掌握
根据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规律性趋势,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发展到了系统化阶段。
幼儿在前几年所积累的感知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学会按社会通用的感知标准去反映物体的属性。
第七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包括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方位知觉的发展
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幼小的盲童已学会依靠声音对物体定位。
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向定位。
皮亚杰等人的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然后能够辨别前后,最后才会辨别左右。
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的发展
距离知觉也是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
它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婴儿很早就有深度知觉。
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幼小的婴儿
已有深度知觉。
二、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发射。
这也可以说是人小最早的时间知觉的表现。
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
换句话说,对事件的记忆是时间知觉和时间表象的主要信息来源。
第八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的发展意味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进入一个较完善的阶段。
知觉发展的这种重大质变,3岁后比较明显。
幼儿期知觉的最重要变化,是知觉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有相对稳定的目的方向的过程,
也就是开始形成有意的、自觉意识到的观察。
一、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期,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
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学会持续地观察某一事物。
三、观察的概括性
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它在幼儿初期还没有很好地发展。
丁祖荫的研究(1964)也说明,儿童对图画的认识逐渐概括化。
他提出,对图画认识的发展可分4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该研究指出,幼儿对图画的观察主要处于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四、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的形成,是幼儿期知觉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
幼儿的观察最初是依赖外部动作进行的,以后逐渐内化为以视觉为主的知觉活动。
根据苏联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幼儿期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知觉方法。
1知觉认同。
2.归入标准。
3塑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