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第8讲 荆轲刺秦王1
- 格式:pptx
- 大小:167.47 KB
- 文档页数:38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鉴赏“易水诀别”一段中蕴含的悲壮美。
教学设想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
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荆轲所代表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美感是中国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侧面,可以注意引导学生去尝试鉴赏这种美。
3.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唐·骆宾王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宋·司马光一个人,两种评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2.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初中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3.补充介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课文:《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精彩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暴君秦始皇被勇士荆轲暗杀的故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的七雄争霸,军阀割据。
秦国自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刚刚建立起的秦朝正势不可挡地向着强盛发展。
荆轲作为楚国的谋士,谋划刺杀秦王,以挽救楚国的危机。
他打着献与秦国的诚意,跑来秦国边境,一步步接近了秦始皇。
然而,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让荆轲成为了秦国的客卿。
在所有人认为荆轲成功跻身权贵地位之后,他却丝毫不领情,依然怀着杀机。
荆轲很快发现了荆姬,也就是秦始皇的嫔妃。
他以帮助荆姬逃脱秦宫为名,赢得了荆姬的信任。
到了战国时期,秦自起兵破楚以后,荆姬心思开启,她欲投荆轲以为己有,不料,荆轲最后心机谋得他到王者之前,没成就爱情,就去世为民请命。
直到今天,对于“荆轲刺秦”的故事,可谓万里长征最早,也最让人悲壮传颂至今。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理解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的思想和动机;3.分析文章中的文言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整体故事;2. 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思想动机;3.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2. 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思想动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荆轲刺秦王”为话题,谈谈他们对这个故事是否有所了解,以及对荆轲选择刺杀秦王的理由的初步猜测。
二、讲授(20分钟)1. 教师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解释荆轲刺秦的原因和他的思想动机。
2. 分析文中的文言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如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并导出相关的学习要点。
3. 解读课文,重点讲解生词和重要句子的意思。
三、拓展(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想象自己是荆轲的好朋友,请写一封信给他,劝他放弃刺杀秦王的念头。
5 荆轲刺秦王唱一曲别离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揾一把英雄泪,“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你作别了白衣冠的太子丹,踏上了无归期的秦国路,丢开生死,守住承诺!壮哉,荆轲!你是一名剑客。
剑道曾经是你毕生的追求,游侠天下曾经是你唯一的夙愿。
一袭青衫,三尺长剑,涉过了吴越的水,翻过了齐鲁的山。
烈烈长风,你倚剑而行;皑皑白雪,你把酒而歌。
你凭着一名剑客一往无前的气势,挟一把匕首闯入秦宫,只为守住那份承诺。
太子丹的嘱托,樊於期的信任,燕地百姓的希望,使你坚定信念:刺杀秦王,别无选择。
你正是循着这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英勇地捍卫着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字体赏美文吊荆轲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吟此诗句,吾可见太子丹、高渐离“皆白衣冠”为荆轲君送行,亦可见荆轲君刺秦王未遂,喋血秦廷箕踞而骂,惨烈之至!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
叩问天之苍苍,地之茫茫,堂堂荆就帷幕大开了。
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
的确,你与关云长的英名大义,是千古世人所敬仰的,但你们仰慕圣贤而效法,执利刃而赴大命,却都忘记了自身的致命缺憾,岂不可悲可叹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荆轲君世之鉴!荆轲君,吾辈敬您爱您,亦扼腕痛惜于您。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有删改)【课内挖掘】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英勇无畏的荆轲背负着燕太子丹的期盼进入强大的秦国,他明知成功的机会渺茫,但仍在易水边诀别众人。
在秦国的朝堂之上,他机智英勇,虽最终失败,却名传千古。
有人赞扬他,有人同情他,也有人认为他违背了历史的潮流,注定要失败。
[适用话题]①人生的选择;②不畏强权;③认清历史;④命运与时代;⑤性格决定命运等。
【课外运用】示例一: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而废”也不悔,别人却认为他应该登到山顶。
但是说不定到了山顶这位登山者就会因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
.
.;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
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
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大家都圆睁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
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荆轲刺秦王》全文。
1.2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1.3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和课文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2通过讨论、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荆轲的英勇无畏和忠诚,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2理解文章所传达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课文。
1.2理解并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
1.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2.教学难点2.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2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1.2学生分享对荆轲的了解和印象。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查找并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3.课堂讲解3.1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3.2教师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如勇敢、忠诚、智慧等。
4.合作探究4.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场景。
4.2学生合作完成课后练习题。
5.课堂讨论5.1教师引导学生就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进行辩论。
5.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作业布置6.1背诵课文。
6.2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知识点梳理1.重点字词1.1荆轲:刺客,英勇无畏。
1.2刺秦王:刺杀秦王,表示忠诚和勇敢。
1.3易水歌:荆轲在易水边所唱之歌,表达忠诚和悲壮。
1.4图穷匕见:形容事情到了关头,真相大白。
2.文言文句式2.1阅读提示:此句式表示……2.2翻译:……的意思是……2.3语法分析:……的用法是……2.4句式结构:……的结构是……3.荆轲形象特点3.1勇敢:荆轲在刺杀秦王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3.2忠诚:荆轲为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3智慧:荆轲在刺杀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各种手段,如易水歌、图穷匕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