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3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病毒性肠道感染,常见于婴幼儿,病程短
暂但给家庭和医疗机构带来很大负担。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对脱水的补液治疗,但均没有特异性的病毒抑制作用。
目前,重组人干扰素α-1b已经被用于许多病毒感
染的治疗,但其疗效在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尚未确定。
本文旨在探讨重组人干扰素
α-1b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材料与方法:本试验选取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本院内科门诊和住院经常发现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共40例,男22人,女18人,平均年龄为14.5个月。
病例诊断依
据为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病毒检测方法采用RT-PCR法,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病毒检测。
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控制组20例仅采用对症治疗。
治疗组患者每天口服重组人干扰素α-1b 100万U/d,连续7天。
控制组患者每天口服卡前列甲酯、莫沙必利、丁氏调神丸等常规药物,对于需要补液者,采用晶体
液或生理盐水。
结果:治疗组患者平均病程6.5天,控制组患者平均病程为8.2天。
在治疗第3天时,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包括腹泻、呕吐、发热等,治疗组的症状明显减轻,很
少需要额外的护理和药物治疗。
绝大多数患者在治疗第5天恢复到正常状态。
控制组患者
病程持续较长,有一定的复发率。
结论:本试验结果表明,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可明显缩短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病程,改善症状,且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感染疾病,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
该病毒会感染人的肠道上皮细胞,导致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
目前,针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方法还比较有限,因此开展研究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
干扰素是人体内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
本研究中,使用了重组的人干扰素α-1b制剂,通过给予患者干扰素治疗,观察其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选取了10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治疗组患者口服重组人干扰素α-1b制剂,每天3次,每次5μg,治疗持续3天;对照组患者口服安慰剂,与治疗组相同剂量和疗程。
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病程、病毒排除时间和不良反应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为2天,而对照组为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的病程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平均病程为6天,对照组为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的病毒排除时间也短于对照组,治疗组平均病毒排除时间为7天,对照组为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主要为轻度的头痛、乏力等症状,不需要特殊处理,对照组患者则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该治疗方案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病程时间和病毒排除时间,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该治疗方案可以作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的有效治疗选择之一。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以更加充分地评估该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引言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肠道疾病,多见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由于轮状病毒对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集中的场所易于传播,因此常引起集体爆发。
目前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传统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医院就诊的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共计100例。
2. 分组:根据患儿家长的意愿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
3. 观察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入组后即开始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剂量为每日1次,剂量为0.05μg/kg,疗程为7天。
4. 对照组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液、抗呕吐、退热等措施。
5. 观察指标:观察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肠道病毒排泄时间、并发症情况等。
结果1. 观察组患儿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为3天,对照组患儿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为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观察组患儿肠道病毒排泄时间平均为5天,对照组患儿肠道病毒排泄时间平均为7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明显的疗效。
重组人干扰素α-1b可显著缩短患儿的症状缓解时间,加快康复进程。
重组人干扰素α-1b可明显缩短患儿的肠道病毒排泄时间,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重组人干扰素α-1b可降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重组人干扰素α-1b可以作为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有效药物之一。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或经口传播。
该病以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为主,多数患者自限性发病,但对于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如婴幼儿和老年人,疾病可能较严重,并且导致一系列并发症。
人干扰素α-1b是一种天然的干扰素,它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轮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近年来,一些研究探讨了人干扰素α-1b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中的潜力。
为了评估人干扰素α-1b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疗效观察研究。
我们选取了100名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者,其中50名患者接受了人干扰素α-1b治疗,另外50名患者只接受了支持治疗。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基线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人干扰素α-1b治疗组的病程明显缩短。
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平均病程为3天,而对照组的平均病程为6天。
人干扰素α-1b治疗组的症状减轻速度更快,恢复更迅速。
我们还观察到,人干扰素α-1b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没有出现腹泻恢复后出现的肠道感染等并发症,并且相关炎症指标的恢复速度较快。
人干扰素α-1b治疗组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组患者的传染性较低,病毒排泄时间较短。
这些结果表明,人干扰素α-1b可能具有一定的抗传染性作用,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人干扰素α-1b对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明显的疗效。
该药物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减少病毒传播。
人干扰素α-1b可能成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的新选择。
由于本研究设计为观察性研究,还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这些发现。
干扰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关键词干扰素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病原多为轮状病毒,多发生在10月—1月季节。
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为探讨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我们用基因重组人a-2b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1月在我院收治确诊的7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全部病例均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诊断标准[1],入选患儿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均为阳性,随机分为两组:干扰素治疗组46例,病毒性对照组30例,年龄6月—3岁。
其中治疗组中男26例,女2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治疗前及治疗后72小时,收集患儿新鲜大便,作大便常规、培养及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抗原检测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
治疗前大便常规:稀水样或蛋花样,无脓血。
大便培养阴性,轮状病毒抗原呈阳性,两组资料在年龄、病理、发热人数、腹泻次数、腹泻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根据情况进行支持、对症处理,不使用抗生素,包括液体疗法,肠粘膜保护剂、止泻药物及肠道微生态调节剂。
治疗组在以上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由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基因重组人a—2b干扰素,商品名为:利分能。
干扰素剂量为3—5万U/Kg.d,每天一次肌注,疗程3—5天。
对照组给予病毒唑10—15mg/Kg.d,每天1次静滴,疗程3—5天,治疗前、治疗期间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血小板。
1.3 疗效评价按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2],治愈:治疗72h内粪便状况及次数恢复正常,腹泻次数减少至≤2次/d,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腹泻次数减少至≤4次/d,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内粪便状况及次数无改变或加重,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析,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x±s),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退热及止泻时间比较见表1。
干扰素治疗组在退热、止泻时间等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2.2 两组治疗后疗效及大便病毒抗原转阴率比较见表2。
干扰素治疗组在治疗疗效及病毒抗原转阴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2.3 随访结果治疗组1例放弃肌注,病程迁延1例;对照组病程迁延4例,其中1例转为慢性。
2.4 不良反应治疗组干扰素治疗后肝、肾功能、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治疗前有发热者,治疗中亦无明显加重,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病毒唑对照组4例发现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婴幼儿腹泻病多由轮状病毒所致,且发病率高,易导致患儿脱水及电解质紊
乱。
同时,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婴幼儿肠道以外的其它系统脏器损伤(心肌、肝、呼吸道等)是目前儿科领域关注的新问题。
因其好发于秋冬季节,也称为秋季腹泻[3]。
目前对秋季腹泻的治疗,虽经口服补液盐、继续饮食、静脉补液、肠道粘膜保护剂、止泻药物及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的使用,病死率已大大降低。
但因缺乏特效治疗,病程仍较长,恢复较慢,影响了婴幼儿的健康,病毒唑应用于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治疗,疗效也不理想,并有消化道及骨髓抑制等的不良反应。
干扰素为一多肽低分子糖蛋白,是人体在各种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同时又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它除了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外,还可提高免疫反应和NK细胞活性,增强巨噬细胞等的作用,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加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免疫蛋白合成,诱导自身干扰素的产生。
干扰素作为抗病毒的主要药物,是儿科病毒性感染性疾病中治疗呼吸道病毒和肠道病毒的有效的抗病毒药物[4]。
干扰素治疗中常见流感样症状副作用,但我们均未见上述副作用发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患儿疾病本身可能有发热、疲乏、厌食等症状,故轻微的不良反应可能与疾病本身的症状的重合而难以判断,而寒颤在婴儿中罕见,同时,也表明婴儿肌注常规剂干扰素一般可以耐受。
对于重症秋季腹泻,我们建议延长治疗至5—7天,尚需进一步观察。
本文观察7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治疗,并与病毒唑组比较显示,干扰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可明显缩短患儿发热、腹泻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董宗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临床儿科杂志,1994,12(03):148-149.
[2]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94-1295.
[4] 董宗祈.抗病毒药物的进展与临床应用.医药导报,2003,22(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