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肝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张金山
- 格式:ppt
- 大小:12.62 MB
- 文档页数:85
肝细胞癌(结节型)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概述•••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通常亦称为原发性肝癌或肝癌好发于30-60岁,男性多见发病与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50%-90%的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30%-50%肝硬化并发肝细胞癌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症状中晚期表现肝区疼痛、消瘦乏力、发热、黄疸、腹部包块、慢性肝病、肝硬化表现,晚期病人可呈恶病质改变肿瘤破裂时,可出现急腹症的症状60-90%肝细胞癌的血中AFP呈阳性转移灶症状病理分型••肿瘤大体分型分三型:巨块型:直径≥5cm,最多见(31%-78%)结节型:每个癌结节直径<5cm(19%-49%)弥漫型:弥漫小结节分布全肝(1.5%-10%)小肝癌:直径≤3cm的单发结节,或2个结节直径之和不超过3cm的肝细胞癌病理分级•HCC肿瘤根据分化程度,分为三级: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病理改变•••HCC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且90%的病例都为血供丰富的肿瘤肿瘤一般呈膨胀性生长,压迫周围肝实质,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包绕肿瘤,形成假包膜HCC易侵犯血管形成癌栓或肝内外血行转移,侵犯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晚期可发生肺、骨骼等远处转移组织学特征••••癌细胞有肝细胞特征癌细胞排列呈条索状,粗细不一,索间有血窦,窦壁有内皮细胞,部分有腺泡或毛细胆管癌细胞呈浸润性生长,可累及血管形成癌栓癌细胞中可见异型细胞,如透明细胞、梭形细胞等HCC发生原因•••最重要病因:慢性病毒感染(HBV或HCV或共同感染)及其所引起的肝硬化结节恶变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是HCC最重要的非病毒性危险因素其他:吸烟、黄曲霉素等影像表现••数目:单发或多发形态: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或不清楚,有假包膜者边缘清楚,浸润性生长的病灶无明确的边界影像表现•••••CT平扫:一般为低密度,有脂肪肝或肝硬化伴脂肪肝背景时呈等或高密度MRI平扫:多为长T1稍长T2WI信号,肿瘤出血或脂肪变性时T1WI出现高信号小的病灶密度/信号一般较均匀大的病灶中心常发生出血、坏死或脂肪变性肿瘤实性成分弥散受限影像表现••动态增强肿瘤可出现以下4种强化方式:动脉期呈高信号,门脉期、延迟期呈低信号动脉期、门脉期呈高信号,延迟期呈低信号动脉期呈高信号,门脉期、延迟期呈等信号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均为低信号前面两种为典型“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影像表现••轧塞酸二钠(Gd-EOB-DTPA,普美显)为肝胆特异性对比剂,既具有钆喷酸葡胺(Gd-DTPA)的特点,又能被肝细胞特异性摄取,具有靶向成像基础肝胆期:肿瘤多呈低信号,少数可呈稍低信号影像表现•包膜形成:平扫:CT呈低密度,T1WI上呈低信号增强:呈延迟强化影像表现•肝内血管、胆管侵犯或癌栓形成:肝内血管侵犯:门静脉受侵最常见,平扫管腔增粗,密度稍高(CT值50-70Hu),动脉期无或轻度强化,可见细小紊乱肿瘤血管,门脉期为充盈缺损或管腔不规则狭窄胆管侵犯:肝门部胆管受侵最多见,胆管内癌栓表现与HCC的密度和信号一致,可引起胆道扩张影像表现•远处转移:远隔转移早期少见,晚期可出现血行、淋巴道、腹腔种植转移血行转移常见肺、骨等转移淋巴转移最多见于肝门部淋巴结转移(15%)腹腔种植出现腹水、腹膜及网膜增厚,脏器表面转移小肝癌影像表现•••••CT平扫:等或略低密度MRI平扫:呈长-等T1稍长T2信号,或稍短T1稍长T2信号可见脂肪变性假包膜形成动态增强:一般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男,76岁,体检发现肝占位2月女,60岁,发现“HBsAg阳性”20年,乏力1月男,62岁,体检发现肝占位半月男,45岁,发现肝占位3月男,55岁,肝癌综合治疗术后男,72岁 ,体检发现肝肿瘤1月余男,53岁体检发现肝占位2天男,78岁反复上腹痛5月余男,62岁体检发现右肝占位1天鉴别诊断••••结节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转移性肝癌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肝腺瘤结节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多见于50岁以上,多无肝炎或肝硬化病史,AFP多不高不规则低密度/混杂信号肿块,无包膜,边界不清增强:动脉期边缘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渐进性强化病灶内部或周围可见胆管扩张局部肝包膜皱缩,肝叶萎缩女,73岁,体检发现右肝占位7天转移性肝癌••老年人多见,有原发肿瘤病史典型表现:环形强化,“牛眼征”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年轻女性多见平扫:界清,CT呈等或稍低密度,MRI呈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动脉早期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或稍低密度/信号,肝胆期呈等或稍高信号(快进慢出)中心瘢痕:平扫呈更低密度,或长T2信号,增强后延迟强化,瘢痕内或周围可见畸形血管男,31岁,中上腹胀、呕吐5月余肝腺瘤••••女性多见,与口服避孕药有关,男性与糖尿病、使用雄性激素有关界清,有完整包膜,无中央瘢痕平扫:密度/信号多不均匀,常有出血或脂肪变性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稍低密度/信号男,20岁,体检发现肝占位3月余小结••••••发病与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AFP多呈阳性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血供多丰富平扫:CT以多为稍低密度,MRI多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弥散受限增强:“快进快出”强化为主,肝胆期一般呈低信号一般包膜形成,呈延迟强化常有肝内血管或胆管侵犯、远处转移等谢谢。
继续教育园地肝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一)邵广瑞(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济南250033) 肝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良性肿瘤中比较常见的是海绵状血管瘤,其他包括肝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脏囊腺瘤和脂肪瘤等。
恶性肿瘤中常见的是肝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转移性)两种,其他比较少见的肝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瘤、肉瘤和胆管细胞囊腺癌等。
1 影像学检查方法、检查技术及选择应用111 超声(U S:ult rasound) 检查前一般要求禁食,患者多取仰卧位,采用实时超声显像仪,线阵、凸阵探头,探头频率315~510M Hz,检查肝血管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
检查时从4~5或5~6肋间开始,沿肋间逐一向下探测。
发现肝内病灶时,应从纵、横和斜位等多个方向观察声像图,并常规采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肝脏主要血流的分布、流向和病灶区的血流情况。
超声影像为实时动态成像,可多方向、多角度扫描,检查方便、快捷、费用低廉,无电离辐射,是肝脏病变普查和筛选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查技术,对肝脏病变的大小、部位及一般性质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已成为多数肝脏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此外,超声引导下的肝脏病变穿刺活检及局部治疗也应用越来越广。
但超声影像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些局灶性病变和弥漫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与CT、MRI动态增强扫描有较大差距。
112 计算机体层成像(CT:comp uted to mograp hy) 肝脏C T扫描要求空腹,扫描前30min口服500~800ml泛影葡胺对比剂(2%)或水充盈中上腹小肠,上扫描床前再口服200ml充盈胃腔。
患者一般取仰卧位,7~10mm层厚先行平扫,对较小病灶采用2~5mm层厚,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下段。
由于肝肿瘤与肝实质血流动力学特点的差异,肝脏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病变的检测和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扫描的目的在于:增加病变与正常肝实质之间的密度差别,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病变;帮助鉴别肿瘤的性质和显示肝内血管。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丁香园)-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XXXX年版)在过去的五年里,肝癌的临床和病理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肝癌的异质性、生物学特性、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等新概念已成为现代临床肝癌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这就对肝癌病理诊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4月,在吴院士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组、中华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消化科、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肝脏外科分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合作专业委员会和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学合作小组召开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XXXX版)》制定专家会议1月,XXXX召开最后一次会议,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指南,基本反映我国肝癌病理诊断技术的现状水平,为提高我国肝癌病理诊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提供指导性意见和199建议。
病理检查方案原发性肝癌是指来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最为常见,但本方案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原发性肝脏肿瘤。
病理检查计划主要包括大体标本的固定和取样、大体和显微特征的描述、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等重要环节。
规范的病理检查是从源头上保证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基础和前提,可为肝癌复发风险和长期预后的临床评估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大体标本的处理(1)标本固定:一、外科医生应在病理申请表上注明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在手术切缘、可疑病灶、重要血管和胆管切缘上做染色或缝合标记,并将待切除的小组织标本和淋巴结分别放入容器中并贴上标签。
b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完整性,防止细胞自溶,肿瘤标本应尽可能在体外30分钟内送到病理科进行切开和固定。
(三)待标本符合病例要求后,在不影响病理诊断的前提下,将新鲜组织切取并冷冻于组织库中进行分子病理学检查,沿肿瘤体最大直径每隔1cm进行一次切片,保持标本的连续性;d .在常温下,将4-5倍于样品体积的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12-24小时上述治疗基本能满足分子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诊断的需要。
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三)
徐智章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年(卷),期】1998(009)003
【总页数】2页(P199-200)
【作者】徐智章
【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超声诊断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04
【相关文献】
1.肝脏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J], 尹桂亭;闫灵芝
2.儿童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J], 孙雪峰;袁新宇
3.小儿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J], 邵剑波
4.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三) [J], 徐智章
5.非HCC肝脏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J], 石茜;季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