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麓湖鲤鱼鳞片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334.32 KB
- 文档页数:6
实验二鱼类的鳞片和鳍的观察一、实验目的:熟悉各鳍的名称,功能及与生活习性的关系,了解盾鳞和骨鳞的基本结构,能够写出实验鱼的鳍式和鳞式。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解剖盘,解剖镜,鲤鱼标本,盾鳞,骨鳞(圆鳞和栉鳞)标本三、实验内容:1观察鲤鱼的鳍式: D代表背鳍A代表腹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
以大写的罗马数字代表棘的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数目。
如花鲈: D.XII, = 1 \* ROMAN I-13表示第一背鳍由12枚鳍棘组成,第二背鳍由一枚鳍棘和13枚鳍条组成。
鲤:D.3—15~22表示背鳍由3枚不分枝鳍条(假棘)和15到22枚分支鳍条组成。
①软条:柔软、分节a分枝鳍条:末端分支b不分枝鳍条:末端不分支②硬刺:坚硬a真硬刺(棘):鳍条变形,1根,不分节。
b假硬刺:两鳍条骨化成,水煮可分开,分节。
算作一枚分枝鳍条。
2观察鳞片的结构:鳞焦,鳞嵴(环片),鳞沟,前侧区,后侧区,上侧区,下侧区,色素细胞骨鳞为真骨鱼类所特有。
每一鳞片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骨质层,比较脆薄,为骨质组成,使鳞片坚固,下层柔软,为纤维层,由成层的胶原纤维束排列而成。
表面可分四区:前区,亦称基区,埋在真皮深层内,后区,亦称顶区,即未被周围鳞片覆盖的扇形区域,上、下侧区分别处于前后区之间的背腹部。
表面结构有骨质凹沟的鳞沟(辐射沟),骨质层隆起线的鳞嵴(环片)及鳞中心位置的鳞焦。
依后区鳞嵴的不同结构可将骨鳞分成圆鳞与栉鳞。
(1)圆鳞:后区边缘光滑,整个鳞片表面都有鳞嵴环绕中心排列,后区鳞嵴常变异成许多瘤状突起。
鳞焦偏于基区或顶区。
鳞沟辐射状或仅向基区或顶区辐射,许多鲤科鱼类属之,如鲤的鳞。
(2)栉鳞:后区缘具齿状突起,手感粗糙。
鳞沟仅向基区辐射。
鳞焦偏顶区,如脂科的鲈。
(3)侧线鳞:侧线鳞是被侧线管所贯穿的鳞片,从头后纵列至尾基,外观呈点线状,其数目是分类依据之一。
侧线管在基区开口于外表面,在顶区开口于内表面。
观察时可用一条黑细线穿入前后侧线鳞的侧线管中。
抚仙湖杞麓鲤人工驯养繁育试验研究摘要收集从抚仙湖捕获的野生杞麓鲤原种36尾,通过人工驯养培育,获得性成熟杞麓鲤亲本4尾,模拟自然生态产卵环境,布设人工仿生产卵池,通过近5年的探索研究,2013年首次繁殖产卵,获得鱼卵6万粒,孵化水花4.9万尾,培育成规格6 cm以上鱼种2.8万尾,杞麓鲤人工驯养繁育获得初步成功。
关键词杞麓鲤;人工驯养;繁育;抚仙湖杞麓鲤(Cyprinus carpio chilia Wu et al),在抚仙湖沿岸俗称瘦头鲤鱼,隶属鲤科(Cyprinidae)鲤亚科(Cyprininae)鲤属(Cyprinus Linnaeus),鲤亚属(Cyprinus Linnaeus),除抚仙湖外,云南多个湖泊均有分布,不同湖泊的杞麓鲤在外部形态特征和比例性状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内部骨骼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可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亚种[1]。
在抚仙湖中,杞麓鲤主要生活于湖泊的沿岸浅水区和敞水区的中下层,多见于水草丛中或其附近[2]。
杞麓鲤个体较大,属于中大型鱼类,最大个体的体长可达600 mm,体重达7.8 kg,肉质好,是沿湖群众比较喜食的土著鱼类之一,是理想的湖泊增殖及水库、池坝塘养殖对象。
杞麓鲤在历史上种群数量较大,曾经是抚仙湖的常见鱼类。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抚仙湖中杞麓鲤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星云湖、杞麓湖更是多年见不到该鱼。
为保护抚仙湖的土著杞麓鲤不至灭绝,江川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玉溪市水产工作站与玉溪市古生态抗浪鱼科研保护中心合作,积极开展杞麓鲤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2009年以来,经过多方努力,5年共收集到抚仙湖野生杞麓鲤36尾,规格2.0~7.8 kg/尾。
通过单养、与抚仙湖其他土著鱼类混养,投喂粮食、配合饲料等多种方式驯养,最终驯养成活4尾作为亲本。
多年来,通过人工模拟自然生态,2013年人工繁殖获得初步成功。
1 杞麓鲤的生物学特性1.1 生物学性状杞麓鲤生活时体背部呈青灰色,体侧呈黄绿色,腹部呈银白色。
解剖鲤鱼的实验报告解剖鲤鱼的实验报告引言:鲤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其解剖对于我们了解鱼类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解剖鲤鱼,探索其内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进一步了解鱼类的生命特征。
一、外部特征观察在实验开始时,我们首先观察了鲤鱼的外部特征。
鲤鱼的身体呈椭圆形,背部略呈隆起,腹部平坦。
鱼体覆盖着鳞片,鳞片的颜色和形状各异,呈现出美丽的斑纹。
鲤鱼的头部较小,口部呈横向裂口,嘴唇上覆盖着触须,这些触须在觅食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鱼体两侧各有一对鳃裂,用于呼吸。
二、内部器官解剖1. 鳃的解剖我们首先将鲤鱼的鳃盖剖开,观察其内部结构。
鳃盖下面有四对鳃弓,每对鳃弓之间有一片鳃耙。
鳃耙的作用是过滤水中的氧气,使其进入鱼体,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通过观察鳃盖的颜色和鳃弓的形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鱼的健康状况。
2. 鱼心的解剖我们进一步解剖了鲤鱼的心脏。
鱼心位于鳃弓之后的胸腔中,呈三角形。
鱼心由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
心房收集氧气丰富的血液,经过心室的收缩,将血液推送到鱼体各个部位。
鱼心的解剖对于了解鱼类的循环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消化系统的解剖我们将注意力转向鲤鱼的消化系统。
鲤鱼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肠道等器官。
鲤鱼的口腔内有一排锯齿状的牙齿,用于咀嚼食物。
食管贯穿整个胸腔,将食物推送到胃中。
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之一,通过分泌消化酶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肠道则负责吸收养分和水分,将未消化的物质排出体外。
4. 泌尿系统的解剖我们还解剖了鲤鱼的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组成。
鲤鱼的肾脏位于腹腔内,它负责排除体内代谢废物和过剩的水分。
通过观察肾脏的大小和颜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鱼的健康状况。
结论:通过对鲤鱼的解剖实验,我们了解了鱼类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鲤鱼的鳃用于呼吸,心脏负责循环血液,消化系统将食物消化吸收,泌尿系统排除废物。
这些器官的协调工作使得鲤鱼能够适应水生环境并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水体悬浮颗粒物的扫描电镜与X射线能谱显微分析盛东;胡忻;刘锡尧【摘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在厦门湾采集的水体悬浮颗粒物进行形态观察和X射线能谱微区元素分析.用扫描电镜研究不同深度采集的悬浮颗粒物,表明悬浮颗粒物形貌主要由硅藻及其碎片、块状结构、粒状结构、片层结构等形状规则结构和无定形结构组成.X射线能谱微区元素分析表明,氧、硅和铝是颗粒物的主要组成元素.硅、铝的含量一般分别在20%和10%,无明显的有机颗粒存在.表层细粒径(<63μm)沉积物的组成与悬浮颗粒物相似,具有相同的来源.【期刊名称】《岩矿测试》【年(卷),期】2010(029)006【总页数】4页(P679-682)【关键词】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水体;颗粒物;微区分析【作者】盛东;胡忻;刘锡尧【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江苏,南京,210093;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75.2;P575.5悬浮颗粒物是自然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对环境有污染作用,又是痕量有毒物的载体[1-3]。
大量污染物将由颗粒物吸附而蓄存在沉积物中。
在适当条件下,它们会重新释放出来,成为二次污染源。
同时,天然环境中绝大多数化学反应均发生在水与颗粒物界面上,这些反应决定了各种污染物在天然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水质平衡[4-7]。
因而,悬浮物是水环境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
目前,悬浮颗粒物对污染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的吸附解析和迁移输送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8-11]。
然而,水体悬浮颗粒物形貌特征等研究相对缺乏。
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对厦门市海水悬浮颗粒物进行形貌表征和元素微区分析。
1 实验部分1.1 采样2009年8月于厦门西海湾主航道用2.5 L Niskin采水器(General Oceanics)垂直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样(表层0、5 m、10 m、15 m分别记为Ⅰ、Ⅱ、Ⅲ和Ⅳ层)。
杞麓湖鲤属鱼类分化在鳃耙超微结构上的表达
周伟;刘德胜
【期刊名称】《动物学报》
【年(卷),期】1990(036)003
【摘要】本工作以杞麓湖的鲤属鱼类为研究对象,应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各物种鳃耙形态结构的分化,探讨同域型物种分化在鳃耙超微结构上的表达形式。
鳃耙的形态分化是多层次的,且不同物种鳃耙的分化可在各层次独立进行,也可在层次之间出现交叉,从而使分化形式丰富多彩。
杞麓湖鲤属鱼类鳃耙分化模式对研究云南高原湖泊其它类群的物种分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总页数】5页(P222-226)
【作者】周伟;刘德胜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468
【相关文献】
1.新鳋属两个种的分化在超微结构上的表达 [J], 匡溥人;刘德胜
2.珠江水系外来鱼类单殖吸虫研究Ⅱ.清道夫鳃上单殖吸虫中国二新纪录属 [J], 李海燕;满国波;陈文婷;吴毅
3.中国鲤属鱼类一新种——巴江鲤 [J], 李维贤
4.红鳇属鱼类一新亚种(鲤形虫:鲤科) [J], 丁瑞华
5.洱海鲤属鱼类同域分化形成的分子遗传学证据 [J], 郑冰蓉;张亚平;肖春杰;肖蘅;昝瑞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鳞实验报告诊断依据
一、实验目的
1、通过鳞片观察,了解盾鳞和骨鳞的基本结构;骨鳞中侧线鳞及棱鳞的形态构造。
2、了解年龄的形成过程。
学习鉴定鱼类年龄的方法。
3、利用鳞片,推算鱼类的生长。
二、实验材料与用品
1、实验材料:鳞片结构观察材料-盾鳞(鲨类)骨鳞(鲫鲫鲤鳗鲫鱈0卢及飴类的鳞片);年龄鉴定与生长推算材料鲤鱼或缱鱼。
2、实验用品: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解剖针蹑子台称尺分规解剖刀剪刀载玻片吸管NaOH或KOH甘油。
三、鳞片的制作与观察
1、盾鳞:取浸制鲨类标本,在背鳍下方,切割一小片皮肤,放入100ml烧杯中,加半杯水,再加入NaOH或KOHL一小勺,放在电炉或煤气喷灯上加热煮沸,直到皮肤溶解为止,此时盾鳞从皮肤上脱落下来,沉淀于溶液底部,倒去上层碱液加入清水,冲洗数次,然后将甘油与水配制成1:2溶液,盾鳞可放此溶液中保存。
2、骨鳞:鳞片取自鱼体背鳍下方侧线上方的位置,此区鳞片形状较典型,磨损也少。
鳞片表层通常有粘液及皮肤覆盖,故需先放入碱性溶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取出用清水漂洗干净,吸干水份,最后压在两载玻片中,载玻片两端用胶纸或胶布固定。
鱼鳞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皮肤角化障碍性疾病,旧称鱼鳞癣,中医称蛇皮癣,多于儿童时发病,主要表现为四肢伸侧或躯干部皮肤干燥,粗糙,伴有萎形或多角形鳞屑,鱼鳞病诊断依据主要有哪些?鱼鳞病皮肤病是由于不正常的表皮细胞分化或代谢所致,其共同特点为四肢伸侧或躯干部发生很多干燥。
鱼鳞片表面微观拓扑结构的测量与分析汪静;李博;曲冰;迟建卫;周笑辉【摘要】利用移测显微镜观测了鱼鳞片表面的微观结构,对比分析了大黄鱼和鲈鱼鱼鳞片不同区域的鳞嵴间距.将鱼鳞片表面微观拓扑结构的测量这一具有水产院校特色的研究性实验项目引入本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将所学物理实验技术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中的乐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期刊名称】《物理实验》【年(卷),期】2010(030)009【总页数】3页(P35-37)【关键词】鱼鳞片;移测显微镜;表面微观拓扑结构【作者】汪静;李博;曲冰;迟建卫;周笑辉【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3;大连海洋大学,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3;大连海洋大学,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3;大连海洋大学,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3;大连海洋大学,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36.1天然生物材料中存在着许多巧妙的结构与原理,显示出极为精良的特性.鱼类的皮肤表面存在着结构不同的鳞片,鳞片对于鱼类体表的防污与减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鱼类由于生长环境和种类的差异,鳞片的表面微观拓扑结构上也会产生差异.根据鳞片表面微观拓扑结构可以鉴别出鱼的种类和年龄.鱼类的鳞片主要分为侧线上鳞、侧线下鳞和侧线鳞3部分,其结构直接反映出鱼类的分类特征和生长特征,是研究鱼类分类、生存环境和生长趋势的重要组成内容[1].鳞沟条数的变化与鱼类的生长年龄成正比,增加的鳞沟以年轮线为界限发出,不同鱼类鳞沟的年增加数量有所不同,同种鱼类由于生长环境(如水温和食物)的不同也有差异[2].鳞片的数目和形态特征是目前鱼类分类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鱼类年龄鉴定和生长状态分析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由于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提高,鱼群动态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鱼类的年龄是研究鱼群动态和评估渔业资源的前提条件,在渔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3].本文设计了通过使用移测显微镜测量鱼鳞片表面微观拓扑结构的研究性实验项目,将大学物理实验中学习到的基本知识应用到生物研究,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鉴别鱼的种类和年龄,以及对防污减阻的仿生设计具有一定的意义.鱼类的皮肤外面包围着不同的鳞片,这些鳞片是依靠身体组织中的钙质渐次沉积于真皮中形成的,鱼鳞片起到了保护皮肤的作用.依据鳞片的外形、构造和发生的特点,可以把鱼类的鳞片归纳为3种基本类型,即盾鳞、硬鳞和骨鳞.骨鳞发生于真皮.绝大多数真骨鱼的鳞都属这种类型,多为片状.骨鳞从外形上可以分为4个区,埋在真皮层内且被前部鳞片掩盖住的部分称为前区,也称基区;未被其他鳞片覆盖且外表可见到的部位称为后区,也称顶区;前、后区间的上、下两侧为侧区.在鳞表面看到的一圈圈近似为同心圆状排列的具有年轮特征的隆起线,称为鳞嵴,或称环片,环片围绕的中心区称为鳞焦.由鳞焦向周边辐射开去的沟纹称辐射沟,也称鳞沟.鳞沟多分布于鳞片的前区,有减少骨质层坚硬度、增加鳞片韧性的作用.图1所示为用光学显微镜(OL YMPUS IX51)拍摄到的大黄鱼(俗称黄花鱼)和鲈鱼的鳞片的显微镜照片.由于鳞片表面的鳞嵴呈近似为同心圆状排列,所以可以按照大学物理实验中的牛顿环测量方法,测量鱼鳞片一圈圈同心圆状排列的鳞嵴间距.本试验使用的JCD3型移测显微镜测量鳞片由中心部位的鳞焦向外的不同部位鳞嵴之间的距离.由于鳞片只是近似为同心圆,而且也不平滑,因此选取没有鳞沟分布的鱼鳞侧区进行测量,如图1所示.JCD3型移测显微镜是由浙江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显微镜放大倍数30×,最小读数值0.01 mm,纵向测量精度为0.02 mm.实验采用新鲜大黄鱼和鲈鱼,鳞片取自鱼体背鳍下方侧线上方的位置,此区鳞片形状典型,磨损少.鳞片表层通常有粘液及皮肤覆盖,用5% NaOH溶液浸泡8 h,使鳞片的深色颜色褪去,以达到脱色的目的.再由头部依次将鳞片按同方向夹入玻片内,用双面胶固定,如图2所示.1)在显微镜中找到鳞焦中心,调节显微镜的副尺轮(调微鼓轮)使十字叉丝中心对准鳞焦中心.为了使鳞嵴调到刻度尺的量程范围内,应使鳞焦中心位于刻度尺的中心部位.2)右手反转副尺轮,把十字叉丝中心移至鳞嵴40环外以后改为右手正转,使叉丝左移.分别记下鳞嵴由外向内的40,35,25,20,10,5环数的位置读数X40,X35,X25,X20,X10,X5.3)用同样的方法测量5次取平均值,以减少误差.测量大黄鱼鳞片侧区鳞嵴位置读数如表1,鲈鱼鳞片侧区鳞嵴位置读数如表2.设鱼鳞片外侧鳞嵴间距为D外=(X35-X40)/5;中部鳞嵴间距为D中=(X20-X25)/5;内侧靠近鳞焦附近鳞嵴间距为D内=(X5-X10)/5.用标准偏差sD表示测量的随机误差,处理后的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见,大黄鱼和鲈鱼的鳞嵴排布不相同.大黄鱼鳞片中,侧区外侧鳞嵴间距最小约为0.029 mm,由外向内间距逐渐增加,外侧与中部区域鳞嵴间距差值明显;鲈鱼侧区鳞片由外向内相邻鳞嵴之间间距由0.062~0.047 mm逐渐减少.由于鳞片存在鳞嵴和鳞沟等微观结构,即使在相同的区域内,从鳞焦到鳞片边缘鳞嵴的宽度不同,鳞嵴和鳞沟的尺寸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开发设计了通过使用移测显微镜测量鱼鳞片表面微观拓扑结构的研究性实验项目,扩大了观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将所学大学物理技术与知识应用于生物学科中的乐趣,意识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鉴别鱼的种类和年龄,以及对防污减阻的仿生设计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于水产院校来说,这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研究性实验项目.【相关文献】[1] 高天翔,张秀梅,张美昭,等.寿南小沙丁鱼鳞片表面结构及轮纹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J].海洋湖沼通报,2001,(3):34-37.[2] 范瑞青,姜明,汝少国,等.蓝罗非鱼鳞片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J].海洋科学,2000,24(3):48-51.[3] 李忠炉,卢伙胜,凌文通,等.南海北部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的鳞片年轮特征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 323-3 326,3 343.。
实验五扫描电镜及试样的显微电子图像观察一、实验目的与任务1. 了解扫描电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2. 掌握扫描电镜试样的制备方法。
3. 了解二次电子像,背散射电子像和吸收电子像,观察纪录操作的全过程及其在形貌组织结构观察中的应用。
二、扫描电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扫描电镜由电子光学系统、扫描系统、信号收集处理显示系统、真空系统、供电控制系统合冷却系统等六部分组成。
图11为其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11 扫描电镜结构原理图电子光学系统包括代电子枪、电对中心圈、三级聚光镜(末级聚光镜也称物镜)、消像散器和样品室等部件。
其作用是将来自电子枪的电子束聚焦成亮度高、直径细的入射束照射样品,产生各种物理信号,入射电子束不起成像作用。
样品室可以放置不同用途的样品台,如拉伸台、加热台和冷却台等。
试样放在样品台上,操作时通过样品移动机构可以使试样沿x、y、z轴三个方向移动,同时还可以使试样绕轴倾斜及旋转。
扫描系统包括扫描发生器、扫描线圈和放大倍率选择器等部件,其作用是将开关电路对积分电容反复充电放电产生的锯齿波同步地送入镜筒中的扫描线圈和显像管的扫描线圈,使二者的电子束作同步扫描,通过改变电子束偏转角度来调节放大倍率。
扫描电镜的放大倍数等于显示屏的宽度与电子束在试样上扫描的宽度之比。
入射电子束束斑直径是扫描电镜分辨本领的极限。
信号收集处理显示系统包括探测器、放大器和显像管等部件,其作用是检测试样在入射电子束作用下产生的物理信号,调制显像管亮度,显示出反映试样表面特征的电子图像。
不同的物理信号要使用不同的探测器。
通常用电子探测器(闪烁计数器)来探测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和透射电子,此外,还有X射线探测器和阴极荧光探测器。
显示单元装有两个显像管,一个是长余辉显像管,作观察图像用,另一个是短余辉显像管,作拍摄图像用,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照片。
显示系统还装有字符显示附件,将自动记录底片编号,加速电压,放大倍率及其标尺。
其他系统的构造及功能与透射电镜基本相同。
曲带闪蛱蝶鳞片结构色与机理分析关会英;佟以丹;王晓玲【摘要】本文从仿生学角度出发,以曲带闪蛱蝶紫色闪光鳞片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蓝色鳞片微观结构以及结构色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曲带闪蛱蝶紫色闪光鳞片的截面形状是一种类似塔状的多层结构,壳质层数为8层左右,每层壳质厚度约77nm,空气层厚度约92nm,紫色闪光形成机理是多层结构对光线的干涉所致.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蝴蝶翅面结构隐形效应的研究以及视频仿生隐身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提供参考数据.【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年(卷),期】2018(000)028【总页数】2页(P77-78)【关键词】蝴蝶鳞片;结构色;微结构;隐身【作者】关会英;佟以丹;王晓玲【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吉林吉林 132022;吉林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吉林吉林 132022;吉林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吉林吉林 132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1作为生物界经典结构色之一——蝴蝶的结构色,是生物显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多年来得到了物理、材料、生物等不同领域科学家的广泛关注[1-2]。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曲带闪蛱蝶紫色闪光鳞片微观结构,借助UG6.0软件构建了其截面结构模型,利用多层干涉理论解释了紫色闪光的产生原理。
1 试验材料及方法1.1 样本样本(成虫)[如图1(a)]采自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
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选择样本点时尽量避开了眼点、脉管等部位,选取样本中相对完好的纯色区域,其尺寸约为5mm×5mm。
1.2 光学显微镜文中光学信息的收集是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完成的,所使用的是OLYMPUS SZX12研究级体视显微镜。
1.3 扫描电子显微镜文中采用的扫描电镜是JEOL JXA-84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制样过程是先将样本用3%戊二醛溶液固定,之后用乙醚浸泡脱脂10min,取出后用乙醇系列脱水,乙醇浓度分别是40%、50%、70%、100%,每个阶段各浸泡10min,自然干燥后采用双面胶粘合,样本镀金厚度为15~20nm。
中国鲴亚科鱼类鳞片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李仲辉;杨太有
【期刊名称】《水生生物学报》
【年(卷),期】1996(020)003
【摘要】中国鲴亚科鱼类鳞片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李仲辉,杨太有,李文(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新乡453002)关键词鲴亚科鱼类,鳞片,扫描电镜COMPARATIVESTUDIESOFTHESCALESOFXENOCYPRINAE(PISCES:CYPRINID...
【总页数】2页(P289-290)
【作者】李仲辉;杨太有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468
【相关文献】
1.鸭绿江茴鱼鳞片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J], 赵玉敏;乔淑芬;孙珩;王艳萍;侯艳洁
2.齐口裂腹鱼鳞片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J], 谢林;方静
3.广西鲤科鱼类研究Ⅱ.鲴亚科、鲢亚科和鮈亚科 [J], 陈旻
4.大鳞副泥鳅鳞片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J], 张爱民
5.中国鲴亚科鱼类同工酶和骨骼特征及系统演化的探讨:鲤形目:鲤科 [J], 曹丽琴;孟庆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鲤鱼解剖实验报告鲤鱼解剖实验报告一、引言鲤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研价值。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解剖鲤鱼,深入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为我们对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所用材料为新鲜的鲤鱼,实验器材包括手术刀、剪刀、镊子、显微镜等。
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将鲤鱼置于解剖台上,然后根据解剖步骤逐步进行操作。
三、外部解剖1. 鱼体形态:我们观察到鲤鱼呈纺锤形,体长约为30厘米,体表覆盖着鳞片,背部呈深绿色,腹部为银白色。
2. 鳍的结构:鲤鱼具有背鳍、腹鳍、胸鳍和尾鳍四对鳍,每对鳍都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背鳍和腹鳍用于平衡和姿态调节,胸鳍用于前进和转向,尾鳍则是主要的推进器官。
四、内部解剖1. 消化系统:我们首先切开鲤鱼的腹部,发现了消化系统。
鲤鱼的消化系统由口腔、咽喉、食管、胃、肠和肛门组成。
我们观察到鲤鱼的口腔内有锋利的牙齿,用于咀嚼食物。
食管连接着口腔和胃,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
肠道负责吸收营养物质,而肛门则是排泄消化残渣的出口。
2. 呼吸系统:我们进一步解剖了鲤鱼的呼吸系统。
鲤鱼的呼吸器官主要是鳃,位于鱼的腮腔内。
我们观察到鳃片之间有丰富的血管,这些血管将氧气从水中吸收,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 循环系统:我们继续解剖了鲤鱼的循环系统。
鲤鱼的心脏位于鳃的后方,是一个肌肉组织,具有泵血的功能。
我们观察到鲤鱼的心脏由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将血液送往全身各个器官。
4. 泌尿系统:我们还研究了鲤鱼的泌尿系统。
鲤鱼的泌尿系统主要包括肾脏和输尿管。
肾脏是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的重要器官。
我们观察到鲤鱼的肾脏位于脊柱两侧,通过输尿管将尿液排出体外。
五、结论通过本次鲤鱼解剖实验,我们对鲤鱼的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鲤鱼的消化系统负责摄取和消化食物,呼吸系统负责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泌尿系统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平衡。
鲤鱼触须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傅湘琦
【期刊名称】《自然杂志》
【年(卷),期】1986(000)007
【摘要】鲤鱼的触须在口的每一边有两个,前触须颇小,后触须较大,后触须的长度粗度都三、四倍于前触须,触须中有甚多味芽,在此等处第七神经的分枝纤维也最密.鱼的味觉所知甚少,即使存在也必十分原始,因为除鲤鱼等有臼齿,可咀嚼外,其他鱼类摄取食物,均囫囵吞下,
【总页数】2页(P543-561)
【作者】傅湘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鲤鱼跃“农”门——鲤鱼村美丽乡村建设观察 [J], 张立人
2.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的超微结构观察 [J], 曲利娟;宋屿娜;余英豪;刘庆宏
3.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磨损颗粒刺激小鼠气囊植骨模型诱导骨溶解的超微病理改变 [J], 赵江博;李燕;田佳宁;张焱;王硕;杨超;席向东;陈德胜
4.野牦牛和家养牦牛牛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J], 王靓靖; 侯森林
5.蓝堇草属(毛茛科)花形态发生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J], 罗敏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二鱼类的鳞片和鳍的观察一、实验目的:熟悉各鳍的名称,功能及与生活习性的关系,了解盾鳞和骨鳞的基本结构,能够写出实验鱼的鳍式和鳞式。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解剖盘,解剖镜,鲤鱼标本,盾鳞,骨鳞(圆鳞和栉鳞)标本三、实验内容:1观察鲤鱼的鳍式: D代表背鳍A代表腹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
以大写的罗马数字代表棘的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数目。
如花鲈: D.XII,= 1 \* ROMAN I-13表示第一背鳍由12枚鳍棘组成,第二背鳍由一枚鳍棘和13枚鳍条组成。
鲤:D.3—15~22表示背鳍由3枚不分枝鳍条(假棘)和15到22枚分支鳍条组成。
①软条:柔软、分节a分枝鳍条:末端分支b不分枝鳍条:末端不分支②硬刺:坚硬a真硬刺(棘):鳍条变形,1根,不分节。
b假硬刺:两鳍条骨化成,水煮可分开,分节。
算作一枚分枝鳍条。
2观察鳞片的结构:鳞焦,鳞嵴(环片),鳞沟,前侧区,后侧区,上侧区,下侧区,色素细胞骨鳞为真骨鱼类所特有。
每一鳞片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骨质层,比较脆薄,为骨质组成,使鳞片坚固,下层柔软,为纤维层,由成层的胶原纤维束排列而成。
表面可分四区:前区,亦称基区,埋在真皮深层内,后区,亦称顶区,即未被周围鳞片覆盖的扇形区域,上、下侧区分别处于前后区之间的背腹部。
表面结构有骨质凹沟的鳞沟(辐射沟),骨质层隆起线的鳞嵴(环片)及鳞中心位置的鳞焦。
依后区鳞嵴的不同结构可将骨鳞分成圆鳞与栉鳞。
(1)圆鳞:后区边缘光滑,整个鳞片表面都有鳞嵴环绕中心排列,后区鳞嵴常变异成许多瘤状突起。
鳞焦偏于基区或顶区。
鳞沟辐射状或仅向基区或顶区辐射,许多鲤科鱼类属之,如鲤的鳞。
(2)栉鳞:后区缘具齿状突起,手感粗糙。
鳞沟仅向基区辐射。
鳞焦偏顶区,如脂科的鲈。
(3)侧线鳞:侧线鳞是被侧线管所贯穿的鳞片,从头后纵列至尾基,外观呈点线状,其数目是分类依据之一。
侧线管在基区开口于外表面,在顶区开口于内表面。
观察时可用一条黑细线穿入前后侧线鳞的侧线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