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产前超声检查操作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江苏省产前超声检查操作规范(试行)产前超声检查是应用超声的物理特性,对孕妇和胎儿进行影像学诊断,为妇产科临床医师提供诊断依据之一,更好地进行出生缺陷干预。
近年来,产前超声检查已经普及,超声仪器不断改进,检查技术日益提高,超声队伍不断壮大。
在实际工作中,胎儿畸形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为临床诊断胎儿畸形和确定中止妊娠提供了证据。
但是,社会对优生优育的要求几近完美,超声检查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些要求。
因为围生医学明确胎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胎儿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有其不同于成人的特点,而且个体差异普遍存在,因此,超声检查不可能发现所有畸形。
为进一步提高产前超声诊断水平,提高畸形的检出率,更好地为妇产科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有必要加强产前超声检查胎儿畸形的质量控制。
江苏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江苏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和江苏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特组织我省产科超声领域的知名超声专家,研究制定《江苏省产前超声检查操作规范(试行)》。
一、机构的基本条件:必须取得助产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有与检查目的匹配的超声检查设备,并有经过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执业医师方可开展产前超声检查工作。
一级医院助理执业医师可以出具超声检查报告。
二、江苏省产前超声检查分为四级:1、一般产前超声检查(第一层次):由具备服务能力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区级妇幼保健站及以上单位承担;2、常规产前超声检查(第二层次):由二级及以上医院承担;3、系统胎儿超声检查(第三层次):由有关三级医院和市级妇幼保健院承担;4、针对性胎儿超声检查(第四层次):由有关三级医院和市级妇幼保健院承担。
开单医师应该按照要求分层次开单,并将以上分级内容告知孕妇三、早孕期超声检查操作规范目的应用超声的物理特性观察子宫和附件,确定妊娠,观察胚胎结构及发育情况。
为妇产科临床进行优生优育提供影像学证据。
确定宫内孕、诊断多胎妊娠、评估孕周、排除妊娠有关异常(异位妊娠、葡萄胎、胚胎宫内死亡)、排除其他妇科疾患(盆腔肿块、子宫畸形)、辅助绒毛活检。
常规超声检查操作规程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无辐射、无损伤的医学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
以下是常规超声检查操作规程的详细步骤:1. 检查前准备:- 将超声仪器调节到适当的设置,如频率、深度、增益等。
- 安装并检查超声探头,确保其完好无损。
- 要求患者解除相应部位的衣物,保持舒适。
2. 患者体位:- 根据不同检查部位,指导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如仰卧、俯卧、侧卧等。
3. 准确选择检查方法和探头:- 根据临床要求和异常体征,确定采用适当的检查方法,如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引导下穿刺等。
- 选择合适的超声探头,如线阵探头、凸阵探头、微凸阵探头等。
4. 准确定位:- 根据临床病史和体征,确定检查部位和探头位置。
- 用适量的乳胶或冰冻凝胶作为耦合剂,将探头放置于患者的皮肤表面。
5. 优化图像质量:- 调整超声仪器的参数,如增益、深度、焦点等,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 增加必要的颜色增强和滤波,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测能力。
6. 开始扫描:- 将探头缓慢移动,扫描感兴趣的区域。
- 根据需要,可进行不同方向的扫描,如横断面、纵断面、斜切面等。
7. 观察和记录:- 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像,检查器官结构、血管径路、血流速度、异常包块等。
- 及时记录检查所见,包括位置、大小、形状、回声特征、血流动力学状态等。
8. 术后处理:- 移除耦合剂,清洁探头和仪器。
- 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解读和报告撰写。
如发现异常结果,可进一步评估或进行其他检查。
9. 与患者沟通:- 向患者介绍检查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 当需要患者合作调整体位或呼气时,进行耐心的引导和交流。
10. 安全和卫生:- 保持超声仪器和探头的清洁和消毒。
- 严格遵守超声设备的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措施。
总之,常规超声检查操作规程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正确的选择检查方法和探头、优化图像质量、准确定位、仔细观察和记录、术后处理、与患者沟通以及保障安全和卫生。
只有按照规程操作,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产前超声检查规范文件规定医院应宣教孕妇16~24周按医院诊疗常规进行超声楂,主要为胎儿生长评估和体表及内脏结构发育检查;对可疑的孕妇应转诊至有条件进行胎儿系统超声检查的单位,在24孕周前进行全面超声检查;超声应诊断的致命性畸形包括:无脑儿、脑膨出、开放性脊柱裂、单腔心、胸腹壁缺损内脏外翻、致命性软骨发育不全;一、对人员的要求从事超声检查的必须具有执业医师资格;承担中、晚期系统胎儿超声检查的医师还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中级以上超声专业职称,接受过产前超声诊断的系统培训;2、在本岗位上从事科超声检查工作5年以上,接受过产前超声诊断的系统培训的人员;二、设备要求承担中、晚期妊娠系统胎儿超声检查的单位,应具有实时超声诊断仪及一台以上超声诊断仪,配有图像记录设备;三、不同孕期超声检查的目的和内容卫生部全国产前诊断专家组建议超声检查分以下4个层次;第一层次:一般产科超声检查;是对胚胎和胎儿进行大致的生长发育评估,不是以检测胎儿畸形为目的,但对产科临床仍能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诊断信息;仅要求双顶径、股骨长径及腹围的测量,位置、胎位及羊水情况的评估;适合条件较差的基层医院或在条件较好的医院已进行过系统超声检查的孕妇;第二层次:常规产科超声检查;即完成一般产科超声检查内容外,还应对胎儿主要脏器进行形态学观察,如颅内某些重要结构,,腹腔内肝、胃、肾等脏器的观察以及对胎儿严重致死性畸形进行粗略的筛查;第三层次:系统胎儿超声检查;该层次检查对超声医师、仪器设备、检查所需时间、检查内容、检查时孕周大小均有严格要求;不是所有超声医师、所有医院都能进行该层次超声检查;应在具有产前诊断资格的医院、由取得产前超声诊断资格的超声医师检查,但并不排斥其他医院进行第三层次超声检查;通过该层次超声检查,达到提高胎儿畸形检出率,降低严重缺陷儿出生,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目的;第四层次:针对性超声检查;该层次检查包括胎儿超声检查;通常在前3层次检查的上开展,针对某一特定系统器官要求或目的进行针对性检查;一妊娠超声检查1、超声检查的适应证:1宫内孕的确定宫内有无孕囊、孕囊内有否探及卵黄囊、胚胎,并观察其大小;2妊娠的诊断观察孕囊个数、胚胎数;3评估孕周月经龄,检测孕囊大小;4胚胎是否存活孕7周后观察原始心管搏动;5疑有宫外孕观察宫外有无包块,盆腔有无积液;6阴道出血、葡萄胎、盆腔肿块、子宫畸形、辅助绒毛活检;此外,还应观察双侧卵巢内有无黄体囊肿或其他异常,子宫有无肌瘤等;2、检查方法经腹超声检查和经阴道超声检查3、检查项目1胎囊三径线标准测量、形态、位置;2胎芽胎芽长度或头臀长度、胎心搏动;3子宫、附件肌瘤位置大小、宫腔积液、附件包块;4子宫直肠窝子宫直肠窝积液;二中晚期妊娠常规超声检查1、适应证1胎儿发育情况、估计孕周,生长评估间隔3周以上;2评价胎儿体表与内脏结构,进行产前筛查,早期发现畸形;3羊水评估;4胎盘的检查;5确定胎位;2、超声观察内容1胎头双顶径或加测头围;2心率、心律、孕妇和设备条件允许情况下,观察四腔心;3孕7~14周测量颈项透明层NT厚度孕10~14周,NT>3mm有意义;4肾盂轻微扩张:小于孕20周时≈4mm;孕大于20周时5mm有意义;5肠腔强回声分3型:I型-轻度回声,为点状分散回声;II型-中度回声,为点状集中回声;III型-回声强度与骨回声相似;6脑室宽度,有无脑室增宽、脉络膜囊肿;7有无肢体短小;心内有无强光点以左室多见,发生率2.14%;8另须观察胎儿数、胎心搏动、胎动情况、胎儿颅内、脊柱、内脏及体表有无异常等; 9胎盘厚度、内部回声、脐带附着部位、脐带内动数;10羊膜腔情况;尚需测量以下数据:股骨长径、羊水最大深度及羊水指数、脐动脉S/D;如需估测胎儿体重,则尚需检测胎儿腹围;如发现胎儿畸形,应到产前超声诊断专门机构进行系统检查;3、重视高危孕妇的超声检查在常规超声检查中,如发现胎儿羊水过多或过少、35周岁以上孕妇、孕妇于孕早期有致畸因素接触史、有分娩过缺陷胎儿或有家族史及在超声检查中发现胎儿发育异常或有可疑畸形的均为高危孕妇;胎儿NT增厚者为高风险孕妇,应建议进一步做系统性或针对性超声检查,并进行羊水染色体、母血AFP、βHC G等检查;三中、晚期妊娠系统胎儿检查1、适应证中晚期妊娠常规超声检查发现或疑诊胎儿畸形,或有胎儿畸形的高危因素时,要进行系统胎儿超声检查;如有条件应在18~24周进行1次系统胎儿超声检查;2、检查项目1头颈部:颅骨环、脑中线、透明隔腔、侧脑室、脉络丛、小脑、枕大池小脑延髓池颈项部皱褶厚度中孕早期、口唇;2胸部:包含心脏和肺;心脏包括:四腔心、位置依据超声心动图检查适应证选择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适应证有以下几种:①胎儿因素:水肿、颈部水肿、脐疝、单脐、十二指肠闭锁、食管气管瘘、淋巴水囊、心律异常、严重IUGR、其他畸形;②母亲因素: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早孕病毒感染、药物、高龄;③家族史:家族成员先天性心脏病、基因异常;3腹部:胃、肾脏、膀胱、脐带数目、与腹部;4脊柱;5股骨长必要时加测肱骨长;四针对性检查对胎儿、孕妇特殊问题要求进行针对性检查,如测颈项部透明带、评估羊、胎盘、宫颈、胎儿状态、脐动脉S/D、疑点复查等;大多数情况,针对性检查应在先前完整检查基础上进行;五超声诊断报告超声诊断报告应与上述标准一致,阳性结果要有图像记录;因胎儿、孕妇等因素导致对胎儿解剖评价受限制的情况,要记录在报告上,必要时进行随访检查;。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超声检查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临床检查方法,应用广泛。
由于其检查不侵入、无放射性、易操作、快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为了能够保证超声检查技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一)设备的检查准备1、确定病患姓名、年龄、性别,检查部位及病史。
2、对设备进行检查:开机自检,接电源、探头等。
3、选择最佳的探头及功率,探头必须在清洁干燥状态下使用。
4、检查设备的灵敏度、深度范围、分辨率、增益等参数是否设置合适。
(二)检查操作规范1、进行检查前,必须向病患清晰地解释超声检查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2、病患进入检查室后,必须依照操作规范采取适当的体位或体位转换(如晨尿检查泌尿系)。
3、超声检查必须在全息状态下进行,尽量避免局部检查。
4、设置合适的探头频率及功率,使检测到的图像清晰、有适当的对比度,保证对病患的安全。
5、必须进行初始化操作,在可见的屏幕上调节图像的亮度、对比度等参数,优化图像质量。
6、检查时,要详细了解病变的特性,包括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关系等。
7、对检查情况进行记录,包括检查时间、技师姓名、设备型号、探头型号、检查结果、诊断、建议等必须进行书面记录。
8、在检查结束后,将设备根据操作要求进行消毒。
9、将检查结果及诊断及时告知患者,并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
总之,准确和规范的超声检查技术要求医护人员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过硬的操作能力,通过良好的操作规范,可以有效的降低误诊率,保证病患的诊治质量。
因此,医疗机构要重视医护人员超声检查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以达到规范操作、科学诊疗的目的。
产前超声检查规范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超声分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2006年3月24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参考卫生部产前诊断专家组拟定的《产前产科超声检查指南(讨论稿)》、《产前超声检查技术指南》、及从事产前超声检查工作的专家提供的产科超声检查标准,由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超声分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编写、并经《全国产前超声检查规范化研讨会》讨论通过了《产前超声检查规范(建议稿)》。
供从事产前超声检查的医疗单位及人员参考。
产科超声检查可分为三类:①常规产前超声检查:包括早期妊娠和中、晚期妊娠一般超声检查;②系统产前超声检查:包括早中孕11~14孕周及18-24孕周进行的胎儿系统超声检查。
③针对性检查。
要明确指出产科超声检查不能发现所有胎儿畸形。
妊娠18~24周时超声应当检查出的致命胎儿畸形包括无脑儿、严重脑膨出、严重开放性脊柱裂、严重腹壁缺损及内脏外翻、致命性软骨发育不良、单腔心。
一、人员要求从事产前超声检查的医师必须具有执业医师资格;承担中、晚期妊娠系统胎儿超声检查的医师还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大专以上学历,而且具有中级以上超声医学专业技术职称,接受过产前诊断的系统培训;②在本岗位从事妇产科超声检查工作5年以上,接受过产前超声诊断的系统培训。
二、设备要求实时超声诊断仪。
承担中、晚期妊娠系统胎儿超声检查的单位,应具有一台以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并配有图像记录设备。
三、超声检查标准(一)早期妊娠一般产前超声检查(常规产前超声检查)。
1、检查内容:确定宫内孕、诊断多胎妊娠、评估孕周、排除妊娠有关异常(异位妊娠、葡萄胎、胎停育)、排除其他妇科疾患(盆腔肿块、子宫畸形)等。
2、检查方法:经腹部超声检查;腔内超声检查3、检查项目:胎囊(大小、形状、位置) 胎芽(头臀长、胎心搏动) 子宫、双附件(二) 中晚期妊娠常规产前超声检查1、检查内容:胎儿生长参数、羊水、胎盘、确定妊娠数、胎位。
产前筛查超声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提高我国产前筛查超声工作的质量,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母婴安全,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产前筛查超声检查的程序、操作标准、质量管理、人员培训和设备维护等方面,以提高产前筛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开展产前筛查超声检查的医疗机构,包括各级妇幼保健院、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等。
三、工作原则1. 依法依规: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开展产前筛查超声工作。
2. 质量第一:确保产前筛查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母婴安全。
3. 规范操作:遵循国际妇产超声指南和我国产前筛查超声操作规范。
4. 人文关怀:尊重孕妇意愿,充分沟通,确保孕妇权益。
四、工作内容1. 筛查对象: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孕妇进行产前筛查超声检查。
2. 检查时间:按照我国产前筛查超声检查的标准程序,确定检查时间。
3. 检查内容:包括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胎儿结构畸形、胎盘位置、羊水量、胎位等。
4. 报告出具:筛查超声检查结束后,由具备资质的超声医师及时出具筛查报告。
5. 结果解读:对筛查报告进行详细解读,向孕妇及家属说明检查结果和后续处理意见。
6. 转诊指导:对筛查发现异常的孕妇,及时给予转诊指导,确保母婴安全。
五、操作规范1. 检查准备:确保超声设备性能良好,检查室环境整洁,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 检查操作:超声医师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检查,确保图像质量。
3. 数据记录:准确记录检查数据,包括孕妇信息、检查时间、检查结果等。
4. 图像保存:按照相关规定,妥善保存检查图像和数据。
六、质量管理1. 质控措施:实施常规质量控制,包括设备校准、图像评价、结果审核等。
2. 质控检查: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确保筛查质量。
3. 质控培训:加强对超声医师的培训,提高筛查技能和质量意识。
七、人员培训1. 超声医师: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和资质,定期参加培训和考核。
2. 辅助人员:具备相关岗位资质,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产前筛查超声规章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孕妇及胎儿的健康,提高孕产妇保健工作服务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产前筛查超声的目的产前筛查超声主要是为了检测孕妇及胎儿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确保母婴的安全。
三、产前筛查超声的范围和对象1. 产前筛查超声适用于所有怀孕的孕妇;2. 孕妇需进行产前筛查超声检查的次数及时机由妇产科医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四、产前筛查超声的内容及方法1. 产前筛查超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胎儿大小、发育情况、脏器结构、胎心监测等;2. 产前筛查超声的方法包括常规超声、彩色超声等,根据孕妇及胎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五、产前筛查超声的注意事项1. 孕妇在进行产前筛查超声前需注意饮食、休息等,保持良好的状态;2. 孕妇需配合医生的指导,配合产前筛查超声检查,以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六、产前筛查超声的隐私保护1. 孕妇及其家属的隐私权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产前筛查超声过程中应严格保护隐私;2. 产前筛查超声的检查结果应妥善保密,仅限医护人员知晓,不得泄露给他人。
七、产前筛查超声的结果解读及处理1. 产前筛查超声结果应由专业医生解读,告知孕妇及其家属;2. 针对产前筛查超声结果,医生会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孕妇需服从医嘱,积极配合治疗。
八、产前筛查超声的记录和归档1. 产前筛查超声的结果应及时记录在病历中,并妥善归档保存;2. 凡进行产前筛查超声的孕妇,均应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包括检查结果及处理意见等。
九、产前筛查超声的落实和监督1. 产前筛查超声的落实由医院的妇产科负责,确保每位孕妇都能按时进行产前筛查超声;2. 监督由医院管理部门负责,对产前筛查超声的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其符合规章制度的要求。
十、产前筛查超声的宣传和推广1. 医院应积极宣传产前筛查超声的重要性,提高孕产妇的认知和重视程度;2. 加强产前筛查超声的推广,为更多的孕产妇提供优质的产前筛查超声服务。
产科超声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前的准备1.检查仪器:在使用产科超声仪器前,操作人员应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包括电源、探头、连接线和显示器等。
确保设备无任何损坏和故障。
2.消毒与清洁:操作人员应将超声探头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探头表面无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同时,操作人员也应保持手部清洁,并佩戴洁净的手套。
3.超声准备:在进行产科超声检查前,操作人员应将仪器设置为正确的参数和模式。
根据检查目的,选择相应的探头和频率,并对超声仪器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患者沟通:操作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简短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产科超声检查。
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体位和暴露:在进行产科超声检查时,操作人员应根据检查要求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体位和暴露方式。
要确保患者的隐私和尊严。
2.控制超声波能量:产科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扫描,操作人员需要控制超声波的能量和持续时间,以免对患者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3.扫描技术:在进行产科超声扫描时,操作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扫描技术和手法。
包括探头的握持姿势、扫描角度和方向,以及探头的移动和压力等。
4.标记和测量:在产科超声检查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在相关结构或异常区域进行标记,并进行必要的测量,以便进行精准的诊断和评估。
5.录像和图片:产科超声检查可以通过录像和图片记录下来,操作人员应灵活运用相关功能,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保存和整理,以方便医学评估和诊断。
三、操作后的处理1.数据存储:完成产科超声检查后,操作人员需要妥善保存相关数据和信息。
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检查结果和诊断意见等。
确保数据的安全和私密性。
2.超声仪器清洁:操作人员应对使用过的超声探头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根据相关规定,选择适当的清洁剂和方法进行清洁。
3.患者沟通和解释:操作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和解释,向其详细说明检查结果和诊断意见,解答患者可能存在的疑问。
医院超声科产前超声检查程序规范1.产前超声检查前确保孕妇已填写《产前超声检查知情同意书》,让孕妇了解超声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2.产生诊断医师接到申请单后,校正电脑患者资料是否完整,如有遗漏或疑问直接询问患者或致电临床医师,并补充完整。
3.接诊医师按《超声诊疗规范》认真检查,按要求做好记录、测量和图像采集储存。
4.超声医师检查过程中如发现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向临床医师建议增加其他功能检查项目。
5.检查过程中应参考患者以往检查记录及其他检查结果,根据需要补充询问病史,以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6.检查过程中如发现患者有不适情况,检查医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暂停检查,让患者稍作休息,必要时通知临床医师。
重症患者应由临床医务人员全程陪护。
7.因胎位或其他因素影响检查的,可嘱患者等候一段时间再进行检查,再向患者说明情况获得理解配合。
8.传染病患者应安排在最后检查,检查完毕更换床单,检查医师做好安全防护,检查完毕,有关物品严格消毒,检查者用消毒液洗手,如为呼吸道传染病检查者,诊室应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
9.如有疑难或严重异常病例,应由两名或以上具有相关资格的产前诊断医师共同完成检查并签名确认。
10.检查医师签具报告前,应按照《超生产前诊断报告管理制度》对报告进行审核,审核不合格的报告应立即修正补发报告,必要时由多名医师会诊后再次审核签名补发。
11.进修、实习或其他不具相关资格的人员检查后,必须由具有产前诊断资格的超声医师再次检查,报告也必须由具备资格的医师签名方可生效。
12.检查完毕,嘱患者在诊室外等候报告,正常情况下检查完毕20min内发出报告,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发出报告的需向患者说明取得理解,最晚要在检查完毕后的两个工作日内发出报告。
13.对阳性病例做好标示,登记归档。
14.定期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及组织超声产前诊断业务学习。
超声产前诊断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超声产前诊断工作,规范超声产前诊断技术操作,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从事超声产前诊断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
第三条超声产前诊断工作应遵循“安全、准确、及时、保密”的原则。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超声产前诊断服务管理制度,明确超声产前诊断工作的组织管理责任。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符合要求的超声产前诊断设备和设施,保证超声产前诊断工作的质量。
第六条从事超声产前诊断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证书和资质,并接受规范培训。
第七条从事超声产前诊断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严守医疗纪律。
第二章超声产前诊断技术操作规范第八条超声产前诊断工作应当采用符合规范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第九条超声产前诊断工作应当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检查过程中的操作规范。
第十条超声产前诊断工作中,医务人员应当仔细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确保患者身份和检查部位准确无误。
第十一条超声产前诊断工作中,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病史和医嘱确定检查方案,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和参数。
第十二条超声产前诊断工作中,医务人员应当关注患者的安全和舒适感,保证检查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十三条超声产前诊断工作中,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检查结果及时向执业医师报告,确保病情得到及时处理。
第十四条超声产前诊断工作中,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法律法规,保障患者的个人信息安全。
第三章超声产前诊断质量控制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超声产前诊断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超声产前诊断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超声产前诊断技术规范,确保超声产前诊断工作符合科学标准。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超声产前诊断质量记录档案,记录超声产前诊断工作的相关信息和结果。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超声产前诊断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对超声产前诊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
第四章超声产前诊断安全管理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落实超声产前诊断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超声产前诊断工作的安全性。
产前超声工作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产前超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产前诊断准确性和服务质量,保障母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开展产前超声检查的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三、工作原则1. 遵循科学、严谨、规范、安全的原则,确保产前超声检查的质量和准确性。
2. 尊重妇女权益,保护患者隐私,遵循知情同意原则。
3. 加强人员培训和设备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母婴安全。
四、工作内容1. 产前超声检查规范(1)根据孕妇的年龄、孕周、生育史和家族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产前超声检查计划。
(2)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系统超声检查,包括头臀长、胎心率、羊水量、胎盘位置、胎儿器官发育等情况。
(3)对发现异常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报告,及时向孕妇及其家属说明情况,并提供适当的咨询和建议。
2. 产前超声报告发放制度(1)产前超声检查结束后,及时向孕妇出具书面报告,明确检查结果和相关信息。
(2)报告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超声医师签发,并加盖医疗机构公章。
(3)报告应保持清晰、完整,便于孕妇及其家属查阅和保存。
3. 产前超声病案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产前超声病案管理制度,对产前超声检查的病历资料进行归档和管理。
(2)病历资料应包括孕妇基本信息、孕周、检查结果、异常情况说明、咨询和建议等内容。
(3)病历资料应保持真实、完整、准确,便于查阅和追踪。
4. 产前超声质量控制和考核制度(1)建立健全产前超声质量控制制度,对产前超声检查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质量控制。
(2)定期对产前超声检查进行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服务质量。
(3)对产前超声医师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五、人员职责1. 产前超声医师职责(1)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确保检查质量。
(2)对检查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和报告,及时向孕妇及其家属说明情况。
(3)参与产前超声质量控制和培训工作,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产科超声筛查标准技术操作规程一:I级产前超声检查1:早期妊娠超声检查(1)检查内容:观察妊娠囊部位,是否多胎妊娠,评估孕周、排除其他付款疾患(包括附件区肿块,子宫肌瘤等)(2)检查项目:孕囊部位大小、胎芽、头臀长、胎心搏动。
(3)子宫双附件2.:中、晚期妊娠一般超声检查:(1)检查内容:确定单胎或多胎、胎位、胎儿生长参数评估、羊水、胎盘(2)检查项目:胎儿双顶径、股骨长、胎位、胎心率及节律、胎盘、羊水、脐带。
(3)注意事项:在实施中、晚孕一边拿超声检查中,如果发现胎儿右严重发育异常,应在超声报告中做具体说明,并转诊左II级或II I级产前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或做出合理解释(二)II级产前超声检查(超声产前筛查)1:检查内容:除包括I级产前超声检查在中、晚期一般超声检查的内容外,主要是对胎儿体表及内脏的大体结构进行系统的观察,目的是发现以下严重致死性畸形:无脑儿、严重脑膜膨出、严重开放性脊柱裂、严重胸腹壁缺损并内脏外翻、单腔心、致死性软骨发育不良。
2:项目检查:除包括I级产前超声检查的项目外,至少还应包括以下项目:头部:颅骨、脑中线、侧脑室、丘脑。
颜面部:上唇心脏:四腔心切面、左心室流出道及主动脉长轴切面、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长轴切面脊柱:颈、胸、腰、骶尾段腹部:肝、胃、双肾、膀胱。
四肢:观察肱骨、尺桡骨、股骨、胫腓骨,测量股骨长。
胎儿辅助结构:脐带、胎盘、羊水。
在胎儿胎位允许时,还可以检查其他解剖结构3:注意事项:I I级产前超声检查提倡在妊娠18-24周进行,某些部位如果显示欠佳,可在两周后复查一次,因胎位羊水母体等因素影响,在超声检查中不能很好显示清楚,超声报告中应该说明。
如果胎儿发育异常,转诊做II I级筛查。
(三)III级产前超声检查(超声产前诊断)1:检查内容:主要是对在I、II级产前超声检查中发现的疑似或疑诊胎儿畸形进行系统全面检查2:检查项目:(1)对胎儿进行系统检查的同时对II级产前超声检查提出的疑诊内容进行重点复查(2)针对某些畸形进行相应脏器而特定内容检查。
江苏省产前超声检查操作规范(试行)产前超声检查是应用超声的物理特性,对孕妇和胎儿进行影像学诊断,为妇产科临床医师提供诊断依据之一,更好地进行出生缺陷干预。
近年来,产前超声检查已经普及,超声仪器不断改进,检查技术日益提高,超声队伍不断壮大。
在实际工作中,胎儿畸形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为临床诊断胎儿畸形和确定中止妊娠提供了证据。
但是,社会对优生优育的要求几近完美,超声检查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些要求。
因为围生医学明确胎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胎儿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有其不同于成人的特点,而且个体差异普遍存在,因此,超声检查不可能发现所有畸形。
为进一步提高产前超声诊断水平,提高畸形的检出率,更好地为妇产科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有必要加强产前超声检查胎儿畸形的质量控制。
江苏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江苏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和江苏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特组织我省产科超声领域的知名超声专家,研究制定《江苏省产前超声检查操作规范(试行)》。
一、机构的基本条件:必须取得助产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有与检查目的匹配的超声检查设备,并有经过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执业医师方可开展产前超声检查工作。
一级医院助理执业医师可以出具超声检查报告。
二、江苏省产前超声检查分为四级:1、一般产前超声检查(第一层次):由具备服务能力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区级妇幼保健站及以上单位承担;2、常规产前超声检查(第二层次):由二级及以上医院承担;3、系统胎儿超声检查(第三层次):由有关三级医院和市级妇幼保健院承担;4、针对性胎儿超声检查(第四层次):由有关三级医院和市级妇幼保健院承担。
开单医师应该按照要求分层次开单,并将以上分级内容告知孕妇三、早孕期超声检查操作规范目的应用超声的物理特性观察子宫和附件,确定妊娠,观察胚胎结构及发育情况。
为妇产科临床进行优生优育提供影像学证据。
确定宫内孕、诊断多胎妊娠、评估孕周、排除妊娠有关异常(异位妊娠、葡萄胎、胚胎宫内死亡)、排除其他妇科疾患(盆腔肿块、子宫畸形)、辅助绒毛活检。
技术要求(一)、一般产前超声检查(第一层次)。
1、适应症:尿HCG呈阳性、月经龄第6周至第12周、因疾病或计划生育需要进行检查的孕妇。
2、检查内容:(1)子宫体位置、形态、大小、内膜厚度、子宫肌壁回声、宫腔内有无节育环回声。
(2)子宫腔内有无妊娠囊;妊娠囊数目、大小、形态、位置,囊内有无卵黄囊、卵黄囊大小、胚芽和原始心血管搏动;测量胚胎头臀长度(CRL),观察有无胎心搏动。
(3)子宫及双侧附件有无异常回声。
3、检查技术:需用高分辨力实时超声诊断仪,有条件医院配置经阴道超声检查探头;必备超声图文工作站和打印机(彩色多普勒须配彩色打印机)。
至少留有下列图像:经腹部超声显示妊娠囊(GS)、经腹部超声显示妊娠囊(GS)内胚芽回声,并测量头臀长(CRL)、经腹部超声显示左右侧卵巢。
4、注意事项:(1)开超声申请单时,应注明准确的HCG检查结果;(2)如无疾病或计划生育的需要,在妊娠头3月以内不宜多做超声检查;(3)孕龄的概念表示胎儿生长发育的孕龄,产科和超声科表示方法常有不同,常见有以下几种:①胎龄从妊娠的第一天开始计算,即从受精那天算起。
这种方法多用于胚胎学。
这是胚胎发育的真正时间。
②妊娠龄从妊娠前14天算起,即胎龄加14天,以周表示。
对于月经周期28天的妇女来讲,妊娠龄的第一天即末次月经的第一天。
③月经龄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以周表示,临床上多用此来计算妊娠月份。
④超声龄根据胎儿多种生长参数的联合测量结果,综合分析后判定的孕龄。
该方法可以从整体判定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并可抵消或平衡各单项数值间的误差。
如果采用合理的计算公式和中国胎儿生长参数,则超声估算结果可非常接近胎龄。
在医疗举证文件中必须正确表示孕龄。
(4)当临床需要超声能尽早对宫内妊娠做出明确诊断时,必须了解早期妊娠时胚胎各解剖结构出现序列和存续时间不同,不同超声方法可发现的时间也不同,在开单时应告知患者。
月经龄6周内,经腹超声不能明确诊断早孕。
(5)如超声检查仅发现宫腔内不规则无回声区,结合尿妊娠试验阳性,应高度警惕宫外孕的发生,建议立即改做或转上级医院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不宜提示“定期随访”。
(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第二层次)1、适应症:月经龄第5周至第12周的早期妊娠妇女。
2、检查内容:(1)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在月经龄第5周观察到上述一般产前超声检查内容,还能观察到妊娠囊呈“双环征”,CDFI显示滋养层周围血流信号和胚芽中原始心管的彩色血流信号。
对宫腔内无回声区是否假孕囊进行鉴别。
(2)观察有无输卵管妊娠、早期流产、滋养叶细胞疾病的超声表现。
3、检查技术:通常采用经阴道和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必备超声图文工作站和彩色打印机。
至少留有下列图像:妊娠囊(GS)、胚芽回声,并测量头臀长(CRL)、显示左右侧卵巢,以及输卵管妊娠、早期流产、滋养叶细胞疾病的超声图像。
4、注意事项:(1)未婚孕妇做经阴道超声检查前,必须在申请单上由本人签署同意和签名,其他人不能代签。
男医师操作经阴道超声时,必须有女同事全程陪同。
(2)异位妊娠不典型的较多,孕囊着床位置多变,因此超声检查不能诊断所有的异位妊娠。
(3)如遇到人工辅助技术助孕的孕妇,在发现宫内妊娠囊后,还需仔细排除宫内外、多部位、多孕囊同时着床的可能性。
(4)后穹窿穿刺阴性者不能否定异位妊娠。
(5)早期流产类型很多,超声鉴别各种类型常有困难。
(6)超声鉴别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必须结合血HCG检验。
(三)系统胎儿超声检查(第三层次)1、适应症:(1)甲胎球蛋白升高者;(2)孕早期时接触过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缺陷的物质,或有过风疹或病毒感染者;(3)有遗传病家族史或者曾经分娩过先天性严重缺陷婴儿的;(4)年龄超过35周岁的。
2、检查内容:(1)颈项透明层(NT)测量。
(2)排除其他妇科疾患(盆腔肿块、子宫畸形)、辅助绒毛活检。
3、检查技术:(1) NT检查在月经龄第11周~14周之间进行(在11w+0d和13w+6d之间)。
(2)扫查途径一般经腹部,如特殊情况,可以经阴道,经会阴检查。
(3)采用仪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超声诊断报告中,阳性结果要有图像记录。
除第二层次的图像外,NT、子宫畸形和重要的阴性图像均要存储,以备病案讨论和需要举证时查阅。
四、中晚孕超声检查技术规范目的应用超声的物理特性分阶段观察孕妇和胎儿的声像图表现,为妇产科临床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筛查胎儿部分畸形提供影像学证据。
技术要求(一)一般产前超声检查(第一层次)。
1、适应症:月经龄第13周至分娩前,需进行胎儿一般生长发育评估的孕妇;或已经做过系统超声检查的孕妇。
2、检查内容:确定胎儿数目、胎位、是否存活;确定胎盘位置、形态、成熟度及胎盘厚度;测量羊水深度(或羊水指数);测量每一个胎儿的心率、双顶径、头围、一侧股骨长度、腹围。
3、检查技术:需用高分辨力实时超声诊断仪,有条件医院配置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探头;必备超声图文工作站和打印机(彩色多普勒须配彩色打印机)。
4、注意事项:每次的超声检查结果只代表当时的生长发育水平。
在做超声评估时,如不能获得准确的月经资料,临床医师就应将超声结果和国人超声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
(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第二层次)1、适应症:月经龄13周~27周6天的中期妊娠和月经龄28周~产前的晚期妊娠妇女(包括低危和高危孕妇),对胎儿严重畸形进行初筛。
2、检查内容:(1)中期妊娠:除上述一般产前超声检查内容外,还应测量:一侧肱骨长度;观察胎儿头部(颅骨完整性、大脑、脑中线、侧脑室、丘脑),心脏(四腔观),脊柱(颈、胸、腰、骶尾段)和腹部(腹壁的完整性、肝、胃、双肾、膀胱)的声像图表现。
观察有无脐带绕颈、严重的开放性脊柱裂、无脑儿、严重的腹裂、脐膨出和严重的内脏外翻的超声表现;再次评估胎儿的生长发育,测量脐动脉S/D等,判断有无胎儿宫内缺氧和发育迟缓,如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产科临床医师,并转入第三层次筛查。
(2)晚期妊娠:评估胎儿的生长发育,测量脐动脉S/D等,判断有无胎儿宫内缺氧和生长发育受限迟缓。
发现一些可能的胎儿迟发畸形。
再次对胎盘和胎位进行定位,并判断有无脐带绕颈并尽可能发现一些脐带并发症。
3、检查技术:通常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必备超声图文工作站和彩色打印机。
至少留有下列图像:丘脑水平横切面(双顶径测量平面)、胎儿上腹部横切面显示(腹围测量平面)、胎儿股骨长轴切面、胎儿心尖四腔观、胎儿脊柱矢状切面、胎儿腹部肾门水平横切面。
4、注意事项:(1)评估胎儿生长发育,应与胎儿月经龄进行比较。
(2)胎儿结构的改变,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二者在声像图上有时很难鉴别;又包括轻微和严重的改变,前者在声像图上难以发现。
因此,发现异常不一定是病理改变,而没有发现异常,也不等于正常,临床应密切结合病史和多种检查资料综合分析。
有些胎儿畸形要到晚孕期才表现出来。
(3)超声检查结果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孕妇肥胖、孕周、胎儿体位、羊水量、胎动、胎儿骨骼身影等,有些器官或部位可能无法显示或显示不清,还受技朮高低,设备条件及孕期各阶段最佳检查時间等因素影响。
(三)系统胎儿超声检查(第三层次)1、适应症:系统胎儿超声检查检查一般在月经龄20周~26周之间进行。
孕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治医师应当建议其进行系统胎儿超声检查:(1)临床诊断羊水过多或者过少的;(2)超声评估发现胎儿发育异常或者胎儿有可疑畸形的;(3)甲胎球蛋白升高者;(4)孕早期时接触过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缺陷的物质,或有过风疹或病毒感染者;(5)有遗传病家族史或者曾经分娩过先天性严重缺陷婴儿的;(6)年龄超过35周岁的。
2、检查内容:检查时按颅骨、颅内结构、眼、鼻、唇、脊柱、颈部、胸廓、肺、四腔心、左右室流出道、膈肌、腹壁、肝脏、肠、双肾、膀胱及四肢长骨(上肢检查至尺桡骨远端,下肢检查至胫腓骨远端)有顺序进行检查;如为双胎,再寻出另一胎儿,并按以上顺序检查。
3、检查技术:(1)每次每个胎儿检查的时间为30分钟左右。
(2)扫查途径一般经腹部,如特殊情况,可以经阴道,经会阴检查。
(3)采用仪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超声诊断报告中,阳性结果要有图像记录。
(4)适当存储下列图像,以备病案讨论和需要举证时查阅。
A、侧脑室平面;B、小脑平面;C、丘脑平面;D、双侧眼球横切面、E、鼻唇冠状切面及颜面部正中矢状切;F四腔心;G、左室流出道;H、右室流出道;I 三血管切面; J、膈肌;K、双侧肺;L、上腹部横切面(显示胃、肝、脐静脉、脊柱)、M、胎儿双肾横切和纵切图; N、脊柱矢状切、横切和冠状切面; O、双侧肱骨纵切面、双侧前臂纵切面; P、双侧前臂横切面,显示尺桡骨两骨; Q、双侧股骨长轴切面、双侧小腿矢状切面; R、双侧小腿横切面显示胫腓骨两骨;S、宫颈内口矢状切面; T、胎盘脐带入口切面;U、腹壁脐带入口处至膀胱切面彩色多普勒显示两条脐动脉位于胎儿膀胱两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