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案例 1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一章藻类与植物的类群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基础主干梳理一、植物的类群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分为: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二、藻类1.结构特点和生理特征: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几乎全身都可以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藻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
2.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连线):三、苔藓植物四、蕨类植物1.结构特点:有根、茎、叶的分化,有专门的输导组织。
2.与人类的关系(把字母对应填写在横线上):a.卷柏b.蕨c.满江红d.古代蕨类(1)食用:b(2)药用:a(3)绿肥、饲料:c(4)煤:d【归纳提升】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比较类群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代表植物水绵、海带葫芦藓、墙藓肾蕨、满江红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水中潮湿的陆地等阴湿的陆地等形态结构无根、茎、叶的分化有类似茎、叶的分化,根为假根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运输物质的输导组织繁殖方式孢子生殖共同点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辨易错】1.海带的可食用部分是叶状体,不是叶。
2.并不是所有的蕨类植物都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如满江红。
3.易错字词书写:蕨.类______苔藓..______孢子囊.____微情境假如你在北半球的森林中迷了路,你如何借助苔藓植物的分布辨别方向呢?提示: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长有苔藓的树干为背阴面(树的北侧)。
【拓视野】孢子生殖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在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够萌发长出新的个体。
素养分层评价【基础演练】知识点1藻类1.“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描述了下列哪类生物大量繁殖后的自然景观(A)A.藻类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2.海苔是小朋友们喜爱的食品,主要原料是条斑紫菜。
条斑紫菜与石花菜属于同一类植物,下列关于条斑紫菜的叙述正确的是(D)A.紫菜依靠根固定在海底的土壤中B.人们食用的主要是紫菜的叶C.紫菜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紫菜没有根、茎、叶的分化3.李红同学在观察水绵时,做了下面四条记录,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A.水绵细胞中没有液泡B.水绵是一种绿色丝状的植物C.水绵的叶绿体呈球状D.水绵是多细胞藻类,有根,无茎、叶4.藻类用途广泛,下列不是藻类用途的是(B)A.能为鱼类提供饵料B.藻类呼吸会消耗大量氧气使大气中氧气含量降低C.可提取褐藻胶和碘,可供药用D.海带、紫菜可食用知识点2苔藓植物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句。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授课班级:七年级1班授课教师:赵晓琴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
能力目标:通过对三种植物的观察学会观察合和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进而发自内心的热爱生物。
二、教学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启发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在我们美丽的地球上生活着很多,你知道生物圈有多少中植物吗?它们可以分成哪些类?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新课一.藻类植物1. 生活环境:水中。
2. 形态:单细胞或多细胞。
3. 结构:结构简单,没有根、叶、茎等器官的分化。
4. 与人类及生物圈的关系:(1)释放氧。
(2)鱼的饵料。
(3)食用。
(4)药用。
观察阅读分析二.苔藓植物1. 生活环境:阴湿的陆地。
2. 形态:植株矮小。
3. 结构:出现根叶、茎的分化,假根。
4. 与人类及生物圈的关系:监测空气污染。
观察阅读分析三.蕨类植物1.生活环境:潮湿的陆地。
2.形态:植株高大。
3.结构:出现根、叶、茎的分化。
4.与人类及生物圈的关系:(1)观赏。
(2)绿肥及饲料。
(3)食用。
(4)药用。
(5)古代的蕨类植物形成了煤。
观察阅读分析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表达交流六、板书设计一、藻类植物1.生活环境:水中。
2.形态:单细胞或多细胞。
3.结构:结构简单,没有根、叶、茎等器官的分化。
二、苔藓植物1.生活环境:阴湿的陆地。
2.形态:植株矮小。
3.结构:出现根叶、茎的分化,假根。
三、蕨类植物1.生活环境:潮湿的陆地。
2.形态:植株高大。
3.结构:出现根、叶、茎的分化。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活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拟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生物圈〞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根本的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拟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1.CAI课件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教学设计第一局部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藻类植物〔以动态教学导入〕〔以实物导入〕〔情景导入〕1.生活环境2.形态特征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引深〕布置课外探究,初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第二局部〔引入方案一〕〔引入方案二〕〔引入方案三〕苔藓植物1,生活环境2,形态特征3,对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上面的探究活动会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苔藓植物的不少特点,接下来师生一起进行交流、归纳。
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苔藓植物的作用,也增加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第三局部蕨类植物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1.生活环境2.形态结构3.对生物圈类的关系第四局部课堂小结教学设计过程引言:教师先用CAI课件展示一组多种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海带、紫菜、葫芦藓、墙藓、铁线蕨,肾蕨、油松、侧柏、小麦、樱花及其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认识图片中的哪些植物?比拟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教学难点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和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植物细胞结构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有的还有叶绿体、液泡、线粒体等。
植物细胞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引出新课:什么是绿色植物?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呢?(一)绿色植物1.概念: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植物。
2.分类: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问:“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为什么春天的湖水、江水都泛起绿色呢?学生回答:春天气温升高,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
引出新课:常见的藻类植物有哪些呢?(二)藻类植物1.常见的藻类(1)淡水藻类展示淡水藻类(衣藻、水绵)图片,简单介绍:衣藻:单细胞藻类,分布于水沟、洼地和含微量有机质的小型水体中,早春晚秋最为繁盛,可培养作饲料或食用。
细胞内含有叶绿体,有眼点、鞭毛等。
水绵:多细胞藻类,大量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可作某些鱼类的饵料。
细胞内有带状叶绿体。
(2)海洋藻类展示海洋藻类图片,简单介绍:【鹿角菜】分布于大西洋沿岸和我国东南沿海以及青岛、大连等海域,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经济海藻。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藻类、苔藓和蕨类》是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植物界中的非种子植物,包括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分类、生活习性和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本章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了之前学习的生物分类知识,还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植物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点。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或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点。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2.比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它们的进化趋势。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限,对于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植物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植物具有根、茎、叶等器官,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物观察、图片展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
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材分析:本节属于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
本章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和生物圈”、生物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的植物类群,教材内容在编排上从细胞到个体,从微观到宏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各自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只是比较浅显易懂。
学情分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主要围绕着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与人类的关系进行。
绿色植物是生活中常见的,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要自己辨别上述三种植物确有一定的难度,与人类的关系更是了解不多,所以需要借助一定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因此本节课需要充分的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概述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概述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认同生物体结构功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观察、讨论和认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意识知识与技能教学重点和难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课前准备:海带,水绵,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PPT课件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推理法、类比法,观察法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有50余万种。
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千差万别,可以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师提供幻灯片,引导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听教师讲二、新课:“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春天来了,清澈的春水泛起绿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春水泛起的绿波是什么?藻类植物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你知道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吗?教师用语言和图片引导同学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边看图片边思考,并总结知识点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看图片,你知道这又是哪种植物吗?苔藓植物又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图片,边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动脑和总结的能力。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
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
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
)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