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之OP.54展开性变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3
从钢琴抒情小品《蝴蝶》看格里格音乐中的印象主义风格【摘要】本文通过对钢琴抒情小品《蝴蝶》的分析,探讨了作曲家格里格在音乐中体现的印象主义风格。
首先介绍了格里格这位作曲家,引出了本文的主题。
接着分析了《蝴蝶》的曲调如何表现印象主义风格,以及音乐中运用的印象主义手法。
然后探讨了乐曲中所展现出的画面感和情感,同时进行了与其他印象主义音乐作品的对比分析。
最后总结了格里格音乐中印象主义风格的表现,展望了格里格音乐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格里格音乐中的印象主义风格,同时也能体会到这种风格在音乐中的独特魅力和意义。
【关键词】格里格,音乐,印象主义风格,钢琴,小品,《蝴蝶》,曲调,手法,画面感,情感,对比分析,作曲家,影响,意义1. 引言1.1 介绍《蝴蝶》作曲家格里格《蝴蝶》是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创作的一首钢琴抒情小品,凝聚了他对自然和情感的深刻表达。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年)是19世纪末挪威最杰出的音乐人之一,被誉为挪威国粹音乐的代表。
他以其旋律优美、深刻的音乐表达和独特的挪威民族民谣风格而闻名于世。
爱德华·格里格生于挪威的贝格恩,从小就展现出音乐天赋。
他在德国接受过正统的音乐训练,但同时他还受到了挪威本土音乐的影响,打破传统的束缚,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他对家乡风景和民俗文化的热爱和深刻理解。
《蝴蝶》这首曲子正是爱德华·格里格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展现了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这首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大自然中的景色和生灵,通过唯美的旋律和细腻的音响效果,格里格成功地将蝴蝶盎然生动的形象转化为音乐语言,令人耳目一新。
1.2 引出本文要讨论的主题在钢琴抒情小品《蝴蝶》中,格里格展现了他独特而深邃的音乐语言,将印象主义风格贯穿于整个作品中。
这种风格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作曲家对于自然与情感的深刻体验和表达。
格里格抒情小品演奏技法探讨作者:云凯玲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14期【摘要】爱德华·格里格是挪威著名的音乐大师,一生都在为宣扬挪威的民族音乐而不懈奋斗,因而其音乐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
格里格在钢琴领域的最大成就就是抒情小品,这些作品无论是艺术魅力,还是音乐风格都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因此,本文基于格里格的生平经历,重点探讨了格里格抒情小品的演奏技法。
【关键词】格里格;抒情小品;演奏技法【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格里格抒情小品不仅具有显明的挪威风格,而且音乐优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虽然这些作品的总体演奏难度不高,但通过弹奏不仅可有效激发学习者的演奏兴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学习者的演奏技巧,进一步领会音乐的特有魅力。
因此,本课题对格里格抒情小品演奏技法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格里格的简介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挪威著名作曲家。
由于受到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格里格始终以继承和传扬挪威民族音乐为目标,因而在其的音乐生涯中,格里格积极借鉴和吸收欧洲各国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并结合自身对祖国风光和乡村生活的所思所想,创作出了具有显明挪威民族特点和民间特色的音乐作品。
其中,他在钢琴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抒情小品,如作品Op.12中的《民族之歌》和《小精灵的舞蹈》以及作品Op.38中的《挪威舞曲》和《斯普林格舞曲》等,在这些音乐作品中,格里格对传统民间音乐进行了艺术升华,创造性地再现了挪威的自然风光、乡村生活以及民间神话等,形成了極具个人特色的民族音乐风格。
[1]通过探究格里格抒情小品的演奏技法,可深入了解其民族音乐风格和领会其音乐魅力。
二、格里格抒情小品的演奏技法虽然格里格的抒情小品都较为短小,对演奏技法的要求也相对较低,但要想切实表现作品的内涵,演奏者也必须下足功夫,不断探索和思考最佳的演奏方式。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经验,对格里格抒情小品的演奏技法进行深入探析。
浅析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音乐表现特征作者:谭筱婷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抒情小品》是著名钢琴家格里格的代表作品,其内容诗意盎然,格调优美。
这一作品无论是在演奏表演方面,还是在音乐教学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及意义,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以及研究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格里格《抒情小品》的音乐表现形式,使更多的音乐爱好者能够了解这部作品,发扬其艺术风格。
关键词:格里格;《抒情小品》;钢琴艺术引言:格里格的钢琴作品《抒情小品》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钢琴艺术文献,其在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地位,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以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为音乐界所关注。
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抒情小品》已经成为了音乐类院校进行钢琴教学的重要教材内容。
一、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概述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是挪威著名钢琴家格里格的代表作品,其在世界钢琴艺术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1]。
这一钢琴作品集总共有66首乐曲,每一首都具有风格独特的标题,其中涵盖“圆舞曲”、“协奏曲”等表示传统钢琴乐曲表现形式以及概念的标题;表达特定风景描绘的标题;根据不同民族元素命名的标题;根据钢琴家内心实际感受命名的标题等等。
这66首钢琴曲作品极具挪威的地域民族特色,其在时间的设置上也并不拘泥。
在66首乐曲中,最短的大约有1分钟作用,最长达到5分钟左右。
《抒情小品》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表现手法,极具艺术价值。
因此,这一钢琴集也成为了世界各国音乐院校开展钢琴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
同时,因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这66首曲子也得到了广大钢琴演奏家的喜爱。
在格里格《抒情小品》的创作素材选择中,最主要、最鲜明的就是对美丽北国挪威的赞美以及描绘,其中,壮丽、秀美的自然风貌,山区农村的普通民间生活、传说中的童话故事以及传奇形象等等,都是音乐表达的内容。
格里格通过对大自然进行美的感受、对普通人民生活的真实体验、以及个人生活的经历与想象,以音乐描绘的艺术方式,鲜明的体现了其热爱自己民族的心情以及对祖国的强烈情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创作思维。
从钢琴抒情小品《蝴蝶》看格里格音乐中的印象主义风格【摘要】《蝴蝶》是一首令人陶醉的钢琴抒情小品,展现了格里格独特的音乐风格。
印象主义风格在这首曲子中得以充分体现,色彩的运用使得音乐如同一幅画面,鲜活而生动。
和声的处理充满着前卫的特点,对比与变化的处理使得音乐既统一又多变,展现出格里格音乐中的独特魅力。
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更是令这首曲子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蝴蝶》体现了格里格对印象主义的深刻理解与巧妙运用,为听者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音乐体验。
格里格音乐中的印象主义风格,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无法抗拒。
【关键词】《蝴蝶》钢琴曲、格里格音乐特点、印象主义风格、色彩、和声、对比、变化、表现主义、魅力、理解与运用。
1. 引言1.1 介绍《蝴蝶》钢琴曲《蝴蝶》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之一,被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只飞舞的蝴蝶,轻盈而灵动,仿佛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蝴蝶》的曲调优美动人,旋律优美而流畅,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中。
这首曲子具有浓厚的印象主义风格,格里格通过细腻的音乐描写让人感受到了蝴蝶翩翩飞舞的身姿。
曲中的音符仿佛是彩蝶翩翩舞动的翅膀声,轻柔而悦耳。
整个曲子像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让人不禁想起了春天的花园、蓝天白云和各种美丽的花朵。
格里格通过《蝴蝶》这首钢琴曲展现了他对印象主义音乐的理解和运用,使人感受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他对音乐的独特见解。
这首作品不仅展示了格里格作为作曲家的才华,更让人们体会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音乐的无限热爱。
1.2 格里格音乐特点格里格(Edvard Grieg)是19世纪挪威作曲家,被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先驱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和印象主义的意境,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格里格的音乐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主题:格里格深受挪威的自然风光启发,他的音乐作品常常融入自然景观的描绘。
通过音乐,他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和神秘。
从钢琴抒情小品《蝴蝶》看格里格音乐中的印象主义风格著名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浪漫情感和印象主义风格而闻名。
钢琴抒情小品《蝴蝶》(Papillon)正是体现了格里格音乐中的印象主义风格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从《蝴蝶》这首钢琴小品入手,探讨格里格音乐中的印象主义风格。
我们来看看《蝴蝶》这首钢琴小品。
这首曲子是格里格1893年作的一首短小精悍的钢琴曲。
整首曲子轻盈活泼,充满了蝴蝶翩翩起舞的意象。
曲子以快速的三段式曲式展开,音符之间跳跃明快,仿佛在空中飞舞的蝴蝶。
通过音符的轻快跳跃和高低起伏的变化,曲子勾勒出了蝴蝶翩翩飞舞的形象,让人仿佛置身于花园之中,看到了一群五彩缤纷的蝴蝶在花丛中嬉戏飞舞。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蝴蝶》中的印象主义风格元素。
印象主义音乐强调对自然及其细微变化的捕捉,注重音色、和声及节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蝴蝶》中,格里格运用了丰富的和声,采用了大量的分解和弦,创造出了清澈透亮的音响效果。
他还运用了复杂的旋律结构,使得曲子在旋律上呈现出多样性和流畅性。
这些技巧使得《蝴蝶》在结构上更加精细化,使得曲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印象主义音乐追求对情感和意象的模糊处理,强调留白和模糊的美感。
在《蝴蝶》中,格里格通过丰富的音色变化和细腻的音乐表达,表现出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的情景。
而在旋律的处理上,他也运用了模糊处理的手法,使得旋律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给人以神秘而美妙的感觉。
这种模糊处理在印象主义音乐中非常常见,它使得音乐中的情感和意象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印象主义音乐强调对声音的节奏和韵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追求。
在《蝴蝶》中,格里格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节奏和韵律形式,使得曲子的节奏感更加明显,旋律更加丰富。
他运用了大量的变拍子、装饰音、滑奏以及动态的变化等手法,使得曲子在节奏和韵律上呈现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致春天》的音乐分析作曲家亨利格里格历久弥新,他的作品在当今世界仍活跃于音乐舞台上。
其中,他的经典作品《致春天》更是加深了社会文化的意义。
在这首经典的钢琴抒情小品中,格里格将对春天的美好期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致春天》因其清新脱俗的旋律和节奏而受欢迎,其独特的旋律洗礼和抒情有机会,令人耳目一新。
作品将C大调曲调和G大调曲调有机地结合,有着流畅的结构和良好的词汇。
此外,格里格用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富有想象力的表现,营造出一种充满了热烈情感的氛围。
从技术角度来看,格里格的《致春天》的音乐语言大多使用了轮换和三部曲式结构。
轮换是一种由两个相反的乐段组成的节拍,而三部曲式结构则是指三个结构均衡且融合完美的乐段组成,构成一个完整的乐章。
虽然这些技术都很常见,但格里格却在他的作品中融合得淋漓尽致,完美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此外,格里格还使用了平衡的多层次展开,将作品节奏和感染力提升到极致。
从非技术面来看,《致春天》的歌词让人耳目一新,向春天致敬的意境穿透全篇,充满着热烈的情感。
作品优雅地展示了春天的美丽,描绘出春天的绿色景象,使人开心欢喜,充满着节日的气氛。
作品的意象深入人心,让人体会春天绽放的美好。
格里格的《致春天》,深情抒写了一段春天的音乐记忆,充满着浓浓的情感,温柔似水,犹如一首美妙的抒情小品,激发着听者的共鸣,使人回忆起生活中充满着微笑和温暖的春天。
《致春天》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旋律,把春天的美丽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一首被赞誉有加的钢琴抒情小品。
此作中,格里格用技术和非技术的方法,将春天的情感和意象完美地呈现出来,使它成为一首不朽的经典。
从钢琴抒情小品《蝴蝶》看格里格音乐中的印象主义风格《蝴蝶》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之一,这首曲子展现了格里格音乐中的印象主义风格。
印象主义音乐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兴起于法国,它强调对自然和情感的直观表现,强调观念和情感的联想而不是逻辑和分析。
在《蝴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格里格运用复调、和声、旋律、节奏等多种手段所营造出的隐喻意境,这与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不谋而合。
从旋律和和声方面来看,《蝴蝶》用简单而优美的旋律表达出了一幅幽静的自然画卷。
开头的柔和音符仿佛轻柔的春风拂过脸庞,而后面的旋律则仿佛在我们耳畔低语,仿佛是在描述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和声上,格里格采用了许多不寻常的和声进行,形成了异乎寻常的音乐氛围。
这种和声的设计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神秘感和张力,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之中。
从节奏和结构上来看,《蝴蝶》也展现出了印象主义风格的特点。
整首曲子的节奏起伏跌宕,交替慢板和快板的节奏变化丰富多彩。
这种变化不仅增加了曲子的层次感,也表现出了对自然情感的直接表现。
整首曲子结构宽松,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而是以一种自由流动的形式来呈现。
这与印象主义音乐追求音乐主题的无限延伸和不断变化的审美追求是一致的。
格里格运用了大量的音乐隐喻手法,来表现出对自然和情感的联想和反映。
在《蝴蝶》中,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动物的鸣叫声,风吹草动的声音,以及春天的喜悦和安详。
这些音乐形象通过琴键之间的跳跃和和声的交织所表现出来,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灵动而又神秘的气息。
这种隐喻手法的运用使得《蝴蝶》既具体又抽象,既有现实又有想象,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之中。
从《蝴蝶》这首钢琴小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格里格音乐中的印象主义风格。
各种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表现出了对自然和情感的直观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
这种风格的音乐既具体又抽象,既有逻辑又有幻想,使得听者如沐春风,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和美妙的音乐世界之中。
Northern Music 892017年第7期(总第319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7,2017(CumulativelyNO.319)
格里格抒情小品中的“五部性”结构巢 蓉(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格里格一生创作有十集共66首抒情小品,这些抒情小品旋律质朴、风格隽秀、结构精致、小巧玲珑,是西方钢琴音乐文献中
的一朵奇葩。这些抒情小品所采用的曲式结构多种多样,其中有十几首抒情小品采用了“五部性”曲式结构,构思巧妙、独树一帜。本文从三方面具体阐述了这些“五部性”抒情小品的曲式结构特点以及作曲家独特的创作思维。【关键词】格里格;抒情小品; 曲式 ; 五部性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格里格一生创作有十集共66首抒情小品,这些抒情小品旋律质朴、风格隽秀、结构精致、小巧玲珑,是西方钢琴音乐文献中的一朵奇葩。这些抒情小品曲式结构十分丰富,多种多样。一、以循环原则建构“五部性”结构在66首抒情小品中,以循环原则建构的“五部性”结构乐曲较多。这些以循环原则建构的“五部性”结构的乐曲虽然也采用了“A+B+A+B+A”这样的结构,但是,这种结构与“单三部——五部”曲式和“双三部”曲式还是有所区别。格里格设计的这种结构样式更多的运用了循环原则,乐曲呈现出来的是更接近于回旋曲式的结构形态,五个部分更多的是对A和B进行种种变化呈示与再现。格里格在建构循环原则的“五部性”结构时,有以下几个特点:乐曲第一部分A往往重复一遍,形成这样的“五
部性”结构。如第40首《少女之舞》(OP.57-5)、第55首《老祖母的小步舞曲》(OP.68-2)、第17首《蝴蝶》(OP.43-1)、第29首《悲歌》(OP.47-7)以及第24首《纪念册的一页》(OP.47-2)等。其创作思维表现出“强调第一部分主题,突出第一部分的主导地位与重要性”这样的用意,同时也意图使第一部分作为近似回旋曲式的“主部”,从而更清晰的体现出“循环五部结构”的特点。 乐曲第一部分A往往变化重复与再现。如第4首《精灵之舞》(减缩与变奏A)、第17首《蝴蝶》(扩充A)、第12首《挪威舞曲》(减缩A)等。其创作思维表现在意图使乐曲脱离单三部曲式的框架,更多的体现出循环式的“五部性”结构的特点。以著名的第17首《蝴蝶》为例,其曲式结构简要图式如下:
31艺术论丛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风格特点浅析管亚菲德州学院摘要:挪威著名作曲家格里格在一生当中创作了很多抒情小品风格特征的音乐作品,我们从这些作品中可以强烈感受到格里格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音乐的创作与格里格的所处的背景环境等方面息息相关。
本文围绕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风格特点展开研究,就格里格的生平和作品简介、格里格钢琴柔情小品与其他钢琴家的比较以及格里格钢琴艺术小品的艺术特点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希望可以为我国民族题材的音乐作品创作提供具有价值意义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格里格;抒情小品;特点浅析前言: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以诗意和独特的艺术品位而著称,多年以来一直具有很高的人气,备注音乐家和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
格里格是挪威非常出色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钢琴抒情小品不仅可以充分表现出挪威的民族特色,还成为了经典演奏曲目,同时也被编入了钢琴教材作为音乐学院教学来使用。
对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风格特点进行分析,不但可以对格里格的作品创作风格展开一定程度的研究,而且可以为钢琴作品的创作和音乐学院的教学提供积极的参考意见。
1.格里格生平介绍及钢琴抒情小品介绍1.1格里格生平简介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年)祖籍挪威,作为作曲家而享誉于世。
在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挪威的民族乐派得到了迅速的崛起和发展,而格里格便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众多北欧乐派作曲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人物。
他在一个商人家庭背景下长大,自幼便开始学习钢琴,莱比锡音乐学院是他的毕业母校。
在好友的帮助下和共同努力下,在1863-1871年间,他不仅创办了“尤特皮”音乐社,还创建了克里斯蒂安尼亚音乐协会,并在1874年的时候获得了来自于挪威政府的终生年金的这项荣誉和物质奖励。
1.2格里格抒情小品简介格里格当时的创作背景正处于西欧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的蓬勃发展时期,东欧、北欧以及俄罗斯等许多地区的音乐家在音乐创作上都受到了浪漫主义音乐思潮的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仍有部分音乐作家坚守对本民族音乐创作的立场。
第4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N o.4 2006年12月 Journal of X inghai C onservatory of Music Dec.2006析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音乐表现特征范晓君(肇庆学院音乐学系,广东肇庆 526061) [摘 要]格里格继承了19世纪上半叶钢琴特性小曲的体裁形式,把欧洲传统的作曲技术与挪威民间音乐的表现方式相结合,创作出了民族风格浓郁的钢琴《抒情小品》。
挪威民间音乐中大量中古调式的运用,民间乐器如哈登格琴等具有特殊的演奏方式和音响效果,这些都是格里格民族风格形成的直接来源。
祖国的自然风光、民族风俗、生活习惯是《抒情小品》常用的题材内容,格里格的个人生活经历也以自传的性质融入于《抒情小品》中。
10册66首乐曲按照题材内容和音乐表现特点可以分为:表现自然景色的描绘性的乐曲;表现个人情感的抒情性乐曲;表现民族风情的风俗性乐曲。
本文仅对《抒情小品》的音乐表现的民族性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格里格;《抒情小品》;音乐表现;描绘性;抒情性;风俗性[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389(2006)04-0053-07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 rieg1843~1907)于1867~1901年创作出版了10集66首钢琴《抒情小品》,该作品作为作者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奠定了作者在世界乐坛上的地位。
自从它被介绍到中国之后,受到了我国音乐界的普遍重视,以致成为音乐学院学生学习钢琴和作曲的通用教材。
格里格一生都在进行钢琴曲的写作。
“他的钢琴曲大都比较短小,显示出格里格作为一个小品大师的才能和技巧。
”[1]p.14《抒情小品》就属于这种短小结构的小曲,多数都在1~5分钟之内(最短的是Op.12,N o.1,约1分23秒;最长的是Op.65,N o. 6,约5分14秒),但却体现了格里格精巧的构思,反映了他独特的音乐美学观念。
由于格里格的求学经历,他早期的作品难免受德国风格的影响。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op.43演奏与教学研究格里格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挪威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钢琴抒情小品》op.43在钢琴演奏和教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钢琴抒情小品》op.43由66首短小精悍的曲目组成,是格里格最为知名和广为演奏的作品之一,也是学习钢琴的学生们非常喜欢研究和演奏的曲目之一。
《钢琴抒情小品》op.43的研究对于理解并演绎格里格音乐的独特风格非常重要。
格里格的音乐风格深受挪威民歌和传统民间音乐的影响,他通过作品表达了挪威人民的情感和心灵世界。
《钢琴抒情小品》op.43的曲目中融入了许多挪威民歌的主题和旋律,这些旋律既富有原创性又饱含浓郁的民族情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而真实的感受。
钢琴演奏《钢琴抒情小品》op.43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音乐理解力。
首先,演奏者需要熟悉挪威民歌和传统音乐的基本衍生形式,理解其特点和风格,从而准确地表达出作曲家的意图。
其次,演奏者需要具备扎实的钢琴演奏基本功,包括音准、音色、技巧等方面的训练。
在演奏过程中,通过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突出曲目中的悲伤、喜悦、怀旧等情感色彩。
最后,对于音乐的表达,演奏者需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以展现个人的音乐创造力和表演风格。
在教学方面,《钢琴抒情小品》op.43的演奏和教学研究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格里格的音乐。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挪威音乐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拓宽音乐视野,培养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背景、解析曲目结构、指导演奏技巧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语言。
此外,《钢琴抒情小品》op.43也可以作为学生们的音乐会表演曲目。
通过演奏这些曲目,学生们可以展示他们的音乐实力和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舞台表演经验。
在音乐会上演奏这些曲目,不仅可以受到观众的赞赏和欣赏,也可以激发更多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总之,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op.43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音乐作品,对于钢琴演奏和教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之OP.54展开性变奏研究牟晓欢(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摘要】展开性变奏作为一种音乐发展手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现在,在众多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中均能发现其身影。
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爱德华·格里格创作的《钢琴抒情小品》之op.54(《牧童》《挪威农民进行曲》《侏儒进行曲》《夜曲》《谐谑曲》和《钟声》)具有不同特点的展开性变奏手法。
【关键词】格里格;展开性变奏;直接式;间接式【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展开性变奏(Developing Variation)”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提出的。
在其《勋伯格:风格与创意》书中,勋伯格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为例,通过谱例论述了展开性变奏的含义及使用方法。
所谓“展开性变奏”,是从一个既有主题的核心材料生发出另一个主题的核心材料。
在《钢琴抒情小品》之op.54这套组曲中,每首之间在动机、主题等方面似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交集,但分析之后便会发现,第一首《牧童》的主题材料贯穿于整套组曲,后面五首的主题皆由《牧童》的主题材料发展变化而形成的新主题。
也就是说,《牧童》的主题材料是作品op.54的展开性变奏的原型,体现了展开性变奏的特点。
一、展开性变奏原型的特点《牧童》是OP.54这套组曲的第一首作品,也是这套组曲展开性变奏的原型,是具有派生性中部的再现单三部曲式,g小调。
谱例1 《牧童》主题a部分旋律一开始从D下行级进至G,随后下行四度跳进到D(G-D);a’是a的变化重复,时值由a部分的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交替使用全部换为连续的八分音符;b是反向小二度的上行级进;c部分一开始是G到F的下行二度级进,之后纯五度下行跳进到b B后级进至A;c’是c的变化重复,采用了音程扩大的手法,此处c部分中的纯五度跳进(F-b B)扩大成大六度(F-b B)的跳进,之后级进至G;d一开始是F到G的上行级进,然后反向下行三度,后面三拍是前三拍下行三度的模进,之后反向级进至D。
整体来看,《牧童》主题a、a’、c、c’和d部分的旋律走向均为下行,追其溯源,核心材料来源于a部分,也就是说,《牧童》的主题是由二度音程和四度音程构成,主题材料的走向呈下行的趋势。
前一主题中的核心材料通过变化发展成为后一主题的核心材料,则前一主题中的核心材料就成为了两个主题中的展开性变奏原型。
在之后五首作品的分析过程中,会发现各个作品的主题动机皆是由《牧童》的二度音程和四度音程的主题材料发展变化而来。
二、直接式展开性变奏以展开性变奏原型为基础,通过运用改变时值、装饰、模进和倒影等简单手法,从而得到一个新的主题,之后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从原型直接生发出一个新的主题材料,这就是所谓的“直接式展开性变奏”。
在Op.54中,属于直接式展开性变奏的大多数作品都采用了倒影的手法,然后再与其它发展手法相结合从而生成一个新的主题。
(一)运用倒影和装饰手法相结合的直接式展开性变奏在作品Op.54中,主要运用倒影和装饰手法相结合的直接式展开性变奏有《挪威农民进行曲》和《侏儒进行曲》。
《挪威农民进行曲》的主题一开始从高音区C上行级进至E,然后通过装饰的手法下行至G。
旋律线整体呈波浪式的下行走向,起伏较小。
单从旋律线上与《牧童》主题相比,其共同特点皆为下行的旋律走向。
谱例2在谱例2中,将《牧童》主题与《挪威农民进行曲》主题的主要音高进行对比,a从高音D下行级进至G,然后再四度下行至D。
b是从高音区的C上行级进到E(是谱例2a主题下行二度级进的倒影),继而反向下行级进至G,之后在G到D的四度跳进中添加了E,构成了一个三度(G-E)和二度(E-D)的进行,最后反向四度跳进到G。
②是①的倒影。
格里格以《牧童》的主题旋律为原型,通过将旋律进行装饰和倒影,结合改变节奏型的手法,由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交替使用改变成连续的八分音符的使用,音值缩短并且主题篇幅扩大,由此形成了《挪威农民进行曲》的主题。
在音响效果上,两首作品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由一个既有主题生发出另一个新的主题,与所谓的“展开76 Northern Music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性变奏”相吻合。
与《挪威农民进行曲》相比,《侏儒进行曲》的主题更能明显看出倒影与装饰手法相结合的直接式展开性变奏的特点:谱例3《侏儒进行曲》主题是由a和b两部分构成,a是从D上行级进至A,然后四度跳进到高八度的D;b部分由反向小二度从D下行级进到#G。
与谱例2《牧童》主题相比,谱例4中c是a的倒影,d是a部分的装饰重复。
也就是说,《侏儒进行曲》的主题是先将《牧童》主题进行倒影,然后再截取a部分,运用装饰的手法变成下行小二度的严格级进,从而得到一个新的主题。
展开性变奏既然是从一个主题生发出另一个主题,那么它就不同于变化重复等其它意义的变奏,而是作为一种更加复杂化、综合化的音乐发展手法。
通过改变音域范围、时值、节奏等,是对展开性变奏原型的重塑。
(二)运用倒影和模进手法相结合的直接式展开性变奏在展开性变奏的过程中会使用模进与装饰等与原型明显相似的手法,但更常使用倒影与逆行等与原型明显对比的手法。
在Op.54中,主要运用倒影和模进手法相结合的直接式展开性变奏有《夜曲》和《谐谑曲》。
谱例5 《夜曲》主题如谱例5所示,a是一个下四度音程,b将a进行了装饰重复,c先有一个下行的小二度(A-#G),随后反向级进至D。
与谱例4中《牧童》主题相比,谱例5a是先截取了谱例4的b部分,之后进行模进,谱例5的c部分首先是以#G为轴向上倒影小二度后将谱例4中a的部分进行倒影。
《夜曲》除了运用大量八分音符外,还加入附点二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型。
虽然音响效果上明显对比,但由于运用了倒影和模进相结合的音乐发展手法,使人们明显能找出其原型。
《谐谑曲》的主题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上方声部以和弦分解作为伴奏声部,下方声部为旋律声部。
在谱例6c 中,③是E到B的上行二度级进,材料来源于谱例6b中①部分的倒影,然后将其进行下三度模进。
c中④来源于b中①的部分,皆为下行二度级进。
c中⑤的下行四度跳进来截取于b中②,然后将其进行上二度的模进。
谱例6通过对以上谱例分析,《挪威农民进行曲》《侏儒进行曲》《夜曲》和《谐谑曲》的主题均来源于《牧童》主题,通过运用倒影、模进和装饰等手法发展出新的主题,这符合“展开性变奏”的特点,更进一步说,这与“直接式展开性变奏”相吻合。
三、间接式展开性变奏展开性变奏除了通过原型变奏出另一个主题外,还通过原型A变奏出B,以B为桥梁变奏出C来,A和C对比相差较远,但彼此又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称之为“间接式展开性变奏”。
相对于直接式展开性变奏,间接式展开性变奏的过程更为复杂,需要通过多个步骤,最终生发出一个新的主题。
在这部套曲中,运用倒影和模进手法相结合的有两首。
在上述谱例6《夜曲》主题中,除了在高音旋律声部可以看出是根据《牧童》主题变化发展而来以外,在《夜曲》低声部旋律中,通过分析并且结合前面三首主题的特点,便会发现其中的源出关系。
谱例7如谱例7a所示,按照半音为一个音数来标记,主题音高之间的音数为1-3-1-2-5。
在前面的论述中,分析《侏儒进行曲》主题的b部分主要音高是下行小二度的级进,所以其主题音高的音数为1(如谱例7b)。
换言之,《侏儒进行曲》主题b部分截取了《牧童》主题开头音数为1的部分,然后将其进行严格模进。
《夜曲》的低声部材料就直接来源于《侏儒进行曲》主题的b部分。
以《牧童》主题为展开性变奏原型,《侏儒进行曲》为桥梁,从而生发出《夜曲》的低声部旋律,这符合间接式展开性变奏的特点。
与展开性变奏容易混淆的是主题变形,两者看来虽有相似之处,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主题变形主要发生在除了旋律线之外的其他方面,旋律线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模进——尽管可能会结合时值扩大或缩小,但旋律线总是呈现模进关系。
主题变形主要针对主题发展的角度,而展开性变奏的对象是旋律线。
(下转第80页)Northern Music 77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上为开放性结尾。
a’句为4+3+4+2的不规整结构,使得音乐情绪的表达更有张力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全曲最后落在主和弦上为完满终止。
从整体上来说两句是合首异尾的典型两句式特点,具有明显的对立统一原则。
虽然全曲明确为e小调上进行,但是肖邦却让音乐始终围绕着下属音a以及属音b来不断进行并加入大量的环绕式辅助音来巩固属音b中心性,以此来达到明确主音e的目的。
宽广的旋律与缓慢变化的和声节奏还有大量的柱式和弦都生动的表达了肖邦悲痛、苦闷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之情。
(二)第六首《b小调前奏曲》全曲共26小节,3/4拍,仍为一个单乐段的曲式结构。
乐曲由三个完整的乐句和一个减缩再现组成,具有较为明显的“起承转合”的句式特点。
全曲曲式结构图如下:《b小调前奏曲》曲式结构图乐句划分a(1-8)a1(9-14)B(15-22)a2(23-26)小节数8684如图可见a句8小节,落在属和弦上为开放性收尾,是乐曲的“起”;a1句6小节是对前面第一句的变化重复,是乐曲的“承”;b句仍为8小节与前两句在内容上形成对比,在和声上是下属-属-主的完满进行,具有乐曲“转”的典型特征;最后a2仅有4小节是乐曲主题的再现,有何“合”的作用。
此外,最后一句a2整个4小节强调的都是一个主和弦,虽然是对主题的再现但不具有较多独立的意义,反而更多的是强调其补充的含义。
这首作品同样表达了肖邦对祖国和国人命运的忧虑之情以及对自身的焦虑之感,仍然是对肖邦苦闷心理的真实写照。
五、结语这二十四首《前奏曲》是肖邦思想情感的总结,是他艺术创作的高峰。
肖邦以前奏曲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抒发了他内心如火焰般炽热的爱国之情;歌颂了伟大的波兰人民为了自由和解放,顽强拼搏奋斗的不屈精神;更呐喊出了受到奴役和压迫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之声;表达了作曲家对安宁美好、自由祥和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
肖邦留给世人的这套曲集历经9年时光才创作完成,饱含了他对自身、对家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自省、深思、感慨、呼吁等众多情感。
可以说肖邦将自己的一生经历以及自己全部的创作才能都融入到这二十四首《前奏曲》中,以这二十四首精妙绝伦的艺术小品来展示这位天赋非凡的爱国作曲家的风格气质和浪漫情怀。
因此笔者认为这部前奏曲集就是代表了肖邦一生艺术创作成就的巅峰之作。
参考文献[1]陈声钢.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肖邦钢琴前奏曲浅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1).[2]夏蔚怡.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的音乐特征和演奏研究[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谱例8 《钟声》主题材料《钟声》主题采用的是空五度音程的平行进行,在横向旋律进行上,旋律线采用的是四度下行(G-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