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下经鼻泪囊鼻腔造孔术
- 格式:doc
- 大小:9.50 KB
- 文档页数:1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摘要: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是在鼻内镜监视下实施经鼻泪囊鼻腔造孔术,为慢性泪囊炎的一种简捷、易行、安全手术治疗途径,该术试避免了经皮手术损伤内眦血管和韧带的弊病,无面部瘢痕,手术并发症少,同时可矫正影响泪囊造孔引流,导致手术失败的鼻腔、鼻窦疾病或解剖异常等因素。
笔者对近年来22例慢性泪囊炎应用鼻内镜手术技术在鼻内镜下完成了泪囊鼻腔造孔术的初步疗效。
关键词:泪囊;鼻内镜;造孔一、概述慢性泪囊炎的传统方法为鼻外径路行泪囊鼻腔吻合术,该术式为以后临床广泛应用,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后遗留面部瘢痕,手术操作较复杂,然经鼻内行泪囊鼻腔吻合术,经鼻腔直接观察操作,术野小,照明差,操作困难。
由于解剖上泪囊与鼻腔相隔两层结构,即鼻粘膜和骨性泪囊窝,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位于中鼻道前端,提示经鼻行泪囊造孔手术较传统经皮手术更为简捷,易行和安全。
该术试避免了经皮手术损伤内眦血管和韧带的弊病,无面部瘢痕,手术并发症少,同时可矫正影响泪囊造孔引流,导致手术失败的鼻腔、鼻窦疾病或解剖异常等因素,如鼻窦炎、鼻息肉、泡性中鼻甲及鼻中隔偏曲等,临床效果良好,较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有明显的优点。
二、解剖概要1.泪道等构成泪道由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
泪点是泪道的起始处,位于内眦睑缘的乳头状凸起处,上下各一。
泪小管由上下泪小管和泪总管组成,连接泪点与泪囊。
2.泪囊长12-15mm,宽4-7mm,位于前后泪塉之间的泪囊窝内,前泪嵴由上颌骨额突形成,后泪嵴属泪骨。
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位于中鼻道前端,鼻丘的外侧。
3.鼻泪管鼻泪管长12-24mm,由泪囊至鼻腔外侧壁,骨性泪道由上颌骨、泪骨、下鼻甲骨组成。
鼻泪管向下开口于下鼻道,下鼻甲弯曲部的下方,一般距前鼻孔3-4cm.鼻泪管开口常呈裂隙状。
三、术前提示1.明确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适应证:慢性及复发性泪囊炎、泪囊粘液囊肿、泪囊结石、外伤性泪囊炎。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DCR)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法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确诊为慢性泪囊炎的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鼻内镜下DCR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
结果共收集鼻内镜下DCR治疗并术中采用膨胀海绵对造孔进行扩张的慢性泪囊炎患者20例,其中伴慢性鼻窦炎2例,鼻中隔偏曲3例,外伤后并发泪囊炎1例,DCR后失败再手术1例。
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3年,治愈率为95%(19/20),好转1例,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例。
结论鼻内镜下DCR联合术中采用膨胀海绵对造孔进行扩张治疗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安全、有效与微创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泪囊炎;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孔术;膨胀海绵【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operative method and value of endoscopic trans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acryocystitis.Methods: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dacryocystitis at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0 to September 2013 were collected,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endoscopic trans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acryocystitis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A total of 20 patientswith chronic dacryocystitis undergoing endoscopic trans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 combined with intraoperative application of expansion foam to expand the stoma,among which,there were 2 patients with chronic sinusitis and 3 patients with nasal septum deviation,1 post-traumatic patient was complicated by dacryocystitis and 1 operative failure patient accepted dacryocystorhinostomy again.Th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time was 6 months to 3 years,the curative rate was 95%(19/20),1 patient improved,recurrent patient was not observed during the follow-up.Conclusion:Endoscopic trans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 combined with intraoperative application of expansion foam to expand the stoma was a safe,effectiv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acryocystitis.【Key words】Dacryocystitis;Nasal endoscopy;Dacryocystorhinostomy;Expansion foam慢性泪囊炎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意大利医生Toti于1904年首次采用鼻外径路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后,临床医师常常采用此术式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1]。
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摘要:目的:探讨气腹机的使用在腹腔镜的手术中的安全操作与并发症的预防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统计我院在临床手术中的实践,观察如何保证设备完好的工作状态,如何在建立气腹过程中做到正确操作,避免气腹引起的并发症,从而保障手术的安全。
结果:在腹腔镜手术中气腹机的安全使用,应注意其操作和预防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经过针对性的准备严格执行气腹机各项操作规程,严格遵守仪器的使用与保养制度,这样才能保持设备功能完好,保证病人的安全使用,减少病人的损伤和痛苦,达到微创手术的目的;同时认真了解腹腔镜手术病人的病史,合理设置气腹机参数;并及时记录气腹机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多加分析,找出解决方法,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气腹机安全操作水平。
关键词:腹腔镜;气腹机;手术室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外科手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外科手术中多采用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受到患者的重视得到大家的认可。
气腹机的安全操作是保障腹腔镜镜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在建立气腹过程中做到正确操作,如何在术中仔细观察及完善各项指标的监测,避免气腹引起的并发症,保障手术的安全[1]。
现将我院临床手术实践总结如下:1.1使用前准备先将二氧化碳气腹管插上宁晓阳四川省犍为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犍为 614400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与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的优劣。
方法:62例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术中硅胶管固定,术后综合治疗。
58例采用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两组病例术后随访3—9个月。
结果内镜组治率93.65%,对照组91.37%,两组病例治愈率无显著差异。
结论:内镜组具有操作简便,治愈率高,术后无瘢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泪囊炎;鼻内镜术;鼻腔泪囊造孔术Abstract:Object:to discuss which one is good or bad of Dacryocystorhinostomy with endoscope and traditional Dacryocystorhinostomy.Method:62 cases of Dacryocystorhinostomy with endoscope,pegged by silver clamp in the operation,and synthetically treated after the surgery.58 cases of traditional Dacryocystorhinostomy.Two groups were followed up3-9 months.Result:The endoscopic group cure rate is 93.65% and the contrast group 91.37%,the cure rate of two groups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Conclusion:the surgery of the endoscopic group has simple operation,high cure rate,no scar after that,which will be widely applied.Key words.Chronic:dacryocystitis;Endoscopic Nasal Surgery;Dacryocystorhinostomy慢性泪囊炎为临床常见的眼附属器官疾病,常需经手术治疗,而手术的关键是在泪囊下造一个骨孔,使其与鼻腔相通,开放鼻腔与泪囊通道,解决泪道的阻塞。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儿童慢性泪囊炎【关键词】内窥镜;泪囊鼻腔造口术;儿童;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为泪囊病变中最常见者,多数是继发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因而其治疗唯一的途径是解除鼻泪管的狭窄或阻塞。
以往通常由眼科医师行鼻外径路泪囊鼻腔造口术,但遗留面部瘢痕,影响患者外观。
我科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儿童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9例(13眼)慢性泪囊炎患者,男5例(8眼),女4例(5眼),年龄6~13岁,中位年龄9岁,病程1~6年。
初次就诊者8例,术后复发者1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溢泪、溢脓、视物模糊、内眦部红肿。
所有病例均经泪道反复冲洗、泪道探针探通等保守治疗无效。
检查见泪点及泪小管均正常,术前常规泪囊碘油造影,证实泪囊大小正常,无占位性病变。
鼻腔检查无鼻息肉,无严重鼻中隔偏曲。
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
选用德国Storz公司生产的0度鼻内镜。
在鼻丘前上方0.5 cm黏膜处用钩突刀做弧形切口,分离鼻黏骨膜,暴露泪囊骨性内壁,用吸割钻磨去该处骨壁,暴露泪囊筋膜。
伸入泪道探针确定所暴露的为泪囊壁,用钩突刀或电刀切开泪囊内侧壁,将硅胶管剪成网眼状,然后自下泪点插入硅胶管,从鼻腔内泪囊口将其钳出,并固定于鼻腔。
术毕,以四环素可的松纱条填塞鼻腔,术后24 h拔除鼻腔填塞纱条。
所有患者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
3.术后处理鼻腔内给予抗生素、激素与麻黄素混合液滴鼻2~4周,眼部给予抗生素滴眼液滴眼2周,对年龄较大且配合的患者在鼻内镜下清理术腔,如纤维素渗出和血痂等。
1周内每日冲洗泪道1次,出院后视症状改变每周冲洗泪道1次。
硅胶管拔除时间为术后3个月。
4.结果经随访6~12个月,治愈(12眼):溢泪、流脓症状消失,冲洗泪道通畅;未愈(1眼):症状无缓解,冲洗时不通。
鼻内镜检查看不见鼻腔留置的硅胶管,泪囊鼻腔造口处已全部上皮化,打开泪囊重新留置硅胶管,3个月后拔管,治愈。
鼻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立强市文化西路107号,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250012摘要本文从泪道系统的解剖、术前评估、手术方法、术后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鼻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进行了介绍。
泪囊上界可达中鼻甲前穹隆部上方平均达8mm。
选择手术病例时需排除泪点和泪小管的病变,否则会影响手术成功率。
骨窗要尽量开大,对防止术后泪囊造口的闭锁。
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创面和骨质裸露有助于使刀口尽快愈合。
精细的操作和准确定位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鼻镜泪囊炎外科手术近年来,随着鼻镜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延伸到了越来越多的鼻眼相关疾病的治疗领域。
既往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治疗主要由眼科医生从鼻外途径进行,这样,患者面部会遗留皮肤切口瘢痕,而且,由于从鼻外切口进行手术时,泪囊与鼻腔粘膜的吻合口暴露不清楚,有时造口可能通到了前组筛窦中。
同时,对合并鼻窦炎的患者,由于不能同期进行处理,也影响了手术的成功率。
鼻镜技术的引进,使泪囊手术在直视下很方便地进行,简化了手术操作,术后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本文结合国外文献,就鼻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介绍。
一.鼻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的应用解剖泪液主要由位于眼眶外上方隐窝的泪腺分泌。
由深层的粘液层和浅层的油脂层组成的薄薄的泪膜在眼球暴露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
泪液汇聚于睑缘,在此经上下泪点的开口引流进入泪小管。
泪小管起始段的2mm与睑缘垂直,而其远端8mm则与眼睑平行,下行于眦韧带深面最后进入泪囊。
大多数情况下,上下泪小管在进入泪囊前汇聚成泪总管。
泪囊位于卵圆形的泪囊窝,该窝高约15mm,宽约10mm。
上颌骨额突较厚的骨质构成泪前嵴,是泪囊窝的前缘。
与此相反,菲薄的泪骨形成泪后嵴,为泪囊窝的后界。
上颌骨额突与泪骨于垂直跨越泪囊的纵行骨縫处融合。
泪囊的下端在其进入由上颌骨、泪骨及下鼻甲骨组成的骨性鼻泪管时逐渐变细。
鼻泪管在骨管行程约12mm,然后与位于下鼻甲下方开口于下鼻道的长约5mm的膜性鼻泪管相连。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及体会摘要】目的:对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技术在治疗慢性泪囊炎中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
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2月—2016年2月接收的8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然后对鼻内镜下泪囊造孔技术对患者的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同时采用对照的形式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在实验组中,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0.05,差异显著,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技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更加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大大减少的并发症的产生,因而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鼻内镜;泪囊造孔技术;慢性泪囊炎;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079-02前言慢性泪囊炎是眼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相比较身体其他部位,人们对眼部疾病的关注度比较小,没有注意眼部卫生,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使鼻泪管堵塞,从而在泪囊中积攒残留的泪液,进而引发细菌感染。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治疗方案多以外科手术为主,并且手术中的创伤面积大,术后患者不容易恢复,容易引发一些列的并发症,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能够克服传统手术方法的缺陷,治疗效果显著。
本研究旨在对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在慢性泪囊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选择8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最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观察,其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选择对象我院选择2012年2月—2016年2月接收的8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
其中,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43~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岁;在实验组中,男性患者有15例,女性患者有25例,患者年龄在44~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岁。
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泪囊脓肿的临床观察目的评价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泪囊脓肿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泪囊脓肿患者行泪囊鼻腔造孔术,观察术后炎性反应变化、泪道通畅、溢泪改善及造孔情况。
结果21例患者术后3天疼痛症状消失,7天红肿消退,术后溢泪症状消失,泪道冲洗通畅,随访6~24个月,无复发,鼻内镜检查示泪囊鼻腔造孔开放及周围黏膜上皮化良好。
2例好转稍有溢泪但无脓,冲洗有阻力但通畅,鼻内镜检查示造孔口狭窄呈缝隙状。
结论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泪囊脓肿,不仅降低了复发率,同时手术成功率高,术后短期内感染即得以缓解,不失为一种较佳的治疗手段。
标签:泪囊脓肿;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孔术传统方法对泪囊脓肿的治疗包括全身用抗生素、局部热敷、超短波理疗,经皮肤切开排脓,放入引流管引流。
然而常规的治疗措施易导致感染控制后复发,皮肤瘘管形成,严重的皮肤瘢痕,尤其对于年轻患者是个难以接受的事实。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对泪囊脓肿的患者行泪囊鼻腔造孔术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l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06年6月至2013年9月在张家口市第四医院收治的泪囊脓肿患者23例,其中女17例,男6例,年龄32—60岁,均为单眼发病,右眼10例,左眼13例,泪囊脓肿形成前均有慢性泪囊炎病史2-10年。
典型症状:泪囊区皮肤红肿和疼痛,眼睑皮肤不同程度红肿,泪囊区可触及波动性脓腔,所有患者脓腔均经CT检查证实,2例伴有眶蜂窝组织炎,3例为第2次发作,且有首次发作后经皮肤切开泪囊排脓史。
1.2术前准备:入院后以五水头孢唑啉钠静脉滴注控制感染,总天数1—2天。
1.3 应用器械0°及30°硬性鼻腔内窥镜,鼻科电钻,电动吸引器,高频电刀,镰状刀,黏膜剪,黏膜剥离子,泪道探针,生物胶等。
1.4 手术方法取仰卧位,常规术区消毒,铺无菌巾。
以2%地卡因加肾上腺素(1:10000)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1%利多卡因行钩突前方、鼻丘区域局部浸润麻醉,并以钩突为后界做黏膜瓣,上平中鼻甲附着处,在中鼻道前端做1O一15mm鼻黏膜瓣,剥离黏膜游离上颌骨鼻嵴骨面,电钻磨薄骨嵴,咬除部分上颌骨鼻棘以及部分泪骨,形成骨窗,直径10mm左右。
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围手术期护理摘要:慢性泪囊炎为眼科临床常见病,多见于女性成人及老年人。
它以鼻泪管阻塞、泪囊感染、溢泪、溢脓为特点,其治疗原则是重新建立鼻内引流通道,解除阻塞,消除感染。
既往多采用经鼻外内眦部行泪囊鼻腔吻合术,随着鼻内窥镜的问世和内窥镜鼻窦外科的发展,近年来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这项技术已成为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新途径。
关键词:鼻内镜慢性泪囊炎护理Nose endoscope sheds tears the pouch nasal cavity ostomy to encircle surgery time nursingDing LuhongAbstract:The chronic dacryocystitis for the ophthalmology department clinical common disease,sees much in the feminine adult and the senior citizen.It take ductus nasolacrimalis blocking,the tear pouch infects,overflows the tear,overflows the pus as the characteristic,its treatment principle is establishes in the nose the drainage channel,relieves blocking,eliminates the es formerly after the nose outside in canthus the good tear pouch nasal cavity anastomosis,along with nose endoscope being published and the endoscope paranasal sinus surgical department s development,the endoscope shed tears the pouch nasal cavity ostomy in recent years,this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surgery to treat the chronic dacryocystitis the new way. Keywords:In the nose mirror Chronic dacryocystitis Nursing【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125-01慢性泪囊炎为眼科临床常见病,多见于女性成人及老年人[1]。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IEDCR)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及其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IEDCR)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及其护理分析。
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囊鼻腔吻合术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进行治疗。
术后两组患者均持续使用抗生素和滴眼药,定时清洗泪道,跟踪调查6~8个月。
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对慢性泪囊炎的治疗过程当中,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治疗效果理想,成功率比较高且安全有效,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鼻内窥镜;鼻腔泪囊造口术;慢性泪囊炎;护理分析【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339-02慢性泪囊炎是眼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炎症疾病,大多数患者的发病是由于鼻泪管的阻塞,使得泪液滞留,细菌在泪囊中不断繁殖,另外手术外伤也可以引起慢性鼻囊炎的发生,其发病症状是由于泪囊感染而引起的眼泪自流[1]。
大多数情况下,慢性泪囊炎患者常常伴随着鼻腔的疾病,因此通过鼻外的手术治疗而不注意对于其他鼻腔疾病的检查与治疗,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对于慢性鼻囊炎的治疗大多数是采用直接有效的手术治疗,以鼻内手术为主。
利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进行治疗,手术直接且简单易行,创伤也比较小,对面部不会有损伤,由于视野清楚也会加大手术的成功率[2]。
我院在对慢性泪囊炎的治疗过程当中,使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进行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泪囊炎患者60例,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范围为40~68周岁,平均年龄为(58.6±3.4)周岁;病程1~3年。
鼻窦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22例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优势。
方法采用鼻窦内窥镜及手术器械对22例慢性泪囊炎患者进行手术并术后随访。
结果本组22例,有20例一次治愈;有一例因泪小点狭窄,术后好转,行泪小点切开术后治愈;一例无效。
讨论鼻窦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不失为慢性泪囊炎手术的最佳选择。
标签:鼻窦内窥镜泪囊鼻腔造孔术我科自2008年以来,经鼻窦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2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22例,其中男4例,女18例,年龄20~64岁,平均38岁,患慢性泪囊炎1~30年不等。
患者均有典型泪囊炎症状,长期溢泪,压迫泪囊区皮肤可见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泪道冲洗不通畅,均有脓性物自上下泪小点返流,行综合保守治疗无效,术前行泪囊碘油造影x线摄片。
1.2手术方法选用德国WOLF零度角鼻窦内窥镜及手术器械,国产电钻,高频电刀。
患者取半卧位,㈠1%丁卡因加肾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收缩患侧鼻腔粘膜2次,同侧结膜囊1%丁卡因表面麻醉3次,再用1%利多卡因加少许0.1%肾上腺素在患侧鼻丘处作粘膜下浸润麻醉,眶下孔及眶内上缘滑车神经浸润麻醉。
㈡在鼻腔外侧壁中鼻甲前端用电刀作“工”字形的粘膜及骨膜切口,约1.2×1.2cm,用剥离器分离粘膜及骨膜达骨壁,曓露上颌骨额突和泪骨。
在鼻窦内窥镜下用电钻磨去1.0×1.0cm大小鼻腔外侧壁骨窗,暴露泪囊内下壁。
㈢用探针经同侧下泪小点导入,在鼻窦内窥镜下可见探针顶起泪囊壁粘膜,用镰状刀在粘膜隆起处作“工”字型泪囊壁切开。
㈣用神经外科银夹在切口上、中、下端将泪囊粘膜后叶与鼻粘膜后叶各夹一银夹,前叶也如此,使泪囊开口足够大。
㈤取出探针,用庆大霉素冲洗泪囊,手术结束。
如果有出血,鼻腔内凡士林纱条填塞止血。
1.3 术后处理1.3.1一般术中很少出血,如填塞者,术后第二天可抽取纱条,术后一周,每天用含有抗生素和激素的生理盐水冲洗泪道,鼻内滴用鼻塞通滴鼻液并在鼻窦内窥镜下及时清理血痂和分泌物。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观察目的观察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54例(54眼)慢性泪囊炎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随访6个月~3年,观察其疗效。
结果治愈50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29%。
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与传统的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比较具有微创、不影响美容、治愈率高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慢性泪囊炎;鼻内镜术;泪囊鼻腔造孔术慢性泪囊炎是一种眼科常见病,主要表现為溢泪、溢脓、皮肤潮红、糜烂、并常伴有结膜炎和皮肤湿疹,严重者可引起角膜溃疡,导致失明,多由鼻泪管下端阻塞引起。
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方法有鼻外法和鼻内法两种,经典的手术方法为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1],然而,此术式遗留面部瘢痕,使追求美观的患者难以接受。
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改进,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为慢性泪囊炎手术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该术式不遗留瘢痕、美容、微创、恢复快、颇受医患青睐。
笔者所在科自2007年1月~2010年4月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54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0年4月在笔者所在科就诊的慢性泪囊炎患者54例,均为单眼,其中女45例,男9例;年龄18~69岁,平均36.6岁;病程8个月~16年;鼻甲肥大者4例,鼻中隔偏曲者3例。
均符合慢性泪囊炎诊断标准,泪囊碘油造影确诊。
临床表现表现为溢泪,压迫泪囊区见脓性分泌物自下泪点溢出,泪道冲洗不通,鼻泪管阻塞,经保守治疗无效。
排除鼻腔或泪囊肿瘤者,泪小点或泪小管狭窄、阻塞者,曾经有过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或鼻内镜下鼻腔造孔术者。
1.2 手术方法采用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
使用杭州桐庐医疗器械总厂产0°、30°鼻窦内窥镜及手术器械。
手术基本按三个标准步骤进行[2],患者取仰卧位,用1%丁卡因/1∶100 000肾上腺素混合液浸湿之棉片作鼻腔表面麻醉,用1%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作中鼻甲前侧黏膜浸润麻醉。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目的:总结分析应用鼻内镜经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7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应用鼻内镜经鼻腔入路行鼻腔泪囊造口术,并进行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
结果:17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无溢泪,泪道冲洗通畅,鼻内镜下可见泪囊造口形成良好者15例,占88%;偶有溢泪,鼻内镜下未见泪囊造口形成,但冲洗泪道可见原造口处有液体流出,泪小管有少许反流现象者2例,占11.7%;均无不良并发症。
结论:本术式操作简便、损伤小、恢复快、无面部瘢痕,疗效显著。
标签: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慢性泪囊炎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病,以往眼科医生经鼻外行手术治疗,创伤大,面部有瘢痕。
鼻内镜是新开展的一种技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效率高,手术彻底,并发症少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为该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术途径。
我科2005年3月~2008年5月经鼻内镜下行鼻腔泪囊造口术1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17例,均为单眼,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20~54岁,平均30.5岁;患慢性泪囊炎病史1~8年不等。
按压泪囊区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从泪小点溢出,诊断为慢性泪囊炎,经多次泪道冲洗或探通治疗均无效,术前经泪囊造影显示泪囊下端阻塞。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麻加黏膜表面麻醉,术前行硬质鼻内镜下鼻腔详细检查,了解是否有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阻塞因素。
①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②用1%地卡因液25 ml加1‰肾上腺素3.0~4.0 ml,浸湿棉片作鼻腔黏膜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加适量1‰肾上腺素,行鼻丘黏膜下浸润麻醉以及眶下神经和滑车神经阻滞麻醉。
③应用0°和30°内镜以钩突为后界,以中鼻甲前部附着处为上界,用镰状刀向前向下做-1.5 cm×1.5 cm的圆形黏膜切口,至骨表面,分离黏膜并将其去除,暴露出上颌骨额突及泪骨前部,可见二者之骨缝。
经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附10例分析)
孙东涛;顾洪媛;张振军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4)002
【摘要】@@ 慢性泪囊炎和鼻泪管阻塞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治疗多采用内眦部切口行泪囊鼻腔造口术,术中出血多、损伤较大、术后面部留有切口瘢痕,随着鼻内窥镜外科技术的建立和成熟,以及鼻眼相关外科开展,经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成为鼻眼相关外科的重要内容之一.我科自2000年3月~2002年8月应用鼻内窥镜经鼻行泪囊鼻腔造孔术10例(13侧)术后进行了随访以观察疗效,现报道如下.【总页数】1页(P143)
【作者】孙东涛;顾洪媛;张振军
【作者单位】北满特钢集团公司职工医院,161041;北满特钢集团公司职工医
院,161041;北满特钢集团公司职工医院,161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
【相关文献】
1.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造孔术23例临床观察 [J], 季春艳
2.急性泪囊炎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成功7例分析 [J], 陈布衣;刘增喜;陈坤富;金涛;汪超
3.急性泪囊炎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成功7例分析 [J], 陈布衣;刘增喜;陈坤富;金涛;汪超
4.经鼻内窥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附10例分析) [J], 孙东涛
5.经鼻内窥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附10例分析) [J], 孙东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