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绞线视频传输技术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13.37 KB
- 文档页数:12
双绞线视频传输器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介绍1.图像质量差当双绞线视频传输器传输的视频图像出现模糊、抖动、花屏等问题时,往往是由于信号传输质量不佳导致的。
解决方法如下:-检查双绞线的接口,确保接触良好;-检查双绞线的长度,过长的双绞线会导致信号衰减,影响图像质量;-检查双绞线是否受到电磁干扰,如电源线、高压线等,需要将其与双绞线分开布线;-若以上方法无效,可以尝试更换更高质量的双绞线进行传输。
2.无信号传输当双绞线视频传输器无法传输信号时,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检查双绞线的接口,确保连接正确;-检查双绞线的连接是否牢固,确保插头没有松动;-检查视频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连接,确保连接正确;-检查双绞线视频传输器的电源是否正常,确保供电稳定。
3.视频传输延迟当双绞线视频传输器的视频传输存在延迟问题时,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检查双绞线的长度,过长的双绞线会导致信号传输延迟;-检查视频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设置,确保设置正确;-检查双绞线视频传输器的设置,确保设置正确;-若以上方法无效,可以尝试更换更高性能的双绞线视频传输器。
4.音频问题当双绞线视频传输器传输的音频存在杂音、失真等问题时,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检查音频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连接,确保连接正确;-检查双绞线的接口,确保接触良好;-检查音频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设置,确保设置正确;-若以上方法无效,可以尝试更换更高质量的双绞线进行传输。
5.其他问题除了以上常见的故障,双绞线视频传输器还可能遇到其他问题,如设备无法正常开机、设备的设置无法保存等。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尝试以下解决方法:-检查双绞线视频传输器的电源是否正常;-尝试重新设置双绞线视频传输器的参数;总结:。
智慧校园的综合安防平台设计叶青霖【摘要】随着安防系统在各行各业受到普遍的重视,在校园内的应用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为用户安全防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文章以山东大学(青岛)智慧校园综合安防平台的设计为主题,分析了如何设计智慧安防平台来实现对校内外人、车、物的综合管理,提高校园安全的管理水平.【期刊名称】《无线互联科技》【年(卷),期】2019(016)005【总页数】2页(P78-79)【关键词】智慧校园;可视化平台;平安校园【作者】叶青霖【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青岛) 保卫处,山东青岛 266237【正文语种】中文由于传统的校园安防系统是使用硬件设备对校园进行监控和保卫,从而达到安全保卫的目的,但是,仅仅使用硬件实现的安全保卫工作远达不到实际的使用需求。
同时在校园安全保卫的工作中,校园安保管理者也发现了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把分期建设的安防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如何对进出园区的人员、车辆等进行监控与管理,怎样防止非法入侵,从而造成损失等,这些问题都是传统的校园安防系统无法完全解决的,而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平安校园综合管理可视化平台正是为了应对上述问题而进行设计的。
山东大学(青岛)智慧校园综合安防平台不仅具有传统的园区安防管理工作的管理功能,同时在该基础上打破传统,利用更加先进、更加直观的方式对校园的安防、消防情况进行管理,结合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将相关要素显示在空间信息电子地图中。
1 技术分析1.1 坚持顶层设计从校园综合管理的全局角度,对校园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实现结构上的优化,功能上的协调,资源上的整合等目标。
结合青岛校区的总体规划目标,通过自上而下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做到各部分理念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确保青岛校区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各部分遵循统一的管理和技术标准,强调总体规划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实现青岛校区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各部分互联互通、功能协调、资源共享,以顶层设计促进规划的实施。
常见视频传输方式优缺点分析视频基带传输:是最为传统的电视监控传输方式,对0~6MHz视频基带信号不作任何处理,通过同轴电缆(非平衡)直接传输模拟信号。
优点:短距离传输图像信号损失小,造价低廉,系统稳定。
缺点:传输距离短,300米以上高频分量衰减较大,无法保证图像质量;一路视频信号需布一根电缆,传输控制信号需另布电缆;其结构为星形结构,布线量大、维护困难、可扩展性差,适合小系统。
光纤传输:常见的有模拟光端机和数字光端机,是解决几十甚至几百公里电视监控传输的最佳解决方式,通过把视频及控制信号转换为激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
优点:传输距离远、衰减小,抗干扰性能最好,适合远距离传输。
缺点:对于几公里内监控信号传输不够经济;光熔接及维护需专业技术人员及设备操作处理,维护技术要求高,不易升级扩容。
网络传输:是解决城域间远距离、点位极其分散的监控传输方式,采用MPEG2/4、H.264音视频压缩格式传输监控信号。
优点:采用网络视频服务器作为监控信号上传设备,有Internet网络安装上远程监控软件就可监看和控制。
缺点:受网络带宽和速度的限制,只能传输小画面、低画质的图像;每秒只能传输几到十几帧图像,动画效果十分明显并有延时,无法做到实时监控。
微波传输:是解决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不易布线场所监控传输的解决方式之一。
采用调频调制或调幅调制的办法,将图像搭载到高频载波上,转换为高频电磁波在空中传输。
优点:省去布线及线缆维护费用,可动态实时传输广播级图像。
缺点:由于采用微波传输,频段在1GHz以上,常用的有L波段(1.0~2.0GHz)、S波段(2.0~3.0GHz)、Ku波段(10~12GHz),传输环境是开放的空间很容易受外界电磁干扰;微波信号为直线传输,中间不能有山体、建筑物遮挡;Ku波段受天气影响较为严重,尤其是雨雪天气会有严重雨衰想象。
双绞线传输(平衡传输):也是视频基带传输的一种,将75Ω的非平衡模式转换为平衡模式来传输的。
电信传输原理实验报告册2. 光纤熔接:记录熔接参数和质量,分析熔接质量是否达到要求。
六、实验心得或感想2.OTDR光纤检测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脉冲发射器向被测光纤发送一束光脉冲,当这束光脉冲在光纤中传输时,会发生反射和散射,这些反射和散射的信号会被检测器接收到,并被转换成电信号,经过处理后就可以得到光纤的长度、损耗、衰减等参数。
3.OTDR光纤断点测试是指利用OTDR光纤检测仪测量光纤中的反射信号,从而确定光纤中的各个连接点和断点。
4.光纤损耗测试是指利用OTDR光纤检测仪测量光纤中的散射信号,从而确定光纤中的损耗情况四、实验方法:1.将OTDR光纤检测仪、光纤耦合器、光纤接口盒和光纤衰减器连接起来;2.将OTDR光纤检测仪的光纤输出端口与光纤接口盒的光纤输入端口相连接;3.将光纤耦合器的一个端口与被测光纤的一端相连接,将另一个端口与光纤接口盒的光纤输出端口相连接;4.在OTDR光纤检测仪上设置测试参数,如测试波长、测试距离等;5.开始测试,记录测试数据;6.根据测试数据分析光纤中的连接点和断点、损耗情况等。
五、实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1.测试数据的记录:需要记录测试的时间、测试的光纤长度、测试的波长、测试的距离等参数。
2.光纤连接点和断点的分析:根据测试数据中的反射信号,可以确定光纤中的连接点和断点。
连接点通常是光纤连接器、光纤插头等,而断点可能是光纤的切割点、损坏点等。
3.光纤损耗的分析:根据测试数据中的散射信号,可以确定光纤中的损耗情况。
光纤损耗通常是由于光纤的材料、制造工艺、接头等因素引起的。
4.故障定位的分析:根据测试数据中的反射信号和散射信号,可以确定光纤中的故障位置。
故障可能是光纤的断裂、弯曲、污染等。
5.结论的总结:根据测试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判断光纤的质量和是否存在故障。
如果存在故障,需要及时修复或更换光纤。
六、实验心得或感想的可靠性。
五、实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1. SDH环形组网的业务配置方法:通过VC12通道配置、VC4通道配置、SDH环保护组配置、SDH环保护组切换配置等方法,可以将2Mbit/s业务映射到SDH环形组网中,以实现数据的传输。
万兆以太网编码及传输分析一,背景最早的万兆以太网标准出现在2002年:802.3ae标准。
万兆以太网最初是利用光纤传输10G bps 的数据流。
原来的期望是相比于千兆网络,将带宽扩大10倍,但是成本只增加3-4倍。
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部署,发现距离3-4倍的目标相当遥远。
这极大地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比如在2006年万兆的光交换机端口的发货量只有30万,相比同时期1000Base-T每个月就有5-6百万端口的发货量。
为了加快这项技术的应用,降低成本,以及满足将来以太网的发展,必须发展一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但早期发展的基于双绞线的10GBase-CX4仅能支持15米长度的应用,而且通用性也无法令人满意。
所以在2002年末,10GBase-T 委员会主席Mr. Brad Booth召集了一次会议,提出了发展基于100米双绞线应用的万兆以太网新标准。
经过了4年的讨论和发展,最终在2006年颁布了10GBase-T标准。
1990200020062012核心交换网100Mbps1Gbps10Gbps100Gbps汇聚层/工作区10Mbps100Mbps1Gbps10Gbps网络的发展二10GBase-T的基本要点:10GBase-T沿用1000Base-T的全双工传输方式,使用双工器和DSP处理器以全双工模式传输10Gbps的数据。
10GBase-T技术是基于1000Base-T的发展和提高,标准仍旧使用IEEE802.3以太网祯(Frame)格式,保留了IEEE802.3标准最小和最大祯(Frame)长度,以及CSMA/CD(载波监听/冲突检测) 机制。
误码率BER要求小于10E-12。
全双工的工作方式1000Base-T10GBase-T传输方式全双工带回声抑制全双工带回声抑制调制技术5级脉冲调幅技术16级脉冲调幅技术码元比特率2 bit/码元3.125bit/码元码元传输率125M/秒*线对800M/秒*线对工作带宽要求80MHz417Mhz信道编码4D 8-state网格编码(trellis 编码)128-DSQ+LDPC(2048,1723) THP 预编码FEXT干扰推荐使用FEXT干扰消除必须使用FEXT干扰消除10G base-T与1000Base-T 的比较三,PAM, DSQ 与LDPC我们来回顾一下1000Base-T 使用的PAM5(5级脉冲调幅技术)调制技术。
视频监控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是指利用摄像机、图像处理、传输和存储等技术手段,对特定区域或对象进行实时或录制的视频监控和管理。
第一部分:应用领域1.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技术在公共场所如街道、广场、车站、机场等地的安全监控中应用广泛,可以实时监测异常情况,提供安全保障。
2.交通管理:在道路、桥梁、隧道等交通场景中,视频监控技术可以用于交通流量监测、违法行为监控、事故现场调查等,有助于提升交通管理效率和安全性。
3.商业安防:视频监控技术在商场、银行、酒店、办公楼等商业场所的安防中广泛应用,可以对入侵、盗窃等安全问题进行监控和预防。
4.生产监控:在工厂、仓库、生产线等生产场景中,视频监控技术可以用于设备状态监测、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测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5.环境监测:视频监控技术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如水质监测、空气质量监测等,通过实时视频监控和图像处理,提供环境数据和预警信息。
6.智能家居: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视频监控技术也被应用于家庭安防、老人、儿童监护等方面,提供安全和便利。
第二部分:视频监控系统组成1.摄像机:摄像机是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设备,用于采集监控区域的图像或视频。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摄像机可以分为固定摄像机、云台摄像机、红外摄像机、防爆摄像机等多种类型。
2.图像处理器:图像处理器负责对摄像机采集到的图像或视频进行处理和优化。
常见的图像处理技术包括图像增强、去噪、运动检测等,以提高图像质量和识别准确率。
3.视频传输设备:视频传输设备用于将摄像机采集到的图像或视频信号传输到监控中心或其他设备。
常见的视频传输方式包括有线传输(如网线、同轴电缆)和无线传输(如Wi-Fi、4G/5G)。
4.存储设备:存储设备用于存储摄像机采集到的图像或视频数据。
根据需求,可以选择本地存储(如硬盘、SD卡)或云存储(如云服务器、网络存储)。
5.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是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控制和管理中心,用于实时监控、录制、回放和管理视频数据。
双绞线—铜导线1. 双绞线释义理解(Twisted Pair,TP)是一种综合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传输介质,把两根绝缘垫的铜导线按照一定的密度绞在一起组成双绞线。
这样做,会使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出来的电波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从而达到降低信号干扰程度的效果,作用是使得外部干扰在导线上的噪声相同,以便在差分电路提取有用的信号。
备注:无用的信号被称为噪声。
2. 双绞线分类根据有无屏蔽层,双绞线分为屏蔽双绞线(Shielded Twisted Pair,STP)与非屏蔽双绞线(Unshielded Twisted Pair,UTP), 即人们常说的STP和UTP.1)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除了有绝缘层外,外层还有铝箔或者网状屏蔽层用来抵挡外部的电磁干扰。
这样一来,屏蔽的效果很好,但是相对成本高。
应用于远距离传输,高速传输并且环境噪声比较大的应用场景,常见应用场景比如医院(环境噪声大),实验室等2)非屏蔽双绞线非屏蔽双绞线不能防止外部电磁干扰,因为没有屏蔽层。
尽管如此,因为其成本低和安装和维护的便捷性,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
比如办公室,普通住户。
这些都是短距离传输应用场景。
延伸到日常应用中,我们生活或者工作中用到的网线都是双绞线。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按照速率分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超五类,六类,超六类,七类等。
当然,现应用最多的是超五类双绞线。
现在就常见的超五类和六类稍做区分:使用的网络区域不同:由于六类的传输速率高于超五类,超五类常用于百兆网络,六类适用于千兆网络。
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高速传输速率的需求,六类双绞线必然会成为未来趋势。
五类线(CAT5) 主要用于100BASE-T, 1000BASE-T, 最大网段100m,采用RJ形式的连接器。
5类线可以用于千兆位以太网(1000Mbps),但是通常用于百兆传输。
六类线(CAT6)类电缆的传输频率为1MHz~250MHz,要求的布线距离为:永久链路的长度不能超过90m,信道长度不能超过100m。
一、首先,让我们来具体认识一下什么是双绞线1、双绞线:作为一种传输介质它是由二根包着绝缘材料的细铜线按一定的比率相互缠绕而成。
图为超五类双绞线,由四对相互缠绕的线对构成,共八根线。
2、为什么要把二根线双绞?因为这种相互缠绕改变了电缆原有的电子特性。
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自身的串扰,也可以最大程度上防止其它电缆上的信号对这对线缆上的干扰。
3、双绞线分类:1)双绞线按其绞线对数可分为:2对,4对,25对。
(如2对的用于电话,4对的用于网络传输,25对的用于电信通讯大对数线缆)2)按是否有屏蔽层可分为:屏蔽双绞线(STP)与非屏蔽双绞线(UTP)两大类3)按频率和信噪比可分为:3类,4类,5类和超5类。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用上了六类线甚至七类线。
用在计算机网络通信方面至少是3类以上。
以下列出各类线说明:一类:主要用于传输语音(一类标准主要用于八十年代初之前的电话线缆),不用于数据传输。
二类:传输频率为1MHz,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4Mbps的数据传输,常见于使用4Mbps规范令牌传递协议的旧的令牌网。
.I"三类:指目前在ANSI和EIA/TIA568标准中指定的电缆。
该电缆的传输频率为16MHz,用于语音传输及最高传输速率为10Mbps的数据传输,主要用于10base-T四类:该类电缆的传输频率为20MHz,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16Mbps的数据传输,主要用于基于令牌的局域网和10base-T/100base-T。
五类(Cat.5):该类电缆增加了绕线密度,外套一种高质量的绝缘材料,传输频率为100MHz,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为100Mbps的数据传输,主要用于100base-T和10base-T网络,这是最常用的以太网电缆。
超五类(Cat.5e):该类电缆传输最高速率为100MHz的信号,一种拥有比五类更好性能的电缆,改善了诸如NEXT、PS-ELFEXT、Atten等指标,支持双工应用。
双绞线消除串扰的原理2.超五类双绞线(CAT5)消除串扰的原理作为信号传输的媒介,我们要求传输线不仅能有效地传输信号,同时具有很好的抑制干扰的能力。
在双绞线中,干扰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第一,外部干扰。
第二,同一电缆内部各线对之间的相互串扰。
下面,我们对双绞线消除干扰的原理作一分析。
2.1 双绞线对外部干扰的抑制2.1.1 干扰信号对未扭绞的双线回路的干扰,见图2。
Ue为干扰信号源,干扰电流Ie在双线回路的两条导线L1、L2上产生的干扰电流分别是I1和I2。
由于L1距离干扰源较近,因此,I1>I2,I3=I1―I2≠0,有干扰电流存在。
图22.1.2 干扰信号对扭绞的双线回路的干扰,见图3。
与图2不同的是,双线回路在中点位置进行了一次扭绞。
在中点的两边,各自存在干扰电流I1和I2,I1=I11―I21,I2=I22―I12。
由于两段线路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I1=I2。
总干扰电流I3=I1―I2=0。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只要合理地设置线路的扭绞,就能达到消除了干扰的目的。
图32.2同一电缆内部各线对之间的串扰2.2.1两个未作扭绞的双线回路间的串扰,见图4。
其中回路1为主串回路,回路2为被串回路。
回路1的导线L1上的电流I1在被串回路L3和L4中产生感应电流I13和I14。
由于L1与L3的距离较近,所以I13>I14,二者方向相对,抵消后尚余差值I4。
同样,回路1的导线L2上的电流I2在被串回路L3和L4中产生感应电流I23和I24,I23>I24。
二者相互抵消后,余下差值I3。
由于导线L2与回路2的距离比导线L1近,其差值电流I3一定大于I4, I3与I4的差为I5,在回路2内形成干扰。
图42.2.2 两个扭绞相同的回路如图5所示。
回路1和回路2同时在线路中点位置作扭绞,因此,两个回路的4根导线之间的相对关系与未作扭绞是完全相同的,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是不能起到消除回路间串扰的作用的。
XDSL与XPON的技术特点及应用领域比较分析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下,各种宽带接入技术不断涌现。
主要有基于双绞线传输的接入技术(XDSL)、基于同轴电缆和光纤混合传输的接入技术(HFC)、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传输媒质为光纤十5类线)、基于无线传输的接入技术(MMDS、LMDS等)和基于光纤传输的接入技术(主要有XPON技术、基于SDH的有源光接入)等。
这些宽带接入技术的着重点不同,适用场合和生命期也不同。
接入网技术不同于骨干网技术,它要直接面向需求差异很大的各种用户群(尤其对我国这样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的情况),这决定了接入网的技术是多元化的,不可能一种技术包揽天下。
决定接入网技术的发展策略时需要全方位、综合地评价各种技术的长处和不足,根据不同的用户群采用不同的技术。
这里从业务支持能力、成本、技术特点及成熟程度、适用用户群、可维护性、可升级性等角度分析比较各种宽带接入技术。
一、XDSL技术1、XDSL技术在各类接入技术中利用传统电话线路传输数字信号的XDSL家族总是格外的引人注目。
这不仅仅是因为ADSL的长袖善舞在接入市场上左右逢缘,还有老将HDSL的长久拼搏和G.LITE、G.SHDSL等拥有优秀特性新生的共同结果。
它们凭借着技术优势各自在相关商业及专业领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X DSL的“灵魂”——编码技术正如任何一项技术都有其赖以存在的技术基础一样,编码技术是XDSL的“灵魂”,是XDSL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了解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XDSL。
XDSL 所采用的编码技术较多,但被广泛应用的编码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B1Q--由AMI技术发展出来的基带调制技术,能够利用AMI的一半频带达到AMI一样的传输速率,由于降低了频带要求,提高了传输距离,主要应用于H/SDSL技术中。
· QAM--传统的拨号Modem所用的技术,MVL将其扩展到高频段,并综合了复用技术,以支持多Modem共享同一线路。
双绞线检测标准一、导体电阻定义:双绞线导线的直流电阻。
测试方法:采用电桥法或伏安法进行测量。
标准要求:导体电阻应符合制造商提供的技术规范,通常在1-10欧姆之间。
二、绝缘电阻定义:双绞线绝缘层的直流电阻,反映绝缘性能。
测试方法:采用绝缘电阻测试仪进行测量。
标准要求:绝缘电阻应符合制造商提供的技术规范,通常在100-500兆欧姆之间。
三、传输速度定义:双绞线在传输数据时的速度。
测试方法:通过网络分析仪测试双绞线的传输速率。
标准要求:传输速度应符合制造商提供的技术规范,通常在100Mbps或更高速率。
四、插入损耗定义:双绞线两端插入设备时,设备之间由于插入而产生的损耗。
测试方法:采用音频信号发生器和接收器进行测量。
标准要求:插入损耗应小于等于规定值,通常在1-3分贝之间。
五、回波损耗定义:双绞线端接设备时,设备之间由于回波而产生的损耗。
测试方法:采用网络分析仪进行测量。
标准要求:回波损耗应大于等于规定值,通常在15-30分贝之间。
六、近端串扰定义:双绞线两端串扰,反映信号干扰程度。
测试方法:采用网络分析仪进行测量。
标准要求:近端串扰应小于等于规定值,通常在30-60分贝之间。
七、阻抗特性定义:双绞线的阻抗匹配程度,影响信号传输质量。
测试方法:采用阻抗分析仪进行测量。
标准要求:阻抗特性应满足制造商提供的技术规范,通常在100-150欧姆之间。
八、辐射骚扰定义:双绞线辐射出的电磁干扰,对周围设备产生影响。
测试方法:采用电磁兼容性测试仪器进行测量。
标准要求:辐射骚扰应小于等于规定值,通常在30-60分贝微伏特/米之间。
《双绞线》课程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1、教材分析面对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正向着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无不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本教材,以全新的角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应用。
本节课《第四章计算机网络设备》是继前三章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独立的计算机系统必须通过网络互联设备和线路与通信系统相连,才能构成计算机网络,所以网络互联设备和线路是计算机网络的硬件基础。
那么,《§4.1网络传输介质》中的第一个内容:《4.1.1双绞线》是局域网中最常使用的一种传输介质,现在组建局域网,大部都使用双绞线,它是网络传输介质中最基础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有关双绞线的结构特点及双绞线的制作是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
2、学生分析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的学习感觉枯燥、抽象,难以掌握和理解。
并且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材,收集一些资料,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和工具,在教学中采用分组实验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认知的过程,然后,再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更轻松、更直观地掌握有关双绞线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性趣,使教与学形成了互动。
二、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及教法1、教学目标的确立基于本节在本教材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如下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双绞线的结构特点、性能指标、类型及接口的制作方法。
(2)、能力方法目标:通过现场演示制作双绞线,使学生掌握双绞线在局域网中与计算机连接的方法,认识双绞线中导线颜色的排列序号的正确与否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和接入网技术分析摘要:在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水平的提升将社会和民众的生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
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的通信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生产的需求来看,我国的通信传输技术和接入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进一步加大研究的力度,尽可能创新更多的技术,更好的满足社会对通信技术的要求,从而促进我国的通信行业能够稳步发展。
关键词:通信工程;传输技术;接入网技术引言在科技领域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各个领域的传输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增多,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加大了研究力量,信息时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开发和后续应用技术的要求也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要求为根本目标。
所以目前通信工程领域需要引入更多的信息传播技术来丰富现有的通讯传播网络,以此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多元系统的现代化信息服务。
1通信工程中的传输技术分析1.1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传输特点传输技术是信息通信工程的建设基础,分析目前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主要特点,可以将其总结为以下几部分,首先是其灵活化特征的展现,在实际通信工程的传输过程中,大部分设备的体积都比较小,移动起来比较便捷。
在技术水平的不断推动下,整个传输设备的体积会发展的更为精细,灵活性会相应得到提高,产品传输空间变小,容量增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传输的有效性和便捷性。
因为其灵活性特点的支撑,通信的运输和实际生产消耗也会有所降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另外,一些应用点对点传输的小体积传输设备可以有效的建华传输步骤,可以实现资源投入和资金消耗的有效降低,可以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基础性发展;其次,是多元化特点。
除了其灵活的特性外,通信传输设备能够实现不同设备功能的兼容,可以有效的提升光缆纤芯的质量,提升传输效率,实现技术含量的深层次发展;再有,就是一体化特点。
1.2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在国家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长途干线用户数量和规模逐步增多,移动行业的运营成本也有所提高,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于产品本身的要求逐渐提高,对于传输网络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
rj45接口的工作原理解析rj45接口是一种常见的网络连接接口,广泛用于以太网通信中。
它是一种8个针脚的连接器,可以通过双绞线来传输数据信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解析rj45接口的工作原理,包括其物理结构、信号传输和接线标准等方面。
一、物理结构rj45接口通常由一个外壳、八个针脚和一个保持夹组成。
这个接口采用了8P8C(八位置八针)的布线方式,其中8个针脚被分成四对。
这种布线方式采用双绞线来实现数据传输,其中每一对线缆都用于传输不同的信号。
二、信号传输rj45接口通过双绞线进行信号传输。
双绞线是由一对一对的细小铜线组成,每对都被包裹在一起,旨在减少电磁干扰。
在数据传输中,通常使用两对双绞线进行发送和接收,每一对用于一个方向的数据传输。
当数据从发送器传输到接收器时,传输的数据信号会经过一系列的变换和处理。
发送器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通过双绞线发送出去。
接收器在接收到信号后,对其进行解码和处理,将之还原为数字信号。
三、接线标准为了确保正确的信号传输,rj45接口需要遵循一定的接线标准。
其中最常用的是TIA/EIA-568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双绞线在rj45接口中的连接方式。
根据这个标准,一个rj45接口的八个针脚分别是:1. Transmit + (发送正)2. Transmit - (发送负)3. Receive + (接收正)4. 不使用5. 不使用6. Receive - (接收负)7. 不使用8. 不使用根据这种连接方式,数据信号将通过第一、第二对双绞线进行发送,而第三、第六对双绞线则用于接收信号。
四、总结与回顾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rj45接口的工作原理。
我们了解到,rj45接口通过双绞线进行信号传输,采用8P8C的布线方式,其中每对线缆都用于不同方向的数据传输。
了解了接线标准的重要性,通过遵循TIA/EIA-568标准,可以确保数据在接口中正确传输。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对rj45接口的工作原理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技术有约双绞线视频传输技术分析 - [1](视频网) 2007-05-29 18:42 来源: eie实验室作者:老竹[内容提要]:通过对双绞线实测衰减和失真数据与测试照片,标准视频传输通道概念和通道特性照片,产品实现的通道特性,通道缺陷照片的观察与分析,客观的看待双绞线传输的效果。
第一部分:双绞线视频基带传输衰减和频率失真--线缆实测数据;测试电缆:宁波一舟电缆,2006.4.30.生产,UTP超五类4对非屏蔽电缆,型号:D135-G305米/箱,产品执行标准:YD/T1019-2001;测试设备:eie实验室TEK-VM700A视频检测系统,TEK-TSG271标准视频信号源等;典型超5类双绞线1000米,传输衰减和频率失真实测数据低频:7.19db;0.5M:12.91db;1M:18.80db;2M:26.50db;4M:37.73db;4.8M:41.55db;5.8M:45.69db;超5类双绞线说明:1.低频:指几十千赫兹以下的频率,1000米衰减-7.2db(43.65%),1500米衰减-10.8db(28.8%),2000米衰减-14.4db(19%);2.高频5.8M,1000米衰减45.69db(0.52%),1500米衰减-68.53db(3.7*10-4),2000米衰减-91.38db(2.7*10-5)为了方便多数熟悉同轴传输而对双绞线传输还陌生的朋友,这里再给出同轴电缆的传输特性实测数据,以便在比较中加深理解:75-5电缆1000米传输衰减和频率失真实测数据低频:3.95db;0.5M:6.43db;1M:8.78db;2M:12.2db;4M:17.7db;4.8M:19.7db;5.8M:21.7db[75-5电缆说明]:1.低频:1000米衰减-3.95db(63.5%);1500米衰减-5.925db(50%);2000米衰减-7.9db(40%);2.高频5.8M,1000米衰减21.7db(8.2%);1500米衰减-32.55db(2.36%);2000米衰减-43.4db(0.676%);[比较]1.双绞线用于视频基带传输,需要知道“这是一种价格相对便宜,但传输特性很差的传输线”;2.与同轴电缆比较,430米双绞线的传输衰减与频率失真和1000米75-5电缆相当;3.1000米双绞线高频与低频衰减差异为45.69-7.2db=38.49db,这就是频率失真,而1000米75-5电缆,频率失真为21.7-3.95=17.75db,分贝数差2倍多;电缆越长频率失真越大;这就是视频基带传输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也是应该如实向工程设计施工的朋友说清楚的问题;4.双绞线用于视频基带传输,传输设备需要具有更大的补偿衰减和频率失真的能力;或者说,相同补偿能力的传输设备,同轴传输具有远几倍的传输距离;所谓同轴电缆只适合3、5百米内的近距离传输,1-2公里最适合双绞线传输,完全是某些商家的虚假误导宣传。
5.工程上,选择不同的传输方式时,这是应该考虑到的实际问题之一;[双绞线与同轴电缆传输特性照片及分析]双绞线与同轴电缆传输特性照片及分析[波形说明]:1.0―6M扫频测试信号(上图1):这是一种专用的视频测试标准信号,幅度为1Vp-p,行同步头为-0.3V,色同步头为0.3Vp-p;“图像信号”是等幅(0.7Vp-p)的0.2M―6MHz的扫频正弦信号;2.把这个标准信号像摄像机信号一样的馈入到同轴传输电缆,在电缆末端75欧姆负载上得到的信号,就是这段电缆的“幅频传输特性”,也就是频率失真特性。
双绞线传输测量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必须有前后两端的收发传输器,在短线(0距离)传输时,应保证视频信号0-6MHz频带内,全部1:1的传输特性,才能用于长线测试。
3.从照片可以直观看出,频率失真特性都是“频率越高,衰减越大”,它改变了视频源信号中原有的高低频分量的相对比例关系,低频衰减对应图像的对比度下降变淡,高频大幅度衰减对应清晰度和色度严重下降。
频率失真是视频基带传输技术面对的最严峻的课题;4.比较两种波形形状可以或得深刻的印象:双绞线的频率失真,要比同轴电缆大得多。
5.传输器的基本作用是补偿相应的传输衰减和频率失真,传输器的“幅频传输特性”显然应该始终保持与线缆传输特性“相反、互补”,才能恢复视频源信号特性。
第二部分:标准视频传输通道[视频传输通道与通道失真]视频传输通道与通道特性:1)摄像机通过同轴电缆把视频信号传输到监控室的主机或监视器,这条同轴电缆就是一个“视频传输通道”,这条电缆的传输特性,也就是它的“通道特性”;2)一条同轴电缆+一个视频放大器,也可以组成一个“视频传输通道”;“通道特性”是这条同轴电缆衰减特性+视频放大器传输特性的合成特性;3)一对UTP双绞线,加两端的收发设备,也可以组成一个“视频传输通道”;“通道特性”是这条双绞线衰减特性+前后传输器特性的合成特性;4)同样,还有微波视频传输通道,光缆视频传输通道,射频视频传输通道,数字视频传输通道等等。
显然,这些不同传输方式,都有自己的实际“通道特性”,共同的概念是:“通道特性”都是描述输入的视频特性和输出的视频特性的传输关系。
显然,理想的“通道特性”应该是把输入的视频信号特性1:1的、100%的传输过去,而实际传输特性与理想传输特性的差异,就是“失真”,“失真”程度有大有小,用“失真度”来做客观描述,失真度技术指标有很多,最基本的就是“幅频特性”失真度,技术指标是在0-6MHz频带内,“幅频特性”误差不能超过“-3db”,从技术指标上评价,超过这个“-3db”技术指标的传输系统(通道),就属于“通道特性不合格”。
传输线缆,有客观技术标准(国标),性能上这个标准也是幅频特性――不同频率的的衰减量;试想,这个标准如果是通过传输一个视频信号,凭主观看图像效果来衡量,我想劣质电缆就会泛滥成灾了;同样道理,传输设备也有客观的技术标准,符合技术标准的线缆和符合技术标准设备的工程组合,应能形成符合“通道特性技术标准”的“视频传输通道”。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通道特性技术标准”,是指设备与器材的技术标准,这是客观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在传输的图像上,肉眼是看不出来失真的,这就是对视频传输设备的技术标准要求。
在传输设备和器材工程应用中,视频信号是多环节传输与转换的,失真度是一步一步积累的,图像质量也随之一步一步劣化,只有对传输设备按照技术标准要求生产,才能确保实际工程应用中,图像不至于劣化到不可接受的程度。
[宣传和认识上的误区]1.把“通道特性”的客观技术标准,说成和理解成“主观图像感觉标准”,只要能接受就行;2.在这个误区引导下,有些传输产品的生产,也是按照主观感觉图像质量来生产,虽然感觉有些失真,但觉得“还可以接受”,就出厂,然后宣传:“1200米看不出失真,可以和光端机媲美”。
使行业更加混乱,最终倒霉的还是那些奋斗在工程一线的朋友和公司。
[通道特性与图像质量]不同的视频通道特性对应不同的图像质量。
看下图:[左图]:上面为“0距离”双绞线传输特性(无源传输器达不到这个水平),0-6M全频带“无失真”传输;下面为对应的480线图像的传输质量;[中图]:上面为300米双绞线传输特性(比无源300米传输略好),总体幅度有衰减,高频衰减更严重;下面为300米双绞线对应传输的图像质量,可以比较出:图像对比度下降,变淡,有明显的模糊感觉,这是高频严重不足造成的;[右图]:上面为1200米双绞线传输特性(没有补偿),总体幅度和高频衰减所剩无几了;色同步头看不到了;下面为对应传输的图像,彩色已丢失;通道特性与图像质量的对应关系,早已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科学规律,图像是主观印象,但很难取得客观统一又能准确描述和测量的标准;视频传输通道特性,可以取得客观统一的“技术标准”,可以不看图像直接测量通道特性,可以规定产品生产的技术标准,可以有通用的市场标准;达到标准的传输特性,一定是:输入600线的黑白视频信号,输出也是600线的黑白视频图像;输入480线彩色视频信号,输出的一定也是480线的彩色视频图像;输入380线的彩色视频信号,输出的一定也是彩色380线的图像。
这才是合格的视频传输通道;显然这与传输一个特定镜头的监控图像,用主观是否可以接受的衡量标准,有本质的区别。
这里要明确的是,通道特性好坏与图像质量的优劣是一一对应的,通道特性有客观标准,是可以排除人为因素,用准确的技术指标进行描述和客观测量的;[双绞线传输器实现的通道特性]“一条双绞线+前后双绞线传输器”形成实际的视频传输通道特性:一种是0-6M全频带“标准通道”,其传输特性失真度允许误差是“-3db”,如左图;另一类是0-6M幅频特性有严重缺陷的视频传输通道,如右图,问题一目了然。
一)常见双绞线传输器的通道特性下图是国内市场常见的,宣传力度也不少的“外国”产品和几种国内产品的实测通道特性照片。
通道特性大同小异,照片具有典型代表性。
[测试条件]:UTP超5类非屏蔽双绞线1200米,产品标称传输距离:1200-1500米,幅度可以连续控制(大多产品不能连续控制),频率均衡用拨码控制;[照片说明]:实际测试的双绞线长度为1200米(准确值为305*4=1220米)1.图1拨码开关设置:前、后端都设置为1200米档位,通道特性呈现严重欠补偿失真;2.图2拨码开关设置:前端设为1500米,后端设置为1200米档位,通道特性有些改善,但仍是欠补偿失真;3.图3拨码开关设置:前端设为1200米、后端设置为1500米档位,3.5M以下低频有提升,但仍欠补偿,高频3.5M以上严重丢失的欠补偿失真;4.图4拨码开关设置:前、后端都设置为1500米档位,通道特性出现低频较大的过补偿,高频3.5M以上又严重丢失的欠补偿失真;在这些档位之间,产品再没有可以控制的设置了;[产品通道特性分析]1)1200米的标称传输距离上,产品四种可能设置档位,都存在严重的“通道缺陷”――通道带宽实际只有3.5M左右,是截止频率为3.5M左右的“低通滤波器”;这好比是一条“标称”6车道的高速公路,而实际只有三个半车道,拨码分档的“粗略补偿”效果,好比路面的“不平度超标”;2)从图3、4可以看出,对应1200米双绞线传输的高频(3M以上)衰减,传输器的高频补偿能力远远不够。
实测这类标称1200―1500米的产品,勉强可以用到900米左右,“勉强”是指把失真度要求适当放宽;3)用这种带宽3.5M左右通道特性,传输我国PAL-D制式0-6M的视频信号,要实现“看不出失真”和“图像可以和光端机媲美”,可能吗?难怪有的网友说:“实际效果和宣传的根本不一样”,事出有因;4)目前测试的这些产品,都是朋友们在工程应用中购买的,设备传输特性基本一样,还没测到优于这些特性的产品,我不能说没有,希望只是我还没见到;如哪个厂家朋友很自信,可以把这种通道特性实测结果在这里介绍出来;5)这些产品在工程中已经用了不少,但这并不能掩盖这是一类具有严重通道缺陷的产品;4年前,我就向与我争论的网友质疑过通道特性问题:光说能传输1200米,1800米,2 000米,是否能介绍一下,双绞线在这些距离上,低频和6M的实际衰减各是多少?传输器实际能提供的补偿能力(增益)又是多少?遗憾的事,4年来还没有一个厂家正面回答过;二)[EIE品牌ET3010加权平衡传输器通道特性][产品特点]:①产品采用频率加权放大和加权抗干扰两项专利技术,实现0-6M标准视频传输通道;②1200米内任何距离,无级连续可调精密补偿技术;③根据干扰环境需要,既可使用非屏蔽双绞线传输,也可使用屏蔽双绞线传输;④ET3030加权平衡传输器可以把双绞线抑制干扰的能力,再提高4到15倍以上;ET3050加权平衡传输器,又在3030基础上,把传输距离提高到1600-1800米;[视频传输通道特性]测试条件:UTP超5类非屏蔽双绞线1200米;通道特性照片如下:[照片说明]:图1为低频幅度补偿到1Vp-p,可调均衡补偿不足,呈现通道特性严重欠补偿状态;图2为低频幅度补偿到1Vp-p,可调均衡补偿,仍然不足,呈现通道特性尚有一定的欠补偿状态;图3为低频幅度补偿到1Vp-p,可调均衡补偿,已调到0-6M通道特性全补偿状态,幅频特性失真度在“-3db”以内,点击照片放大可见,5-6M频标线之间的上突出和6M频率的下降都少于3db;图4为低频幅度补偿到1Vp-p,增大可调均衡补偿,呈现出低频过补偿,高频6M欠补偿的通道特性;[产品通道特性分析]1)从图1到图4补偿状态,产品频率均衡补偿是连续可调控制变化的,在欠补偿和过补偿中间,就有最佳补偿状态――调出标准传输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