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音调与响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时同步作业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20
第二章声现象第2节声音的特性课时1 音调和响度课题音调和响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频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重难点重点音调、响度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示波器或计算机、乐器(有条件的老师或学校).学生准备:钢尺、鼓、音叉(256 Hz和512 Hz)、小锤、系线的乒乓球、铁架台、手机.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我们也都听到过蚊子发出的“嗡嗡”声,可是,在生活中,你听到过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同学们一定对上面这些问题很感兴趣,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从学生习以为常但又不能科学解释的生活现象入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点活动一:探究新知验过程进行指导,让学生代表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并填写记录表格.图2-2.1-1【实验结论】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结论?生: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发声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3.频率与音调物理学中把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作频率,用频率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请同学们查阅课本,说说频率的单位是什么?生: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师:一个物体1 min内振动的次数是3 000次,它振动的频率是多少?生:1 min是60 s,1 min内振动了3 000次,则1 s振动50次,所以该物体的振动频率是50 Hz.师:学习了频率的概念,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生:声音的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师:声音的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又与发声体的材料、长短、粗细和松紧程度等有关.吹笛子时,手指不断地改变按住笛孔的位这里没有让学生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而是老师直接给出实验方案,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经验,难以提出猜想,更谈不上设计实验,而直接给出方案,就显得实验简明易操作,使学生很容易将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联系在一起,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该实验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看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听声音音调的高低.活动一:探究新知置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4.音调的波形图【演示实验】为了很好地了解物体振动发声的情况,我们可以将声音的波形在示波器或计算机上展现出来.分别把两个不同的音叉(256Hz、512Hz)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请同学们仔细听两个声音在音调上的差别并观察声音在波形(图2-2.1-2)上的区别.图2-2.1-2师:通过演示,我们可以发现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和波形图的疏密有什么关系?生:频率低,音调低,波形图稀疏;频率高,音调高,波形图密集.学点2:超声波与次声波【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3,倒数2、3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1.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答:20 Hz到20 000 Hz.2.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答:人们把高于20 000 Hz的声叫作超声波;把低于20 Hz的声叫作次声波.学点3:响度【教师演示】分别轻轻敲击鼓面和用力敲击鼓面.师:同学们发现两次敲击鼓面所发出的声音主要有什么不同?师生问答,让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形象,直观,通过观察波形图,易于把频率与音调关系密切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利用的自学辅导的方法,一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通过学生正确的回答问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活动一:探究新知生:声音的大小不一样.师:对!声音的大小不同.物理学中,声音的大小常说成强弱,叫作响度.【探究实验】如图2-2.1-3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图2-2.1-3师: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实验中是如何比较音叉振幅的?生:通过比较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比较音叉的振幅,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师:通过实验观察,同学们可以发现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生: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师:老师讲课的时候,如果声音小了,老师跟前的同学能听清,但是离老师远的同学可能听不清甚至听不见,这说明了什么?生:声音的响度还与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近,听到的声音越大.师:不少老师上课都带有胸麦,这是为了什么?生:增大声音的响度,使每个同学都能清晰地听见老师的声音.师:听诊器大家熟悉不?它的作用是什么?生:增大声音的响度.再次运用控制变量法,加强物理方法的运用与渗透.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实验中改变谁,控制谁不变.活学活用,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
3.2乐音的三个特征第1课时音调和响度01知识管理)1.音调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__高低__.日常用语中有关声音的“尖”、“细”、“脆”是指音调高;“粗”、“低沉”是指音调低.决定因素:由发声体振动的__频率__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__高__;频率越__低__,音调越低.2.响度定义:响度指声音的__大小__或强弱,也叫__音量__.影响因素:(1)__振幅__的大小,__振幅__越大,响度越大;(2)人到声源的__距离__,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__小__.02基础题)知识点1音调1.关于音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低B.音调指的是声音的大小C.音调越低,人听得越清楚D.超声波的音调比次声波高2.琴弦H比琴弦L每秒内振动次数多,推断此时H比L发出的声音(A)A.音调高B.音调低C.响度大D.响度小3.小梦在探究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如图所示,改变__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__,用同样的力再拨钢尺,并仔细观察__钢尺振动的快慢__,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知识点2响度4.(无锡中考)物理老师上课声音洪亮,大家听得很清楚,这里的“洪亮”是指声音的(A)A.响度大B.音调高C.频率高D.传播速度快5.如图,在探究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中,小明将一端系有乒乓球的细绳拴在横杆上,当鼓槌敲击鼓面的力度越大时,乒乓球跳动高度越高,该实验中使用乒乓球的目的是(D)A.研究乒乓球的发声是由于乒乓球的跳动产生的B.研究乒乓球发声的响度与其跳动高度的关系C.研究乒乓球的跳动高度与敲击鼓面力度大小的关系D.显示鼓面振动幅度6.如图是普通的医学听诊器,它能将声音集中在胶管中传播,这样做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声音的__响度__,这比直接听人的心跳声效果好.【易错点响度和音调的辨析】7.如图所示是蚊子和老牛的一段对话,下列对这段对话的描述正确的是(C)A.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响度小,牛的叫声音调高B.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音调低,牛的叫声响度小C.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音调高,牛的叫声响度大D.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响度大,牛的叫声音调低03中档题)8.如图是童谣“数鸭子”的乐谱及歌词,当小红同学唱到“真呀真多呀”这句时,音调逐渐变高,关于音调变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声带的振幅逐渐变大B.声带每秒钟振动的次数逐渐变多C.声音的音量逐渐变大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逐渐变大9.如图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分别划一次,则(B)A.甲图中声音尖利,音调高B.乙图中声音尖利,音调高C.甲图中塑料梳子的齿疏,振动慢,音调高D.乙图中塑料梳子的齿密,振动慢,音调高10.在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和欧阳锋听到人的长啸声越来越近,从而猜想发声人距他们越来越近,这是因为(A)A.距发声体越近,人耳听到的声音越响亮B.距发声体越近,音调越高C.距发声体越近,发声体振幅越大D.距发声体越近,发声体频率越高11.吉他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C)A.振幅B.响度C.音调D.以上都有12.(武汉中考)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B.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C.向上推活塞时,吹出的哨音响度会变大D.向下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变低13.(广州中考)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A)A.频率较低的B.音调较高的C.能量较小的D.响度较小的14.下面四例是形容声音的“高”:①这首歌音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她是女高音歌唱家;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指音调的有__①③__,指响度的有__②④__.15.悦耳动听的钢琴声在空气中以__疏密__相间的__波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距离越远,听到声音的__响度__(填写声音的特征)越小.钢琴中,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赫兹,D 调“1(do)”的频率是294赫兹,由此可知C调“1”比D调“1”的音调__低__.当声音的频率大于__20_000__赫兹称为超声波,此时人耳就听不到了.16.(青岛中考)实验探究: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过程结论如图,用音叉和乒乓球进行如下实验:①轻敲256 Hz的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振动__产生的.②重敲同一音叉,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__振幅__有关.③换用512 Hz的音叉重复实验,听到声音的音调更高,说明音调与发声体的__频率__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