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美抛妻弃子,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呢?
- 格式:docx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2
陈世美千年被骂只因拒绝同窗求官遭受诬蔑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而陈世美的骂名,并未随“均州”一起淹没。
在《铡美案》中,陈世美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为了荣华富贵抛妻弃子,甚至企图杀害他们。
历史上均州是否有陈世美其人?多位关注“陈世美案”的学者,查阅了清代的《均州志》、《续辑均州志》,并没有找到关于陈世美的任何记载。
均州历代的举人、秀才、贡生中也没有陈世美这个人,更没有秦香莲这个夫人。
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出过一个叫“陈世美”的状元。
也就是说,陈世美只是戏剧中的一个角色,历史上并没有陈世美其人。
不过,陈世美的故事并非完全杜撰,丹江口市政协编纂的《陈世美其人其事》介绍,陈世美与当地一清代官员陈熟美有一定关系。
丹江口市的老人童德伦,曾花费十多年时间考证后得出结论,戏曲中的陈世美,原型就是陈年谷,又名陈熟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均州志》和《续辑均州志》记载:清顺治年间,均州有一个叫陈熟美的人,家住均州城北门街。
陈熟美自幼聪颖好学,启蒙读书时,与秦馨莲青梅竹马,私订终身。
陈在秦家的帮助下,于顺治八年(1651年)考取举人,四年后又中了进士,经吏部诠选任直隶(今天的河北省)饶阳县知县。
《续辑均州志》记载,陈熟美政绩突出,屡受顺治皇帝重用,后来官至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康熙十年(1671年),他又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偕妻子告老还乡。
据陈瑞松介绍,陈熟美为官清廉,一直与秦馨莲恩爱有加,后来的《铡美案》,是有人对他恶意诽谤。
因拒同窗求官被“诬蔑”童德伦在其专著《陈年谷秘史》中介绍,陈熟美被冤枉,其实也与他的洁身自好、为官清廉有关。
陈熟美在京城任职期间,许多同乡、同学、亲友找他,想谋求一官半职。
刚开始,陈熟美一个个地谈,劝他们靠自己刻苦攻读。
后来吩嘱总管热情款待,但求官一律谢绝。
据传,陈熟美的同窗胡梦蝶、仇梦麟找他求官,都被他拒绝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胡、仇二人认为陈熟美忘恩负义,便回去了。
陈世美抛妻弃子是世人公认的“负心汉”,历史上有陈世美这个人吗?对于陈世美这个名字,想必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了。
如今凡是与包拯有关的电视剧,编剧都热衷于将陈世美的故事写进去,而大家也喜欢看。
陈世美抛妻弃子,有了荣华富贵,便忘了糟糠之妻,以及两个可怜的孩子。
因此陈世美这个名字,早已成为人们心中,“负心汉”的代表词,被世人所唾弃。
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铡美案》剧情在影视剧中,陈世美进京赶考,不仅高中状元,还被宋仁宗看中招为驸马。
一天秦香莲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京城寻找丈夫陈世美。
陈世美贪图富贵,害怕公主知道自己已有妻室,便派人去暗杀秦香莲。
好在手下不忍心,秦香莲因此逃过一劫。
可是陈世美仍然不肯放过她,最终令秦香莲被发配边疆。
途中陈世美又收买官差杀害秦香莲,幸好被路过的展昭所救,从而包拯知道了此事,力求收集证据,为秦香莲讨个公道。
最后在包拯的努力下,找到陈世美贪图富贵、抛妻弃子、丧尽天良的罪证,即使有公主和太后撑腰,包拯仍然以龙头铡斩了陈世美。
也因此,让世人觉得包青天不畏强权、公正廉明的形象高大起来。
其实这个故事,最早是出现在明代的《包公案》中,当时的情节与如今影视剧差异有些大。
《包公案》剧情在《包公案》中,陈世美只是高中状元,并没有成为驸马,而秦香莲也并没有具体名字,只叫做秦氏。
而陈世美知道秦氏来找他,便命人去杀害结发妻子,最后也成功了。
之后阎王认为秦氏受了冤屈,便允许她借尸还魂讨回公道。
秦氏还魂之后到包拯那里请冤,最后包拯帮助秦氏*** ,用龙头铡处置了陈世美。
两版的差异很大,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异呢?一、《包公案》是明朝人写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戏曲,来传播整个故事。
其中带有神话色彩,这样可以使故事更加赏心悦目。
而《铡美案》是清朝人,通过之前的故事改编的,去掉了神话色彩的部分,将包拯还原成普通人,使大众更容易接受。
二、明朝人采取神话方式,是为了突出包拯的能力,将他的本事放大化。
而清朝的改编,虽然令包拯破案有了不少难度,但这样更能体现,他那颗想为民 *** 的心。
陈世美是什么样的人后人对陈世美的评价褒贬不一,其中贬的评价更多。
具体来看一个故事。
在清末的时候河南的小剧团到了均州去演出,刚好演的就是这出戏,陈世美的后人看后,并气的当场吐血,陈世美第八代孙,因为生气还组织了家族的众族人,把剧团的东西都砸了,把扮演陈世美的演员打到受伤,演出因此结束。
为什么陈世美的后人会这么生气呢,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历史上确实有陈世美这个人,但是他并不是宋代人,而是清朝一个官员,并且人家陈世美并没有像戏剧中变现的那么人渣,陈世美并没有喜新厌旧,而且他为官清廉,做人更是刚直不阿,对待百姓更是好的不得了,他当官的时候,深受百姓爱戴。
但是在戏剧中演绎出来的陈世美就是一个嫌贫爱富,杀妻灭子十恶不做的大坏蛋,作为陈世美的后人看自己的祖先被人这样的冤枉,自然是难免心中气愤,坑定是要把这样戏剧演员痛打一顿。
历史上的陈世美和妻子十分的恩爱,说人家是负心汉绝对是诬陷,陈世美这个人是十分的好客,但是有些人就是不自觉,人家是好客,但是你也不能不要脸的让人家招待你啊,时间一久陈世美就开始委婉的拒绝这些人,不管什么时候社会上是绝对不缺少小人的,胡梦蝶就是其中一个,因为陈世美拒绝胡梦蝶的投靠,胡梦蝶就怀恨在心,于是就四处传播谣言,然后更可笑的事情是将背信弃义,抛弃妻子的时候强加到陈世美的身上,并且还将其变成了戏剧的,到处演出。
原本这出戏就一场,就是《秦香莲抱琵琶》,在韩琦自刎之后,这出戏就算结束了。
和现在的情况差不多,因为反响不错,就出了下一集,就是《陈州放粮》,这场戏观看率还是挺高的,把包公的形象一下子夸大了很多,铁面无私铡国舅,多么的厉害啊。
从此陈世美就变成了一个忘恩负义,负心汉了,这个谣言从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变成大戏《铡美案》,越唱越火,陈世美的名声也就越来越臭了。
人们都是这么正义,都想让陈世美这个渣男赶紧死,但是却没有想到陈世美是个大好人。
铁面无私的包拯被世人所称赞,说他办案神速,并且公正廉明,就如铡美案一样,就算是王公贵族,他也照杀不误,而铡美案的陈世美也是遭到世人的唾弃,但经过历史考证,铡美案根本就不存在,而且陈世美还是一位好官、好丈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记载,陈世美原名陈熟美是清初人,生于官宦人家,在顺治年间高中进士,后被康熙皇帝重用,而包拯是宋代人,相隔了三个朝代这么远,包拯是怎么将陈世美给斩杀的呢?并且陈熟美是一位清廉的清官,并且对其妻子非常好,怎么就变成了人人唾弃的负心人呢?
陈世美步入仕途之后,曾接济过他的好友仇梦麟与胡梦蝶向他讨官,但被他拒绝,所以这两人怀恨在心,就将戏曲《琵琶记》改成了《秦香莲抱琵琶》,将陈熟美改名陈世美,塑造成了一位忘恩负义,贪图富贵,杀妻灭子的恶毒之人,后因世人强烈要求将陈世美绳之以法,
被戏班子误打误撞,让宋代的包拯给斩了,一直流传至今,所以就变成了现在人津津乐道的铡美案。
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陈世美为何成负心汉代表?就和一个男人面对美人的诱惑,还能坐怀不乱,被大家形容成柳下惠一样。
当一个男人背弃了一个女人,通常会被人说成是陈世美。
柳下惠和陈世美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前者是君子,后者则为负心汉。
而历史上的陈世美其实是个大清官,根本不是什么负心汉。
陈世美本名陈年谷,明天启五年出生于湖广均州城。
因为他名叫年谷,谷子熟了甚美,所以自称熟美。
顺治十八年,陈年谷降清考中举人,顺治十二年中进士,经吏部考核选任直隶饶阳知县。
饶阳知县任上,陈年谷微服私访考察民情。
当时县城里有个恶霸二虎,欺男霸女,县里人深受其苦。
陈年谷为了保证治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惩治二虎。
地方安定之后,陈年谷又在饶阳办学、兴修水利,全是利民举措。
在陈年谷的治理下,饶阳下百姓富足安定。
三年任期满后进行考核,陈年谷为届期报最。
陈年谷为官清廉,善于让上下双方都能有满意的结果。
这在贵州任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贵州历来都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现在咱们56个民族都是一家人。
但是在当时少数民族民风彪悍,不服政府统治是常有的事儿。
陈年谷贵州任上就曾遇见过苗乱,陈年谷不是当先镇压,而是亲自前往苗寨,消除苗人民怨。
后来他又推行公平纳粮,汉苗同等缴纳,满人免纳。
苗人满意了,上层统治者也满意了。
从一个人人称赞颂扬的清官,变成一个大家谩骂的负心汉,陈年谷经历了什么呢?说到这个转变,就不得不提戏曲《铡美案》,此案是包拯破案故事中一个十分出名的片段。
故事中陈世美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学子,与妻子秦香莲相亲相爱。
十年苦毒,陈世美进京赶考,最终高中状元,被宋仁宗选为驸马。
在滔天的富贵面前,陈世美选择背弃自己的妻子。
他隐瞒了自己在家乡早已娶亲的事实,娶了公主平步青云。
秦香莲在家乡苦苦等丈夫归来,始终没有等到消息。
最后她带着孩子上京寻夫,却不想陈世美根本不承认她,并且还派属下韩琪追杀她。
韩琪出于义不忍杀害秦香莲,选择自尽。
陈世美乘机将秦香莲诬陷成凶手,并暗示审案官员将秦香莲发配边疆。
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陈世美清代官员。
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
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
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 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此外《均州志·进士篇》亦有“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
”等相同记载.史料肯定陈熟美就是陈世美丹江口市的童德伦为解开陈世美之谜,先后查阅了《均州志》、《明清进士题名录》以及《四省通志》、《七州县志》、《明史》、《清史》等文献资料,并对本地9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访问,写成40万字的专著《陈年谷秘史>>.他认为:陈世美在历史上实确有其人,并搞清了陈年谷的号叫熟美,这样,陈年谷又和陈熟美画上了等号。
而陈熟美和陈世美已经非常接近,只有一字之差了。
当地民间传说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发现的有关陈世美的碑文记载,陈世美都是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察民情的清官。
因此,均县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话。
《陈年谷秘史》毕竟属于文学艺术的创作范畴,难免有演义色彩。
而《丹江口文史资料》,则对此事有论述。
《丹江口文史资料》第一辑里,我们看到一篇题名《陈世美其人其事》的文章。
文章开门见山地说:均州有个陈年谷已是不争的事实,争议的焦点在于陈年谷其号是不是叫熟美?陈世美又是否影射陈熟美?原丹江口市政协副主席陈天裁介绍说,当时能够确认陈年谷号熟美的有三位老人。
第一位是当时已经88岁高龄的邓精一,他回忆他在学生时代听老师讲过,并且在清末民初的报刊上看到过有关这方面的讨论文章。
第二位老先生叫王之,他回忆他在解放前的《均县周刊》上看到过有关这方面的文章。
第三位就是退休教师陈棠,他是陈年谷的第十代子孙。
他曾听到祖父给他讲过高祖叫陈年谷,号熟美,而且屋后有他的衣冠冢,也听到过有关陈世美就是影射陈年谷这个情况。
三位老人抱着对历史和后人负责任的态度,相互印证,搞清了陈年谷号熟美的由来:孟子在《告子章句上》一文中写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千古奇冤真实的陈世美并不是负心汉
导语:多少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用“陈世美”来比喻负心男人,发达了就抛弃糟糠妻的陈世美遭世人吐弃,特别是女性朋友,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
然
多少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用“陈世美”来比喻负心男人,发达了就抛弃糟糠妻的陈世美遭世人吐弃,特别是女性朋友,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
然而,事实是,真实的陈世美并没有负心,宋朝的包公铡了清朝的陈世美,本来就是个历史的谎言。
遭诽谤,清人陈世美“被”负心
历史上有陈世美其人,有史可据,清代人。
据《均州志•进士篇》: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
《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人,出身于士官之家,清朝游学北京。
在舞台上,陈世美也自报家门“湖广均州人氏”。
均州即湖北均县,现在的丹江口市。
顺治八年,陈世美考取进士,被组织安排到河北当了县长,后因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陈世美在贵州当官时,有不少老乡和同学前来拉关系,为谋取官职。
他多次接待,并劝他们好好读书以求上进,这样一来,前来投靠的人更多了,陈世美渐渐感觉难以应付,便让总管家以后对来投者一律谢绝。
有个叫胡梦蝶的人,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和陈世美是老乡皆同学关系,知道老同学升官了,而且对投奔者多热情相待,便也赶来投靠,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最惨的清官抛弃妻女却被冤枉千年
导语:陈世美,人们眼中的负心汉,抛妻弃子、忘恩负义,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反面人物,最后的下场是被包拯所斩,如果已经是负心汉的代名词。
但是事
陈世美,人们眼中的负心汉,抛妻弃子、忘恩负义,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反面人物,最后的下场是被包拯所斩,如果已经是负心汉的代名词。
但是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做为驸马的他,完全有能力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接入府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其实没有必要背上负心汉这个千古骂名的理由。
可是为何在后人的眼中他就是一个十足的负心汉?
出身贫寒,妻子秦香莲对他不离不弃,在妻子的劝说下决定寒窗苦读,想在京城去取得一官半职,让自己的妻儿过上好日子,但是当他进京赶考高中状元之后,对皇帝说自己没有家室,因此皇帝封他为驸马,与公主喜结连理,或许他认为自己可以一直过着衣服无忧的日子,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妻子听说之后,赶往京城,将他告上了衙门,也因为这样最后在历史上留下了负心汉的千古骂名。
对于陈世美这个人物并不是虚构的,历史上还真有一个陈世美,只是陈世美出生在清朝的一个官族家庭,出生并不贫寒,而且在他成年之后一直是做的一个清官,大公无私,待人也非常的谦和,好像这与我们所熟知的陈世美判若两人,但是真实的陈世美就是这样的,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负心汉的形象。
那这个负心汉的形象是怎样得来的呢?为什么他会给自己留下这样的一个千古罪名呢?其实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在陈世美为官之后,有一位朋友就来找到陈世美,让他看在朋友的情分上,让他有一个可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高中抛妻弃子的例子
1.陈世美背叛了精心照顾他起居生活的发妻,隐瞒自己的婚姻,抛弃家庭当上驸马,最可恨的是当原配带着孩子来找他,他不仅不与其相认,还派人追杀她们永绝后患,来保住自己的锦绣前程。
2.秦琼瓦岗军失败之后,秦琼带着程咬金和吴黑闼(唐朝大将军,不是打李世民的刘黑闼)一起投奔王世充。
王世充对秦琼委以重任,任命他为龙骧大将军。
秦琼投奔王世充之后,发现王世充难成大事,就对程咬金等人说:“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
”秦琼和程咬金、吴黑闼等人约定,一起投奔武德天子李渊。
唐军在新安与王世充的部队交战,秦琼和程咬金等人主动请缨,去新安与唐军交战。
王世充不知道秦琼和程咬金已经有投奔唐军的意图,就批准了他们请战的要求。
秦琼和程咬金、吴黑闼去前线交战,肯定不能让他们带着老婆孩子。
程咬金的老婆孩子不在洛阳,不存在人质问题。
秦琼的老婆孩子都在洛阳,王世充不可能让秦琼带着老婆孩子出征,就把秦琼的老婆孩子扣押在洛阳。
秦琼到了前线,就面临着在老婆孩子和前途之间做选择的问题。
秦琼选择了前途,投奔武德天子李渊去了。
王世充眼睁睁看着秦琼离去,肯定不会放过他的老婆孩子。
既然秦琼不顾人质的死活,王世充就只能杀了秦琼的老婆孩子。
秦琼不顾老婆孩子的死活,毅然投奔李渊。
李渊很感动,赏给秦琼高官显爵和金钱美女。
《新唐书》记载,李渊嘉奖秦琼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
历史上的8大千古奇冤,没想到你竟是这样的武大郎和法海本文导读:通过《水浒传》和《金瓶梅》两部著名小说,武大郎潘金莲的故事,可谓路人皆知,小说中的武大郎被描述为矮丑挫,潘金莲被描述为毒杀亲夫的淫荡女人。
然而事实上的武氏夫妇,却是郎才女貌、子孙满堂的幸福之家。
历史上,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确有其人,但都生活在明朝。
武大郎本名武植,清河县武家那村人。
他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中年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令。
潘金莲是知州家的千金小姐,住在距武家那村不远的黄金庄。
她喜欢武植,经常接济他,并与他私订终身。
两人结婚后和睦恩爱,养育了四个子女。
1946年,武植墓被人发掘出来,墓碑铭文曰:“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
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
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
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
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武植的24世孙武书常说,从铭文不难看出,武大郎虽然出身贫苦,但从未“卖炊饼为生”。
相反,他是造福一方百姓的七品父母官。
而本是名门淑媛的县令夫人潘金莲,却被描述成“淫女荡妇”遭到唾骂,实在比窦娥还冤枉。
另据1996发现的武植的小腿骨测算,武植身高应该超过1.8米,绝非“三寸丁谷树皮”,更不是“五短身材”。
武植潘金莲的故事纯系民间恶人杜撰,后被施耐庵听到,又添油加醋写进了《水浒传》,不仅让武植潘金莲两人名声尽毁,也给武潘两姓带来灾难:清河县的武家与潘家至今不通婚。
亡羊补牢,2009年12月18日,施耐庵的直系后人施胜辰(河北省著名书画家)专程来到清河县武植祠,代表先人向武氏后人表达歉意,为武植和潘金莲造像,并写下道歉诗,该诗至今仍裱糊在武植祠墙壁: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
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提起陈世美,⼈们⾃然会想起戏剧《铡美案》、《秦⾹莲》中那个喜新厌旧、企图杀妻灭⼦、被世⼈唾弃的负⼼汉、⽆义男。
“陈世美”成为后世对移情别恋的男⼈的骂称。
戏剧《铡美案》发⽣在宋朝,陈世美家住荆州,为求功名,奋发苦读,在⼤⽐之年,赴东京汴梁赶考,⾼中状元。
随后被皇帝看上,陈世美隐瞒了婚史,与公主结为夫妻。
这期间,荆州连续三年⼤旱,陈世美的⽗母饿死,妻⼦秦⾹莲领着⼀⼉⼀⼥,沿途乞讨,到京城汴梁找到了陈世美。
但陈世美不仅不认,还差家将韩琪杀害秦⾹莲母⼦企图灭⼝。
后秦⾹莲向开封府告状,包拯顶住压⼒,冒着丢官的风险,终将陈世美执⾏死刑。
戏剧中的陈世美是个不折不扣的坏男⼈,但现实⽣活中的陈世美不仅是⼀个好丈夫,还是⼀个为政清廉的好官。
只因为官期间得罪了⼈,才被恶意丑化。
所以,《铡美案》的故事情节纯属虚构。
⼈物原型:明末清初的⼀位清官《铡美案》⼜名《秦⾹莲》,是部群戏,在介绍剧情时⼀定要交代它的考据,因为这是⼀出绝对的编出来的戏。
今天,“陈世美”⼏乎成了忘恩负义的代名词,但历史上的陈世美⾮但不是坏⼈,还是⼀名廉政的清官,⽽且是明末清初的⼈,根本不是宋朝⼈,所以这部分内容⼀定要交代清楚。
陈世美原名陈年⾕,号熟美,均州⼈,⽣于明代天启五年,清顺治⼋年考取举⼈,顺治⼗⼆年考取进⼠,后被任命为直⾪饶阳知县。
任期满三年后,吏部考核其政绩最优,升任刑部主政、郎中。
由于政绩突出,陈年⾕屡受顺治皇帝重⽤,被封为贵州省思⽯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
康熙⼗年后,陈年⾕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三年携妻告⽼还乡。
陈年⾕不仅在官场上⼀帆风顺,其道德品质也没有什么污点,更没有做出贪图富贵,杀妻灭⼦之事。
故事由来:好男⼈遭到恶意丑化陈年⾕之所以被丑化,是因为清顺治⼗五年,他的同窗好友仇梦麟、胡梦蝶从均州到京城找陈年⾕求官,陈年⾕对他们讲明道理后婉⾔拒绝。
仇、胡⼤为不满,认为陈年⾕在求学期间,他们曾接济过他,现在他仕途已就,反⽽忘恩负义,不念旧情。
历史上被误解的人物有哪些在历史上,很多人物个电视剧里演的人物都会有一个差别,那么你知道哪些人物是被误解了吗?下面和店铺来看看吧!历史上被误解的人物:宋代——潘仁美侠义小说中的大奸臣,特别是在杨家将系列中,公报私仇致使杨继业撞死在李陵碑前。
历史上并没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
宋代名将。
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称帝。
宋朝建立后,屡立战功。
雍熙三年,宋辽岐沟关之战中,潘美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率军连下寰、朔、云、应等州。
七月,辽军主力反击宋西路军。
陈家谷口一战,潘美与监军王侁未接受杨业的作战方案,迫令其出战;当杨业失利时,又未予接应,致使杨业被俘,绝食而死。
《宋史》记载,杨业的死,缺乏作战经验却大权在握的监军王侁要负主要责任。
杨家将中,潘美被丑化为奸邪的大坏蛋。
其实潘美对宋朝功劳挺大,绝对超过杨业。
潘美之所以成为杨家将的仇敌,这应该是后人为了衬托杨家将,毕竟主谋王侁地位远不及潘美,不足以衬托杨家的忠烈。
之后经过评书戏剧的渲染,至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潘美功绩,只知道“杨家将”。
历史上被误解的人物:南梁——马文才之所以要说马文才,是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故事中,马文才不择手段夺人所爱,可谓人品低下。
而事实则不然。
马文才,名佛念,字文才。
南北朝时梁国的官员。
本为一介书生,后北魏伐梁,他投笔从戎,作为参将的他辅佐将军破魏兵百万,立下赫赫战功。
后班师回朝途中遇山洪溺亡,年34岁。
梁帝称赞他:文比班仲升(班固),才超赵子龙(赵云)。
我们所痛恨的马文才于历史上根本不认识梁山伯,甚至两人相隔千年。
祝英台则是与马同时代的一位女侠,曾多次进入马府盗窃银两赠与百姓,后盗窃时中埋伏被马文才所杀。
这应该是古人丑化马的原因。
祝死后百姓将其厚葬并立碑,碑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
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
梁山伯为明代浙江宁波府一个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人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蒙冤的陈世美,伤不起导读:导语:你一定没想过人人口中相传的陈世美恶名竟然是一场天大的误会吧。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快来看看吧。
看过《秦香莲》或《铡美案》的人,无不对那个喜新厌旧、杀妻灭子的驸马陈世美切齿痛骂,以致长久以来,“陈世美”三字成了负心汉的代名词,但凡某人发达后抛弃糟糠,就会被指作“陈世美”。
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陈世美?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陈世美的真实身份戏剧《秦香莲》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
而在中国古代,只有明朝和清初,湖北湖南才被称为湖广行省。
宋代则把省级区划称为“路”,湖北叫荆湖北路,湖南叫荆湖南路。
既然陈世美自称是湖广人氏,也就说明他所处的年代在明清之际,而不可能是包公生活的北宋。
据均州(现丹江口市)地方志记载,清朝本地确实有陈世美这么一个人,他的原名叫陈年谷,出身于仕官之家,顺治八年(1651年)中进士,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得到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
至于秦香莲,原名秦馨莲,是陈世美的第二个妻子,两人相敬如宾、白头偕老,从未遭陈世美抛弃。
如此他何以背负“嫌贫爱富、杀妻灭子”的恶名呢?臭名来自他人诽谤陈世美升任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后,很多同乡故人来投,意图捞个一官半职。
陈世美虽然多次盛情接待,但都拒绝了他们的不合理请求。
后因来投的人太多,应付不过来,就嘱咐管家一律谢绝。
而正是这一谢绝竟为他惹来了千古骂名。
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学胡梦蝶,以前和他一同进京赶考,并资助过他钱财,而现在陈世美飞黄腾达,自己却穷困潦倒,因此也来找陈世美。
没想到遭陈府总管回绝。
他心生怨恨而去,恰巧走到河南南阳碰见当地一个戏班子在演出《琵琶记》,于是仔细听起戏来。
《琵琶记》是我国古代的一出悲剧,创作于元代,讲的是河南书生蔡伯喈辞别父母和妻子,进京赶考,历经波折、高中状元的故事。
后又被当朝丞相看中,入赘相府。
蔡伯喈只顾贪图荣华富贵,全然忘了父母和妻子。
不想家乡连遭大旱,父母双亡,妻子赵五娘生活没有着落,只有怀抱琵琶沿街卖唱,靠乞讨要饭为生。
陈世美背黑锅300多年
东方弧
【期刊名称】《农家之友》
【年(卷),期】2015(0)3
【摘要】陈世美已经成为负心男人的代名词,那是因为戏剧《铡美案》的深远影响。
老百姓欢呼包龙图,痛恨陈世美。
他们认为确有其事。
历史上确有陈世美这个人,但
他不是宋代人,而是清代一名官员。
他没有喜新厌旧,是一位口碑不错的干部。
【总页数】1页(P36)
【作者】东方弧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化人游》和《潘金莲》:相隔300多年的心灵共鸣
2.陈世美背黑锅300多年
3.剽牛盟誓与持续300多年的民族团结记忆
4.我国的柑橘种植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写下中国历史上第-首咏物诗--
《橘颂》.屈原的“以橘明志”引发很多人的思考--柑橘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使得
诗人对它如此情有独钟?研究发现,柑橘类果树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及保健价值
都很高,是国内外公认的优质保健食品.柑橘属中某些品种如金橘、金豆还是观赏植物,既可用于庭院栽培,又可作盆景种植,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5.广西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利用300多年古民居群焕发现代生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谁冤枉了陈世美对中国女子来说,最可恨且永世该遭唾骂的男人应该是陈世美了。
凡看过《秦香莲》或《铡美案》的人,无不对那个喜新厌旧、杀妻灭子的状元驸马切齿痛骂,长久以来,“陈世美”3字成了负心汉的代名词。
作为传统剧目,这些戏在艺术上是成功的,反映的社会主题也是深刻的,可它的情节却是完全虚构的。
从《状元全谱》看,从北宋初年至清末,包括夏、辽、金在内,共有状元345人,其中陈姓者只有10名,但却没有陈世美其人。
再从状元当驸马的历史事实看,自古以来有名可考的状元,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孙伏枷,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末代状元刘春霖,共有592人(如果加上张献忠的“大西国”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状元,则是606人),其中做了驸马的状元,可考可信的只有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癸亥科的状元郑颖,他的妻子是唐宣宗李忱的女儿万寿公主。
而就是这位郑颖也并非愿意做皇帝的女婿,他是在去楚州迎娶卢家千金的路上,被强迫退亲而与万寿公主成婚的。
除这个郑颖之外,中国历史上再无状元驸马,更没有名叫陈世美的状元驸马!那么,为何驸马之中少有状元呢?这主要同状元的年龄有关。
常言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凡是参加进士考试能中状元的,基本上都成了四五十岁的半老头子,纵然才貌双全,哪位金枝玉叶愿意找这样的老女婿呢?所以状元当驸马几乎是不可能的。
陈世美即便真的中了状元,恐怕也没有这份艳福,自然也就没有那些杀妻灭子的缺德事了。
状元驸马陈世美是子虚乌有的,已确定无疑,至少正史之中,不见其人其事。
近读野史,发现了一个陈世美,但不是剧中那样的负心汉,相反却是一名有情有义的好官。
书中说陈世美为直隶南宫人,清顺治八年(1651年),他欲进京参加会试,因囊中羞涩难以成行。
幸亏同科的3位举子帮其提供了盘缠才到得京师。
结果陈世美金榜题名,而那3位好心人却名落孙山。
不久,陈世美以进士身份先补县令,后任知府,很快又升任学政。
不论在哪任上,陈世美俱有清名。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事迹历史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七八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不仅必要,而且非常具有实用性。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事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事迹篇一:历史上最惨的陈世美不管古代还是现代,负心汉这种东西一直都存在,也一直被人们所唾骂,受人们道德上的谴责。
而人们一发现负心汉,就会骂到“某某某,你这个陈世美,你会遭雷劈的!”对,在很大程度上,在中国人的眼中心里,负心汉=陈世美,陈世美已经不是一个名字了,不是一个人了,他已经成了一种符号,象征负心汉的符号。
在小说的渲染和近年来《包青天》等电视剧的热播下,很多人都知道,陈世美是一个为了富贵抛妻弃子的负心汉。
在那些小说和电视剧及传说中,陈世美家境贫寒,和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
在十年寒窗苦读后,陈世美中了状元,还被宋仁宗招为驸马。
然后秦香莲因为一直没有陈世美音讯,就携子上京寻夫,虽然寻到了陈世美,但陈世美为了荣华富贵不肯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
但韩祺不忍下手于是便自尽以求义,而秦香莲反被误认为凶手入了狱。
随后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但幸好被展昭救了。
随后包拯找到了人证物证,想定驸马之罪,而公主与太后都赶来阻挡,但包拯终不让步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然后一代负心汉陈世美就这样死了。
但是,这都是真的吗?其实这都不是真的,陈世美可谓是古代最冤的人了,明明不是负心汉,却被冤成负心汉,而这个锅一背就是几百年,并且看情况,这个锅还要继续背下去。
那历史上真正的陈世美是怎样的呢?负心汉的事是确有其事还是被夸大其词?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背上这个锅呢?历史上的陈世美又叫陈谷年,根据据《湘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
”又根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
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人,出身于仕官之家。
被蒙冤的陈世美,真的伤不起看过《秦香莲》或《铡美案》的人,无不对那个喜新厌旧、杀妻灭子的驸马陈世美切齿痛骂,以致长久以来,“陈世美”三字成了负心汉的代名词,但凡某人发达后抛弃糟糠,就会被指作“陈世美”。
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陈世美?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陈世美的真实身份戏剧《秦香莲》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
而在中国古代,只有明朝和清初,湖北湖南才被称为湖广行省。
宋代则把省级区划称为“路”,湖北叫荆湖北路,湖南叫荆湖南路。
既然陈世美自称是湖广人氏,也就说明他所处的年代在明清之际,而不可能是包公生活的北宋。
据均州(现丹江口市)地方志记载,清朝本地确实有陈世美这么一个人,他的原名叫陈年谷,出身于仕官之家,顺治八年(1651年)中进士,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得到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
至于秦香莲,原名秦馨莲,是陈世美的第二个妻子,两人相敬如宾、白头偕老,从未遭陈世美抛弃。
如此他何以背负“嫌贫爱富、杀妻灭子”的恶名呢?臭名来自他人诽谤陈世美升任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后,很多同乡故人来投,意图捞个一官半职。
陈世美虽然多次盛情接待,但都拒绝了他们的不合理请求。
后因来投的人太多,应付不过来,就嘱咐管家一律谢绝。
而正是这一谢绝竟为他惹来了千古骂名。
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学胡梦蝶,以前和他一同进京赶考,并资助过他钱财,而现在陈世美飞黄腾达,自己却穷困潦倒,因此也来找陈世美。
没想到遭陈府总管回绝。
他心生怨恨而去,恰巧走到河南南阳碰见当地一个戏班子在演出《琵琶记》,于是仔细听起戏来。
《琵琶记》是我国古代的一出悲剧,创作于元代,讲的是河南书生蔡伯喈辞别父母和妻子,进京赶考,历经波折、高中状元的故事。
后又被当朝丞相看中,入赘相府。
蔡伯喈只顾贪图荣华富贵,全然忘了父母和妻子。
不想家乡连遭大旱,父母双亡,妻子赵五娘生活没有着落,只有怀抱琵琶沿街卖唱,靠乞讨要饭为生。
看到戏中所演正是忘恩负义之事,胡梦蝶心生一计,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将《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男主人公换成他怨恨的陈世美,女主人公则换成秦香莲,编造了一出自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即后来的《赛琵琶》,又名《秦香莲抱琵琶》,陈世美的臭名由此传播开来。
陈世美抛妻弃子,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呢?
真实的历史,是没有陈世美这个人的。
他是一个虚构的文学形象,出现在《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续七侠五义》和《铡美案》等演义小说和传统戏剧里面。
在这些小说和戏剧里面,陈世美都是反面人物。
由于他抛妻弃子、忘恩负义的反面形象过于鲜明,让人恨之入骨,以致他的名字成为负心人的代名词。
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抛妻弃子、忘恩负义、负情薄幸之人,都会直接骂他陈世美!
中国古代的演义小说,很多都是基于历史事实改编的,例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
这某种程度上,会让人产生误解,以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陈世美,很多人都认为他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
为此,有不少专家,还专门去研究、挖掘、考证陈世美的来龙去脉。
其中最为主流的说法是:陈世美的原型是清朝顺治时期的官员陈年谷,秦香莲的原型是陈谷年原配秦馨莲。
陈谷年,号熟美,他是顺治朝的进士。
他为官清廉,公正严明,又因政绩不凡,深受朝廷看重,步步高升。
陈谷年的昔日同窗胡梦蝶,仇梦麟,见到陈谷年身居高位,因早年接济过陈谷年,就上门求官。
陈谷年拒绝了同窗的要求,还劝他们用心读书备考。
胡、仇二人因此怀恨在心,就把花钱请人把《琵琶记》里面的情节改编,人物的姓名也改成陈世美(陈熟美)、秦香莲(秦馨莲),来丑化陈谷年夫妇。
也许历史上,确实存在有人恶意改编《琵琶记》来丑化陈谷年的情况。
不过,陈谷年归陈谷年,陈世美归陈世美。
因为陈世美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明朝。
明朝安遇时的公案小说《包公案》里面,出现过陈世美这个名字。
当然,《包公案》里面的故事情节和后世戏剧《铡美案》里面的故事情节有所差异。
但不管怎样,上面的事实都可以证明,陈世美是一个杜撰的人物,和清朝的陈谷年没有必然的联系的。
如果有,也是后人恶意牵连的,跟原本的陈世美,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