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人物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1
谭嗣同——千古罕见的真贵族愿以颈血刷污政方将愚民,变法则民智;方将贫民,变法则民富;方将弱民,变法则民强;方将死民,变法则民生。
——《仁学》谭嗣同,字复士,又号壮飞,又号东海赛冥氏,廖天一阁主,华相众生,通眉生,湖南浏阳人。
性任侠,善文章,甲午战后,力倡西学,捐为江苏知府,戊戌变法时为四品军机章京,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六人称为六君子,清朝戊戌变法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通过撰写《仁学》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中国社会挣脱旧传统的束缚吹响了号角。
1897年春,谭嗣同著成《仁学》一书。
以大无畏的精神,阐明微言大义,以期挽世运而救众生,该书共两卷五十篇。
在书中,他思想尖锐,以批判的眼光检讨历史,审视现实,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政治和伦理纲常的阴暗和残酷,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大声疾呼,“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力主顺时应人,改革时弊,荡涤污政,实行维新,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机。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发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
两天之后,时任江苏候补知府的谭嗣同被侍读学士徐致靖上疏保荐。
在长沙动身进京前,谭嗣同致函夫人表示,自己“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
到了北京后谭嗣同抱病入觐光绪帝,奏对称旨,被擢为四品钦衔军机章京,与刘光第等人同参新政。
在这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维新人士处境极为险恶。
谭嗣同怀着以颈血洗刷污政的必死决心,谢绝了友人请他暂往日本避难的劝告,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22日,谭嗣同被捕入狱。
在狱中,谭嗣同泰然自若,题诗于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8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行刑时,他仰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快哉,快哉!”被清政府杀害时年仅33岁,闻者莫不痛惜落泪。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作者:李铭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7期摘要: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革而流血的第一人,当今社会所流行的生死价值观对于他的死有着不同的评价,即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
事实上,谭嗣同的慷慨就义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种无畏的气概,更重要的是对于以毛泽东、杨昌济、唐才常等为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万千仁人志士所带来的精神影响。
他的牺牲对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向新的社会性质变革起到了精神上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史学角度谭嗣同就义价值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对生命价值观认识的逐步重视,生命价值这一话题也从个人本位主义思想渐进向对历史人物的生死价值考评转移。
谭嗣同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维新志士、变法流血第一人,也成为上至社会各界思想、理论家,下至“90后”年轻一代对于生死价值争论的焦点之一。
在戊戌变法中,曾现多种对于谭嗣同就义的评述。
对其牺牲的价值角度而言,分为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两种论调。
谭嗣同其人: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清末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
在其三十三年短暂的生命中,有着《仁学》、创南学会、办《湘报》、开矿山、修铁路等系列前人未敢尝试之壮举。
在维新变法中夜访袁世凯的果敢精神也引得世人称道。
纵论谭嗣同的一生,最大之影响莫过于其牺牲对于后世的积极影响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
谭氏作为一代封疆大吏之后(其父谭继洵,咸丰九年进士,先后任甘肃按察使、布政使,湖北巡抚),家庭环境优越,符合纨绔子弟的基本条件,虽“幼丧母,为父妾所虐”,但生于官宦之家,得锦衣玉食未尝不可,况其父也曾“用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等待委任”。
[1]可以说谭嗣同的人生之路虽不平坦,却前途无量,无须说努力进取,只消不与维新活动人士为伍,便可保全性命而后平步青云。
但他最终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献身改革。
谭嗣同简介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
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
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 成《仁学》2卷。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
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
浅析谭嗣同摘要: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其人生历程短暂而非凡,不仅多才多艺,思想也颇具多样性,并且互相融合。
后期以佛学为主流,融合儒学道学等多种流派,著《仁学》一书,构建了“仁——通——平等”的思想体系,充分展现了他的哲学理念。
关键词:谭嗣同,人生历程,思想,《仁学》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学剑习武,三更灯火读书,闻鸡起舞击剑。
壮游期间,结交义士,拜访名家,大开眼界,还意外地得到了他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的两件旧物:“蕉雨琴”与“凤矩剑”,对这两件宝物他珍爱如命。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们提及谭嗣同时,总是怀着一种无比钦佩的心情。
不仅仅为他的不屈,也为他苦心经营的《仁学》——一部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己的人权宣言。
在《仁学自叙》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学、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据此可见,谭嗣同思想来源复杂。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
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
清末民初人物小传(2)谭嗣同本来想写一些我感佩的民国人物小传,最先浮上心头的就是谭嗣同了。
严格的说,谭嗣同不能算是民国人物,他死在辛亥革命之前,但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不正是他们的死敲开了民国的大门吗?谭的一生很短暂,像彗星一样划过天际,但是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记。
“戊戌六君子”中,真正能做到从容就义,慷慨赴死的也仅谭嗣同一人而已。
李敖平生很少写小说,但是他饱蘸笔墨,写下了《北京法源寺》,可见谭在后辈文人中瞻之弥高的伟岸形象。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也,维新派,死于戊戌变法。
谭嗣同英年早逝,其身世经历多不为人所知。
他幼年不仅研习中国典籍,有很深的国学造诣,而且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算学、格致),因此对中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谭嗣同自幼任侠气,12岁随义侠”大刀王五”学剑习武,他三更灯火读书,五更闻鸡起舞击剑。
谭嗣同早年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常携带一剑二琴,策马驰骋,壮怀激烈。
在10年之间,他游历大江南北,足迹遍布13省,结交义士,拜访名家,大开眼界。
在他和普通劳苦大众的接触中,体验到了民众的疾苦,形成了厚重的家国情怀。
谭嗣同作为维新派的先驱人物,写下了《仁学》这一哲学著作,形成了其唯物而辩证的思想史观。
谭嗣同学佛甚晚,然其学问根基之厚实,知识面之广博无人可及,早年所学孔孟墨庄、理学心学、耶教科学等都为其学佛勇猛精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计一年有余,而能遍览三藏,尤精于华严宗。
谭嗣同早年以儒家为学,以墨家为行,常怀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宏大志向。
后从墨子的“兼爱”过渡到佛陀的“慈悲”,他不是理论的空想家,相反,他是自己思想的践行者,他以冲决罗网的精神,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行迹,终成绝响!现在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要数谭在狱中的绝命诗了。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在北京菜市口,谭嗣同面对万人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在近代史上,发生了戊戌变法,出现了戊戌六君子,他们都是什么人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谭嗣同谭嗣同(1864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康广仁康广仁(1867年-1898年)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
清末维新派,广东南海人。
康有为幼弟。
早年不事举业,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禁人才所致。
曾作过浙江小吏,后耻于官场污秽,腐败,弃官不做。
1897年初,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任,旨在“发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设女学堂,并与梁启超等设立戒缠足会,遭守旧份子诋毁。
后闻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即积极响应,主张在外交上联合英国,在内政上废八股取士之制,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更多的维新爱国志士。
1898年春,与梁启超结伴入北京,参与新政,助康有为拟新政奏稿,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戊戌政变时被捕入狱,谈笑自如,宣称“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不久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
事年31岁。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林旭林旭(1875—1898)字暾谷,号晚翠。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举人出身。
好为歌诗。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针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上书请拒和议。
同年捐赀为内阁中书。
1897年进张元济等创办的西学馆学习。
1898年创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
4月参与发起保国会,任董事。
因仰慕康有为,受业于康。
曾为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作跋,推扬今文经说。
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童舜尧(),男,江西德兴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8年6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 i a l Sc iences )Jun .2008Vol 130 Spec ial sec .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中剖析他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童舜尧(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 要: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中一个主动放弃逃生机会而去选择慷慨赴死的维新志士。
在历史上能这样为自己选择归宿的人物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认为促使他选择慷慨赴死的动机有三:其一,爱国忧民;其二,为实现自己心中资本主义的那幅完美蓝图而死(抑或说是为心中的信仰而死);其三,忠君酬主。
而这三个动机的形成和他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一生都处在矛盾中是谭嗣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戊戌变法; 西学; 冲决网罗; 万国公法; 仁学; 忠君酬主中图分类号:K 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082-03 十九世纪末期的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发动的改良运动。
他们企图将君主专制制度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结果惨遭失败。
在这场运动中作为核心人物的谭嗣同却是个为后人所景仰而又充满着多种矛盾色彩的人。
作为激进的维新志士左派的代表,他的思想明显地含有革命民主主义的内容,但其所作所为却是在为实现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他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痛骂专制帝王,却又甘心为光绪皇帝效命;他在痛斥纲常明教,呼吁民主平等的同时却又在赞扬孔子,要求仿效西方光大基督教那样来尊孔崇教。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出身与湖南浏阳官僚地主家庭,其父为湖南巡抚谭继洵。
谭嗣同10岁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生平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父亲谭继询是清朝的道台。
他从5岁起就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苦读儒家经典。
12岁时,他的母亲和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不幸暴病身亡。
13岁时,他随去甘肃赴任的父亲到了西北。
随后,他为了“旷观天下名山万迭”,开始漫游祖国各地,使他对在列强和清政府的压迫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有了深切的了解,并开始转向一心寻求报国报民的道路。
他潜心钻研王夫之、黄宗羲的著作,吸取其中反对专制主义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进步思想。
1894年的中日战争促使他同清政府决裂。
1895年,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效法西方,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谭嗣同审时度势,提出了他酝酿已久的救国谋略,即:中国只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实行选举、设议会等治国的办法,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
当他得知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宣传改良思想,就特意赶到北京,打算与他共同探讨救国良策。
结果因康有为南下未能见之,但却见到了梁启超。
他们会面后,谈得很投机,彼此思想相通,更加坚定了他的变法信念。
从此,他开始了大力提倡变法,成为当时最活跃的改良派人物之一。
为了宣传救国变法谋略思想,谭嗣同在1896~1897年间,写成《仁学》两卷,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主张冲破封建主义的罗网。
他反对“忠君”,号召说,如果君主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历史业绩1897年,谭嗣同应倾向维新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邀请回到湖南,此后陆续建立了时务学堂、武备学堂、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新报》、《湘报》,并具体制定了改革工商业的办法。
1898年9月,他被光绪皇帝召进北京参与变法。
由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努力促使,光绪帝实行了包括废除八股考试,奖励科学发明,改革旧机构,提倡商办实业等内容的新政策。
谭嗣同等人治国谋略开始得以实施。
但是,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顽固势力,极力破坏变法,一时盛传荣禄等人秉承慈禧的旨意,将在这年秋天乘光绪皇帝赴天津阅兵之机迫其退位。
高考语文作文人物细观之谭嗣同——整理人:重庆市大足第一中学校梁印人物简介:谭嗣同(1865—1898),号东海褰冥氏、华相众生、壮飞、廖天一阁主,字复生,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人物生平: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
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
10岁时,谭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
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
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妥协退让,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
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
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先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历史书上把他塑造为一个为了贫苦大众,敢于牺牲自己的人物。
尤其他那首绝命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让人觉得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的无能腐败越来越显现出来,加上越来越多的进步思想涌入中国,诞生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谭嗣同就是其中一位,大家觉得对于清政府必须改革。
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朝廷,史称“公车上书”。
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反对和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提倡新学,苦心研究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办法。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有着一段不光彩的历史,甚至被别人骂作汉奸,民族的败类。
这要从1894年说起,谭嗣同在给自己的老师欧阳先生写信的时候曾经写道:“试为今之时势筹之,已割之地不必论矣。
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
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
”大致意思是这样,当今的而中国,必须用割地来发展自己,求生存,把新疆卖给俄罗斯,把西藏卖给英国,用来偿还欠下的二万万两白银,这两个地方面积数万里,而且属于边疆捶地,中国的力量根本没办法守住,放在手里也是累赘,卖给他们绝对不止二万万两,多余的钱可以拿来变法,还可以请他们保护中国。
听到这里大家可明白了吧,谭嗣同打算把土地割让给外国人,请他们来保护中国,多么愚蠢的想法。
如果谭嗣同成功了,结果又会怎样呢?谭嗣同(1865—1898)近代思想家。
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
早年博览群籍,游历长江、黄河流域和西北各省,考察风土民情。
1896年著《仁学》。
翌年在长沙开办时务学堂,倡议南学会,创刊《湘报》等宣传变法。
1898年入京,参与新政。
戊戌变法失败,被杀害。
临刑作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有《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
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
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孟子周游列国,却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所以有《孟子将朝王章》,对于齐王的非礼之召给予回击,表现出傲岸的个性。
孟子虽然不视金钱如粪土,却也不追财逐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虽然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却都能保住气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文天祥在《正气歌》中高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真是荡气回肠,可歌可叹!杀身成仁的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说,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而损害仁义道德的,但有为了成就仁义道德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舍生取义的原话出自《孟子》,意思是说,生命,是我想保存的;正义,也是我想保存的。
在二者不可同时保全的情况下,那么,我就舍弃生命保全正义。
因为生命虽然宝贵,是我所愿意保存的东西,但是我不能不顾及原则,仅仅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让我讨厌的东西,这时候,我就不逃避危险,而宁可选择死亡。
杀身成仁,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舍生取义,语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不去纠缠这两句八个字意思是不是完全一致,事实上两位圣人讨论的是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
耳熟能详的谭昆仑就算了,这里讲讲几个小人物的故事。
*鉏麑(chu ni ),晋之力士。
谭嗣同:视死如归的维新先驱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近代变法家、革命家,著名维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是清末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出生于北京。
他从小饱读经书,知识广博,武艺精湛,少年有志。
一次,谭嗣同到古战场井陉关去游览,想起韩信出奇兵大败赵军的史实,心中荡起无限的激情。
面对祖国大好山川,缅怀古人,抒发爱国壮志,他写下了铿锵的诗篇:平生慷慨悲歌士,今日驱车燕赵间。
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进陉关。
青年时期,他花了10年工夫,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北至新疆,南到台湾,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他看到,大地在悲歌,人民在呻吟,田园荒芜,市井萧条,百姓啼饥号寒,官府横征暴敛。
他见到此等情景,他哀伤,他苦闷,他悲愤!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谭嗣同万分忧愤,压抑不住心头的怒火,他写下血泪的诗行: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国向何处去?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危亡,如何才能拯救?谭嗣同苦苦地思索着,最后,他认为,向西方学习,变法改革,这是出路。
谭嗣同在北京结识了康有为的大弟子梁启超,两人谈得十分相投,结为莫逆之交。
以后,谭嗣同积极宣传科学,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和按察使黄遵宪的赏识,因为这两人也都倾向变法维新。
不久,谭嗣同在南学会当了学长,起着总负责人的作用。
他经常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他的讲演气势磅礴,观点新颖,语言铿锵犀利,道理清晰明确,深受听众欢迎。
这次,谭嗣同就是奉召赴京主持变法。
启程前,好友唐才常为他饯行,两人分析了局势,估计到变法维新的路上布满荆棘,前途并不乐观。
他对爱妻李闰说:此次赴京,吉凶未卜,要“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
无嘉无悲,所其自然”。
他已将荣华富贵生死存亡置之度外,决心为变法图存,为国家昌盛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乃至自己的生命。
之后,光绪皇帝召见并破格赏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予新政。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第一篇: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中国近代史历史人物评价之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也许是同为浏阳人吧!又或许因为我现在身处异乡吧!当听到谭嗣同的名字时,我心里一阵波动。
他是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后来变法失败,他本可以逃走,可是他放弃了自己逃走的机会,并力劝梁启超逃往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意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谭嗣同并非为他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他要用自己的性命来唤醒中国人的良知,他所走的路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男儿。
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正面临着国外侵略和国内清朝政府腐朽统治的双重危机,中国的大地上到处在悲歌,人民在呻吟,田园荒芜,市井萧条,民不聊生,官府却横征暴敛,许多国人自甘堕落,逐步消沉,更别提国难当头能够拿出匹夫之责。
而此时,正是青春时期的谭嗣同,知识广博,武艺精湛,胸怀大志。
他从小饱读诗书,花了十年功夫,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北至新疆,南到台湾,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面对中国的此情此景,他哀伤,他苦闷,他悲愤!望着腐朽即将坠落的清王朝,清朝政府无能至极,竟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谭嗣同万份忧虑,不经黯然神伤。
正直的热血青年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他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此时的他不得不为国之未来、民族之未来所哭泣,写下了如此的诗句。
谭嗣同苦苦的思索:中国要走的是一条多么难走的路?该往哪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安危,是否能够拯救?单靠自己的力量会有多大的影响?又能否成功呢?最后,他认为,向西方学习,变法改革,才是出路。
这样一个国家若再不变法,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政治、法律理念,亡国灭种是那样的难以避免,到时候神州大地不免沦为外国列强分割之地,四万万之同胞将为人奴役,成为亡国奴。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以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维新派,想要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提出了可以发展资本主义的戊戌变法。
其中谭嗣同更是英勇,关于谭嗣同你知道哪些?下面由为大家介绍谭嗣同,希望能帮到你。
谭嗣同简介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参与变法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
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虚假的,但是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在旧中国那个史况下,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它突出的进步性。
谭嗣同就义谭嗣同是我们中国近代有名的政治家,是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现在很多青少年甚至有些中年朋友都已经忘记了那段历史,对于谭嗣同就义也不是很了解,甚至有些朋友不知道谭嗣同是谁。
不过如果提起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的参与者,大家或许就会想起一个为了变法英勇就义的勇士,这个人便是谭嗣同。
戊戌变法是中国人民的一次洋务运动,是为了摆脱贫穷,复兴强国的运动,跟日本的明治维新差不多。
谭嗣同是真正的民族英雄谭嗣同是真正的民族英雄2011-11-18 13:06:26|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订阅谭嗣同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百多年前,浏阳热血男儿谭嗣同,在北京城的刑部大牢里吟咏了这首绝命诗后,义无反顾地走上菜市口的刑场,在风云变色,草木同悲的天地见证下,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献上了第一颗大好头颅!行刑时,他仰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慨谭嗣同原本是有机会躲过这场劫难的。
他的日本友人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是完全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跨海东渡到日本避难的。
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流血第一人。
当时,谭嗣同对他的日本友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说完这句话后不久,他就和林旭、杨锐、康广仁、刘光第、杨深秀等五位戊戌变法中坚人物一起慷慨赴难,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 谭嗣同也被杀,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也用自己的一腔鲜血唤醒了黎民百姓,唤醒了沉睡的巨龙;谭嗣同他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
值得我们永远去敬仰。
谭嗣同是一个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士大夫。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谭嗣同之所以不欲苟活于乱世,而毅然决然地选择走上断头台,期以一己之鲜血唤醒四万万中国人的灵魂;比起谭嗣同生活的晚清时代,中国今天确实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不过,中国当代很多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精神似乎却已江河日下,他们已经沦为政治的婢女、金钱的奴隶或只有专业知识的“知识匠人”,再也没有晚清诸贤那种“冲决网罗”的恢宏气魄了。
谭嗣同——体魄上的莽夫,精神上的贵族可能很多朋友认为这是要说毛泽东,其实是谭嗣同。
这段时间由于一项特殊的需求,我在重新梳理近代史脉络,又想起谭嗣同这个人。
为表达个人的钦佩,我在《民国梦和民国》中用了单独的章目描述了他。
今天我把这个章节拿出来,再说一遍为什么钦佩他。
近代史上的湖南人分量很重,从曾国藩、左宗棠到谭嗣同到黄兴、宋教仁到毛泽东等,深刻地影响着历史进程。
翻开近代史,都是泪。
眼泪之一,满纸被欺负,又被欺负,再被欺负。
眼泪之二,内斗。
各派精英把五千年的内斗史发扬光大,无所不用其极。
把形形色色的内斗分解,就会发现三个节点。
它们彼此交织纠结,构成了近代史的纷繁复杂。
为了更形象地形容它们,我将其称为绝命时刻。
绝命时刻之一:慈禧太后下决心清洗维新派,堵死中华帝国自我救赎的最后一条路,主体民族的汉人精英和满族统治者决裂。
此后十几年,各种暴力不断。
绝命时刻之二:袁世凯和孙中山决裂,中华民国38年历史,一半时间在为此纠缠。
绝命时刻之三:国民党对共产党举起屠刀,揭开国共对抗的大幕,导致中华民国退出历史舞台。
恩怨一直到如今,台湾问题悬而未决。
绝命时刻就有绝命之人。
谭嗣同就是戊戌变法中的绝命之人。
能在历史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之人,均非同凡响。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非凡之人的前身都是平凡的血肉之躯。
历史又告诉我们,血肉之躯也有贵族和凡夫之分。
历史还告诉我们,真正的贵族不一定身份高贵或地位显赫。
01真正的贵族有翅膀不能舒展,生有何欢?为搏击长空而死,死有何惧!人生在世,有人吃喝拉撒睡,于碌碌无为中度过人生,沦为奴才而不自知,身为奴隶而沾沾自喜;有人为名为利,甘心出卖身体和灵魂,哪怕是以妓女和奴隶的方式;有人追求自由,为了自由而自由,最后陷入极端;有人勇于承担,把所有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身背十字架奔走于荒野之中,苦苦修行。
但是还有一种人,把追求自由和承担责任融合在一起,以血肉之躯连接天空和大地。
那种人有健全的知识结构,有犀利的思考方式,有崇高的品格,有侠骨,有柔情,还有强悍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