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方台黄土的水力特性研究_周跃峰
- 格式:pdf
- 大小:326.02 KB
- 文档页数:5
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群冻结滞水效应研究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群冻结滞水效应研究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甘肃黑方台地区频繁发生黄土滑坡,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危害。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应对黄土滑坡灾害,科研人员们开始关注冻结滞水效应在该地区的应用与研究。
黄土滑坡是由于降雨、地表水渗入土壤,造成土层饱和失稳而发生的。
而冻结滞水恰好通过控制土壤的水分含量和减少渗透流的量,从而有效地减弱了土壤的渗透能力,进而减少了滑坡的发生概率。
研究发现,甘肃黑方台地区的黄土是由细粒黏土和粘粒砂组成,质地紧实,且含有较多的水分。
而这种特殊的土质条件使得土壤融化的时间较长,且在密度增大的同时也会增加土壤的强度,从而减少了土壤的渗透能力。
因此,冻结滞水是有效防止黄土滑坡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冻结滞水的原理是通过冷却土壤,使得土壤水分结冰,形成一层冻结带,从而提高了水分的持留时间。
当降雨发生时,冻结带会阻挡大部分水分渗入土层深处,减少土层的饱和,从而防止了滑坡的发生。
此外,冻结带还能够提高土壤的强度和黏结力,增加土体的稳定性,进一步减少滑坡的概率。
为了研究冻结滞水的效果,科研人员们在甘肃黑方台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试验。
他们通过控制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模拟了不同的冻结滞水条件,并对土层进行了监测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冻结滞水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的渗透能力,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并降低滑坡的风险。
然而,冻结滞水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冻结滞水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土壤冷却,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和时间。
其次,冻结滞水只能在冬季进行,且需要较低的气温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时间安排和资源投入。
综上所述,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群冻结滞水效应的研究为防止黄土滑坡灾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冻结滞水通过控制土壤的水分含量和渗透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滑坡的发生概率。
然而,冻结滞水也面临着能源和时间的限制。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冻结滞水技术,为黄土滑坡防治提供更加有效和可行的方法综上所述,冻结滞水作为一种有效的黄土滑坡防治方法,通过冻结带的形成和提高土壤的稳定性,能够降低滑坡的发生概率。
黑方台台塬灌溉水流量与黄土滑坡群的关系分析[摘要]黄土是水敏性极强的土体,在灌溉水入渗作用下,黄土由非饱和变为饱和,超孔隙水压力上升,并在自重、地脉动、地震等因素作用下导致黄土液化,诱发高速黄土滑坡。
文章根据野外现场的调查,简单统计分析黑方台台塬灌溉水流量以及黄土滑坡的分布规律,得出灌溉水流量大小对于黄土滑坡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 黑方台黄土滑坡群灌溉水流量1前言黄土是水敏性极强的土体。
在灌溉水入渗作用下,黄土由非饱和变为饱和,超孔隙水压力上升,并在自重、地脉动、地震等因素作用下导致黄土液化,诱发高速黄土滑坡,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灌溉渗透诱发型黄土滑坡发生机理[1-3]。
Sassa[4]在一系列环剪试验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孔隙水压的三维滑坡运动模型,并写成了有限差分程序,非常适用于滑动面发生液化的滑坡运动学研究。
据统计,自1981年到1999年19年间,黑方台灌区每年的平均提水量是645 X 104m3,如此大量的泉水,在没有侧向径流补给的条件下,其补给来源只能是大量灌溉水的回渗。
因此,长期的大水漫灌是引起黑方台边坡失稳、反复发生滑坡的最主要的诱发因素。
2研究区概况黑方台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境内,是盐锅峡水库北岸的黄河四级阶地,台面分为“黑台”和“方台”两部分,总面积为13.44km2[5]。
为安置刘家峡等库区的移民,20世纪60年代在黑方台建成提水灌溉工程,大面积地开始灌溉。
自1984年以来台缘已发生滑坡灾害50余次。
随着滑坡的规模和频率的增加,黑方台已成为今年来甘肃省滑坡灾害最为严重和频繁的地方。
目前黑方台灌区的滑坡灾害已造成了4人受伤。
7人死亡,109户居民被迫搬迁,66.7hm2农田被毁,直接的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元[6]。
2.1研究区地貌该区的新构造运动以差异性上升为主要特征,其结果使白垩系地层强烈倾斜,局部褶皱构造发育。
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下白垩统河口群上段的砂泥岩地层中节理比较发育。
黑方台灌区台缘黄土滑坡稳定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黑方台灌区台缘黄土滑坡稳定性研究》一文,旨在对黑方台灌区台缘地区的黄土滑坡稳定性进行深入探讨。
黄土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具有结构松散、遇水易软化等特点,因此在灌溉活动频繁的台缘地区,黄土滑坡成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本文将从地质环境背景、黄土滑坡的形成机制、稳定性分析方法以及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以期为提高黑方台灌区台缘黄土滑坡的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将介绍黑方台灌区的地质环境背景,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条件、黄土层的分布和特性等,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对历史滑坡案例的分析,揭示黄土滑坡的形成机制,包括水的作用、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滑坡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运用现代地质工程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对黄土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估不同工况下滑坡的失稳风险。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黄土滑坡防治对策,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以期降低滑坡灾害的发生概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黄土滑坡灾害的认识,也为相关领域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我们有望为黑方台灌区台缘黄土滑坡的稳定性研究贡献新的力量,为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添砖加瓦。
二、滑坡稳定性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滑坡稳定性研究是地质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土体力学、地质学、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黑方台灌区台缘黄土滑坡的稳定性研究,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基本理论方面,滑坡稳定性的分析主要基于土体的抗剪强度与滑动力之间的关系。
抗剪强度包括内聚力(c)和内摩擦角(φ),这些参数受到土体的物理性质、含水量、应力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滑动力则是由重力、水压力、地震力等外部因素产生的。
通过比较抗剪强度与滑动力的大小,可以判断滑坡的稳定性。
在研究方法上,通常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数值分析法。
极限平衡法基于静力平衡原理,通过计算滑坡体的安全系数来评估稳定性。
多级旋转黄土滑坡基本类型及特征分析李滨;殷跃平;吴树仁;石菊松【摘要】多级旋转黄土滑坡因其分布密集、继发性强、滑体结构难以区分而成为我国黄土高原最为复杂的滑坡灾害类型.本文在引入多级旋转滑坡的定义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详细调查和工程勘察等手段,研究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多级旋转黄土滑坡的基本类型、特征和成因.提出了金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和黑方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2种滑坡模式和滑坡结构特征,其中,金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主要包括超深层的旋转-平移型滑坡和深层旋转滑坡2种类型,滑体由近水平层状厚层黄土、高阶地砾石层和上新世的红色砂质硬黏土层组成,多属于大型滑坡;黑方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主要包括中浅层旋转黄土层内滑坡和顺层多级旋转黄土-泥岩滑坡2种类型.同时分析这类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新构造运动、河流的侧蚀、地层结构、灌溉以及季节性冻融作用,其中地下水的作用是目前最主要诱发因素.本文分析为该类滑坡成因机理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Due to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strong secondary and complex structure, multiple rotational landslides in loess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icated landslide hazard types in the loess plateau. At first, this paper gives a definition of multiple rotational landslides in loess. So,it further studies the typical basic typ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multiple rotational landslid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in terms of hazards survey,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Two types of multiple rotational loess landslides are the type of Jintai and the type of Heifangtai. They have different failure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s. The Jintai type of the landslides includes two classes of deep-seated multiple rotational-translational landslide and deep-seated multiple rotationallandslide. The Heifangtai type of the landslides has mainly two classes of middle-shallow rotational loess landslides and multiple rotational bedding loess-mudstone landslides. The Jintai landslides are mostly large-scale landslides, composed by the three strata; near-horizontal thick layer pleistocene loess, gravel layer upper pleistocene terrace and pliocene red-hard clay.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riggers of multiple rotational loess landslides include neotectonic movement, lateral erosion, strata lithology and structure, irrigation and seasonally freezing and thawing. Among the triggers, groundwater is the most inducing factor. The paper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mechanism study of multiple rotational loess landslides.【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11(019)005【总页数】9页(P703-711)【关键词】多级旋转黄土滑坡;基本类型;结构特征;成因【作者】李滨;殷跃平;吴树仁;石菊松【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环境调查局北京100081;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面积约64×104km2,其分布面积之广、厚度之大,堪称世界之最。
黑方台焦家4号黄土滑坡发育特征及滑动机理巨袁臻;许强;彭大雷;周飞;亓星【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灌溉系统在黄土地区建设运营,解决了农业的干旱问题,但同时灌溉也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其中,2015年1月28日20:00,甘肃省永靖县焦家村发生了一起中等规模的黄土滑坡,滑坡严重影响其下方309国道线和六盘峡水库的安全.采用对裂缝分布、水文地质的调查,结合低空摄影测量、精细工程地质测绘、室内三轴试验等研究方法,对焦家4号滑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形成滑坡的成灾机理有了初步认识.结果表明:①滑坡发生前,后缘裂缝有明显的变形情况;②滑坡滑动距离为548.3 m,体积为15.35万m3,面积为6.6万m2;③饱和黄土应力应变模式表现为强烈的应变软化剪缩型,并具有一定的静态液化特性;④滑坡是饱和黄土层静态液化引起的.【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7(048)011【总页数】7页(P62-67,91)【关键词】超孔隙水压力;黄土滑坡;焦家4号滑坡;静态液化【作者】巨袁臻;许强;彭大雷;周飞;亓星【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中国黄土覆盖面积约6.31万km2,其中黄土高原面积为3.17万km2[1],广泛分布于甘肃、陕西、宁夏、山西等省份[2-3],在这些地区,每年发生大量的由于灌溉、降雨、人工开挖边坡和地震等因素引起的黄土滑坡,其中甘肃黑方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甘肃黑方台地处中国黄土高原的西部,降水稀少,蒸发强烈;黑方台面积约11.5 km2,冲沟中发育最长的虎狼沟,将黑方台分为2部分,西边的面积较小为方台,约1.5 km2,东边的面积较大为黑台,约9 km2,东西长约7.7 km,南北最宽约2.5 km,最窄约0.6 km,黄土厚度约30~50 m[4]。
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系统分析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甘肃省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山地省份,地处青藏高原、陕甘宁盆地和黄土高原接合部,地质环境复杂,地形起伏大。
其中黑方台地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是一片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较为平缓,但由于水土流失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经济损失。
因此,深入研究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系统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预防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揭示其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为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甘肃黑方台地区的地质地形情况及其与黄土滑坡的关系;(2)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系统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3)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系统的灾害评估和应对措施。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并结合地质、地形、气候等多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方法包括:(1)地形分析:通过航空摄影测量等手段对黑方台地区进行大规模地形野外调查,分析其地貌形态和地表水分布情况。
(2)遥感分析: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资料对黑方台地区黄土滑坡系统进行遥感监测和分析。
(3)GIS技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黑方台地区土地利用、地形、降雨和径流等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绘制出区域地质、地形、水文等专题图层。
(4)野外调查:通过对黑方台地区进行多次野外调查,收集并分析滑坡样本、土壤样本、地下水样本等实地数据。
4. 预期结果和创新点预期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深入研究黑方台黄土滑坡系统的形成机制、演化规律和地质环境特征,为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多种方法相结合,从多个维度对黄土滑坡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对其形成和演化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甘肃黑方台“105”黄土滑坡启动及运动特征分析冉林;马鹏辉;彭建兵;孔嘉旭;张作蓬;杨炬;李泽坤;马哲【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22(33)6【摘要】数十年的塬上大面积灌溉导致甘肃黑方台地下水位不断提升,迄今为止已有约200余起黄土滑坡发生,造成了大量伤亡,给当地居民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针对黑方台黄土滑坡启动迅速、运动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征,文中以2019年10月5日发生在黑方台党川村附近的一起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研和无人机手段,获取该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地形数据。
基于Massflow软件再现了该滑坡运动全过程,最终得到堆积厚度及运动速度2个方面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10·5”黄土滑坡体积约2.7×10^(4)m^(3),最大滑距355 m,属于小型黄土滑坡;(2)模拟结果显示,滑坡运动持续时间约45 s,最大运动速度为26 m/s,反演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
运动过程可分为启动加速阶段、稳定加速阶段、减速堆积阶段三个阶段;(3)对滑坡堆积厚度进行分析发现,该滑坡在主滑方向上平均厚度约0.59 m,最大堆积厚度为1.35 m,沿滑坡运动方向,堆积厚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堆积区最大堆积厚度为0.82 m。
该研究成果可为黑方台黄土滑坡风险防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总页数】9页(P1-9)【作者】冉林;马鹏辉;彭建兵;孔嘉旭;张作蓬;杨炬;李泽坤;马哲【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相关文献】1.不同试验方法下黄土抗剪强度以及参数差异分析r——以甘肃省黑方台黄土滑坡为例2.地下水诱发渐进后退式黄土滑坡成因机理研究——以甘肃黑方台灌溉型黄土滑坡为例3.智能变频位移计在突发型黄土滑坡中的应用——以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为例4.突发型黄土滑坡的临界水位研究——以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为例5.基于均匀分布的滑坡数值模拟参数取值概率研究——以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冻融作用下黑方台黄土力学特性及微细观结构变化研究黑方台是典型的黄土台塬,属于季节性冻土区。
季节性冻融作用对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有着重要影响,后者关系到黄土区斜坡的稳定性和灌渠等农田水利工程的安全性。
研究冻融作用下黑方台黄土的力学特性及微细观结构变化对黑方台斜坡稳定性分析,冻融期黄土滑坡的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工程的保护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室内土工试验、CT扫描、扫描电镜(SEM)、图像分析等手段,对黑方台黄土的物理性质,未冻融、冻结及冻融循环下黄土的强度特性,冻胀特性,冻融作用下微细观结构变化及其与强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常规土工试验结果表明,非冻融状态下,随着含水率增加,非饱和黄土的内摩擦角呈直线趋势下降,粘聚力呈幂函数曲线趋势下降;干密度越大,粘聚力和内摩擦角越大;原状黄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随含水率增大呈负对数函数曲线趋势下降。
(2)冻融循环和三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对封闭系统中黄土试样含水率的影响极小;冻融循环对高饱和度的黄土粘聚力有较明显的弱化作用,对低饱和度的黄土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影响不大。
冻融循环对粘聚力c的影响较内摩擦角φ大。
饱和度对冻融作用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3)对冻结状态下黄土的单轴抗压强度研究表明,-10℃~-15℃之间冻结黄土的单轴抗压强度比未冻结黄土的大10倍左右;干密度、初始含水率、低温对冻结黄土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作用。
(4)冻胀率及冻胀力试验结果表明,高饱和度的黄土更容易发生冻胀变形;初始含水率高于19%时,线冻胀率增速将增大。
含水率越大,冻胀应力越大,高含水率时冻胀应力大于原状黄土或重塑黄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最大线冻胀率与弹性约束下冻胀应力呈二次函数关系,且正相关。
水分迁移和土体冻胀破坏都是冻融期黄土滑坡的影响因素。
(5)基于CT的细观孔隙特征研究表明,冻融作用下孔隙度、孔隙数、孔隙平均面积、孔隙成圆度、孔隙各向异性度、孔隙面积分维等参数总体上朝着不利于结构强度的方向变化;冻结时孔隙参数朝着有利于结构强度的方向变化;部分参数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
灌溉诱发黄土滑坡的发育机制研究朱立峰;谷天峰;胡炜;刘亚明;冯立;毕银强【摘要】黄土滑坡机理是黄土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热点,而黄土介质干湿演替水-力特性变化、地下水动力场响应以及由此造成的斜坡稳定性变化是其形成的关键。
本文在黑方台非饱和黄土水-力特性测试的基础上,结合斜坡地带灌溉引起的非饱和渗流演化过程与发展趋势,探讨了这种滑坡的发育机制。
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持续,长期的正水均衡场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包气带增湿后非饱和黄土的吸力下降,强度显著降低,同时饱和区孔压上升,斜坡地带水力梯度增大,提高了水流的渗透力,致使斜坡稳定性下降,斜坡稳定系数随地下水位上升呈线性降低,当地下水位升至55m时达到坡体极限平衡状态,遇有利触发条件即可能失稳滑动,但地下水位变化对最危险滑面位置影响较小。
%The mechanism of irrigation-induced loess landslide is one of the top topics of loess geo-hazard researches.Furthermore,the key areas are the hydraulic and mechanical property changes of loess after drying and watering alternation medium under irrigation condition,as well as the slope stability changes due to groundwater flow field respons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ing mechanism of irrigation-induced loess landslide in Heifangtai,which is on the basis of the hydraulic and mechanical property tests of unsaturated loess in Heifangtai, the unsaturated seepage evolving proces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slope area due to irrigation.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following.With the lasting of irrigation,long-term positive water equilibrium field can trigger the rising of the groundwatertable.Moistening of the unsaturated zone leads the matric suction todecline and the strength to reduce drastically.Meanwhile,the thickness of the saturated zone increases.This causes build-up of porewater pressure as well as augmentation of the hydraulic gradient in the slope.The seepage velocity fastens. Hence the seepage force on the slope escalates too.Then the slope stability drops.The factor of slope stability declines linearly with the rising of groundwater table.The slope reaches limit equilibrium state when the groundwater table is close to 55m,under which condition it may slide under certain negative triggering factors.The groundwater table change,however,has limited impact on the critical sliding surface.【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16(024)004【总页数】7页(P485-491)【关键词】灌溉;基质吸力;渗流场;黄土滑坡;稳定性【作者】朱立峰;谷天峰;胡炜;刘亚明;冯立;毕银强【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 710054;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9;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710054;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9;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9;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黄土高原因强烈的水土流失而呈千沟万壑的破碎地貌景观,黄土台塬以其相对开阔平坦的地形成为黄土高原区的农业主产区,但受青藏高原及季风气候影响,气候干燥降雨量小,自先周公刘在芮鞫(今甘肃庆阳、泾川一带)始创引水灌溉(《史记·周本纪》)已有四千多年的灌溉史。
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类型及其发育特征研究赵宽耀;许强;亓星;彭大雷;董秀军【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6(047)014【摘要】位于黄土高原的甘肃黑方台由于近年来的农业灌溉用水使地下水位抬升,造成了大量黄土滑坡,进而给当地造成了严重损失。
对滑坡体进行了现场调查,在查明黑方台基本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方法对滑坡进行空间分区和分类,将其滑坡分为黄土—泥岩滑坡、浅层黄土滑坡、黄土泥流和突发型黄土滑坡4类,并结合其基本地质条件对不同类型滑坡的基本特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各类滑坡基本特征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最后对黑方台滑坡的防治提出了指导建议。
【总页数】6页(P46-50,68)【作者】赵宽耀;许强;亓星;彭大雷;董秀军【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相关文献】1.黑方台黄土滑坡类型与发育规律 [J], 许领;戴福初;邝国麟;闵弘2.地下水诱发渐进后退式黄土滑坡成因机理研究——以甘肃黑方台灌溉型黄土滑坡为例 [J], 亓星;许强;彭大雷;董秀军;陶叶青3.智能变频位移计在突发型黄土滑坡中的应用——以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为例 [J], QI Xing;ZHU Xing;XIU Dehao;PENG Dalei4.突发型黄土滑坡的临界水位研究——以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为例 [J], 许强; 亓星; 修德皓; 赵宽耀5.基于均匀分布的滑坡数值模拟参数取值概率研究——以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为例[J], 周琪;许强;赵宽耀;彭大雷;周小棚;安会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方台地区马兰黄土渗透特性及结构损伤试验研究李泽坤;马鹏辉;彭建兵;杨炬【期刊名称】《地质科技通报》【年(卷),期】2022(41)6【摘要】持续引水灌溉改变了马兰黄土的结构,降低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导致黑方台地区黄土滑坡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为了明析马兰黄土的渗透过程,取黑方台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核磁共振(NMR)试验及扫描电镜(SEM)试验,以解释此类黄土在不同初始含水率及不同干密度下的渗透特性及结构损伤微观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入渗速率与土体初始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土体初始含水率越高,其充水微小孔隙增加速率越慢,充水中大孔隙增加速率越快;入渗速率与土体干密度呈负相关关系,且会率先形成高含水率区域,土体干密度越大,其充水微小孔隙增加越慢,充水中大孔隙增加越快。
入渗前后对比发现,试样初始含水率越高,微小孔隙增加比例越小,颗粒间接触方式变化越不明显;干密度越大的试样不同孔隙体积基本按等量变化,接触面积明显减少,形成更多的架空孔隙,连通性较好,具有较好的储水能力。
入渗后试样原本的致密结构丧失,颗粒破碎严重,部分细长状颗粒向似椭圆状颗粒演化,颗粒间接触方式变为点边接触,粒间胶结作用遭受损伤破坏,甚至部分团粒中颗粒分离、脱落,使得土体强度丧失,最终导致滑坡发生。
研究结果可为黄土滑坡的防治提供依据。
【总页数】11页(P200-210)【作者】李泽坤;马鹏辉;彭建兵;杨炬【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11【相关文献】1.黑方台浅层黄土渗透特性对比试验研究2.赵家岸滑坡地区马兰黄土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3.黑方台灌溉渗透型黄土滑坡的运动学模拟研究4.甘肃黑方台黄土固结-渗透特性试验研究5.浸水作用下黑方台黄土渗透特性变化微观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方台马兰黄土固结条件下孔隙变化特征罗浩;伍法权;常金源;许江波;包含【摘要】The frequent occurring landslides and more than 3m subsidence at Hefangtai are caused by long-term irrigation in Linxia city,Gansu provi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icrostructure nature of the loess collected from top and bottom of Heifangtai.The consolidation test with increasing water content and 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 are conducted on the loess samples in this paper.The loess at the top of the platform is characterized by loose particle,packing with bigger porosity.The clay content is lower.The loess at the bottom of the platform,however, processes relatively tight arrangement of the particles with less porosity, and higher clay content.In the consolidation test,the void ratio falls sharply.The microstructure strength of the loess reduces suddenly or loss when 21%water content.This abrupt change in bottom loess does not occur,which indicates relatedly weak water sensitivity.The pore diameter compression interval of the top loess is >1 00μm.The 5~20μm.Theco mpression interval of the bottom loess is >1 00μm and 1~10μm.However,the volume of the pore,<0.1μm,increases as the water content increases.%甘肃临夏地区的黑方台由于长期的农业灌溉导致台缘滑坡频发,整个台面普遍下沉3m以上。
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查黑方台灌区赋水特征于峰丹;郝启礼;杜辉;范东娜;王凯;刘宽厚【摘要】黑方台地区滑坡和黄土湿陷等灾害十分严重.但目前研究区内基底特征、水文地质结构尚不清楚,各层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也不明确.因此弄清黑方台地区的含水层结构及其赋水情况对于开展灌溉诱发黄土滑坡的控制治理十分关键.由于地球物理解释的多解性,为达到最优找水效果,本次在黑方台地区开展了地面核磁共振、激电测深等工作,并结合钻孔资料,查明了本区含水层结构:本区共有三个含水层,浅表黄土含水层、黄土孔洞裂隙含水层、砂砾石及基岩含水层.【期刊名称】《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4(011)003【总页数】4页(P422-425)【关键词】黑方台;激电测深;地面核磁共振;灾害治理【作者】于峰丹;郝启礼;杜辉;范东娜;王凯;刘宽厚【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3黑方台地区由于引水灌溉引发的滑坡和黄土湿陷等灾害十分严重,其滑坡群发、频发堪称“现代滑坡天然实验室”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6] 。
究其原因,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引起塬区地下水位抬升是导致黑方台滑坡发育的根本原因[7~10]。
因长期大量引水灌溉,导致黄土湿陷,台缘周边诱发了大量的滑坡,造成38人死亡,100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亿元[11]。
由于地球物理解释具有多解性,为达到找水效果,本次工作综合运用地面核磁共振、激电测深两种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地解决在找水工作中各自存在的问题[12]。
结合特点如下:1)地面核磁共振反演解释时所需要的测区电阻率信息,可由电阻率测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