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2 传统节日 》 第7套(省一等奖)优质课(公共课 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9.17 KB
- 文档页数:4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魏县第五小学魏珂芬第一课时一、教学要求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传统节日的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背诵课文,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教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走近课文师:出示“春节的视频短片”导入新课《传统节日》师: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实,祖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了解祖国传统节日到底有多少?师:板书课题(二)学习课文,感知内容1、师朗读课文。
2、字词学习:(1)展示下面带拼音字词,让学生认读。
chuántŏngtiējiēxiàngjì传统贴窗花大街小巷祭扫zhōuàilángbĭng赛龙舟艾香牛郎织女月饼shăngzhuăntuánnàojìng赏菊转眼团圆热闹敬老(2)生字学习贴舟敬团闹街艾转热写字指导:观察生字,看看哪些生字在书写时存在问题,给大家提示一下。
重点:街、贴、转、闹①街字是左中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握结构。
②贴字的偏旁最后一笔是点。
③转字最后一点也是难点;闹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市”字。
(3)要求:朗读本课,可以诵读为主。
朗读指导:以轻快的声音,亲切的语气反复诵读本文。
三字一句,三字一句,再七字一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
在读的时候,大家仔细体会。
老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师点评。
找一找,课文中提到了哪些传统节日。
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3、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看看每一个传统节日人们是怎么过的。
展示学习各个传统节日时间及特色,并板书:春节:正月初一,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正月十五,看花灯。
清明节:4月5日(2018年阳历)祭扫。
引出诗:《清明》。
端午节:五月初五,赛龙舟,吃粽子。
乞巧节:七月初七,乞巧。
中秋节: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读、指名读等方式,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不断与生字见面,在语境中认识本课认识“祭、巷”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2个新字。
2.把童谣读准确、读通顺,背诵民谣,结合情境和生活练习说话。
通过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图文对照等方式熟读成诵。
3.运用借助图文阅读、联系生活经验的策略,理解词句的大意,从而逐步提升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文核心素养。
丰富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在读中识字学词,发现构字的造字规律,写好“转、舟”两个字。
教学难点:运用借助图文阅读、联系生活经验的策略,理解词句的大意,提升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板块一导入新课,理解传统节日听关键词,猜节日:老师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来猜猜是什么节日?(课件)放鞭炮,拿红包(春节)祭祖、扫墓(清明)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中国的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猜节日”的游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情趣,引入课文。
】板块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同桌合作: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句,评价正音。
4.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板块三精读识字读通读顺活动一:调音高手——不同音量地读,把韵文读流利。
方法:大声读、小声读。
根据老师的手势,采用不同音量,进行多次朗读,把课文读流利。
活动二:节奏大师——多种形式诵读,读出节奏,熟读成诵。
1.学生个体拍手读。
预设:学生个体拍手读能较好地完成。
可以请一列或一组整体展示。
2.用手指击打桌面有节奏地读。
尝试击打桌面读——一列同学逐一展示一句。
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一等奖《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5、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祭祖、扫墓(清明4月3日—5日)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
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
2、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不同节日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传统节日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听词猜节日,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放鞭炮,拿红包(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祭祖、扫墓(清明节,公历4月3日—5日)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3、师小结:像这些风俗习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4、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
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将生字读熟。
(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把课文读熟,不重读,不漏字。
(4)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的节日。
2、学生自读课文。
3、汇报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交流不认识的生字,重点指导。
(3)指导识字:翘舌音:传、舟、赏后鼻韵:统、巷、堂、郎、饼、赏乞:它与哪个字相似,它可以组哪些词?4、开火车读生字。
三、生字书写1、学生自主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位置,了解生字的结构。
识字2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10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重点】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10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念着神州谣,饱览了中华美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识字,学课文,领略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1.齐读课题,注意生字读音2.了解什么是传统节日师:什么是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这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过的节日,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我们又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呢?来,你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生字,边读边找课文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1、找找课文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师:同学们找到了哪些节日?生:我找到了春节、元宵节,我找到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重阳节,我找到了七月七。
生:7月7可不是一个节日名称,它是中国传统历法农历的一个日期。
这一天是乞巧节,也有七夕节的叫法。
每年农历7月初七晚上,女子会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祈求让他们变得更加心灵手巧。
这里的巧就是灵巧的意思。
大家看看拼音,两个第三声的字碰在一块,第一个字可以变调,读第二声,注意听老师的读音“乞巧”。
师傅板书,生读准节日名称三、深入研读(一)学习第一句师:这些日子里,人们会做什么呢?1.圈一圈“贴窗花”“放鞭炮”师: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第一天,人们喜气洋洋过春节。
你来读读这一句。
春节人们做什么?贴窗花、放鞭炮,来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这两个词语圈出来。
统编教材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传统节日》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理念《传统节日》是一篇朗朗上口的童谣,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旨在通过学生自学生字,随文巩固生字,使识字学文有机结合;在通过简笔画、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有效整合,促进学生高效识字的同时,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突出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学生仿写、讲神话故事等形式,内化并升华文本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听词猜节日,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游戏:下面我们就做个听词猜节日的游戏,比一比:谁听得认真猜得准。
贴春联放鞭炮(春节)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3.揭题:从悠悠远古到现代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特有的传统节日、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学生齐读课题。
4.导入:中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过节这一天又有哪些习俗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自学方法。
屏幕显示:学习小助手(1)借助拼音,拼一拼生字,读通课文。
(2)将字条中的生字逐一读给小组同伴听,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3)请小组同伴当小老师,教你读准圈出的生字。
(4)同桌交流,动脑筋,想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牛郎织女贴窗花赛龙舟艾香月饼赏菊大街小巷元宵节祭扫满堂传统乞巧①相机强调“传、舟、赏”是翘舌音;“艾”是零声母音节。
②依次单击词语“牛郎织女、贴窗花、赛龙舟、艾香、月饼、赏菊、大街小巷、元宵节、祭扫”的对应图片,学生看图片读词语。
(2)定位朗读词语中的生字。
郎贴舟艾饼赏菊街巷宵祭堂传统乞巧(3)小组赛读生字。
郎贴舟艾饼赏菊街巷宵祭堂传统乞巧4.学生分句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三、细读感悟,识字学文(一)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提到哪几个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用“____”画出传统节日的名字,用“”画出节日的习俗。
传统节日主题: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优质公开课教案与课堂实录 (2)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2. 掌握相关节日的俗和庆祝活动。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听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特点。
2. 掌握相关节日的基本知识和俗。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
2.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具。
3. 课堂活动准备:小组讨论、朗读比赛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启发学生讨论,了解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了解程度。
第二步:知识讲解1. 分别介绍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重要性。
2. 通过教材中相关课文的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节日的俗和庆祝活动。
第三步:小组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他们最喜欢的传统节日进行深入研究。
2. 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收集相关资料,准备一个简短的小报告。
第四步:展示和分享1.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之间互动讨论,增加对其他节日的了解和兴趣。
第五步:巩固练1. 进行相关节日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练。
2. 组织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步:总结和评价1. 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的传统节日知识和俗。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朗读比赛和口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公开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获奖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15个新生字,包括“传”、“统”等,能够写出9个新生字,如“贴”、“街”等。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记忆生字词,背诵课文。
2.熟练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1.出示春节的图片,播放“新年好”音乐歌曲。
2.询问学生,这是哪个节日的歌曲。
(学生回答春节)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民谣,随文识字1.学生仔细听朗读,边听边圈出生字。
2.自行检查:1)指名轮流读,一个学生读一句。
其他学生正音。
2)同桌对读,正音。
3.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认读字词。
1)带拼音读词语。
打乱顺序读词语。
(出示课件)传统、贴、街、窗花、大街小巷、祭扫、赛龙舟、艾香满堂、飘、乞巧、牛郎织女、月饼、赏菊、转眼、团圆、热闹2)去拼音读词语。
3)保留生字,读生字。
4.教师教学重点生字。
1)街、转、热:书写时注意最后一笔的写法。
2)热闹:读rènao,两个字连读时,“闹”要读轻声。
乞巧:读qǐqiǎo,两个三声连读时,“乞”要读XXX。
5.生把街、转、热各写两遍,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三、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1.指名学生读儿歌,其他学生画出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的名称。
2.问:文中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七个: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3.问:这几个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节日,读一读。
5.按照时间顺序给这些节日排队。
展示教具,边贴边引导学生说出节日的日期。
6.学生欣赏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教师适时介绍。
在欢快的鞭炮声和锣鼓声中,我们迎来了热闹的春节。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欣赏花灯,开心愉悦。
清明节,人们为先人扫墓。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人们赛龙舟,吃粽子。
《传统节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传、统”等9个生字,会写“贴、街、舟、艾”4个生字,理解“大街小巷”“人如潮”等的意义。
2.正确、流利、多形式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了解前中国半年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节日,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4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了解“祭扫”“赛龙舟”等风俗习惯。
体会“人如潮”的壮观场面。
教学准备:PPT、图片、生字卡片、板书关键词条。
教学过程:一、目标引领
(一)激发兴趣,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张图片,你们用聪明的小脑袋猜一猜图片描述的的是什么节日吗?(出示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情景照片。
)
这些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节日,就是传统节日。
小朋友们,你们是怎样理解“传统”的呢?
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就叫传统,在传统节日里人们常常做的一些事就是传统习俗,这些啊构成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理应去弘扬我们的传统精神。
(传统习俗传统文化传统
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瞧一瞧我们的传统节日吧。
(二)初读童谣,认识新字,展示读书提示
1.大声朗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圈出课文中写到的节日。
七月七是七夕节又叫乞巧。
藏在童谣的小秘密都被你们找到了,相信这些生词宝宝一定也难不倒你们,请小老师带读看来这些真的难不倒你们,
1.再读童谣,读出节奏。
打拍子齐读童谣。
(三)随文识字,了解节日习俗1.走进春节(板贴春节)
(1)孩子们,一年的开始你们知道是什么节吗?(春节)请第一小组齐读春节的句子。
(2)你们在过春节都做一些什么呢?有节奏地齐读春节习俗(贴对联、穿新衣、走亲戚、守岁、发红包、吃饺子)
(3)既然春节如此热闹,让我们一起读出春节的热闹吧。
2.走进元宵(板贴元宵)
(1)春节过去了,紧接着的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宵字一个宝盖头加一个肖字,开火车来读一读,请小朋友说一说元宵的习俗,
(2)这里面还有一个成语藏在了里面,大街小巷,大街和小巷分别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宽宽的大街,窄窄的巷子。
(3)体会“人如潮”:元宵灯会上,人们都涌上街头,那是怎样的场面啊?(人山人海)
(4)怎么把“街”字写漂亮呢?左中右三个部分要写紧凑,右部第
一横和中部第一横起笔一样高。
范写街字。
3.走进清明(板贴清明)(1)第三组齐读。
分享清明习俗。
有小朋友知道什么叫祭扫吗?(2)讲“祭”字,本意是杀牲口而礼拜鬼神。
字形是一只手拿着一块肉放在祭
台上进行拜祭。
(祭左边是牲肉,右边是人的手,中间像祭桌)
(3)祭祖时人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我们应放慢速度,放低声音读句子。
我们一边读一遍感受缅怀之情。
清明节,雨纷纷齐。
4.走进端午。
(板贴端午)
(1)端午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学到过(端午粽)(2)和同桌合作来说一说端午节,先读一遍,说一说端午节有什么习俗,这一小节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字。
两分钟后郑老师请同学们来展示。
没错,我们端午节最爱的就是赛龙舟。
(3)舟:联系已学生字船、舤、艘、舱、艇、舰、航、舸,看到这一组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带“舟”字旁的字多与船有关。
(4)教学艾:郑老师把艾字圈了起来,你知道艾指的是什么吗?艾指的是艾叶,是一种草本植物,端午节人们就把艾叶挂在门上以驱赶病虫。
你们瞧,这就是门前挂的艾草。
5.看图齐读四个节日,填空背,看图背。
6.写字(二)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节日习俗,也学习了很多生字(读副板书生字词语),希望课后我们可以去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
(赠品)小学生经典美文阅读
篇一:收藏阳光
阳光可以给我们温暖,照亮我们的心房,对于同学之间,我们应该收藏阳光,这样我们就能时刻拥有灿烂的笑容,但是今天我跟同桌吵架了,我们吵得很凶,最后谁也不理谁了。
晚上躺在床上久久难以入眠,冰凉的雨点重重的砸在玻璃上,马路上,屋顶上…想着今天我和他吵的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
父母不在身边的他会不会有困难可他总喜欢逞强。
这么冷他不会病了吧。
想着已前我们整天在一起嬉闹也没红过脸,而这次却为什么非要这样。
以前我们吃饭总是两份相同的饭菜并排放在一起。
现在已经两顿饭没在一起吃了,连自己吃了什么都忘记了。
我们总是不分彼此,同甘共苦。
这时一丝丝悔意从心头涌出来…
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去他家找他了,想跟他道歉,当我走出门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他在我家门口等我,这个时候阳光已经出来了,照的他金灿灿的,我们都会心的笑了,让我们一起收藏阳光吧。
篇二:珍惜拥有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触,就是曾经拥有的东西不知道珍惜,等到失去后才懂得了它的可贵,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拥有的时候珍惜它呢,曾经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一个孩子,在出生那天妈妈就永远的离开了他,每当他看见别的孩子接受妈妈的礼物时,他只能无声的叹息与哭泣。
有一天,当他泪眼朦胧的在街头徘徊时遇到了一个老者,于是老人就告诉他了一个道理:从你出生时,你的妈妈就把整个世界作为礼物送给了你,给了你一切,难道这还不够吗记住,珍惜你拥有的一切就是对你妈妈做好的报答。
看了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虽然那个孩子从未见过自己的妈妈,但是他拥有妈妈给的一切,这就是一种幸福,我们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在失去的时候不后悔。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珍惜父母对我们的疼爱,珍惜老师对我们的关爱,珍惜我们目前所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