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苏洵
- 格式:pdf
- 大小:6.05 MB
- 文档页数:33
心术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心术》是北宋文学家苏洵所作《权书》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为核心,所以标题为“心术”。
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诸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条。
心术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心术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心术文言文原文心术作者: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心术》文言文及翻译《心术》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是《权书》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以治心为核心,每小节自成段落,各有中心,又有内在联系,逻辑严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术》文言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宋〕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
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
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苏洵《心术》原文|译文|赏析《心术》是北宋文学家苏洵所作《权书》中的一篇,这篇文章全文段落分明,井井有条,非常值得一读,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心术》原文宋代: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hòu),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縋(zhu ì)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而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长短,吾抗而暴(pú)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愤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经典诗句】苏洵《心术》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心术》是北宋文学家苏洵所作《权书》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为核心,所以标题为“心术”。
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诸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条。
苏洵《心术》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hòu),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zhuì)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而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长短,吾抗而暴(pú)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完整版《⼼术》原⽂、译⽂:为将之道,当先治⼼,⼼之安,事则成古筝-渔⾈唱晚.mp34:9来⾃青梅煮酒论国学打开今⽇头条,体验完整⾳频内容苏洵(北宋⽂⼈)苏洵(1009年5⽉22⽇—1066年5⽉21⽇),字明允,⾃号⽼泉,汉族,眉州眉⼭(今属四川眉⼭)⼈。
北宋⽂学家,与其⼦苏轼、苏辙并以⽂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唐宋⼋⼤家”。
苏洵擅长于散⽂,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发愤读书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苏洵母亲史⽒病故,葬于眉⼭县修⽂乡安道⾥苏⽒祖坟。
苏洵第⼀次上欧阳内翰书说:“洵少年不学,⽣⼆⼗五岁始知读书,从⼠君⼦游。
”时间实已太晚,何况⼀开头的时候,态度⼜不很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都不见得⽐⾃⼰⾼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
但是到第⼀次应乡试举⼈,他却不幸落第。
这次失败,使他痛⾃检讨,再搬出⼏百篇⾃⼰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把⽕烧个⼲净,决⼼取出《论语》、《孟⼦》、韩愈⽂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百家之书,贯穿古今。
每⽇端坐在书斋⾥,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章。
此时,苏洵已⼆⼗七岁。
所以欧阳修作墓志铭,张⽅平作墓表,史本传皆⾔:“年⼆⼗七,始发愤读书。
”为将之道,当先治⼼。
泰⼭崩于前⽽⾊不变,麋⿅兴于左⽽⽬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动之为利害,⽽他⽇将有所不可措⼿⾜也。
夫惟义可以怒⼠,⼠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既战养其⽓,既胜养其⼼。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优游之,所以养其⼒;⼩胜益急,⼩挫益厉,所以养其⽓;⽤⼈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
故⼠常蓄其怒、怀其欲⽽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战⽽兵不殆也。
【高中古诗词阅读】苏洵《心术》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苏洵《心术》要掌握方法,我们首先要控制思想。
泰山在前面坍塌,但颜色保持不变。
麋鹿在左侧繁衍生息,但眼睛不会眨眼。
然后控制利益,对待敌人。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每一种战争方式,在为财富而战之前,都会为力量而战,不仅是为了气而战,更是为了心而战。
我要向灯塔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并严厉谴责侯侯侯,这样修炼者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增加他们的财富;丰厚的回报和愉快的旅行,所以保持他们的力量;小胜利更紧迫,小挫折更严重,所以要保持它的气势;雇人不是做他们想做的事,所以要培养他们的心。
因此,学者们往往会储存自己的愤怒,珍惜自己的欲望。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愤怒,你会有更多的勇气,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欲望,你会有更多的贪婪。
因此,虽然世界是融合的,学者们并不厌倦士兵,黄帝为什么打了70场没有危险的战争。
如果你不培养你的心,你就不能赢得一场战争。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当一个士兵移动时,他知道敌人的主人和将军,然后他可以在危险中移动。
邓艾?(朱ì)蜀中的士兵不是刘禅的平庸,因此数百万教师可以坐在那里打领带,他们会因为固有的屈辱而搬家。
因此,古代的圣人和将军可以和他们的士兵一起品味敌人,也可以和敌人一起品味自己。
他们的死是可以决定的。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而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士兵有长有短,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我们自己。
敢于问:“我的优点,我利用它们,它们不会与我们的学校在一起;我的缺点,我掩盖它们,它们会比我的号角更强大,我能做什么?”他说:“我在长和短的时候抗拒和恐惧,所以我怀疑并转身离开;我在长的时候提升我的阴,这样我就可以使它性感并陷入其中。
完整版《心术》原文、译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心之安,事则成古筝-渔舟唱晚.mp34:09来自青梅煮酒论国学苏洵(北宋文人)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发愤读书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
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态度又不很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
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却不幸落第。
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
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
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
所以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史本传皆言:“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古诗心术翻译赏析《心术》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洵。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心术》是北宋文学家苏洵所作《权书》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为核心,所以标题为“心术”。
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诸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条。
【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心术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心术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心术》是北宋文学家苏洵所作《权书》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为核心,所以标题为“心术”。
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诸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条。
心术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心术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心术文言文原文心术作者: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苏洵心术全文及注释苏洵,字子瞻,北宋文学家、理学家,是以清儒著称的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的一生致力于思考人生道德伦理的问题,以及如何修身养性,达到内外圆融的境界。
以下是对苏洵《心术》文献的全文及注释。
心者,形之官也;道者,理之师也。
人之性情,先天命也;学之道术,后天行也。
所谓心术者,论述人心理念,天然的本能和后天的道德修养,以及如何实践地修身养性,构建一种美好和谐的人生境界。
1. 形之官,指心脏是整个身体的主宰,掌管血液循环和气息。
心脏的健康与人的体魄有直接的关系。
2. 理之师,指道德的规范和原则。
通过修行和学习,人们可以达到体悟和实践道德的目的。
3. 先天命,指人在生命开始时所具有的特性和潜能。
人的品德和性格往往受先天因素的影响。
4. 后天行,指对天赋的充分发挥和扬弃,培养正确的行为和思维习惯。
5. 修身养性,指个人通过自我进修和自省,修正自身的道德行为和性情气质。
6. 美好和谐的人生境界,指在修身养性的基础上,达到内外和谐的境界,使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
苏洵《心术》这一文献,对人们悟道修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它教导我们,人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心的品性,而修心就是修人的一种基本要求。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炼,人们才能达到内心平和而坚定的境界。
在外部社会中,我们应该与他人保持和谐和善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总之,《苏洵心术全文及注释》为我们指明了修身养性的正确方法和道路,倡导着人们追求内外一致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自身修养的培养,积极践行心术中的理念,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作出贡献。
苏洵《心术》“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心术(宋)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瞬:正视B.邓艾缒.兵于蜀中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C.一静可以制.百动制:控制D.使之狎.而堕其中狎:忽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可与.百战与.赢而不助五国也B.能以.兵尝敌但以.刘日薄西山C.奋呼而.操击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则童子弯弓杀之.矣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B.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D.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养士的用兵之术的一组是()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①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①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①小胜益急,小挫益厉①用人不尽其所欲为①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以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凡兵上义”,战争的正义性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义的战争,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是不利的,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高中文言文阅读】苏洵《心术》阅读答案及翻译心术(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心术(苏洵)要掌握方法,我们首先要控制思想。
泰山在前面坍塌,但颜色保持不变。
麋鹿在左侧繁衍生息,但眼睛不会眨眼。
然后控制利益,对待敌人。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如果你不搬家,这是一种好处,你将来会有一些你不能做的事情。
只有正义才能激怒一个人。
有了正义和愤怒,一个学者可以打一百场仗。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①② 严厉谴责后侯,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每个士兵都在行动。
了解敌人的主人和将军,你就能在危险中行动。
邓爱让他在四川的士兵们失望了,这不是刘禅的平庸,因此数百万教师可以坐下来捆绑他们,他们会因为固有的屈辱而搬家。
因此,古代的圣人和将军可以和他们的士兵一起品味敌人,也可以和敌人一起品味自己。
他们的死是可以决定的。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士兵有长有短,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我们自己。
敢于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日期:“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高中文言文阅读】《心术(苏洵)》阅读答案及翻译心术(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心术(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zhuì)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而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长短,吾抗而暴(pú)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